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湖滨
(浙江海洋大学 信息工程学院,浙江 舟山 316022)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开启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1]。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就需要一流的官兵。当前,高校已经成为征集高素质兵员的主阵地。为人民军队源源不断地输送一流兵员,是高等教育服务强军目标新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要求。文化不仅是一个民族的基因,她还是民族发展的根基、进步的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1]。同样,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的灵魂,也是高校培养的人才的灵魂;校园文化兴则高校兴,校园文化强则培养的人才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新时代强军目标的实现,有着内在的强大关联性。新时代强军背景下,迫切要求高校打好校园文化基础,建设与人民军队要求相适应的校园文化。
关于校园军事文化研究,多见于军事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军事教育发展历史、普通高校国防教育、红色文化(革命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等研究主题,鲜有对校园军事文化系统性的研究。笔者认为校园军事文化是对由校外输入的在校园传播的先进军事文化及校园内生性的具有军事特征的文化的统称。新时代强军背景下,赋予了校园军事文化新的内涵和价值,她是联结高校与人民军队的重要纽带,也是培养一流兵员的特殊养分;是新时代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做好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基础。加强校园军事文化建设是高校强化服务强军目标的重要路径,也是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举措。
马克思主义教育观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存在脱离社会影响的教育。杨贤江认为,“自有历史,就没有脱离过政治关系教育。无论哪一种教育制度,终只是由支配阶级掌握,且是为支配阶级服务的”[2]。教育与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政治经济制度密切关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形态,教育的基础、方式、内容、目的等不尽相同。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来看,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通常掌握着教育的领导权,教育根据统治阶级需要建立教育目的,体现和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意志。认清教育的这些本质,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我国校园军事文化的内涵,更好地梳理校园军事文化的发展历史,以及更好地把握军事文化对教育影响的内在逻辑和历史必然。
1.古代校园军事文化的演变
在生产力不够发达的古代社会,战争成为争夺资源的最重要的方式。从奴隶氏族部落到封建王朝,军事往往被置于重要地位。为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确保军事优势,培养军事人才成为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教育也带有鲜明的军事色彩,其中骑马射箭是主要教学内容,“射礼”和“御礼”成为我国古代礼仪文化的重要内容。
夏商时期,我国进入文明开化时代,国家设立了以“序”为形式的专门教育机构,把“习射”作为主要教育内容。至周代,“是故古者天子之制,诸侯岁献贡士于天子,天子试之于射宫”,将“以射选士”作为主要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设有驰马、击剑、射御等军事教学科目。《周礼·地官司徒·保氏》:“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御,五曰六书,六曰九数。”[3]“六艺”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春期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出现了以孙武、吴起、孙膑等为代表的兵家,开展以私学为主的军事教育,形成了以孔子、老子、墨子为代表的三大哲学(教育)体系。秦代以来,“中央集权+文官制度”的郡县制一直延续两千多年,教育重点转向修文。隋代,创建科举制度,人才选拔以考试文章为主;唐代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增设武举,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等,该制度延续至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宋代开始设置武学,开启了真正意义上的列入官方教育体系的军事教育。清代,“马背上的民族”满族以武力取得天下,教育讲求文武并重,“骑、射”成为文人举子的必修课。总体来看,我国古代军事教育随着朝代更替、社会发展几经兴衰。至18 世纪60 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科技产生巨大变革,冷兵器时代成为过去,进入了热兵器时代,在我国沿袭数千年的以骑马射箭技术为主要内容的军事教育退出历史舞台。
2.近现代校园军事文化的兴起
秦统一六国以来,虽屡经朝代更替,大小战事不断,却多为汉族“内部矛盾”(期间建立过53 次少数民族政权),缺少包括武器、战术、军事人才培养等在内的军事创新动力。1840 年鸦片战争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中华民族从羸弱到觉醒自立的一个过程。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海战、八国联军侵华等系列丧权辱国、践踏民族自尊心事件,激醒了一批中国人,他们发起洋务运动,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开展戊戌变法,倡导学习西方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等。向西方学习先进思想、文化、技术成为教育的主旋律,其中尤以学习军事思想、兵器制造技术为核心,军事文化在教育领域兴起,同时也辐射至民间,武术文化出现了“枯木逢春,生机勃勃”的现象。
