晚清民国禁烟戏综论

2023-06-02 01:31:58宗世龙
文化遗产 2023年3期
关键词:鸦片林则徐民国

宗世龙

晚清民国社会动荡、风云诡谲,具有独特的时代特性,学界常将晚清民国戏曲作为整体进行研究。晚清民国戏曲中的禁烟书写是这一时期戏曲作品中较为新颖、重要且涉及范围较广的一类内容,但是目前学界对晚清民国禁烟戏的研究不多,仅有《清末民初四川的禁烟戏》(1)杜建华:《清末民初四川的禁烟戏》,《戏剧》1998年第1期。与《禁烟、时代话语与以史为鉴——论晚清民国禁烟戏的创作》(2)王立:《禁烟、时代话语与以史为鉴——论晚清民国禁烟戏的创作》,《戏曲研究》2020第3期,第218-234页。两篇论文初步廓清晚清民国禁烟戏的研究思路,并从整体上对晚清民国禁烟戏作出评述,但两者对于晚清民国禁烟戏的研究止于宏观论述的层面,对文本、演出等研究有所忽视。因此,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厘清晚清民国禁烟戏的本体内容。考察记载近代鸦片问题的戏曲作品,对于近代时事剧研究、历史剧研究以及主旋律戏剧研究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晚清民国禁烟戏的总体特征如何,以何种叙事为核心,以及搬演于舞台的情况如何,作为整体的晚清民国禁烟戏展露出何种价值意义?本文将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之上,对其逐一解答。

一、禁烟戏作品概览

纵观晚清民国禁烟戏作品的创作时间,可以发现这一戏曲类型经历了较为漫长的发展历程,其源头可以追溯至道光初年,这一时期为禁烟戏创作的滥觞期,以零散化、片段化的情节截片为主要特征,故在严格意义上来讲,此阶段的绝大多数作品不能称为禁烟戏。同治至宣统可以视为禁烟戏创作的成熟期,“禁烟”逐渐成为戏曲演绎的题材并走向成熟。自民国开始禁烟戏的创作进入了蓬勃期,大量禁烟戏作品云涌而出、蔚然大观。(3)王立在《禁烟、时代话语与以史为鉴——论晚清民国禁烟戏的创作》中提出了禁烟戏创作的三个时间阶段。笔者在其基础上结合已有的禁烟戏作品,对每一阶段的年份进行调整,分为1821-1860年禁烟戏创作的滥觞期、1861-1911年禁烟戏创作的成型期、1912-1949年禁烟戏创作的蓬勃期。据笔者统计,晚清民国禁烟戏的数量达62部(4)王立指出晚清民国禁烟戏的数量有四十余部,但作者未将具体名目列出,且将《丹桂传》《黄河远》等剧列入禁烟戏名目中,这一做法亦值得商榷。故,笔者根据作品是否以“禁烟”为主题、是否以“禁烟”情节为主线作为标准,整理出62部晚清民国禁烟戏。,具体名目见下表。

表1 晚清民国禁烟戏剧本名目

通过对以上作品的阅读与整理,可以总结出五种晚清民国禁烟戏的作品特征:

第一,作品数量逐期增多。就目前笔者的统计数据,晚清民国禁烟戏共62部。滥觞期中有5部涉及到“鸦片”的作品,其中4部作品并非以“禁烟”为整部作品的情节线索,所以不纳入晚清民国禁烟戏数目的总和,仅有皮黄戏《烟鬼叹全串贯》一剧符合筛选的要求。成型期有16部禁烟戏作品,均以“禁烟”为情节主线,或书写鸦片之毒害,或书写官方的禁烟行动,并逐渐形成了禁烟戏的两种题材类型。到蓬勃期后,禁烟戏作品多达45部,在数量上远超前两个时期。从作品数量的变化可以看出,民国时期的禁烟戏创作已经蔚然大观,“禁烟”作为一种戏曲题材被戏曲家们广泛认可,且积极以此为主题进行作品创作,将作为时事剧的禁烟戏推向高潮。

第二,两种题材创作模式。晚清民国禁烟戏经历了一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在其诞生之初便具有了两种创作模式的萌芽形态,分别为侧重表现鸦片对百姓的毒害与侧重展现林则徐禁烟运动。这两种创作模式逐渐成型,在之后的一百余年并未改变其结构。其一,侧重表现鸦片对百姓毒害的作品数量较多,在晚清民国禁烟戏作品中占据着主体地位,呈现出数量多、内容杂的特点,作品有《马家河寻兄传奇》《招隐居》《暗藏莺》《烟鬼叹全串贯》《黑海潮传奇》《黑籍冤魂》《打烟灯》《张宝见败家》等,这些作品的主要情节皆为平民百姓或主动、或被迫染上烟瘾,导致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最终幡然醒悟戒去烟瘾。其二,侧重展现林则徐禁烟运动的作品在数量上虽不及鸦片毒害戏,但是也有近二十部的作品记录,且这一类型大多出自各地方剧种。这类作品皆以1838年至1842年的禁烟史实为主线,依据史实对情节进行划分,可分为虎门销烟与鸦片战争事件的历史化书写。

