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人文古琴课程的思政教学实践研究

2023-06-02 04:25郑雯嫣
关键词:古琴微课思政

郑雯嫣

(浙江海洋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2)

大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追求与探索,更是人格养成、价值观塑造、民族文化认同的关键阶段。基于此,2014 年浙江海洋大学开设了系列实用人文通识课程,通过人文技能培养,实现人文能力的提高,使学生的人文修养在人文能力的驱动下得到自然升华,从而达到饱满精神、陶冶性情、变化气质、培育灵性、增长智慧、丰富内涵之目的。《古琴音乐欣赏与演奏》是其中一门课程。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教学宗旨,通过教授古琴的人文历史以及演奏技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学习传统文化的意义,理解孔子倡导的乐教,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完善学生的人格修养。文章通过课程的思政设计以及课程思政教学成效两方面来阐述该课程的思政教学实践。

一、高校古琴通识选修课教学现状

当今高校古琴教学分为音乐专业类和通识选修类。笔者关注的是古琴在非音乐专业类高校中作为通识选修课的教学现状和模式。随着《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育部,2006)的出台,以及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的兴起,古琴选修课开始在高校萌芽发展,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且古琴课程受到学生的热爱,比如2021 年同济大学古琴一期课程有30 个名额,报名的学生却有好几百人。学生们对“小众”古琴情有独钟,多是因为近些年古琴在热播剧中的出现以及哔哩哔哩网站很多古琴博主改编的古风流行曲的发布。作为新兴高校通识课程,古琴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却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尤其古琴作为非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和理论研究从文献上看还非常不足。马方方[1]分析了高校古琴课现状,剖析的几个问题较有代表性。如缺乏合格师资;局限于一对一的传授授课模式,无法有效应对30 人的大班教学,不能保障学生的学习质量;古琴演奏与古琴人文脱节,很多学生习惯于机械弹奏,而对古琴的历史渊源、流派差异和琴学知识缺乏了解。彭岩[2]认为高校具有最适合琴学文化传承发展的人文环境,因此探索了琴学文化体系在高校存在的可行性和生存模式。崔杨[3]指出面向非音乐专业学生的高校古琴教学契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政策导向,对于树立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总结以上相关研究结果可以发现,通过古琴通识课程开展思政教学是可行的,但是在课程思政实践中尚存在不少问题。如课程设置比较松散,缺乏完整的思政教学体系[4];思政教学仅限于课堂上的历史人物介绍,授课方式较单一;教师对课程的重视度不如专业必修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有待提高;教师受课时限制,过分侧重技能教学而忽略了思政教学内容等等[5]。以上也是笔者开课初期教学上遇到的主要问题。但是在课程实践中,看到古琴文化蕴涵的人文思想深深吸引着听课的学生,能引导着他们走向积极的人生,笔者越来越意识到该课程的思政教育意义一定程度上胜过技能学习本身。于是,笔者于2019 年对该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尝试以线上线下的教学方式双向拓展课程的广度和深度,通过把线下演奏实践和线上文化教学相结合,有效平衡技能学习和思政教育两大教学目的,以充分发挥该课程的思政教育意义。

二、古琴课程的思政教学实践

基于古琴课程思政实践存在的问题,笔者对课程重新进行了教学设计,突出了思政教学特点。

(一)多维度教学,建构完整的思政教学体系

首先,改变教学方法的单一性,从传统的线下教学变为线上线下社团三方互动教学。线上平台课程聚焦古琴的人文历史和琴学知识,由教师布置给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线下课堂侧重琴艺技能训练,集体训练和单独指导相结合,与学生面对面沟通交流;课余,学生参与清和琴社古琴社团的活动,通过日常练琴、讲座交流以及雅集等活动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巩固,在耳闻目染的熏陶中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文化自信,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把知识传授、技能培养和价值塑造紧密结合在一起,以充分达成思政教学目的。具体见图1。

图1 《古琴音乐欣赏与演奏》课程思政教学流程

其次,以思政为理念建设线上微课和线下实践教学内容。线上微课以古琴的人文历史和琴曲赏析为主要教学内容,通过讲述琴人琴曲的故事,欣赏经典琴曲的演奏,或显或隐、润物无声地渗透家国情怀、传统价值观、人生观塑造、以及完善人格的追求,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提升民族自豪感。微课整合了10 个单元,共计43 个视频,内容涉及通论和专论两部分。课程通论部分包括古琴文化意义、古琴的身份认同以及款式、古琴流派介绍、琴谱导读、基础指法以及入门小曲“仙翁操”示范,传达了民族自信、天人合一、师德教育等思政知识点。课程专论涵盖了从宋代到近代的著名琴家琴人的故事叙述、代表性琴曲的示范欣赏以及对现代青年琴家的访谈,体现了家国情怀、价值引领、道德修养、中国文化国际化传播等的思政知识点。

