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敏
【摘要】 微博时代来临,人们经常会发现生活中有人用“有被××到”这个格式,比如如果在生活上遇到了很令自己无语的情况就会说“有被无语到”;如果遇到自己很惊讶的事物就会说“有被惊艳到”;而如果有人调侃自己就会说“有被内涵到”,这些情况都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会真实遇到的情况,但我们以前是不会这样用的,那么这个格式就是属于新词新语的范畴,并且笔者初步把该格式定义为构式,以CCL为主要语料库,定义并解释目标构式,从语义语用认知以及历史渊源角度探讨“有被××到”格式的运用。
【关键词】朱生豪;书信;方言;吴文化;嘉兴“有被××到”;新词新语;构式;语法解释;语法成因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3)04-0127-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3.04.040
一、“有被××到”格式的定义
根据Goldberg对构式的定义:如果用C代表独立结构,将其看作一个形式(Fi)和意义(Si)的对应体,如果形式或是意义的某些特征都不能完全严格地从C自身的组成部分或其他已有的结构中推测出来。那么C就是一个独立的构式。[1]也就是说结构本身具有独立的形式和语义,因此一个结构的意义不能严格地完全地从其组成结构的词语的意义,词语之间的结构关系赋予的意义来推断,也不能从其已有的结构所推之。简言之也就是说,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我们无法从这些部分也就是这些字面意思中得出整个结构的意义,那么我们称之为构式。就比如这里的“有被冒犯到”,“有”表示动作状态的存在,“被”表示被动,“到”表示一种动作状态的传递,那么整个格式的意思就是表示我自己被冒犯到了,很生气的意思,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用的时候很多是表示对方的话语使自己受到伤害可是自己却不是很生气,自己说出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时附带有娇嗔的意思,偶尔也有攻击的意思,这都是我们单纯从字面意思无法推知的,所以我们把这个格式称为构式。
这个构式的构式义是表达娇嗔生气强烈夸赞等一些感情程度很高的感情,会根据里面加入的成分不同而表示上述的不同意思,比如“有被冒犯到”表示责怪或是娇嗔,“有被甜到”表示夸赞,自己很也跟着喜悦,“有被柠檬到”表示自己很酸,很嫉妒的感情。
这个构式一开始是由“有被冒犯到”开始流行,后来因为类推机制还有人们的模仿开始慢慢扩大自己的范围,吸收进了很多词语,从而变得更加流行,越来越多的词进入该格式可以用于各种各样的场景。
二、“有被××到”格式可以进入的词语
因为该格式属于新词新语,所以在CCL和BCC等各大语料库上搜寻到的例句很少,而且一般用于口语较多,这两大语料库也很难记录,所以本文从新浪微博、豆瓣等社交软件上寻找语料,找到的语料大致有以下几类:
(一)有被+V(及物)+到
列举:打击、嘲讽、内涵(nh)、攻击、冒犯、理解、吓/嘿、上身等。
这一类是动词,当中混杂着一些英文单词,但是也是离不开动词的范畴,只不过中英结合更加时髦,使一些表意更加符合自己的原意,“有被get到”这里用理解的话其实没有用get简便,用的频率也没有get高,还有get本身也有自己的一些流行度总之就是这诸多原因使得很多时候用英文与中文混杂,形成一种混乱的美感。总体来话,中间加动词的“有被××到”是可以粗略地换为“被××了”的,但是只是近似,不一样的就是那个“到”,这里的“到”是一个表示结果的,有很强的动作完成的感觉;而“了”只是虽然也有完成的意思但是少了一些形象色彩,即动作的既视感撞击感。
(二)有被+adj+到
列举:厉害、馋、吃惊、尬、萌、震撼、可爱、A、酥、暖。
这一类都是形容词,基本都是性质形容词,表示的一般是自己的感情倾向和判断的词语,情感浓度都比较高,或者形象一点说就是自己形容的东西或物体具备的某种特征已经达到一定的程度,溢出来让所有人都感觉到了,在这个场景中的所有人都认同这一个特征,强调自己描述的这个东西的属性,进入“有被××”到这个格式表示的就是“很××”的意思,比如“有被洋气到”意思就是×很洋气。