第三,反映社会时事政治。中国戏曲拥有宣传时事的文化基因,在晚清民国时期无论是政府出台的政策,还是个人宣传的禁烟措施都给予戏曲以时事宣传的材料,剧作家们将鸦片危害之深重与禁烟运动之艰巨转化为戏曲创作的主要素材。以民初的两部作品为例,在陈其渊的《黑海潮传奇》中有老烟民戒烟时的心理活动:“现今正值新旧过渡时代,国家多事之秋。中华民国新成立,共和政体新建设,总统新履任。我亦想为一个新国民。此时不戒,更待何时。”(5)陈其渊:《黑海潮传奇》,《申报》1912年1月19日第8版。蝶痴的《黑海潮》有大烟民独白:“不料民国光复之后,实行新政,挽回黑籍人民,无论男女老幼,一概禁绝。”(6)蝶痴:《黑海潮》,《滑稽时报》1915年第3期。从这两部时代背景相似的剧本来看,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两部作品对于民初禁烟新政的反映,即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南京临时政府加强对烟毒的管控。此外还有以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等事件为情节线索的戏曲作品,都呈现出积极反映社会时事政治的特征。

第四,文体类型多样,以地方戏居多。对以上62部作品进行文体上的划分,涉及杂剧、传奇、地方戏三种文体,其中杂剧1部、传奇4部、地方戏57部。在诸多地方戏作品中,秦腔以12部居首,京剧以10部次之,川剧以9部再次之,还有黄梅戏、庐剧、豫剧、扬剧、琼剧、灯戏、徽剧、彩调剧、潮剧、湘剧等剧种都有禁烟戏作品的记载。由此可以管窥出晚清民国时期地方戏以其独有的艺术魅力与旺盛的创作力,大大提升了作品的数量,且在艺术形态、艺术创作与思想内涵上逐步形成各自的艺术品格,在创作实践中涉猎的题材更为广泛,故而出现了晚清民国禁烟戏中地方戏作品含量极高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出在这一时期传奇杂剧的渐趋消亡,这种消亡“标志着一种文体时代的结束,也标志着曲牌体戏曲的创作在中国戏曲史上的彻底让位。”(7)任荣:《民国中后期传奇杂剧创作的复古与消亡》,《戏剧文学》2017年第5期。

第五,报纸刊载作品的大量出现。清末以来报纸业迅速发展,由于戏曲的特殊功用,在许多报纸中都会刊载戏曲剧本、戏曲广告与戏曲明星的新闻。在禁烟戏作品中便有陈其渊的《黑海潮传奇》刊载于《申报》1912年01月19日,爱的《劝夫戒烟》连载于《申报》1912年04月25日、27日与28日,蝶痴的《黑海潮》刊载于《滑稽时报》1915年第03期,徐春羽的《林则徐》连载于《新民报半月刊》1942年20、21、23期与1943年第05期,等等。同时,这一时期的报纸还将清末创作的传奇杂剧剧本进行刊载,如《皖事汇报》就曾在1936年第12-20期连续刊载了陈獬的《马家河寻兄传奇》,使这部作品得以进入大众视野。

二、“禁烟”与“战争”:禁烟戏的叙事模式

作为时事剧的一种类型,晚清民国禁烟戏在叙事模式上,既与其它时事剧类型有共性,即以现实事件为题材,又具备其个性化的叙事模式。通览晚清民国禁烟戏作品,梳理这些作品的情节线索,能够厘出禁烟戏的两大叙事模式——“禁烟”与“战争”。

(一)“禁烟”作为叙事核心

在晚清民国禁烟戏中,“禁烟”是呈现于全部作品的叙事核心,故而对“如何禁烟”予以拆析成为禁烟戏研究的要旨。禁烟行动是晚清民国禁烟戏的典型叙事模式,是推动着戏剧情境转变的核心要素。在禁烟行动的叙事中,呈现出民间与官方两个层次的禁烟行动。

