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生活 积累元素

2023-05-31 22:34周金德
学周刊 2023年18期
关键词:素材积累观察能力写作教学

周金德

摘 要:写作教学在初中语文中的地位不容忽视,但写作教学始终存在脱离生活的问题,学生所写文章如同空中楼阁,不够真实深刻。针对这一问题,文章对写作教学的弊病成因进行了分析,主要体现在教师受应试教育理念影响较深、学生阅读意识淡薄两个方面,并提出生活化教学的解决措施,力求通过创设情境、连接生活、丰富体验等方式,突破原有的教学束缚,注重学生的过程性体验,使其学会主动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寻找灵感和素材,对写作产生浓厚兴趣,从而促进自身创作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升。

关键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素材积累;观察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18-0133-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18.044

在新课改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初中写作教学提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写作技能培养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生活观察能力,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提高写作素养。但是,传统作文教学模式下,教师受应试教育思想影响较深、学生阅读意识淡薄等因素,导致作文教学在教学模式、过程与评价等方面均存在问题,加上沉重的升学压力,学生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观察和体验生活。对此,教师需要转变思想,灵活运用生活化教学理论,通过创设情境、借助生活事物、创新评价方式等,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提升。

一、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传统

通常教师会将作文分成几大板块,即开头结尾、主题选择、表现手法等,根据学生所处年级的不同,针对相应板块进行指导写作。对于初一学生,教师更注重主题与材料选择的讲解,后续会逐渐传授描写手法、情感抒发技巧等;到了初二和初三,教师开始训练欲扬先抑、开头结尾、对比等写作手法,至此作文基本成型。上述教学模式较为传统,将整篇文章拆分成开端、过渡、高潮和结局,并将一些修辞、对比等手法加入进去,朝着改卷中“一类文”的标准靠拢,虽然适用于所有记叙文的书写,却略显俗套,没有将作者的真情实感融入进去,写出的文章大多通篇辞藻堆砌,语言华美,却缺乏真实情感,没有灵魂。长此以往,学生的能动性始终被压制,很容易对写作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抵触心理[1]。

(二)教学过程呆板

当前作文教学中忽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成了“通病”,写作教学的目标不单单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关键的是促使学生在生活中更加顺畅地进行交流与表达。生活中的许多事件和感受也可以作为宝贵的素材积累起来,使文章更加“接地气”,可见作文与生活具有密切关联。但是,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因循守旧,完全照搬教案内容,且教案已经沿用多届学生,无法满足现代化教学需求,导致整个教学过程呆板落后。为了使基础薄弱的学生顺利写出文章,部分教师还会列出固定格式,将一篇文章拆解开来,规定好开头、结尾、中间部分的大致字数,甚至平均好中间部分每个层次的字数,如果学生对某个层次比较感兴趣,多写了一些,则剩下的层次的内容只能点到为止,甚至言之无物。

(三)教学评价单一

当前写作教学中,教师在批改文章时,普遍关注字数多少,结构是否清晰明了,辞藻是否优美,然后给出相应的分数,没有与学生进行沟通,不了解学生真实的写作动机和想法,这种单一化的评价方式有失客观。许多学生在拿到批改后的作文后,往往只关注所得分数,忽视了教师评语,在没有强制要求的情况下不会主动修改或者重写,导致一些写作问题长期得不到修正,影响整体写作水平的提升。部分教师在作文讲评课上以“读作文”为主,挑选出分数较高的作文进行朗读,将好词好句抄在黑板上让学生背诵和模仿,而学生没有真正理解范文到底好在哪里,机械背诵也只是片刻记忆,难以入脑入心,学习效果自然不够理想[2]。

二、初中语文写作教学问题的原因

写作教学作为语文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内容,现存问题较多,原因也较为复杂,教师需要立足于教学实际剖析原因,为后续解决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一)教师忽视作文教学衔接

初中教师应做好小学、初中、高中的衔接工作,使学生的写作能力与水平呈螺旋上升状态。实际上,许多初中生作文水平与小学五六年级时并无较大差距,初中阶段的写作能力并未得到较大提升;到了高中后,高中教师又会以高中生的标准要求学生,这种断层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学生的心理负担。究其原因,主要是大部分初中教师没有对学生的作文水平进行科学准确的衡量,单纯从自我认知的角度进行教育,导致学生的写作技能并未得到有效提升。