学习西方和日本先进的武器制造、军事思想和军事教育,对我国近代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包括倡导军国民教育,对国民进行军事训练;创建军事院校,开展专门军事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设立军事课程,组织军事训练等。例如,成立了我国第一所军事院校——福建船政学堂,培养舰船指挥军官;京师大学堂开设以兵式操练为主的体操学;1902 年,蔡锷、蒋百里先后在《新民丛报》上发表《军国民篇》《军国民之教育》呼吁培育国人的军人精神,提出把军事教育推及全国各界和全体国民。“中华民国”成立后,1912 年1 月19 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明确规定“高等小学以上体操科,应注重兵式”[4];1928 年7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布《高级中学以上学校军事教育方案》;1929 年1 月,国民政府颁布《修正高中以上学校军事教育方针》,规定凡大学、高级中学及专门学校、大学预科并其他高等以上学校除女生外,均应以军事教育为必修科目。[5]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国防建设需要,1955 年7 月30 日我国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规定“高等学校的学生,应当在学校内接受军事训练,并且准备取得预备役尉官军衔和准备担任尉官职务。”[6]我国高校军训制度,从此以法律的形式正式确立,奠定了我国校园军事文化建设的法律基础。
3.当代校园军事文化的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开启中国特色强军之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实现中国梦强军梦,作出了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战略部署,为高等教育服务强军建设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和历史使命,也对校园军事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创造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为适应我国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安全形势,在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2011 年7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了《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了国防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方法途径、保障措施等,为之后一个时期普及和加强全民国防教育提供了基本遵循。同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学校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在学校课程计划中切实落实国防教育内容”“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校国防教育活动”“着力加强学校军事课师资队伍建设”[7]等要求,系统化地提出学校国防教育工作的各项要求,明确要求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中学要把学生军训作为对学生实施国防教育的重要形式纳入学校课程计划,详细规定了军事理论教学、军事技能训练、实际训练的时间以及考核要求。2022 年8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全民国防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着力加强青少年国防教育,将国防教育要求有机融入课程教材,将国防教育融入普通高等学校和中等学校考试内容,纳入学校绩效考评体系。”[8]这些举措把国防教育课程化、具体化,为校园军事文化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政策基础,有力促进了军事文化与教育的融合发展。
文化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印记。新时代军事文化聚集着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精华,既包含优秀传统军事文化的传承,也包含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革命、建设、改革凝结而成的红色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帮助学生锤炼坚强的意志和品格,培养奋勇争先的进取精神,历练不怕失败的心理素质,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敢于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9]校园军事文化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特殊的育人功能,恰恰为高校育人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1.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
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特有优势和重要法宝。1929 年12 月,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古田会议上确立“思想建党、政治建军”,成为建党和建军的根本原则,对党的建设和人民军队发展产生了深远地影响。人民军队的思想政治工作拥有很多宝贵经验,经受了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对高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具有重大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2.有利于强化大学生身体素质
2021 年9 月3 日,教育部公布的第八次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表明,“大学生体质下滑的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10]高校已普遍认识到大学生体质持续下滑的问题,也采用了许多方法,如组织晨跑、开展“三走活动”、举办各类体育比赛等,但效果仍不够明显。总体上,大学生对体育锻炼在思想上不够重视,他们“把学习放在第一位,扩展知识 、提高能力放第二位,身心健康放第三位,社会活动放第四位,课余体育锻炼放最后一位。”[11]整体上,“在当今中国社会,男性缺乏阳刚之气的现象已经愈发普遍,尤其在青少年一代中这一趋势表现得更为突出”[12],高校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塑造“阳刚之气”的氛围。军事文化的尚武精神、刚毅之气、英勇无畏等特质,是解决上述问题的“良方”,通过营造崇军尚武的文化氛围,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自身体质健康。