课程的线下教学内容精选了古代和现代优秀诗歌和民歌为技能训练的练习曲,把文化熏陶融于技能学习。如右手散音训练的《静夜思》《赋得古原草送别》《咏鹅》《子夜吴歌》《康定情歌》等,泛音训练的《花非花》《佳人曲》等,双手训练的《松下问童子》《沧浪歌》《南风歌》《兰花草》《黄莺吟》《仙翁操》等,弹唱古典诗词歌曲,把文学和音乐相结合,即习得了技能又熏陶了诗词美学,陶冶了情操,舒缓了身心,端正了态度,因此呈现了乐教的功能。

(二)精心设计思政微课,以赛促教

随着教育部对课程思政建设的推动,应运而生的是全国范围内不同级别的思政教学比赛。精心设计思政微课,以赛促教,是本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一项重要任务。2020—2022 三年期间,本课程参加了六次全国交流以及省级比赛,均获得了较好的成绩。每一次参赛都是对课程的一次深入学习,通过文本材料的梳理和增减、教学思路的设计、教案文字的撰写和修改、微课的录制,教师在过程中不断挖掘课程的思政点,深入解读课程思政的同时也升华了自身的思政意识。以下以2022 年5 月浙江省第二届高校教师创新大赛课程思政微课专项赛参赛微课设计来具体呈现本课程的思政实践。

1.在经典文本和音乐赏析的叙事中明确古琴的文化高度和文化意义

课程的开篇第一课,教学内容设定为古琴的文化意义,要求学生掌握古琴的名称、历史、独特的文化身份和高度。教学目的是通过学习让学生意识到古琴不仅仅是一门乐器,它承载着中国文人精神和追求,因此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并生出完善自我修养的精神需求。之后整理相关教学素材,梳理出清晰的教学思路,见图2。同时明确这节课需要达到的思政三要素,分别涉及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以及情感目标,见表1。

表1 微课《古琴的文化意义》思政教学目标

图2 微课《古琴的文化意义》教学设计思路

以上思政教学目标通过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教学步骤来完成。课前,发布任务,要求学生在网上浏览相关古琴的知识和视频,形成对古琴的初步认知。课中,学习微课,通过1977 年美国旅行者宇宙飞船带入外太空的古琴曲《流水》,展开对古琴乐器的讨论:为什么当年选择的是古琴而不是耳熟能详的古筝琵琶等流行乐器?为什么选择的是《流水》而不是其他名曲?问题的抛出旨在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之后进入第一个知识点的讲授: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弦乐器之一,是琴棋书画中琴的指代,是高雅文化的代表,是文人修身养性的专属乐器;引用礼记“君子无故不撤琴瑟”等语录以及著名文人如孔子、左思、嵇康、欧阳修为例说明琴在古代文人生活中的重要位置。也因此,古琴于2003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微课的第二个知识点是对导入部分的呼应和对第一个知识点的升华。琴曲音乐结合经典文本《高山流水》的故事形象生动地解读了《流水》琴曲的深远意义,它代表了中华民族对友谊最高境界的认知,呈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之道。

最后以拓展性问题结束微课,并要求课后展开小组讨论,在线下课中组织汇报和交流。整个微课聚焦古琴的文化高度进行设计,并充分诠释琴作为君子修身养性的重要功能,有效达到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思政教学目标。

2.访谈古琴非遗传承人,口述琴学的薪火相传

课程的最后一个微课内容是考察与采访具有代表性的琴社组织以及负责人,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古琴在现代社会中存在的意义以及现代琴人担负的责任感。笔者走访了杭州的著名琴社,通过录音录像收集到大量语料并记录。仔细阅读录音文本后,提炼出思政教学目标——家国情怀和琴学传承。在微课设计中,剪辑恰当的访谈片段,支撑教学目标。微课设计思路具体见图3。

图3 微课《琴社与传承》教学设计思路

区别于《古琴的文化意义》微课教学思路,《琴社与传承》微课聚焦现场访谈的语料,通过非遗传承人的口述让学生感受到琴人的爱国精神以及传承传统文化的社会责任感,口述人的话语会比教师的转述更能打动并影响学生。课后,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实地考察当地或者网络知名琴社,在线下课中进行交流和汇报讨论。下文以微课的语料来呈现思政点的实现。