(二)学生自身阅读量少,素材积累不足

在“速成”教学法的应用中,学生对范文过于依赖,很少主动思考和观察生活,未能树立阅读积累的意识。事实上,阅读与写作具有相互依存、共同进步的关系,阅读是吸收的过程,写作是释放的过程,如果日常缺乏积累,在写作中无所释放、胸中无墨,自然会束手无策,难以写出有情感、有见地的文章。此外课业压力也是导致学生阅读量少的原因,初中生面临着升学压力,常常将大部分时间与精力投入“题海攻坚战”中,很少有时间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刊物、深入大自然体验生活,因此很难养成阅读习惯,缺乏阅读积累,在写作时没有灵感与素材,所写作的文章也较为单薄,缺乏新意,且经不起推敲[3]。

三、初中语文写作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措施

(一)创设情境,教学模式生活化

1.开展情境教学。为了调动学生的参与兴趣,教师可根据作文主题创建相应的情境,并结合现实生活场景进行提问,使学生更容易进入教学情境,主动抒发情感。例如,教师可在课上开展科学试验,与学生一同探究“花朵颜色变化”,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近距离观察花朵的顏色变化。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够被充分激发出来,从而获得真实的实验感受。在实验结束后,学生有感于科学的魅力,在写作中就会文思如泉涌,字里行间会充满自己的亲身体验和真挚情感,整篇文章就会富有生命与灵魂,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也会受到情感熏陶,从而提高写作兴趣。

2.实施学科融合教学。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提出了新要求,艺术类科目的地位逐渐提升。因此语文教学可与美术学科相结合,通过学科融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观察能力,为写作提供灵感和素材。例如在人物描写训练中,教师可结合美术教学中的人物素描法,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写作对象的特征,并从多个角度描述对象的外貌、发型、五官特点、身材等。在同桌之间相互描述时,教师还可引导学生谈一谈对方在自己心里的印象,这种方式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化角度出发掌握人物描写的技法,在后续人物写作中能够马上想到课上学习要点,并与自身的真实情感相结合,从而使人物描写更加鲜活立体[4]。

3.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为了冲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还可创设“第二课堂”,带领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丰富生活体验,开展生活化教学。例如,在学习《紫藤萝瀑布》一课后,为了加深学生的记忆,丰富学生对植物的认知,教师可组织植物园参观活动,并在参观期间布置探索项目,让学生选出喜爱的植物,谈一谈为何喜欢、植物有何特点等,并做好笔记。在参观结束后,教师可布置植物描写类文章,要求融入实际情感。这种教学形式能够开阔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给予了极大的写作自由,可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学生也通过实践活动养成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可谓受益匪浅。

(二)注重观察,教学过程生活化

教师在生活化教学中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欲望,教师应将晦涩难懂的作文知识与多姿多彩的现实生活相关联,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思考,借助生活中的场景、事件与感悟等积累素材,并应用到文章写作中,使习作内涵更加丰富。

1.借助生活事件,理清写作思路。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发生着大大小小的事件,语文教师不但可引导学生自行观察和搜集,使其具备一双“慧眼”;自身也可参与进来,以生活阅历丰富的成年人视角进行观察和分析,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与学生进行分享,为其提供更多真实可靠的生活事件素材,帮助其理清写作思路。教师不要直接给出写作框架,而是要鼓励学生自己动脑,想好自己要写的主题,列出写作大纲,再动笔写作,使全文条理清晰,直观明了。

2.借助生活场景,培养直观感受。教师应培养学生的生活观察能力,借助周围生活场景,充分调动身体各个感官,培养直观感受。例如生活中常见的花瓶,学生可能觉得它过于普通没有什么可写,教师便可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包括图案、颜色、触摸时的质感、插花后的香气、敲击声音等,让学生用心感受花瓶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样便可使写作内容变得更加充实。教师还可每周变换一个生活实物让学生进行观察,使学生逐渐养成观察生活事物的能力,这样所写文章也会逐渐变得情感饱满,角度新颖,立意深刻。

