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方言名量词“脚”的形成及其句法组配研究

2023-05-31 22:25:29黄洁纯
今古文创 2023年4期
关键词:语法化量词

【摘要】 本文以潮汕方言名量词“脚”为研究对象,通过北京大学CCL古代汉语语料库检索相关的语料用例,并结合相关的闽方言词典,分析“脚”从名词演化为名量词的语法化过程。此外,根据“脚”作为名量词在潮汕方言中的具体使用情况,简要分析潮汕方言名量词“脚”的句法组配功能。最终推测,潮汕方言名量词“脚”的语法化是受到多方面影响的,进而名量词“脚”的句法组配也呈现出多样性。

【关键词】量词;脚;潮汕方言;语法化

【中图分类号】H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04-0108-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4.034

量词是汉藏语系的特点之一,量词中有一类是借用人体器官名作为计量单位的被称之为人体器官量词。

关于汉语人体器官量词的研究,角度多样。首先是关于人体器官量词分类的研究(李玄玉,2002;徐慧文,2005;曹丹,2007;刘雪芹、任德国,2016),各家分类标准并不统一。其次,一些学者从语义角度对人体器官量词展开研究(范利、聂春梅,2001;于玲,2006;周娟,2011)。同时,也有一些学者从组合能力、句法功能、结构形式三方面对人体器官量词进行研究(殷志平,2000;张茜,2014;王宇霞,2015)。

“脚”在现代汉语中通常被视为借用动量词,但是在潮汕方言中,“脚”还可以作名量词,用于计量某些成双东西中的一个,或是某些非成双的器物。

鉴于潮汕方言“脚”量词用法的特殊性,加之潮汕話存古性特征明显,故本文尝试借助工具书和北京大学CCL古代汉语语料库的相关语例,探究潮汕方言中名量词“脚”产生的原因、发展的过程及其句法组配。

一、“脚”的内涵意义与名量词“脚”的产生

“脚”作名量词在古代汉语中的用例不多,集中在《大藏经》和元明文学作品中,例如:

(1)常住單行纏一具榱著一具油單四枚榱箱二合光燈臺一基茶垸大香呂一赤漆箱信濃缽一具大羅箱一合紙帳二枚。大機二腳。(《大藏经》第74卷)

(2)輪燈七本大壇一面護摩壇一面禮盤二面脅机四腳。(《大藏经》第76卷)

(3)着上些煤块子,弄的火快时,斩眼熟了,煮一脚羊肉着。(《朴通事》)

(4)你可回一脚羊肉与我煮了,我对付草料,喂养我这匹马。(《水浒全传》)

这些例子均由北京大学CCL古代汉语语料库检索得出,“脚”在上述例子中均作为名量词,例(1) 例(2)中的“脚”作为名量词,是计量桌子的单位,意思接近于现代汉语的量词“张”;例(3)例(4)中的“脚”计量的是动物的肉,意思接近于现代汉语的“腿”。

那么,“脚”是如何变成名量词,并具有这些意义的呢?在潮汕方言里,量词“脚”又是如何扩大其组配范围,变成计量“床”“桶”“篮子”“筷子”等事物的单位的呢?潮语名量词“脚”的句法组配又有什么特点?

要探究“脚”名量词用法的产生,首先要对“脚”在其名量词用法产生之前的使用情况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脚”在古代汉语中通常作为名词存在,《说文解字》:“腳,胫也。从肉,卻声。”本义为小腿。例如:

(5)羊起而触之,折其脚。(《墨子·明鬼》)

(6)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全汉文》)

到了中古时期,“脚”的词义范围缩小,指身体最下部接触地面的肢体部分,如:

(7)露头赤脚走,不容得著鞋。(《王梵志诗》)

(8)老夫若也不信,脚掌上见有脓水。见妾头黑面白,异生猪狗之心。(《敦煌变文集新书》)

认知语言学认为转喻是人们日常思维的一种方式。它以经验为基础,遵循一般和系统的原则,并被用于组织思维和行为,属于一种认知方式和现象。Hopper&Traugott(2005:88)引Anttila的话说:“转喻则是一种基于邻近和要素的意义迁移。”