(1)家国情怀

“霞影是我妈妈的字。我外公新中国成立前在衢州城开了个非常大的书局叫青霞书局。这个书局在抗日战争中被毁了。然后呢就给他取了个名字叫霞影。意思就是我们青霞书局传下来的一个影子,我书局没有了,但是人还在这样的意思。”(2019 年访谈霞影琴馆章怡雯馆长)。

章老师的母亲是近现代女古琴家徐晓英女士,其父是近代史学家徐映璞先生。章老师讲述了她妈妈创办霞影琴馆的原因,日本人虽然毁了他们的书局,但是民族精神是毁不掉的,我们能从中感受到琴人的家国情怀。

(2)琴学传承

浙江在古琴发展史上有着独一无二的地位,因为历史上南宋浙派古琴开创了琴派的先河,也是后世众多流派的源头。南宋浙派创始人郭楚望传琴艺于刘志芳,再传徐天民、毛敏仲等。尤其在徐天民一脉,父子世代相传,一直延续到明代。近代新浙派的领军人物徐元白先生创西湖琴社,开展教学和交流,其子孙四代传承琴学,为当代浙江古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笔者访谈了徐君跃先生(徐元白的孙子),徐先生介绍了祖父带出的众多传人。

“1946 年我祖父回来了,组建了这么个西湖月会,也就是西湖琴社的前生,打下了这么个基础,后来他也教了很多学生。在杭州他教了蒋苏庵、孙慕唐,包括林北丽(音译),林北丽他是秋瑾学生的女儿,她叫徐缊华,秋瑾的学生,一起参加辛亥革命的。后来徐缊华和林北丽两个人都拜了我祖父来学琴。……那时候我父亲中学里的学生,然后他们偶然的机会听到广播里有古琴,后来经过我父亲推荐介绍也来琴社跟我祖父学琴……在杭州他也带出一批琴家或是琴人,那么其实这是播下了种子。”(2019 年访谈西湖琴社徐君跃社长)。

霞影琴馆的创始人徐晓英女士也是徐元白先生的传人,她的两个女儿也继承了衣钵。母女两代人教授了上千的学生,更是把古琴文化传播到浙江大学,无私地资助浙大琴会,在高校开枝散叶。

“现在哪怕不是我妈妈教的,我、我姐姐,然后我们琴馆这么多老师教的那上千都已经肯定不止的了。从我们手上,那我妈妈以前教的就更多了……古琴文化应该在学校有它自己的一片天空,当时在浙大,跟着我妈学琴的学生也比较多,总有个六七个吧,有这批骨干嘛琴会就撑起来了。”(2019 年访谈霞影琴馆章怡雯馆长)。

微课通过以上传承人的口述让学生真实感受古琴文化的传承历史、琴人的爱国精神以及坚守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琴人风骨,也从中潜移默化欣赏文化传承的魅力,让自己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接班人。

三、古琴课程的思政教学成效

本课程从2014 年到2022 年已有8 年的教学实践。选修课程的学生共约250 人左右。每届优秀学生会被推荐担任学生社团清和琴社的负责人或骨干,他们除了继续学习古琴,同时也帮助老师一起做好传帮带的工作。笔者对历届课程的八位学生做了访谈和个案研究,以了解本课程在学生思政教育方面的成效。访谈包括但并不限于以下问题:上大学前知道或者接触过古琴吗?为什么会学习这门艺术?学习古琴的过程中获得了哪些感受或者遇到了哪些困难?古琴学习对你的个性等方面有影响吗?

从访谈中了解到学生们的学琴初衷各不相同。8 位同学中的4 位同学(2 男2 女)在上大学前不知道古琴,因为有选修课才开始接触。在访谈中这几位同学对古琴的印象出现的用词有“陶冶”“好奇”“向往”“优雅”“仙气飘飘”“提升气质”,这些词都具有正面积极的意义。“优雅的仙乐”,“很好奇又向往”,“可以陶冶自我,提升气质”,学生们在如是描述古琴时,他们还并没开始接触古琴,但是古琴的身份在他们的心里已经高于普通乐器。这是很有利教学的基础。但是另一方面,学生们对学琴的认知也带有负面性。比如“相对冷门的乐器”,“等学好之后在同学面前炫一把,有一点带着虚荣之心”,“我是个俗人,碰不得这种高雅的乐器”。这些言论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学生对古琴文化缺乏正确的认知,或者满足于与众不同的自我暗示,或者过高评价古琴。笔者在研究中,关注了受访者在学琴前后的认知变化。经过课程学习,每个人都有了或深或浅的变化。他们描述学琴后的改变:“性格更加平和”,“积极的生活态度”,“接触到更优秀的人”,“学会不骄不躁”,“在较短的时间里安静自己的内心”,“让我更心静”。从这些言论中可以看出,首先这些变化几乎都是积极向上的,其次他们的认知也开始接近古琴的真实功用。学琴后的学生理解了古琴的现实意义,从性格到社交群体的改变,激励着他们不断完善自我走向积极的人生。