首先,民间百姓的禁烟行动。在这种禁烟行动下,可根据禁烟的人物分为 “亲人好友劝说型”与“烟鬼诉说型”。第一,“亲人好友劝说型”的代表作品有《招隐居传奇》《马家河寻兄传奇》《劝夫戒烟》《打烟灯》《双别窑》等。以《劝夫戒烟》(8)爱:《劝夫戒烟》,《申报》1912年4月25日第10版、1912年4月26日第8版、1912年4月27日第10版、1912年4月28日第10版。为例,主要讲述了大娘子旁氏意识到丈夫有了烟瘾,找二娘子劝导丈夫戒烟。恰好丈夫自觉无聊找两位娘子陪伴,为解烦闷二娘子唱曲给丈夫与大娘子,曲子的内容为劝丈夫戒烟。最后丈夫受到二娘子所唱之曲的感化,决心戒烟。剧中的丈夫作为吸烟者,在听到二娘子的劝烟歌后,从抗拒二娘子唱曲到决心戒烟,其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二娘子的五段唱曲中,可以看出二娘子从钱财、品德、婚姻、亲情等多个方面来劝导丈夫戒烟,每一曲的劝导力度都强于上一曲,劝说效果层层递进。第二,“烟鬼诉说型”通过老烟民上场诉说自己吸烟的悲惨结局,来警醒世人快快戒烟、远离鸦片,代表作品有《烟鬼叹》《黑籍冤魂》《双别窑》《张宝见败家》《大烟魔》等。以京剧《烟鬼叹》为例,魏不饱过度吸烟后升天任他仙游,一日去迎接胡松亭后大骂,道出吸烟的种种危害:“叹世人受苦情却把谁怨,到如今后悔迟也是枉然。人生来当忘八、当兔子、大茶壶、扛叉杆、跑局场,人人可干,万不可装公子学吃大烟。你自顾吃大烟自觉好看,吃烟人万不能福寿绵延。好朋友把此事将人解劝,如骂他就如骂令尊一般。懵懂人他必然以此为怨,哪知道所劝的是金石良言。”(9)中华图书馆编辑部编:《戏考》第十册,上海:中华图书馆1918年,第162页。该剧通过已逝的烟鬼魏不饱的唱词,揭露出吸食鸦片对生命的戕害,并且嘱托世人宁愿“当忘八、当兔子、大茶壶、跑局场”也切不能沾染鸦片,本剧着力塑造了大烟民魏不饱的形象,意在警示世人远离鸦片。

其次,官方禁烟行动。剧作家们高度凝练史书中记载的事迹,按照求真的原则编排进戏剧情节中,以戏剧化的方式大体还原了诸多禁烟举措。最为典型的是林则徐的三种禁烟行动,行动之一为“智斗烟民”。在《禁烟趣闻》的第八场中,剧作家构建了林则徐智斗烟民、助烟民们戒烟的戏剧情节,通过进场搜身、监视考生以及褒奖没有烟瘾的考生的方式,林则徐将六位考生中的五位送进戒烟局,可见林则徐的禁烟思想与手段相当高明,采用引诱、诱骗与嘉奖的方式,达到了帮助烟民戒烟的目的;行动之二是“管控烟贩”,这一步是林则徐禁烟运动中的关键。以《关中书院》为例,通过严格管理外国洋商、动用兵力、逼迫出具甘结达到管控烟贩的目的,展现出作为林则徐严厉禁烟的决心;行动之三是“虎门销烟”,《鸦片战纪》将虎门销烟分为两个时间阶段,第一是正式销烟前,通过百姓们对销烟的不同看法,管窥当时的百姓对于当时朝廷禁烟的失望;第二是正式销烟现场,通过塑造群像的方式展现出虎门销烟的壮大画面,呈现出林则徐禁烟的决心,使这些烟贩意识到林则徐禁烟的力度,展现出虎门销烟的影响力。在作品中对林则徐禁烟行动的编写基本遵循历史事实,虽然有些作品中会对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夸张,但基本不会脱离历史资料中的记载。

(二)“战争”作为叙事核心

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10)茅海建:《天朝的崩溃》,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第1页。在晚清民国禁烟戏中,剧作家艺术化地处理了战争史实的书写方式,通过细读文本能够清晰地梳理出战争叙事的三种构建维度。