3.有利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被社会关注,尤其是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影响,大学生心理问题备受社会关注。文化与心理健康密切关联,“文化影响着人们对心理症状的体验和表达,也影响着人们对心理症状的解释与诊断,还通过影响医生(咨询师)与来访者的互动,进而影响心理治疗的效果。”[13]显然,高校校园文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军事文化内含的集体主义精神、拼搏进取精神,以及珍爱生命、热爱和平的价值追求,对大学生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磨炼品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毛泽东同志曾指出:“革命文化,在革命前,是革命的思想准备;在革命中,是革命总战线中的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14]文化是社会治理的基础和灵魂,通过文化对人的熏陶、浸润,能够影响和改变人的思想认识、行为习惯等,从而达到社会治理的目的。我国人民军队经过血与火的考验,是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军队,其形成的军事文化富有能治理、善管理的优秀品质。高校建设好校园军事文化,能够促进校园治理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1.有利于高校提高政治站位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旗帜鲜明讲政治、保证党的团结和集中统一是党的生命,也是我们党能成为百年大党、创造世纪伟业的关键所在。”[15]“我军之所以能够战胜各种艰难困苦、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最根本的就是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这是我军的军魂和命根子,永远不能变,永远不能丢。”[16]建设好校园军事文化能够促进高校深刻理解“始终把讲政治放在首位”,自觉地提高政治站位,切实地把讲政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有利于高校提升管理效能
“在中国,没有任何组织,在执行缔造者所赋予的使命、在制度建设、在人才培养、在自主变革、在奉献精神以及最大限度地发挥效率方面能与解放军相提并论。”[17]人民军队具有高效的执行力、高超的管理效率,这些优点背后固然由一系列成熟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作为支撑,但这些体制机制是在长期受军事文化影响下而逐步形成,其本身也是军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设好校园军事文化对提升高校管理效能是极具价值的。
3.有利于高校加强廉政建设
人民军队自成立之初就极其重视纪律建设和艰苦奋斗,形成了纪律严明、执纪如铁的优良传统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是军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必然会有艰巨繁重的任务,必然会有艰难险阻甚至惊涛骇浪,特别需要我们发扬艰苦奋斗精神”[18]。“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同样要靠铁的纪律保证。党面临的形势越复杂、肩负的任务越艰巨,就越要加强纪律建设,越要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前进。”[19]新时代,高校发挥好军事文化的价值,传承和弘扬好纪律严明、执纪如铁的优良传统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1]人民军队与高校的融合发展具有广阔的空间和深远的意义,尤其在科技创新领域。以先进军事装备需求为牵引,优化双方资源配置,实现优势互补,从而强化高校基础研究、促进技术创新、带动科研成果转化。
1.有利于促进高校科研评价制度创新
2020 年2 月科技部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提出“改进科技评价体系,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20]。军工科研活动具有保密属性,更多关注技术的成熟度,注重原创性、同行评价和实际应用价值,不以论文、专利、奖项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加强校园军事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高校改变现有的评价制度,建立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和影响的分类考核评价体系。
2.有利于促进高校科技创新
军事科技创新主要集中于高精尖装备、核心关键技术的研发,处于科技尖端和前沿领域,具有较强的辐射效应和牵引效应。高校主动融入军民融合战略,强化校园军事文化,进一步激发高校广大科研工作者投入军事科技创新,进一步深化高校与军队、国防工业部门协同创新,不仅能够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也能够促进科研人员科研成果的转化。
3.有利于促进高校学科交叉融合
多学科交叉融合是创新的源泉,是产生新理论、新技术、新成果以及新学科的重要基础。综观世界诸多重大科技创新、科技成果均产生于交叉学科。军工项目往往是多学科技术的集成,需要跨领域、跨学科联合攻关。高校通过积极参与军工项目,整合资源,有利于促进交叉学科建设,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
高校培养一流的兵员就需要一流的且与新时代强军目标相适应的校园文化作支撑。这就要求高校对照一流兵员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以及新时代备战打仗要求,强化校园军事文化建设。当前高校校园军事文化建设,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我国校园文化具有独特的军事文化基因,军事文化一直对我国教育产生重要影响。随着社会发展,军事文化在校园文化中显隐交替、缓急交错。高校肩负着为中华民族孕育一代又一代青年人才、为人民军队输送一批又一批优质兵员的重大使命,关系着国家兴亡、民族进步。因此,需要从战略高度、历史深度、全局角度审视校园军事文化建设。然而,当前部分高校对校园军事文化的价值认识不够到位,主要表现为:
1.存在认识上的偏差
部分师生受自由主义思潮影响,注重个人利益、强调自由化,排斥军事文化,认为强化校园军事文化建设约束其自由、影响个人利益伸张;部分师生则认为军事文化建设等于军事化管理,不利于人才培养;更有师生认为和平年代,不需要开展国防教育、军事训练等。
2.存在认识上的不深
部分师生爱国主义精神缺失,对军事文化所蕴含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缺乏深刻认识;部分师生缺乏国家安全意识、集体意识、忧患意识等,对于建设好校园军事文化能够带来的育人、治理、创新等价值认识不够深刻。