当“脚”表示小腿义时,它跟“腿”有关的事物便形成相关关系,于是开始出现用量词“脚”来计量与小腿有关的事物的用法,元明时期用“脚”来计量动物的肉,如:

(9)四脚儿狗肉卖了三脚儿,剩下这一脚儿卖不出去,送与茶三婆去。(《全元曲》)

(10)又送了一对京段、两坛南酒、四只鲜鹅、四只鲜鸡、一对豚蹄、一脚羊肉、十两银子,与官哥儿寄名之礼。(《金瓶梅》崇祯本)

这种用法在温州话中尚有保存,《温州方言词典》收录了“脚”作量词的用法,指的是将动物分割成四部分,每部分各带一条腿,每一部分的肉便用“脚”来计量。

而当“脚”的词义变为身体最下部接触地面的肢体部分时,其意义也容易随着人们的经验认识而迁移到与之相关的事物上。

潮汕话里可以说“一脚鞋”“一脚袜”,这是由于“鞋子”“袜子”都是附着在“脚”上的事物,与“脚”存在相关关系。用“脚”作量词来修饰“鞋子”和“袜子”,使得这两类事物的形象和用途特点更加突出,在人的认知头脑中呈现出事物的空间形体。例如:

(11)吕脚袜破了就不要了。(你这只袜子破了就不要了。)

(12)伊两脚鞋都物脏了。(他两只鞋都弄脏了。)

另外,“脚”在汉语发展过程中还引申出物体的下端之意,如:

(13)出门复入门,雨脚但如旧。(《杜甫诗》)

(14)麟德年震雷摧裂,山脚洞山自开。(《唐文拾遗》)

(15)因命移床,乃床脚斜压一龟于户限外,放之乃去。(《太平广记》)

Hopper&Traugott认为“在意义的发展过程中,隐喻创新是最广为认可的过程。”“隐喻过程是跨概念界限的推理过程,一般通过从一种域到另一种域的‘映射’或‘联想跳跃’这样的词语来指称。这种映射不是随意的,而是受到类推和象似关系的诱发。”

“脚”的小腿义属于身体下肢,具有“下部”“支撑”的语义特征,“雨脚”“山脚”“床脚”具有这些相似性特征,所以引申出“脚”表示物体下部、下端的意思,这是隐喻。

以“桌子”为例,《大藏经》中多用“脚”来计量桌子,例如:

(16)壇一面(方)燈臺四本 脅机二腳 禮盤一基(可有半疊) 白布二端(壇敷料)。(《大藏经》第76卷)

(17)傍設卓一腳。(《大藏经》第81卷)

例(16)中的“脅机”即为“胁桌”,是佛堂内置于礼盘两侧的长方形桌子。例(17)的“卓”即桌子。桌腿像人腿一样支撑着,又处于桌面的下部,基于这些特征,就产生了“脅机二腳”“卓一腳”的句法组配。

因此,名量词“脚”的产生有一部分原因是在一定语境中“脚”和某类事物同时具有“下部”“支撑”的语义特点。

除此之外,在潮汕方言中,“脚”还能修饰桶、盆等容器,这种用法在古代汉语语料库中检索不到相关语例。在《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和《新潮汕字典》中,除了《海口方言词典》《建瓯方言词典》《新潮汕字典》有明确列出这种用法外,其余词典均没有相关词条。但是在27部方言词典中,都有“脚桶”“脚盆”的词条,且脚桶和脚盆同义,在有的方言里仅指洗脚的桶或盆,例如南昌话、洛阳话。但在有些方言里,还可以指洗澡或洗衣服的桶或盆,例如温州话、福州话。

可以推测,脚桶或脚盆一开始是洗脚的工具,后来用途扩展,连洗澡或洗衣服的桶也叫作脚桶,词义范围也随之扩大。“脚桶”或“脚盆”中的“脚”因为用途的扩大,其语义渐渐消失,逐渐虚化,词语的语义中心偏向“桶”和“盆”。而潮汕方言将虚化了的“脚”保留了下来,由于“桶”的语义更加突出,“脚”慢慢就变成了一个量词,例如:

