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静
1.了解毛主席其人。(播放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天安门城楼上挂的就是毛主席像,100元人民币上也有毛主席像。你对毛主席有什么了解吗?(生交流搜集到的信息)毛主席是一位杰出的革命领袖,他的一生都在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奋斗,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呕心沥血,最终让中国人民过上了当家作主的幸福生活。
2.教学生字词。(出示水井图片)你在生活中见过它吗?它是用来做什么的呢?(师讲解“井”字的字理,指导学生读准后鼻音。)你能给“井”字找朋友吗?(生用“井”字组词)用同义替换的方法理解词语:吃水—— 喝水,饮水;不忘—— 铭记、牢记。板书生字“吃、主”,提示书写要点。学生在习字册上练写后,投影展示,师生评议。
3.教师范读,生自由读。请你借助拼音读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不加字、不漏字、不改字。
【设计意图】毛主席的故事和一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距离遥远,教师通过学生耳熟能详的事物引入,“毛主席”便由课本上的文字符号变成了可感的具体形象。借助字理识字,用同义替换的方法理解词语,增添了趣味性,学生记得更牢。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导朗读。读好轻声词,读好停顿。(标出停顿符号)同学们,注意停顿符号比逗号停顿得稍稍短一点。
2.明确“那儿”具体所指。在这句话中“那儿”到底是指哪儿呢?在文中按顺序标出“瑞金”“沙洲坝”“江西”。(出示中国地图,分别找到三个地名对应的位置。)江西是我国的一个省,瑞金是江西省的一个市,而沙洲坝是瑞金城外的一个村子。(出示词卡“村子”)“村”是指乡间农民集中居住的地方,古时候房子大多由木头做成,因此是木字旁。右边的“寸”表示它的读音,这是一个形声字。你能给它组组词吗?
现在请你用上这三个地名说清楚,毛主席当时住在哪里。
【设计意图】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理清课文中提到的三个地名之间的关系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教学时教师借助中国地图,以形象直观的方法, 把三者的关系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发现,明晰概念,解决学生学习的难点。用三个地名说清楚毛主席当时住在哪里,也是语言表达的训练。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学习第一句,了解缺水情况。为什么要挖这口井呢?当时,沙洲坝这个村子是什么情况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幅图。(出示土地干裂图)当年的沙洲坝是个严重干旱缺水的地方,土地干得都裂开了。所以,当地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沙洲坝,沙洲坝,三天不下雨,无水洗手帕。
请大家读本段第一句话,你们想到了怎样的画面? 想象着这些画面,你有怎样的感受呢?看到这个情况,毛主席会想些什么?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一说挖井的原因吧。
【设计意图】补充图片和民谣资料,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乡亲们挑水的不易,这既是对文本内容的延伸,也是为后文领会毛主席“为乡亲解决实际困难,实实在在为人民着想”的品行做铺垫。借助“因为……所以……”的关联句式帮助学生整理内容间的逻辑关系,是对学生思维及表达的训练。革命文化的渗透与语言文字的学习便紧密结合了起来。
2.学习第二句,理解重点词语。你知道“带领”是什么意思吗?比如,在学校里,体育老师带领我们做操。春天到了,老师带领我们去春游。
(出示红军战士图片)“战士”就是保家卫国的士兵,文中指的是红军战士。(出示“战”字甲骨文图片)左边是子弹的“弹”的甲骨文字形,表示一种射击工具,右边的“戈”是古代常见的兵器,从这个字的组成就能让我们感受到战斗通常是激烈的。
(出示词卡“乡亲”)什么人是“乡亲”?在农村,你家来客人了,我帮着招呼;他家收庄稼了,你赶去帮忙……大家像一家人一样,这就是“乡亲”。
井是如何挖成的呢?先四人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师小结:勘查水源—选址—挖井—铺石。(出示关于毛主席带领战士和乡亲挖井的资料)虽然文中只是简简单单的一个“挖”字,但是挖井容易吗?当时的红军战士正投身于反抗国民党军队大规模围剿的革命战争之中,但就是在这样紧张的状态下,还是一边积极应战,一边抽出时间为吃水难的乡亲们挖井。这让你感受到了什么?(红军一心为人民)
当乡亲们从井中打出第一桶水的时候,井边会是怎样热闹的景象?有了这口水井,乡亲们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如果你就是沙洲坝的一员,现在终于有了水井,你的心情怎么样?那让我们带着感恩的心情再来读读这句话吧。
【设计意图】现在的学生,尤其是城里的学生,对于水井是陌生的。学生经过小组讨论发现挖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很多步骤。教师再补充资料,拓展“挖”的内容,使学生对毛主席为人民着想、为人民解难的品质产生强烈的敬意。教师引导学生想象打出第一桶井水时的热闹景象和乡亲们的生活因此发生的改变,让简单的文本变得有声有色。眼前有画面,心中有情感,使学生与乡亲们产生共鸣。※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建康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