以上学生们的反馈一定程度上显现了古琴课程的思政教学效果。下文通过对四位同学的个案研究深入描述课程的思政教学成效。四位同学除了学习了一学期的古琴通识课外,一直跟在笔者身边达三年之久,或继续学习,或定期交流,其中有两位担任琴社社长,另两位在琴社活动中也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目前有三位同学已经毕业参加工作。与他们长期相处中,笔者很了解他们的琴学进展和思想动态变化,再结合访谈笔录,以叙事方式通过研究对象的琴学心路变化呈现课程的思政教学效果。

(一)梦想成真——琴从此是他生活中的不可或缺

2015 级的萌同学来自偏远山区,学琴是他初中时候的梦想,但是环境限制了他的求学路。当他发现学校有古琴课程的时候,心情极度兴奋。由于课程时间和他的专业课相冲突,他主动跟笔者恳请旁听专业课结课后的下半学期琴课。课堂上他对答如流,他的琴学知识让笔者惊喜,于是应允他每周课外来工作室旁听授课并指导琴艺。萌同学说,等到学校的古琴课程,“犹如久旱之逢甘霖,课上课下,尤为发奋”,“在老师繁忙教学工作的间隙,仍抽出时间,给我开小灶,在给社会学生一对一的教学中,许我旁听学习,这一层师生之情益增我的好学之心”。毕业时,凭借着超强的学习能力,萌同学已能弹奏三十首大小琴曲,笔者还因此专门在琴室为他举办了个人演奏会。他爱琴如初,工资会用来买各种珍稀琴谱,每有好的资料,会分享给笔者,更是成为笔者的工作小帮手,如指导如何用软件制作琴谱等。萌同学如实反馈琴学对他的影响。

“学《平沙》体会江阔沙平、意适心闲。学《离骚》感受美人香草、忠贞遭谗、忧国怀民那种崇高、那种令人扼腕、那种使人瞻仰的精神。琴让你更深刻的感知历史、体会生活,他是一种力量,不显觉,使你悄无声息的被感染、被影响。琴对于我,潜移默化,工作之后精力所限,也难系统地或者对某个方面下功夫。但琴从没离开过身边,闲时温故旧曲,兴致来了学个新曲子。现在对我来说,琴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2015 级土木专业柳春萌2022 年访谈笔录)。

(二)诗意人生——琴成了他的远方寄托

2018 级中文专业的强同学个性温和谦逊,爱好书法和诗词。因此“中正平和,轻微淡远,余韵悠长”的古琴曲很对他的胃口。如他感受,“乍听浅淡无味,然愈听愈有味。听之有味又生抚之之情”,“隔几天没抚琴就手痒难耐”。他认为学琴不仅“可陶冶性灵,提升涵养”,更“能锻炼人遇事不慌、临危不乱、处变不惊的精神”。同时现实生活中老师和琴友们“温文尔雅、谦谦相让”的性格也影响了他,让他的学习更加“耐心细心”。校园里的强同学因为诗书琴的特长俨然是同学眼中的才子。他在琴学技艺上不如萌学长刻苦专注,但他更像一位古代文人,把琴学当作修身养性、熏洗心灵的途径。毕业后,为了生计出门打工,他暂时放下了古琴。“以后回老家欣赏田园风光,心情闲适的时候,再弹弹也是极好的。”(2018 级中文专业张学强2022年访谈笔录)。

萌同学和强同学都是来自农村的男孩子,虽然专业文理有别,两人都深爱古琴艺术,迫于现实生活压力,他们没有太多的精力继续琴学,但古琴的人文精神已经深耕于心中,会帮助他们走过风雨,而经过社会磨炼后的琴艺也将会有更深刻的表达。