(18)那里有三脚桶,一脚是洗衫的,一脚是洗碗的,一脚是洗脚的。(那里有三只桶,一只是洗衣服的,一只是洗碗的,一只是洗脚的。)

(19)这脚面盆坏了。(这只脸盆坏了。)

然而,潮汕方言中“脚”还可以修饰某些成双东西中的一个,或者是某些非成双的物品,如鞋子、袜子、耳环、镯子、戒指、筷子、篮子等,除耳环、镯子、戒指外,以上这些物品在潮汕话中都是单音节词。因此,潮汕方言的名量词“脚”应还有其他来源。

林伦伦(1986)把潮汕方言中的“脚”归为训读字,并属于是书面语的常用字,本字是古语词一类,其本字应是“骹”字。

《福州方言词典》《海口方言词典》《建瓯方言词典》《厦门方言词典》《雷州方言词典》也均将“脚”视为“骹”的训读字,而“骹”指“脚”的用法只保留在闽方言之中。

“骹”,《说文解字》:“骹,胫也。”意为小腿,这和“脚”的本义相同。除了“小腿”义外,《广韵》记载:“骹,胫骨近足细处。”《方言》提道:“‘股以喻其丰’,故言骹以喻其细。人胫近足者细于股,谓之骹。羊胫细者亦为骹。”贾公彦疏“其辐近毂粗处谓之股,若人髀股。近牙细者谓之骹,谓若人脚近踝之骹也……股既喻丰,故言骹以喻其细,一切粗细相对,细处则言骹。”

从这些记载来看,“骹”还表示胫骨近脚腕细的部位。宋苏轼有诗句:“汗水流骹始信吴”,自注:《吴真君股椒法》云:“半年脚心汗如水。”从这个意义引申,“骹”还可以借指物品较细的部分,具有“细”义。

筷子样子细长,形状又像人的腿,其语义特征与“骹”有相似性,故在潮汕话里可以用训读字“脚”来修饰筷子,例如:

(20)吕拿脚箸过来。(你拿一根筷子过来。)

(21)两脚箸唔平长。(两根筷子不一样长。)

二、名量词“脚”的发展及其句法组配

在潮汕方言中,“脚”的句法组配多样化,根据其组配的名词与“脚”的关系,大致可分成以下几类。

(一)与人体器官有关

(22)瓦一脚鞋不见去。(我一只鞋不见了。)

(23)瓦有三双袜,五脚是破洞的。(我有三双袜子,五只是破洞的。)

(24)吕一脚手套呢?怎么没戴着?(你一只手套呢?怎么没戴着?)

例(22)(23)中,鞋和袜子与脚关系密切,用“脚”来计量这类成对事物中的一部分,能够凸显出事物的用途特征。而例(24)的“手套”也能用“脚”来计量,估计是因为手和脚都属于身体器官,而手套所附着的“手掌”和鞋或袜子所附着的“脚”有相似性,因而“脚”类推成为手套的量词。

(二)细的饰品类

镯子、戒指一类饰品,绝大部分都比较细,而且佩戴在手腕、手指等部位,这些部位是整条手臂中最细的部位,因此名量词“脚”也可以用来修饰这些饰品,例如:

(25)这脚戒指过好看。(这只戒指太好看了。)

(26)这脚手环是阿小姑给我的。(这只手镯是小姑给我的。)

(27)这里两脚戒指,一脚是我的,一脚是我姐的。(这里有两只戒指,一只是我的,一只是我姐的。)

除此之外,耳环也可以用“脚”来计量。在闽语里,“耳环”叫作“耳钩”,因为耳环的针多呈现弯钩状,而且比较细,这与“脚”的本字“骹”所具有的“细”的语义特征相符,故而能用“脚”来修饰,例如:

(28)我脚耳钩不知掉在哪里了。(我一只耳环不知道掉在哪里了。)

(29)伊两脚耳钩都是金的。(她两只耳环都是金的。)

(三)容器类

(30)吕去拿两脚桶来盛水。(你去拿兩只桶来装水。)

(31)脚桶破了,等下去买脚新的返来。(这只桶坏了,等下去买一只新的回来。)

(32)三脚面盆怎么都是脏的?(三只脸盆怎么都是脏的?)