3.存在认识上的不清
部分高校没有认清校园军事文化建设与实现新时代强军目标之间的逻辑关系,也没有认清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着力培养有灵魂、有本事、有血性、有品德的新一代革命军人”[21]与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同学们肩负时代责任,高扬理想风帆,做有理想、有追求的大学生,做有担当、有作为的大学生,做有品质、有修养的大学生”[22]之间的高度统一性。
一直以来,我国军事文化与校园文化共生长,两者相互交融、共同发展。校园文化存有军事文化的印记,军事文化具有与校园文化融合发展的历史传承和良好基础。不同时代,军事文化在校园文化中的凸显程度不同。在战争年代,军事文化成为校园文化的主导;在和平年代,军事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底色之一。然而,“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变化前所未有,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逆全球化趋势加剧。”[23]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走好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以新时代的新要求新视角来看待校园军事文化建设。
1.建军精神与大学精神融合不够
诸多学者认为,“大学基本精神主要体现为:自由精神、科学精神、民主精神、创新精神。”[24]长期以来,许多高校对大学精神的理解、塑造和追求也以此为主要内容。然而,受西方社会思潮影响,部分高校对大学精神的理解出现异化,甚至出现马克思主义边缘化、教材西方化、教育功利化等问题,导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学方向的迷失。高校建设和军队建设有许多共通之处,建军精神对于办好我国高校具有强烈的指导价值和借鉴意义,但当前高校的大学精神中鲜有融入建军精神。
2.尚武精神与学生品质融入不够
“新时代军人尚武精神的基础内容是敢于直面战争的积极态度,核心内容是顽强的战斗精神,关键内容是强烈的拼搏进取精神。”[25]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恰恰需要具备这种精神的青年一代。尚武精神的内涵与习近平总书记希望青年人“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26]的嘱托高度吻合。然而,许多高校对学生尚武精神的培养并不重视,例如,存在对大学生军事训练不重视、机制不够健全、内容过于单一、承训力量薄弱等问题。
3.规则意识与治理文化融合不够
完善大学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是推进“双一流”大学建设的重要保证。法治思维是现代治理体系的首要思维,而规则意识则是法治的内在支撑。当前高校在现代化治理体系构建过程中缺的不是优秀的制度、手段和人,而是在治理过程中规则意识的缺失,对民主自由与规则规矩的认识存在偏差,在强调民主自由时忽略了规则规矩,造成“有法不依”“运行不畅”“执行不力”等问题。“把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面,是我军保持强大凝聚力战斗力的一大法宝,是克敌制胜、无往而不胜的重要保障”。[27]人民军队的这一“重要保障”,目前还没有被高校较好地融到其治理文化建设中。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创新、持续发展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时代元素不断影响并逐步融入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总是主动或被动地顺应时代发展,这既是高校整体发展态势的一种展现,也是校园文化助力高校发展的积极结果。新时代强军背景下,加强校园军事文化建设就是时代的要求和使命的召唤。但目前,在校园军事文化建设创新方面仍存在以下问题:
1.理念创新不足
高校加强校园军事文化建设不是简单的增加校园军事元素,而是要在深刻理解新时代强军目标以及高校在这其中所承担的使命的基础上,以新的视角、新的思维和新的方法,系统地推进校园军事文化建设。然而,从当前各高校的“十四五”发展规划和重点关注的主要指标等方面来看,高校在建设校园军事文化上理解不透、重视不够、创新不足。
2.载体创新不足
高校开展军事训练早在1955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中被予以规定;2001 年4 月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对各类学校的国防教育做了明确规定。军事训练和国防教育成为高校校园军事文化的主要载体,鲜有其它创新载体。与此同时,军事训练和国防教育这两个载体本身的内容与形式也创新不足,一定程度上与时代要求和大学生需求脱节,造成训练和教育效果不佳。
3.举措创新不足
传统的军事训练和国防教育仍是高校校园军事文化建设的主要举措,但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以多媒体和网络化为特点的新媒体技术带给人们全新的视听感受,能够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示内容、表达意义,但目前信息技术和新媒体技术并没有较好地运用到校园军事文化建设中去。例如,可以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体验战争、参观军事设施;可以发挥新媒体作用,促进军事文化在校园内的传播等。
“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28]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强的战略支撑。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9]这就要求高校发展必须与国家战略同向同行,切实承担起为人民军队培养输送一流兵员的使命,筑牢兵源基础。高校加强校园军事文化既是实现新时代强军目标的战略要求,也是高校提高育人质量,加强科技创新,提升内部治理水平的现实需求。高校要深刻领悟习近平强军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肩负着的新时代强军使命,深刻理解加强校园军事文化建设与实现强军目标的逻辑关系;要勇于担当、主动作为、系统谋划、积极创新,全面加强校园军事文化建设。
高校加强校园军事文化建设具有提升育人成效、提高治理水平和促进创新发展的价值。这些价值的达成,以领悟指导思想、认清职责使命、把握内在规律为前提。只有在此基础上,高校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采取可行的方法,朝着明确的目标前行。