第一,“史实”。在晚清民国禁烟戏中,对于鸦片战争的书写呈现出纪实化的特点。在这些作品中,剧作家们按照时间线索还原鸦片战争的完整经过或某一阶段的战争史实,具有历史剧创作的特征。《鸦片战纪》根据史实的事件线索,将剧本分为三个情节单元:第一个情节单元为第一至四回,讲述了林则徐严厉管控烟贩,并进行销烟运动,在一定程度上打压了外国烟贩,教育了国内烟民,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第二个情节单元为第五至九回,讲述了英国决定举兵攻打中国,英军率部队攻击舟山、攻破定海、直逼天津,使得道光帝退缩,遂派琦善议和;第三个情节单元为第十至十五回,讲述了定海再次被攻破后,虽有老臣王鼎以死相劝,但是道光帝仍将林则徐发配伊犁,同时英军接连攻破城池,逼迫清政府签署了《南京条约》。之后林则徐被升任为陕甘总督,继续主持禁烟工作。《鸦片战纪》的戏剧内容基本上为林则徐禁烟运动前后的基本史实,高度还原了鸦片战争前后的发展历程,但由于剧作家对史料的主观选择,不可避免地忽略、放弃某些史实事件。

第二,“智性”。从战略战术的层面探究作品中反映的战争艺术,能够发现剧作家们对战争叙事的多重认知。《关中书院》中有三处典型的智性展现:首先,林则徐在得知英国议会通过主战派的提议后,便迅速作出应对方案,展现出其智慧性的一面,对林则徐的形象塑造起到重要的作用;其次,战争前夕,清军在海口布置下梅花桩,当洋船来到此处便不能继续前进,便可以以大炮攻击,以获得胜利。这一战略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与防守功能,展现出战争准备中的智性特点;最后,英军受到陈化成的攻击,不能顺利攻占吴淞,便迅速改变作战策略,展现出英军首领璞鼎查对于战势的审慎观察,并且能够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帮助军队取得胜利。

第三,“暴力”。战争“是一个分裂时代最重要的征候”(11)王德威:《战争叙事与叙事战争》(上),《扬子江评论》2015年第6期。,是矛盾冲突发展到极端的暴力行为,而且“战争必然存在暴力,而暴力必然连接着一系列的动作、场面”(12)张楠:《作为空间叙事的战争艺术》,《文学研究》2015年第1期。。在晚清民国禁烟戏中对战争暴力进行了书写,给予作品悲壮、崇高之感。以《关中书院》为例,牛鉴得知陈化成在前线接连击退英军后,不甘将功名让给陈化成,便前往前线督战:“哎呀!黑鸦鸦雾沉沉,炮声震天,火光连天,当真可怕!……(一道火光落地正中前面介)……怎么飞弹落在身旁,几乎中了流弹,速快退避。(忙带兵跑下。内喊介)”(13)西安易俗社七十周年纪念办公室编:《范紫东秦腔剧本选》,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735页。这是吴淞失守的关键一战,剧作家通过运用“炮声、火光、流弹”等意象,将战争环境中的听觉与视觉感受呈现出来,勾勒出战争的灾难性场面。对战争暴力进行美学层面的观照,并不在于凸显清军屡屡败退的屈辱感,其实质目的在于加强面对生命逝去时的悲痛感,强化民族英雄人物牺牲壮举的悲壮感,进而产生崇高的美感,最终达到禁烟与唤醒爱国精神的最高目的。

三、禁烟戏的场上搬演

晚清民国时期的禁烟戏演出可谓繁盛,既有伶人、戏班、戏园组织的自发性演出,也有由时任政府组织的大型演出活动,在《戏里戏 以假作真禁烟化装表演》(14)《戏里戏 以假作真禁烟化装表演》,《茸报》1937年6月5日第0003版。《全市戏曲分期表演禁烟剧!瘾君子亦将有所觉悟否耶?》(15)汉社:《全市戏园分期表演禁烟剧!瘾君子亦将有所觉悟否耶?》,《戏世界》1936年5月13日第0003版。等史料中有所记载。通过梳理史料,本文以搬演禁烟戏记载最多的两类内容逐一展开,分别为《烟鬼叹》与秦腔剧目的搬演。

(一)《烟鬼叹》的搬演

“烟鬼叹”的情节起始于清朝道光年间,影响深远。目前可知最早的有关《烟鬼叹》的资料,是在清人杨敬亭的《都门纪略》一书中,文中记载票友薛印轩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演出《烟鬼叹》,首演地点为北京,剧中脚色为正鬼。(16)傅谨主编:《京剧历史文献汇编(清代卷)》第二卷《专书》(下),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年,第913页。通过结合史料比对,现可认为皮黄戏《烟鬼叹全串贯》(17)首都图书馆编辑:《清车王府藏曲本》(全印本)第十一册,北京:学苑出版社2003年,第435-437页。应为《都门纪略》中提到的演出剧本,即目前可考的最早的禁烟戏演出本,此剧在《清车王府藏曲本》中有收录。现存有老孟七的第六子孟鸿茂在民国时期的录音版本(18)“京剧《烟鬼叹》孟鸿茂”,久皋处士,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S7411U7YJ/?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访问日期:2022年8月23日。,唱腔铿锵有力,如泣如诉。

