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理论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2023-05-31 11:57徐艳红何萍
关键词:硕士研究生提升

徐艳红 何萍

摘    要:理论创新能力是硕士研究生应当具备的学术能力,也是硕士研究生开展学术研究的核心竞争力。文章就当前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存在理论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高校需要从课堂教学、学术环境、团队合作、实践活动四个方面入手展开培养,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理论创新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理论创新能力;提升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05-0063-04

研究生创新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点,也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推动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主要体现为理论创新能力,是硕士研究生完成学术研究必须具备的核心学术能力。同时,相对于博士研究生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处在学术研究的前期阶段,注重理论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夯实理论基础,提升创新能力,为其日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理论创新能力的培养事关理论和人才的發展,应当成为高校学术研究和教育培养关注的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理论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理论创新能力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应当具备的一项重要学术能力,是其成为合格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理应具备的重要学术素养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对理论创新能力的提升,培养服务于理论研究的创新人才,对于理论的自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稳步前进、学科的发展构建和硕士研究生的学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一文中说:“生产力的增长、社会关系的破坏、观念的形成都是不断运动的。[1]”马克思主义本身是开放并发展的理论,在不断与时代特征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持续进行理论的自我批判和自我超越。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的开放性与发展性,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者具备理论创新的素养和能力。高校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阵地,硕士研究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力量,注重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的理论创新能力,能够为理论的创新发展培养合格研究者。通过培养硕士研究生的理论思维、辩证思维、批判思维,激发硕士研究生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的潜力,提升硕士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实践能力,可以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进行理论创新提供必要条件和前提准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发展与创新注入鲜活力量。

(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现实需要

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稳步前进,与时俱进的理论指导是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是“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方向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也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选择和重要内容”[2]。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作为未来的理论工作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要将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中国发展具体实际去指导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理论创新能力的培养,应着眼于提升理论水平,优化创新能力,开阔思维视野,强化实践能力,使硕士研究生具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理论本领和基本素养。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的理论创新能力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而且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现实面前必不可缺。

(三)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不竭动力

从学科建立至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培养了一大批人才骨干。要实现学科的发展进步,完善学科体系构建,充实学科教育内涵,提升学科的专业水平和社会认可程度,学科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关键。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理论创新能力的培养,可以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培养具有专业性、创造性的创新人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理论创新能力的培养成效,也深刻影响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成效。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理论创新能力的提升,让深入了解学科现状与发展的创新人才来带动学科建设的探索,可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成效的最大化。

(四)提升硕士研究生学术水平的必然要求

创新是硕士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的关键,理论创新能力是支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的核心能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本身包含着理论创新,因此,对理论创新能力的培养,包含着对学术研究的训练,有助于实现学术研究总体水平的提升。在理论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硕士研究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度学习以奠定良好的知识基础,对创新思维的培养和研究方法的掌握以支撑创新研究的开展,对写作逻辑的训练以实现理论创新成果的转化。在理论学习、创新培养、写作训练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不断深厚的理论积累、不断深入的理论研究以及不断强化的写作功底,能够推动其学术水平的持续提高。因此,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的理论创新能力,是提升其学术研究水平的必然要求。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理论创新能力现状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理论创新能力培养意义重大,然而,现阶段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却暴露出理论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笔者通过考察所在学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的现状,发现部分硕士研究生自身存在批判思维、问题意识、实践能力能等方面的问题,制约了其理论创新能力的提升,需要引起培养单位的注意。

(一)批判思维缺乏

“批判是理性的职责和使命,是对理性本身的召唤”[3]。在这里,批判思维不仅要求对事物进行反思,并且要进行理性的反思。批判思维对衡量硕士研究生的思考深度和思考质量,对学术创新成果的质量有着深刻影响,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启发新观点、新思想。然而,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在学术研究中缺乏批判与反思意识,“随大流”的研究普遍存在,难以在学术研究中形成自己的观点,也难以对经典著作进行深入思考。论其成因:其一,对书本权威存在依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专家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的学习、研究有重要的影响,且硕士研究生初入相对陌生的科研环境,对专业性较强的学术成果抱有模仿和崇拜的心理,不能用理性、批判的思维看待专家学者的理论成果,不能完全掌握批判思维来分析认识现有的学术成果,以至于在面对现有学术研究成果时,无法批判地思考其内在逻辑,更无法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其二,对理论的研究停留在表面。理论性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显著特点,在学术成长的过程中需要运用批判思维使理论的学习、研究和创新更加深入,批判思维的训练和运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的重点。然而,部分硕士研究生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未真正深入研究对象的内部,无法深入理解研究对象的内在逻辑,无法实现从表面到本质的认识和分析,思考问题达不到应有的深度,对理论的阐释和创新也无法达到应有的高度。