1.深刻领悟习近平强军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习近平强军思想是“全面推进新时代强军事业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29],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30]。在新时代强军背景下,要建设好人民军队,要办好人民教育,就必须全面理解习近平强军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所蕴含的丰富内涵,深刻领悟内在的高度关联性和统一性。强军事业和教育事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柱,两者的关联性表现在:教育为军队建设输送人才,强军为教育发展创造安全基石;统一性表现在:两者根本保障都是党的领导,本质都是为人民服务,基础都是培养一流人才,目标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高校要建设好校园军事文化就必须领悟好运用好实践好上述指导思想和内在的关联性、统一性。
2.深刻认识肩负着的新时代强军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中,必须把国防和军队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快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31]高校大学生征兵工作已经走过了10 多年的历程,目前高校已经成为征兵工作的主阵地,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提高人民军队兵员质量的必由之路。高校肩负着的“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光荣使命,本质上已经包含了为人民军队培养输送人才的任务。高校要从履行好使命的高度来建设校园军事文化,进一步增强使命感,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系统谋划。
3.深刻把握加强校园军事文化建设与实现强军目标的逻辑关系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32]文化是育人之本,文而化之本身就是育人的过程。军事文化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特殊的价值和意义,建设与培养优秀兵员相适应的文化土壤,是实现强军目标的基础和保障;没有优秀的文化土壤就不可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没有优秀的人才就难以实现强军目标。高校要深刻把握这个内在的逻辑关系,从而建设符合新时代强军要求的校园军事文化。
加强校园军事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资源、互补优势、协同推进。高校应坚持系统观念,建立征兵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融合、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军事文化活动与校园文化活动融合的“三个融合”工作体系,从而提升校园军事文化建设质量。
1.把征兵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相融合
高校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征兵工作融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把征兵工作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目的,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征兵工作的重要抓手;建立征兵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相融合的队伍、制度和机制;发挥征兵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各自的优势,协同推进高校征兵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
2.把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
高校应着眼于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国防意识、军事素养为重点的国防教育体系。推进军事课(含军事理论课和军事训练)与思政课程相结合、德育社会实践与军事体验相结合、军事教官与思政教师相结合的融合模式,探索把思政课堂搬进军营、把军队官兵请进课堂等创新举措,积极构建国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大思政格局。
3.把军事文化活动与校园文化活动相融合
高校要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大学生文化活动在校园文化建设和传播上的作用,积极组建国防教育类大学生社团,积极举办军事文化类活动,积极创建“国防教育特色学校”;进一步擦亮校园军事文化底色,建设军事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1]建设好校园军事文化要求高校紧跟时代步伐、瞄准任务目标、关切学生需求、发挥学校特色优势,运用好信息技术、培养好退役大学生士兵、实施好军民融合战略,敢于创新、积极创新。
1.运用好信息技术
当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为校园军事文化建设的创新带来了广阔的空间,使得原本许多难以实现的构想成为可能。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军舰,由于受现实条件和军队规定的限制,绝大部分高校难以实现;而虚拟现实技术则能“还原”军舰,能够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教育主管单位应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集中打造集军事设施、武器装备、情景故事、模拟战争等于一体的虚拟场景,为高校开展好国防教育、建设好校园军事文化提供支撑。
2.培养使用好退役大学生士兵
人民军队是一座大熔炉,能够把青年人淬炼成钢。退役大学生士兵经过人民军队的锤炼,拥有了军人的优秀品质和优良作风。高校应专门制定退役大学生士兵培养体系,把他们培养好、使用好,这既是落实好退役军人服务管理保障工作的要求,也是发挥他们榜样作用的举措。通过发挥退役大学生士兵价值引领作用,让他们参与到学校的征兵工作、国防教育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中,既能壮大高校的思政工作队伍,也能够让各项工作更加深入学生群体。
3.创新军民融合机制
军民融合是高等教育服务军队建设的主渠道之一,高校要着眼教育阵地建设,充分利用校内外国防教育资源,积极推动部队、学校和地方实现阵地共建、资源共享;要成立部队和高校共建共育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例会,专题研究国防教育、兵役征集、学生军训等工作,建立军民共建、人才共育、资源共享等常态运行机制;要创新理论研究,积极探索符合新时代要求的大学生征兵入伍制度;要充分整合与利用校内外各类国防教育资源,推动部队、学校和地方各类阵地有效协同,为大学生国防教育、部队官兵继续教育提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