至于《烟鬼叹》到底如何演出,可根据民国的史料来考察。在民国报纸中有《久无人唱的烟鬼叹》一文,其中提及到了《烟鬼叹》较为完整的演出情况:

烟鬼一角,以正生或丑角饰之,揉黑灰脸,画黑眼圈,眼角贴白,黑红嘴叉,打逢头,挂白纸魂子,穿富贵衣,一足着福字履,一足光袜底,戏词亦俗雅兼有……是戏首设灵堂,由一旦角领子女各一,穿孝衣,哭奠,然后入睡,烟鬼即于此时上场,自白以后,走入灵堂……其形容穷苦丧棚之词句,由儿啼饥,妻号寒之惨叫声,引起三段唱工,词句不外,现身说法,历数自吸食鸦片之后,所遭逢之种种倾家败产,寡廉丧耻,以至穷苦缠痛而死之经过,以劝世人之甘于吸食鸦片者。(19)华:《久无人唱的烟鬼叹》,《长春游艺画刊》1946年第2期。

这一材料将《烟鬼叹》的脚色、装扮、舞美设置与演出进程一一呈现出来,基本上还原了《烟鬼叹》演出的形式,更能够直观地了解到《烟鬼叹》在演出时的演员装扮、动作程式与舞台调度等。其中,在演员服装设计中,采用的是“富贵衣、福字履、光袜底”,这便将一个身着多处补丁的黑色或青色破褶子,一只脚穿绣有图样的矮腰厚底靴,一只脚光着的落魄烟鬼形象鲜活地呈现出来。(20)有关烟鬼的行头资料,主要参见徐慕云《中国戏剧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221页;齐如山《齐如山全集》(第一册·行头盔头),台北:重光文艺出版社1964年,第1页;吴同宾、周亚勋主编《京剧知识词典》,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15页。在演出中如此设置,也能够更为立体化地呈现出剧本中的悲惨情境,起到吸引观众、感动观众,进而感化观众的作用。

记载《烟鬼叹》演出的史料颇多,在齐如山编撰的《同治后五十年间北平恒演剧目》(21)齐如山:《同治后五十年间北平恒演剧目》,《齐如山全集》第四册,齐如山先生遗著编印委员会1962年,第2567页。中记载了有关《烟鬼叹》的演出信息,清光绪年间亦有义顺和班的八百红、二宝红等演员因久演《烟鬼叹》一戏而名声大振的记载,都足以见出在这一时期《烟鬼叹》演出的繁盛。《烟鬼叹》的演出由晚清一直延续到民国,并逐步演变为以“烟鬼叹”为情节线索的戏曲题材类型,戏剧内容不再局限于原本,如《时事新报晚刊》中刊载了跑龙套的戏评一文,记录了伶人老林黛玉身着时装、手执烟枪演出《烟鬼叹》的场景,并指出该戏“语词乃是劝人不要嗜吸鸦片烟,嗜吸了有种种的害处,确乎是一出警世戏剧。”(22)跑龙套:《烟鬼叹与黑籍冤魂》,《时事新报晚刊》1947年6月3日第3版。

上海丹桂茶园于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首演的《黑籍冤魂》一剧,是“烟鬼叹”题材戏曲的代表作,因在结局设置上继承了《烟鬼叹》中“烟鬼劝说世人”的模式,由此在当时有不少戏曲评论者亦称《黑籍冤魂》为《烟鬼叹》(23)戏曲《黑籍冤魂》虽有《烟鬼叹》之别称,但在具体戏剧内容上已突破了过往《烟鬼叹》的内容,现学界普遍认为其内容是根据刊载于1907年05月《月月小说》的《黑籍冤魂》小说进行的改编。。该作品由夏月珊改编并亲自登场扮演,演出情况空前,广受好评,在经历了民国初年由奎德社在京演出、1916年被翻拍成同名电影后,《黑籍冤魂》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并出现了大量的剧评文章,基本观点为该剧具有社会教化的功能,认为《黑籍冤魂》“所演的事迹,与现代社会有关系,而对于世道人心,寓有讽刺劝导意义。”(24)马兼善编:《个人娱乐》,上海:普益书局1933年,第205页。乃至在时兴的社会小说中也有对该剧的提及,在朱瘦菊的小说《歇浦潮》中便多次出现了《黑籍冤魂》的记录,如第十四回中“因此每夜排演重头戏,以为招徕地步。今天的日戏,乃是全本黑籍冤魂”(25)朱瘦菊:《歇浦潮》卷一“第十四回 选举运动成笑史,婚姻反覆堕奸案”,上海:世界书局1928年,第246页。,第八十五回中“那禁得再吸这比银子还贵十倍的鸦片烟,你没看过黑籍冤魂一出戏么。”(26)朱瘦菊:《歇浦潮》卷五“第八十五回 强中强乖人受骗,冤里冤小婢遭殃”,第79页。由此可见,在民国时期演出《黑籍冤魂》及其改编本成为禁烟戏演出的新一轮热潮。客观来看,虽然记载“烟鬼叹”题材戏曲演出的相关社会反馈的史料不甚丰富,但是从这些零散的记载中足以见出“烟鬼叹”题材戏曲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中产生的不俗影响。