(三)有被+名词、拟声词等
列举:柠檬、笑、肖、哭、狗、幽默、呕、yue。
这一类跟形容词一类比较相近,表示的意思是使自己感到对方很××,比如“有被幽默到”表示的意思是自己觉得很好笑,感到对方很幽默。
因为表示的是强调自己内心所想,所以进入这个格式的词一般都是表示的心理的感情或者是感觉知觉、描述性强的形容词还有表示的是一些有攻击性的词比如“冒犯、内涵”等。
三、对可以进入“有被××到”格式词语的解释
其实一个格式的用法不一定必须通过后面跟的格式来区分开语用意义,但是很巧的是,这里我本想用一个意思概括这个格式接三种词性的词语的语法意义却无法做到所以才不得不按照这几个类别来解释。
(一)动词
这是我们见到的最多的“有被××到”格式,其中最常用的“有被冒犯到”是最先带起这一波潮流的先锋,还有经过问卷调查发现同学们用得最多的也是带动词的,比如“有被影响到”“有被内涵到”等,多見于人们用语抱怨或是娇嗔的场景。前面讲到这个格式可以换为“被××了”所以里面带动词时很合情合理的,因为动词可以带宾语。
(二)形容词、名词等
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是不能跟上面动词的情况相提并论的,比如我们不能说“有被差到”是“被差到了”,因为形容词是不能带宾语的,所以我们说这里是近似于“我觉得很×”这个格式,上面的句子就被替换为“我觉得你很差”这样的句子。但是句子变换的结果是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句子,那么为什么可以这样用呢?这里笔者想到了一些原因,也许可以解释一下,仔细看就会发现第一是这里面的大多数词语其实已经带上了动词的属性,也就是说可以把它们看作是动词,比如“尬”我说这个节目很尬,这里是形容词,而我说你尬到我了,这里更多地就是把他当作了动词来用,那又是为什么呢?其中一点我觉得是在这个结构中的构式压制,王寅认为只要是对语句(包括短语或分句)的结构意义和用法起主导性或关键性作用,并促使他者做出适当调变的现象,都可称为“压制”,[3]在这里“有被××”是把“被”这个论元压制了以凸显后面接的词的意思,所以这里的词就不必符合必须带宾语这个语法规则。其次,就是类推机制在发生作用,从原来的动词到形容词再到名词,这个中间的成分越来越不符合原来的认知,如果不熟悉这个结构的人第一眼看就会用最简单的语法规则批判它,可现在这些句式还在扩大他们的势力范围这正是类推机制在起作用,是语法规则作用变小了。
四、“有被××到”在不同语境中的分化
一般是听者在现场,可及性高的时候表达傲娇的意思多一些,对对方行为的当场评价的话不会太过分,而如果听者没有在现场则是傲娇夸奖、攻击都有,现在网络世界好像都是这样的,属于传播的链条上,感觉自己的说话人是自己的朋友一样,想让更多人知道就会夸大程度,情感更多。并且文字会滞后,加之当场的那个情景会限制这个格式的使用。
为了详细说明,我们会举出一些情景来方便描述语言现象,首先是第一种陈述型,包括自己在社交媒体(主要是微博)吐槽自己的遭遇或是在对自己朋友倾诉自己的感受,这些场景中一般不强烈要求别人在对话中的参与,主要是自己对事件的表述或者对情感的倾泻。下面提供一些真实语料:
“大家快去看刺杀小说家杨幂特辑!感觉有被幂姐惊艳到啊!大年初一快来吧!”
这一个表达的是自己对演员杨幂的喜爱,对她表演的赞赏。
“有被恶心到。”
这里是表示自己对自己所转发的关于性别问题的观点的反感。
这里可以说明“有被××到”既可以表示褒义又可以表示贬义的感情,也就是说没那么有限制,随意性较大,为了更好对比,我们聚焦于同一格式即“有被冒犯到”这一频率较高的格式。
“想起我爸每次被别的车别了,就非得看看司机是不是女的,看着是女的:果然是女司机!看着是不是女的:还不如女司机!看不着是不是女的:肯定是女司机!我没考过驾照都有被冒犯到。”
这里表示的更多的是对自己父亲一种性别歧视的生气,是自己真的感觉到这个身份的被攻击之后的不满。
“96年有被冒犯到。”
这个网友在转发了一个“爷青回的广告神曲”话题之后所配的文字,这里语义信息是说自己96年没想到都听过,感觉自己老了,是对自己年龄的调侃,没有真的生气,更多是凸显自己在这个情景面前的感受,想让自己成为焦点的这个目的,毕竟是自己的微博。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里要说明的也就是自己在陈述事情的时候感情是很丰富的,无论是带有攻击性还是没有带有攻击性的都会有。