(三)脱胎换骨——重建精神世界

静同学是水产专业研究生,在本科期间上完古琴通识课程后,她继续学琴直到研究生毕业。随着琴艺的精进,她也开始重拾自信。学琴前的她曾经很自卑又敏感,作为家中长女她被要求照顾弟妹们,而她觉着自己没有能力去应对,因此她的人生变得灰暗。她说学琴初衷是这门乐器值得在他人面前炫耀,这话暴露了她当时无力的内心世界。在内心不够自信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求助于外物,看似高大上的古琴很能满足虚荣心。但随着学琴的日子越久,她说自己变得越来越佛系,不会像过去一样因为旁人的一句话纠结很久,也不太计较他人的看法了,这其实是她获得自信的表现。于是,后来几年,我们之间的思想互动越来越深入,在交流中她慢慢理解了学习琴艺的根本目标,理解了琴乐具有建构自信圆通的精神世界的功用。毕业前她说她不再担忧未来,她有信心过好自己的日子,再尽力去帮助家人。

“古琴也已成为我生活甚至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很感激郑老师,很感激古琴,是她们让我的心变得更加平静、更加纯粹、更加坚强,能让我清楚知道今后自己想要的生活和想走的路,也是遇见她们之后能让我更加有勇气、有力量去对抗外界的一些不友好的声音。”(水产专业研究生静香2022 年访谈笔录)。

琴学让静同学重拾自信,积极面对人生。对于2020 级中文专业的寒同学,琴则是一剂良药,舒缓了身体的不适,抚慰了焦虑的精神。由于学业等压力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是校园普遍存在的问题,很多同学或显性或隐性地患有负面情绪,或不自知或无法对治。从课程教学成效看,琴乐可以是一种有效的音乐疗法。如同寒同学描述第一次弹拨琴弦的感觉,“我好像被卷入了另一个清凉的世界”。习琴两年后,寒同学说:“大概是因为琴养身,舟山养人,上了大学之后我生病的概率比以前大大降低。”中国音乐有着悠久的五音疗法的历史。古琴琴音安静,散音松沉而旷远,泛音空灵飘缈,按音余韵悠长,低音的振动频率和人的心脏跳动频率相近,所以琴乐具有舒缓紧张情绪的功能。[6]此外,用正确的姿势和指法弹琴,全身经络通畅,弹琴与太极一样具有养生功效。宋代欧阳修在《送杨寘序》中写道:“吾尝有幽忧之疾,而闲居不能治也。既而学琴于孙友道滋。受宫音数引,久而乐之,不知疾之在体也。”[7]这是琴乐养生的古代案例之一。

古琴学习还帮助寒同学改善了钻牛角尖的个性,并顺利通过了英语四级考试。笔者在平时和她交流的时候发现她做阅读理解的思维不同于常人,比如会过于扣字句。在弹琴的时候也发觉她过于注重细节而忽略了曲意,指出她的问题后,她开始反思和调整,欣然领悟到,“细节和框架是相互依存的,注意每个音的长短、吟猱和从整体考量曲子是需要同时进行的。”举一反三,聪明的她在做阅读理解时也学会了抓细节的同时把握文章主旨的解题技巧。

琴,是她心灵的避风港,更是帮助她慢慢打开封闭世界的钥匙。她享受着在琴的世界与“可爱的圣贤对话”,在此过程中,慢慢梳理和调整心性。

“以前我是个把每天都当成最后一天过的人,因为我看不到希望。但在我某天听潇湘的时候,突然开悟了。古琴和琴曲的寿命很长,长到成百上千年,每个人不过是其中的微尘,浮浮沉沉,飘忽不定。但我们是自己的中心,我们可以无休止地搭建自己的精神世界。”(2020 级中文专业立寒2022 年访谈笔录)。

寒同学说如果她想栖居在古琴的世界里继续遨游,就必须有足够长的寿命。为此,她要健康地生活,学会顺应社会和自我调整,不断进行自我精神世界的构建。

个案研究表明,古琴课程的思政效果是显而易见的。琴乐本身和琴曲传承的历史人文精神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们的身心成长。时间越久,影响力越显著。但是教学实践研究也发现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对于课程的思政实效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没有教师的循循善诱,学生可能只能习得技艺皮毛。实践研究亦表明,如果教师从课程思政的理念去设置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同时以赛促教,不断反思完善课程思政,教师自身的思政意识和人文素养也能得到显著提升,更好地进行思政教学,如此,良性循环,师生双方都能通过课程而成长。

教育部提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千年的古琴文化顺应了当下的教育大方向。反思古琴人文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成果,笔者认为高校开设古琴通识课程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在课程的内容设计上要强调思政教育目标;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的人文精神,同时要有一定高度的演奏水平,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才能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政教育。

猜你喜欢
古琴微课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寻琴记:古琴的前世今生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张俊波 情寄古琴,乐以忘忧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寻访千年古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