(二)秦腔剧目的搬演

据不完全统计,西安易俗社在民国时期创作剧本不下六百种,其中禁烟戏有12种,分别为《关中书院》《鸦片战纪》《禁烟趣闻》《大烟魔》《烟鬼自叹》《烟鬼显魂》《人月圆》《糊涂村》《考烟客》《功狗记》《红颜泪》《烟鬼自欺》,多部作品有演出史料的记载。

以四部较为重要的作品为例。第一,《鸦片战纪》由高培支编剧,是一部正生、红生与武生并重的唱工戏,由西安易俗社1916年首演,导演为陈雨农,剧中王鼎的扮演者为张镇中。在舞台搬演过程中,导演注意这部作品“系清代鸦片战争之纪实戏剧,着清装演出”(27)鱼讯主编:《陕西省戏剧志·西安市卷》,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年,第245页。,可知《鸦片战纪》的服装设置没有跟随当时的时装潮流,而是根据戏剧内容而定。第二,《关中书院》是一部连台本戏,由范紫东于1933年创作,由易俗社于1934年搬演,由正生、须生唱做工戏,有记载西安易俗社曾在1935年春季开展灌制唱片的工作,内有“杨令俗的《关中书院》”(28)何桑:《百年易俗社》,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117页。,可见《关中书院》一戏在西安易俗社具有一定的地位。同时在舞台布景上注意写实,在演出中使用纸扎布景,有记载“演《关中书院》,用竹扎制纸轮船,烟囱可以冒烟。”(29)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戏曲志·陕西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5年,第487页。即在演出海战的情节中沿着戏台拉一条约一米高的白布,白布上有海水波纹,以此来象征海水,白布之后有竹扎制的纸轮船,在轮船的烟囱里放点燃的香,冒出浓烟,以此来展示海上战争的戏剧场面。(30)李月萍主编:《中国地方剧种》,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第65页。第三,演出中有纸扎布景的作品还有《禁烟趣闻》,在演出中“用纸扎小汽车,用于舞台转动”(31)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戏曲志·陕西卷》,第487页。,以演出林则徐在梦中为惩治洋人去捉拿洋商贩,捉到两个洋人在纸扎的小汽车中。《禁烟趣闻》由孙仁玉编剧,根据史料记载在1930年元宵节时曾演出这部作品,由耿善民扮须生出演剧中的林则徐。第四,西安三意社曾在1940年左右演出《大烟魔》,广受民众欢迎,同时救活了濒临分裂的剧社。根据《陕西省戏剧志·西安卷》的记载,在演出中出现了一场舞台事故,演员在拉东洋车时摔到台下,演员苏育民站起来后开始一段即兴表演,“不仅冲淡了中断剧情的事故,更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剧场效果。”(32)鱼讯主编:《陕西省戏剧志·西安市卷》,第702页。由此可见,有不少秦腔禁烟戏作品被搬演至舞台,并在演员、导演的再度创作下取得了极好的演出效果,这有助于作品中禁烟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此外,有演出记载的还有三部,其一演绎糊涂村禁烟趣事的《功狗记》,这部作品由孙仁玉1913年创作,同年六月便搬演至舞台;其二演绎林则徐考验烟客一事的《考烟客》,亦由孙仁玉于1915年创作,同年七月演出;其三改编自京剧折子戏的《烟鬼自叹》,纯以唱工为主,无其它资料记载。

在众多晚清民国禁烟戏的作品中,以秦腔作品的艺术价值最高,加之以西安易俗社为代表的戏剧社团的演出,使得这些作品能够切实地用以禁烟事业的宣传。同时,戏剧社团编排禁烟戏体现出时下对于这一题材的高度敏感,在剧本创作完成不久后便搬演至舞台,并在大多演出中设置丰富的舞台美术装置,给予演出以逼真化的演出效果,也呈现出不同于传统戏曲演出效果的美学追求。