(二)问题意识薄弱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4]。所謂问题意识,就是在学习、研究的过程中,勤于思考且能够有意识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意识是硕士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应具备的基本学术素养。然而,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问题意识薄弱,在选题过程中依赖导师,无法独立地提出有价值的研究选题,缺少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主动意识和学术能力。论其成因:其一,对学术动向和社会热点的关注与思考不够。问题意识的生成基于大量信息和材料的累计,学术前沿文献和社会热点话题是生成有价值学术选题的“发源地”,在对其了解的过程中能够发现学术研究的主流方向和社会发展的痛点与难点,通过深入思考将其融入自己的学术研究之中,能够阐发出具有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的研究选题。然而,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缺乏对学术动向和社会热点的关注,对信息的了解程度无法支撑学术研究的开展,更达不到能够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程度。其二,对经典文本的畏难和忽视。经典文本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学习和研究的重点,是进行理论创新的源泉之地,更是激发问题意识的重要载体。然而,经典文本繁多且难以理解,需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进行阅读和整理,这使得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对经典著作产生畏难情绪,望而却步。更有部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在未能真正理解文本含义、了解写作背景的情况下,为使自己的文章增添学术价值而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盲目引用,没有实现真正的研究意义。

(三)实践能力不足

学习和研究必然有一部分来自于现实社会生活,学生需要通过组织调研活动,开展社会实践,观察现象的变化发展并收集相关材料信息,从而透过现象看本质,总结出发展规律性特征,以此寻找理论创新的突破口,因此实践调研对于理论创新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然而,部分学生存在“书斋学问”倾向,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仅局限于书本的“方寸之地”,对理论的研究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最终也造成理论创新能力的不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属于哲学社会科学,相对于自然科学的学科来说,没有系统的实验环节和数据实证,也没有特定的科研环境并且学术研究偏向文本和理论,这就导致部分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大多停留在书本文献之中,缺少了与现实相联系的过程以及对社会的观察和发现。对著作的研究固然重要,但对于现实问题的思考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即运用理论来指导实践获得更好的发展,从而实现理论本身的价值意义。例如,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当中思想政治教育方向的研究,需要深入教育群体当中进行实践调研来获取一手资料。如果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陷入“从理论到理论”的单一学术流程,那么这种单一的学术流程会造成视野狭隘、思维定式等问题,最终对于实现理论创新来说是存在不利的。想要扩宽理论创新之路,则应注重实践活动。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理论创新能力培养路径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理论创新能力的培养要针对硕士研究生理论创新能力不足的现实情况,着重关注硕士研究生学术研究过程中的难题,通过完善教学过程、营造学术氛围、组建科研团队、锻炼实践能力来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的理论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实现其学术进步和个人发展。

(一)完善课程建设

课程学习集中在入学的第一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深入理论学习和学术入门的第一步,在其理论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起着先导作用。升级课程体系、更新课程内容、调整授课方式,以更加完善的课程建设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搭建良好的知识基础和锻造优异的学术素养,更为全面激发出硕士研究生的学术潜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实现理论创新能力的提升。首先,课程体系建设应当体现课程结构的丰富性和针对性。课程设置分为专业课程和方法论课程两大类,其中专业课程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发展史课,方法论课程包括思维训练课、科研写作课、文献阅读课。将专业学习、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引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的课程学习,系统地讲解专业知识、学科背景、学科语境和学术谱系;科学组织批判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的训练;有效提升对论文写作和文献检索、选择、分析和运用的能力。其次,课程内容的更新要提升理论高度和体现时代温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的教学内容要与本科生相区别开来,在专业难度的把握上要体现出硕士研究生应该掌握的水平,在现实问题上要展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人文关怀以及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特点。充分运用理论内容与现实材料,突破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的思维理论桎梏,提升硕士研究生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能力,并且在多样化的内容中激发学术联想,开拓学术思维,推动学术创新。最后,授课方式的转变应当着重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在课堂中的主动参与和有效互动。多媒体的灵活运用并结合当下的时事政治、热点话题,组织硕士研究生就课堂内容提出问题或开展话题讨论、观点辩论,引导和鼓励硕士研究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发言,将传统的授课型课堂转变为研讨型、启发型课堂。