其次,就是第二种,即不是陈述型的,而是在于别人的对话中,且对话中对话人完全发挥自己作用而不仅仅是倾听作用的这么一个情景。我们通过对几个例子的具体分析发现,在这个场景里好像表示攻击性意味的情感消失了,也就是上面第一个“有被冒犯到”的例子。而我们找到的语料“有被感动到”“有被无语到”“有被冒犯到”这些带入场景都不会让人感觉到强烈的攻击意味,其实这个很好解释也就是这样的情境中,与对话人关系以及一些礼貌原则会话原则必然限制一些语用意义的产生,也就是说,因为是在对话中,可能会被别人关注,可能在公共场所说一些冒犯的话会损害对话者的面子,还有可能是跟对话人很亲密所以一些攻击性的话语就不会说,而这些统统满足了“有被冒犯到”的调侃的这个语义。上述条件任何一项发生变化的话,我们如果想表达攻击或者自己愤怒的意思就不会或者很少用到“有被××到”这个格式。举个例子,如果是平常一位朋友调侃自己去参加联谊,自己会很不好意思地说“有被冒犯到”,这是合情合理的一个回答,而如果是跟自己关系不太好的人调侃自己,自己就会愤怒,而不会选用处于表达情绪较轻甚至有点偏向傲娇的词,而选用表达更为明晰,程度更高的“关你屁事”等表达,也就是说在于句式选用上因为语义的表意清晰或者因为表达更经济不想多加解释的原因,“有被××到”表达攻击性的语气会有更好的替代而很少概率出现。这就是本文的一个比较细微的发现,其实这个可以归在表示冒犯的语气在语境中的选择这个大类下面,因为这一类表达方式都受到这样的限制,所以在以“有被冒犯到”为代表的有冒犯语气的“有被××到”也理所当然会受限制。
五、“有被××到”的语法解析
(一)构件分析
这里既然说该格式是构式,我们就从这个构式中的两个重要构件说起。
1.“有”字溯源
笔者在一开始接触到这个格式的时候,其实就把这个格式里的有与台湾地区的“我今天有吃饭”等同起来了,笔者在对应用语言学课上的语言学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老师和同学的前测中的31份有效问卷中,有19份表示不是很了解台湾词汇文化,但是却能够理解“今天有吃饭”这样的句子,但是这个例句就是在台湾大量使用,那么笔者初步判断受测者脑海中的“有+动词”格式的来源可能会是别的,比如我国从古至今一直都有的存现句用法中的“有”。并且觉得提问比较含糊,受测者不知道台湾文化具体包含哪些东西,于是就换了问题方式,采用更直接的问法,即提问“有被冒犯到”中的“有”跟存现句“这里有一棵树”中的“有”更接近还是跟现在台湾人闽南等地的人普遍使用的“我今天有吃饭”的“有”更接近。后来通过对四川大学文学院2020级89份学生的有效问卷调查发现也是有71人没有看过《康熙来了》但是能够理解“我今天有吃饭”这样的句子。但是有80人能够理解“我今天有吃饭”句式的人,而有72人认为“我今天有吃饭”中的“有”跟“有被冒犯到”的“有”是同一个“有”,即通过生活经验以及语义感知得出的这两个“有”表达了同一个意思。这与我们之前的结果是相反的,但是仔细一想,笔者认为这个结果其实没有任何不合理性,也就是从根源上来说,这里提到的三个“有”其实都是表示动作状态事件或者物品的存在,这是他们的深层意义,核心意义,但是存在句的用法,都是接的名词,但是台湾等闽南地区是接的动词,所以会有表现形式的不同。那么我們把问题的排列顺序改一改就一目了然,也就是说多数人觉得“我今天有吃饭”跟“有被冒犯到”的“有”几乎等义,但是他们大多数人并不了解台湾等闽南地区“有”字的用法,那么他们依靠的是什么,那就是“有”表示存在的这个核心语义。这是我最终依靠问卷得出的一个大胆猜测,接下来笔者将通过历时语言学的方法予以资料支持。笔者在查阅论文是发现,这种“有”+谓词性短语的格式表达的是状态和动作的存在,比如施其生(1996)在《论“有”字句》中考察了闽、粤、客和汕头等方言中的“有”字句使用情况,“我有食饭”就是“我吃了饭了”。这里的有是一个助动词,表示肯定现实性的意思,有的后面是表示肯定的内容。[4]郑懿德先生等人也发现在福州方言中,“有”字后面带上谓词性词语,基本意义是肯定动作的发生或者状态的存在[5],比如“我有接到通知”是表示接到通知了,我们很容易带上肯定的意思,但是其实多观察一下会发现这个里面的强调的意思会被附带上,比如“我有吃饭”是对我吃饭了这个动作的强调,但是归根结底语义上的意思还是表示存在。孙文访(2018)先生也提出有一些语言,形容词可以充当谓语,这些形容词表示判断描写事物的性质状态,有些语言用“是”有些语言用“有”,如蒙古、波斯、藏语。[6]也就是说这个方式虽然在我们内地一般不怎么用但是其实在语法层面上是广泛存在的,而我们现在的这个“有被××到”格式因为跟台湾等地的“我有吃饭”地理联系以及社会联系较近,所以对这个格式的流行贡献是更大的。