四、借史鉴今:禁烟戏的价值审视

自清道光朝至民国末期,在一百余年的时间中出现了至少62部有关“禁烟”的戏曲作品,目前可见全本的不下三十种,这些作品不仅在当时产生了一定的时代意义,而且在当下社会仍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与借鉴价值。笔者拟从两个方面审视晚清民国禁烟戏的价值意义。

(一)审美价值

晚清民国禁烟戏不仅数量较多,而且呈现出极为丰富的戏剧内容,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就晚清民国禁烟戏的审美价值而言,笔者认为这些作品不仅揭露出鸦片的毒害现象,而且流露出剧作家们强烈的家国意识与时代关怀,展现出作为生活于特定时代下的百姓、文人对鸦片的认知状态,达到呼吁禁烟的教化目的。同时,由于这些作品的创作时间贯穿于中国百年屈辱史,便能够发现剧作家们已不只在呼吁禁烟,也是在抒发对于国势衰退的悲愤之情。

此外,晚清民国禁烟戏在审美价值上的不足也极为明显。其一,人物语言随意为之,有大量偏于恶俗的语言出现,这些污秽之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晚清民国禁烟戏的审美价值;其二,情节同质化严重,大多作品的情节基线基本相同,仅是将人物名称、事件地点等调整后便能形成一部新的作品,这也反映出剧作家们在创作中因追求速度而造成题材上的匮乏;其三,未能将“史实”与“虚构”有机结合,尤其在书写林则徐禁烟事件的情节中,二者的天平一直失衡。如何平衡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也是当今历史剧创作的难题,即“是用‘剧’的形式来反映‘历史’还是仅借助于‘历史’的故事甚至仅用‘历史’的名头来演‘剧’。”(33)朱恒夫:《论京剧〈澶渊之盟〉在新编历史剧创作中的典范意义》,《未来传播》2021年第6期。这一问题时至今日仍在讨论,亦无定法。以晚清民国禁烟戏中出现的失误作为经验,避免过度史化与虚化,寻求“史”与“虚”的合理契合点,或许能为历史剧创作提供思考的方向。

晚清民国禁烟戏的审美价值固然不能与古典杂剧传奇相媲美,但是其蕴含的文艺创作思想是值得借鉴的。在笔者看来,创作文艺作品之初便要审视选题的思想意蕴,确保文艺作品能够以正面、向上的思想精神面向大众。晚清民国禁烟戏在选题上便立足于展现历史现实,挖掘造成如此状况的历史、社会、政治等原因,从而达到呼唤禁烟、呼唤爱国精神的思想意蕴,这对于当下文艺作品的创作思想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晚清民国禁烟戏亦能作为当前禁毒文艺的借鉴范例,在当下传媒业、新闻业、互联网等新兴产业的飞速发展之下,制作出精良的禁毒作品并进行宣传是必行事业之一。在我国,曾出现了难以计数的禁毒文学与文艺作品,都具有强烈的教育价值,以国家大剧院与广州话剧艺术中心联合制作的民族话剧《林则徐》为例,这部作品再次关注到了林则徐禁烟事件,高度还原了晚清社会悲惨的社会现实与高昂的民族精神,这部作品在情节设置上与晚清民国禁烟戏的诸多作品具有类似之处,足以见出晚清民国禁烟戏对当下禁毒作品的影响。

(二)历史意义

1.强烈的社会批判

首先,对统治阶级的批判。受到清廷文化高压政策的影响,晚清民国禁烟戏的出现,较之历史事件的发生是晚出的,使得这些作品流露出的政治批判不仅局限于晚清封建统治,也有对于民国时事政治的暗隐批判。晚清民国禁烟戏将社会中吸食鸦片的现实情况、林则徐禁烟、鸦片战争事件等作为创作的基本线索,凭借其独特的历史书写,描绘出这一时期的政治乱象,揭露出腐败、懦弱的统治阶级,以历史化的叙事借古喻今,具有对历史、对时事的双重批判价值。在同一时期的戏曲作品中,对于西洋军阀、国民政府的批判亦有不少作品,如揭露张勋及辫子军恶行的《哀川民》、鞭笞袁世凯盗取革命果实的《森罗殿》《新华宫》、痛斥蒋介石不抵抗政策的《菩提炕》《平津会》等等。