(二)优化学术环境

优化学术环境是学术界长期以来的共同期盼与召唤,是各高校培养合格硕士研究生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理论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从规范的学术要求、端正的学术态度和活跃的学术氛围中,硕士研究生能够更有学习兴趣,研究更有劲头,创新更有途径。优化学术环境首先应当构建学术诚信体系,规范学术失德行为,端正学术态度。要求学术诚信不仅是为每一位硕士研究生创造公平公正的学術环境,为学校培养优秀人才,更是要激发硕士研究生的学术创新活力,营造“弘扬创新、追求真理、崇尚科学、鼓励开拓、宽容失败”的氛围。组织学术诚信教育活动和宣传活动,广泛、深刻宣传学术道德和创新美德,厘清学术引用与学术不端的区别,鼓励硕士研究生发挥刻苦钻研精神多思考、多创新,从意识教育的源头入手养成硕士研究生规范的学术习惯、端正的学术态度和良好的学术道德。完善学术过程监督机制并提升审查力度,构建学术诚信监督体系,以监督、检举的形式在硕士研究生相互之间形成学术诚信的规范,以审查、评价的形式在师生之间形成学术诚信的管理,使学术诚信不仅停留在硕士研究生主观意识层面,而表现的更加制度化、规范化、体系化。其次,要开展丰富的学术活动,营造硕士研究生积极活跃、学院学术气息浓厚的氛围。学术活动的组织既要强调对硕士研究生的理论水平、学术实力和创新思维等方面的提升,也要注意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和趣味性,达到吸引硕士研究生主动参与的效果。例如,学术辩论赛可以激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的竞争意识,在完成竞赛的过程中锻炼硕士研究生的批判思维、辩证思维,实现学术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的提升;学术讲座可以让硕士研究生近距离接触到马克思主义领域的专家学者,在讲座中吸收专家学者的理论精华与理论研究、创新的方法,从而提升自己的理论研究与创新能力。

(三)组建科研团队

组建科研团队可以实现硕士研究生互相之间的协作共赢,是提升理论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有效的团队协作可以聚合不同的思维、观点和方法,通过分工协作、相互讨论等方式进行学术研究,能够在研究和创新的质量和效率上得到极大提升。一种方式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相互之间组建科研团队,通过分工协作的方式完成课题项目,在这里,既强调每个硕士研究生参与进来发挥自己的功能和作用,为研究的推进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可以起到相互学习、以强带弱、查漏补缺的作用。另一种方式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与其他学科硕士研究生组建科研团队。近现代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科学上的重大突破、新的生长点甚至是新学科的诞生,常常是在不同学科彼此交叉、相互渗透的过程中形成的[5]。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一个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与众多研究领域都有一定程度上的交叉,如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工智能、马克思主义在经济学上的现实应用、互联网加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因此,在组建科研团队的基础上,还可以由学院牵线搭桥,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与其他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聚集起来组建跨学科科研团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与创新另辟蹊径。跨学科的硕士研究生进行合作是激发思想火花的最好方式,能够实现不同学科硕士研究生之间的优势互补、相互融合,跨学科的硕士研究生集中在一起更容易形成创新的理论观点。并且,在跨学科科研团队中,拥有不同学科背景的硕士研究生其实就意味着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思维体系和知识领域,将这些新的研究方法、思维体系和知识领域引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其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在学术讨论、专业渗透、思维交叉的过程中,不同学科的结合更能够挖掘交叉性强的选题、阐发较为新颖的观点,最终实现理论创新。  (四)开展实践活动

“实践是理论产生、生长的土壤,也是理论正确与否的试金石”[6]。开展实践活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理论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通过组织实地调研、社会服务等活动,可以拓宽硕士研究生的研究视野,引导硕士研究生体察社情民情国情,在书本文献以外的现实社会挖掘创新点,实现理论创新能力的提高。首先,可以组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开展相关课题的田野调查,通过实地走访、发放问卷、访谈交流等形式获取课题研究的一手资料,在分析整理的基础上形成学术调研报告。在组织实地调研之前,要注意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的调研能力,开展调研方法、问卷设计、数据统计、访谈技巧的培训;在实地调研过程中,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的提升,要善于展开思考、发现问题,启发更多有价值的研究选题。其次,可以组织硕士研究生进行社会服务,引导其进行社会观察,积累观察信息和经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可以在政府机关、社区单位开展服务工作,进行一段时间的近距离观察,就相关机构的结构划分、运作模式、运作效率、管理方式等方面进行一定程度了解,对公共服务机构的社会服务功能和人民满意度进行调研,为学术创新积累材料。同时,研究生培养单位可以联系二级院校组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进行宣讲活动,或联系村镇学校组织硕士研究生进行支教活动,在社会服务实践活动中体察二级院校本科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亲身感受村镇学校学生的教育设施、教育模式和受教育程度,践行“实践出真知”的原则挖掘现实难题并思考解决方案。除此之外,研究生培养单位还可以组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硕士研究生参观红色景点,深入了解红色革命文化,鼓励其参与各种形式的学术会议和学术竞赛,丰富实践活动的形式,拓宽理论创新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德]卡尔·马克思.哲学的贫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85.

[2]陈怀平,郑文捷.论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几个基本问题[J].宁夏社会科学,2013(1).

[3][德]伊曼努尔·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韦卓民,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4.

[5]吴照云.对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11).

[6]马志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18.

猜你喜欢
硕士研究生提升
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篮球方向硕士研究生课程内容设置研究
基于MOOC的跨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模式
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提升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有效策略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如何提升高职院校语文教学质量
我国心理学类硕士研究生培养教育的现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