因为“桶”和“盆”的语义明显,且“桶”和“盆”的用途范围逐渐扩大,不再特指洗脚的“桶”或“盆”,所以原先的修饰词“脚”逐渐虚化为量词,用来计量桶、盆一类容器。

(四)与“脚”特征相似的事物类

(33)这脚眠床是从瓦公那代传下来的。(这张床是从我爷爷那一代传下来的。)

(34)我脚箱个轮掉了。(我箱子的轮掉了。)

例(33)的“眠床”即睡眠用的卧具,也就是现代汉语所说的“床”,床一般有四条床脚,这四条床脚在床板的下面,并支撑起整张床,这和“脚”的“下部”“支撑”义相符,用“脚”来计量,正好体现出床脚对整张床的支撑作用。例(34)中的箱子指的是行李箱,因为行李箱的四个轮子像“脚”一样支撑着整个箱子,所以用“脚”来计量行李箱同样体现出了行李箱的局部特征。由这类句法组配扩展,在潮汕话里,“脚”可以用来计量一切箱子,纸箱、木箱等等均可。

三、结语

潮汕方言中的“脚”不仅可以作借用动量词,还可以作名量词,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中没有,在古代汉语中也很少见。通过分析“脚”的本义及语义发展,发现“脚”通过转喻和隐喻的手段,成为计量与脚有关的事物及容器一类的单位。

此外,在潮汕方言中,“脚”是“骹”的训读字,通过分析“骹”的语义可知,“骹”具有“细”的语义特征,故而在潮汕方言中,“脚”还可以作为一些比较细的饰品的计量单位。

因此,潮汕话中名量词“脚”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从“脚”和“骹”的语义特征出发,“脚”的句法组配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形式。

参考文献:

[1]曹丹.中英人体器官量词认知比较[J].宿州学院学报,2007,(06):79-82+45.

[2]范利,聂春梅.从认知语言学看名词临时作量词的语义演变规律[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1,(01):27-31.

[3]李计伟.量词“窠”的产生、发展与量词“棵”的出现[J].语言科学,2009,(4).

[4]李荣主编.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 厦门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

[5]李荣主编,陈鸿迈编纂.海口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6]李荣主编,冯爱珍编纂.福州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7]李荣主编,李如龙,潘渭水编纂.建瓯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8]李荣主编,张振兴,蔡叶青编纂.雷州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9]李玄玉.关于人体器官的量词[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6):4-6.

[10]林伦伦.潮汕方言训读字研究——兼谈方言字典对训读字的注音[J].汕头大学学报,1986,(03):115-122.

[11]刘雪芹,任德国.试论现代汉语人体器官量词的类别[J].国际汉语学报,2016,7(01):87-95.

[12]孟小燕.《说文解字》等文献所载“胫、胻、骹、交”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2).

[13]王宇霞.人体器官类临时名量词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5.

[14]徐慧文.“一头黑发”式“量词短语”浅析[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

[15]殷志平.關于“一身冷汗”一类短语的性质和特点[J].汉语学习,2000,(04):32-34.

作者简介:

黄洁纯,女,广东揭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海外华语及华文教学。

猜你喜欢
语法化量词
十二生肖议量词
集合、充要条件、量词
十二生肖议量词
量词大集合
学生天地(2020年24期)2020-06-09 03:09:00
量词的意义
中外文摘(2017年6期)2017-11-13 15:33:09
介词“依据”的词汇化与语法化
汉语方言“驮”字被动句的特征及其生成机制
汉语方言“驮”字被动句的特征及其生成机制
贵港方言“爹”的多功能用法
上古汉语“之”的词性及用法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3:0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