但是笔者也发现一个现象也就是一些人没有接触过台湾那边的综艺但是也会很容易理解有+谓语的格式,所以也就可能还有其他原因导致了这个现象,于是笔者又发现我国古汉语中的“有”字句虽然很多是“有”+名词但是也有少量“有”+谓词性短语的格式表示变化,比如“他成绩有提高”。石毓智先生把“有”字含义分为四种:领属关系、包含关系、包括关系、存在关系[7]。但是我们看一下这些例句:我有钱、鸡有翅膀、今天要发言的有三个人、家里有桌子其实归根结底都是表示名词的存在,那为什么不能表示动作或者状态的存在呢?即以一种隐喻的方式把时空看作是一个盒子,那么在这个时空中有某个事物,我们就是“有+N”,那如果动作状态也存在这个时空中,我们就可以说是“有+V/Adj”。这一点也是前人已经提到过的,比如易红在《“有”的语义核心》中提到:体词是静态的,表示空间;谓词是动态的,表示时间。“有”加时空:表示时空的存在。
“有”字后面是体词性短语表示的是静态事物的存在,是谓词性短语,表示的是动态事件的存在。[8]所以我们说“有被××到”里面的有字其实是因为“有”字表存在这个义项包含很广,为“有被××到”提供了土壤,虽然用得少,但是可以理解,而闽方言则是用得很频繁,由于近几年政治文化交流增强,网络世界的发展使得“有被××到”这个用法流行起来。
2.“到”字解释
“到”字在这里表示时间空间以及虚拟心理状态的移动变化有一个到达意义,是从“走到”“迟到”“感到”这么一个意思的延伸,即都有【+位移终点】这个义项,无论是实体的还是虚拟的,这个意思可以通过四川某些方言中的“我被冷到了”“我被热到了”这个意思来理解,因为都是表示的“热”“冷”这种感觉传导出来被受事感觉到,也可以借助导管隐喻来理解,比如孙冰在《构式语法的隐喻解读》中提到“双及物(give)构式的隱喻来源,包括信息被看做从刺激源传送到听话者(导管隐喻),把感觉理解为向感觉者移动的实体,把有意指向另一个人的动作理解为转移给这个人的实体,把事实和假设理解为正在辩论的某个人的客体,并且用来构建论据。”[9]“有被可爱到”也是一种隐喻,把这种笑的感觉转移给了说话人再转移给了听话人(即我们),这种表示描述的感觉通过这个导管完成了它的信息传递或者说真实击打感。这里的双及物就是把感觉看成一个在导管中运动的东西,而运动的终点是受事,即话语效果是这个受事得到了这个事物,这个感觉。李人鑑把这个“到”字形容为是动作的着落我觉得非常贴切[10]。而“有被××到”中间加不同的成分就表明这个成分转移并且最终被我们感受到了。
里面的“到”其实应该跟一个格式做一个区分,这个格式就是“有被吓到半死”其实乍一看很像,而且格式归纳起来其实是一模一样的,而且去掉后面一部分表意完全一样,但是要知道上面的这个“到”是表示后面一定要有一个状态的程度,这里这个例子加的是“半死”,而这里的“到”已经是表示动作的终点了,所以不应该混淆。
参考文献
[1]唐建南,戴卫平.Langacker认知语法与Goldberg构式语法[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1,(08):9-11.
[2]吕叔湘.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9.
[3]王寅.构式压制、词汇压制和惯性压制[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12).
[4]施其生.论“有”字句[J].语言研究,1996,(01):28-33.
[5]郑懿德.福州方言的“有”字句[J].方言,1985,(04):309-313.
[6]孙文访.“有(have)”的概念空间及语义图[J].中国语文,2018,(01):15-36+126.
[7]石毓智.汉语的领有动词与完成体的表达[J].语言研究,2004,(02):34-42.
[8]易红.“有”的语义核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3(05):168-173.
[9]孙冰.构式语法的隐喻解读[J].社科纵横,2015,
30(07):116-118.
[10]李人鑑.谈“到”字的词性和用法[J].文史哲,
1958,(09):5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