3.借助生活感悟,训练写作思维。初中生已经具备一定的价值观,但有些时候不擅长主动表达想法。在生活中通过观察各类事物,经过主观分析便可形成内心感受,这种感觉虽然是无形的,却无处不在,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这些感受通过文字形式书写下来。进入初中后,写作形式逐渐从记叙文变为说明文、议论文,对学生的思维要求较高,学生需要通过深入的思维训练,才能使文章写作逻辑更加严谨,具有可读性。对此,教师可引导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现象反思背后的深意,如端午节大家都会吃粽子,这种情境虽然司空见惯,但用心分析便会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得出独特感悟。

4.借助生活探究,培养综合素养。教师可采用“小组探究”教学模式,将学生根据学习能力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6人左右,通过小组教学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由学生自主探究,当遇到组内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教师再适当介入进行引导。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可借鉴上述教学模式,开展“生活探究”模式,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后布置探究任务,成员之间互帮互助,自由进行交流与分享,相互学习,积累经验,最终实现共同进步。在生活探究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可组织开展课外活动,如社会调查、比赛等,使学生从真实情境中捕捉信息,如此在写作时才会有话可说。这一过程不但发挥了个体的观察与分析能力,还强调了小组的整体性。各组之间还可建立竞争关系,以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团队协作精神。教师还可引入社会热点话题,带领学生分析新闻,拓宽视野。例如在國庆节来临之际,师生一同对国庆阅兵、新中国成立、国家富强历程等话题进行研究,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还可将其作为写作素材,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有理有据。

(三)丰富体验,教学评价生活化

以往教师常常会以篇幅长短、语言是否优美等作为标准进行评价,长此以往,学生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对此,教师应改变评价理念,将是否融入真情实感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在课堂中检验学生的生活化体验,并通过学生互评、集体批改等形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1.丰富评价指标。教师在进行作文评价时,不但要对选材立意、语言通顺度、表现手法等进行评价,还要看文中是否表达出真情实感,从而使教学评价更加生活化。在进入网络时代后,各类思想通过互联网快速传播开来,对青少年的文章写作产生一定影响,部分学生的作文另辟蹊径,融入了新奇大胆的立意,对此教师应给予学生更多的自由与包容。对于各类题材的作文,教师要平等看待,用是否融入真实情感进行客观评价,使学生更加注重生活体验。

2.创新评价方法。除教师评价之外,作文评价模式中还可引入集体批改、互相批改等形式,使更多学生参与进来,学生在评阅他人文章的同时,能够取其精华,反思自己,从而提高自身写作水平。在集体批改模式下,教师根据学生的写作能力将其分成不同小组,每组选出写作能力较强的人担任组长,教师选出本次习作中较为典型的3—5篇作文分发给学生,组内学生共同批改同一篇文章,待全部批改完毕后,将修改意见汇总起来,由组长整理后进行总结陈述。在互相批改模式下,教师先明确文章批改规则,同样按照写作能力分成小组,在组内评阅完毕后,小组之间交换审阅,对于存在争议之处,各组发表自己的看法,最终确定分值,汇总修改意见。根据最终分数排名选出最优作文,由组长在全班进行朗读,师生共同评价,具体说出“好在哪里”,方便其他学生进行赏析与借鉴。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写作教学属于关键要素之一,针对现存的忽视学生过程体验、教学模式呆板、评价方式不够客观等问题,教师需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理念,结合初中作文的教学目标与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借助生活场景、生活实物、生活探索等,在体验中获得真情实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使文章更加饱满生动,富有生活化气息。

参考文献:

[1] 彭怡.一切灵感源于生活积累——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生活化元素的渗透研究[J].试题与研究(高考版),2021(30):21.

[2] 杨启容.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实行生活化写作[J].中学生作文指导,2019(32):66.

[3] 赵晟.初中语文生活化阅读写作探析[J].新课程,2019(8):221.

[4] 景建军.农村初中语文生活化作文教学策略[J].学周刊,2020(6):125.

[责任编辑 康兰明]

猜你喜欢
素材积累观察能力写作教学
民族预科生写作教学的对策探究
例谈美术教学观察能力的培养
高中作文教学中“素材积累”的途径研究
积累,为学生写作增光添彩
架设作文桥梁,探寻写作源泉
浅论高中语文写作中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作文指导的有效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