其次,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戏曲在晚清民国时期承担起社会启蒙、救亡图存的责任,晚清民国禁烟戏以鸦片之毒害为戏剧内容进行创作,旨在开启民智、教化民众,并在一定程度上树立国民对于鸦片的正确认识与反抗意识,进而主动挣脱物质与精神鸦片的束缚。实际上,晚清民国时期的鸦片问题没有得到彻底治理,百姓反而纷纷加入到吸食鸦片的行动中来,形成了恶性循环。剧作家们对国民弱点进行批判亦呈现出戏曲的教化作用,旨在呼唤国民认清鸦片的毒害本质,进而改过自新、远离鸦片,以及唤醒国民睁眼看世界,看清中国落后就要挨打的悲惨现实。

2.高昂的思想精神

在中国,鸦片战争渗透在教育、生活等方方面面,鸦片战争不仅仅代表着中国屈辱历史的发端,同时也标志着“近代中国爱国主义的开端,它被看作是西方用毒品和武力毁灭中国的开始,开启了恃强凌弱的西方凌辱中国的灾难世纪,也开启了中国成为现代强国而奋斗的世纪。”(34)蓝诗玲:《鸦片战争》,刘悦斌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20年,第III-IV页。弘扬民族正气与爱国精神是晚清民国禁烟戏最为突出的思想精神意义。这一价值不仅在禁烟运动中得到了深刻的印证,置于整个近代史中更具有典型的体现。清末西方多次的侵略战争、民国时期的日本侵华战争等等,都警醒着国人们需要以强有力的反抗意识来展现中华儿女的民族精神与爱国精神。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剧作家们在作品中围绕林则徐铺陈情节的目的,一则为还原鸦片战争前后林则徐禁烟的种种功绩,给予林则徐以公正的评判,二则为学习林则徐精神,呼唤再次出现林则徐般的英雄人物,以此振奋民族正气、强化爱国精神,以在面对时下外敌进犯的危难之中,能够高扬爱国主义精神,勇敢抵御外敌入侵。之于当代社会而言,建立民族自信、培养爱国精神是持之以恒的时代任务,中华民族经历了五千余年的历史,形成了独属于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但是自晚清起中国遭受了长达百年的侵略,这一百年耻辱使得中国满目疮痍。回首百年屈辱史,总结历史经验是继续发展的关键,晚清民国禁烟戏作为百年屈辱历史的缩影,能够促使人民知史、懂史,并有所思考,增强自身的民族自信心,强化爱国主义精神。

“广州之前,我只知中国;广州之后,我看到了世界!那个被我们忽视了一百年的世界。”(35)“致敬英雄——国家大剧院与广州话剧艺术中心联合制作原创话剧《林则徐》创排纪实”,国家大剧院古典音乐频道,https://www.ncpa-classic.com/2022/08/02/VIDErOMKQKhAwumqL7uNsguV220802.shtml,访问日期:2022年9月6日。鸦片之于中国近代史而言是痛苦的记忆,是屈辱历史的缘起。鸦片之祸,危害范围下至黎民百姓,上至达官贵胄;小至荼毒身心,大至危害民族与国家。戏曲作为反映社会现实的艺术样式,剧作家们将鸦片之毒、鸦片之害创作于作品之中,这些作品或侧重展现鸦片对身体、精神、社会的危害,或侧重还原虎门销烟、鸦片战争等历史事件,为戏曲史乃至文学史留下了极为珍贵的禁烟史料。总而言之,晚清民国时期国家局势内外交困、纷繁复杂,寻求独立、救亡是唯一的途径,在落后就要挨打的屈辱历史之中,剧作家们揭露出影响中华民族前进的痼疾,以期通过戏曲的宣传与教化作用,唤醒沉睡的国民、唤醒尘封的爱国精神、唤醒低沉的民族正气,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精神与爱国情怀使得晚清民国禁烟戏具有其存在的绝对意义。

猜你喜欢
鸦片林则徐民国
《林则徐》
雕塑(2022年4期)2022-09-15 07:10:18
鸦片种植与甘青社会经济互动(1928—1937)
毒品极其昂贵,为何晚清穷人也抽得起鸦片
乐活老年(2018年9期)2018-11-23 05:39:26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电影(2018年10期)2018-10-26 01:55:26
林则徐禁烟
基于“鸦片泛滥”的史学阅读及教学价值追寻*——以《鸦片利益链条上的中国人》的探究为例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百家讲坛(2016年6期)2016-09-28 08:10:15
简论林则徐的以夷制夷思想
剑南文学(2016年14期)2016-08-22 03:37:22
联墨双馨
对联(2016年11期)2016-05-29 09:46:13
民国书家与民国书风
传记文学(2014年8期)2014-03-11 20:1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