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倩 汤勇
摘 要:自2018年正式提出“新文科”建设以来,政策部门、高校和学者大力开展新文科的研究与实践。以中国知网提取的393篇CSSCI文献为基础进行计量分析,发现2019年以来以新文科为主题的发文数量快速增长。从关键词社会网络分析看,“文科建设”“新文科建设”“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处在网络核心位置,大多为政策解读或实践探索,创新性研究不够。文章结合关键词聚类分析,研究包括解读“新文科”内涵、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学科建设、新文建设背景下文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以及数字赋能新文科学科与专业建设,并从打造新文科建设理论、建构中国话语体系等方面提出未来研究的建议。
关键词:新文科;研究热点;文献计量;社会网络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05-0027-06
2018年8月,在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之前的半个月,中共中央在所发文件里指出“高等教育要努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简称“四新”建设),正式提出“新文科”这一概念。2019年,教育部联合科技部等 13个部门共同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 2.0,新文科作为“四新”建设内容之一正式启动。2020年11月3日,由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主办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召开,《新文科建设宣言》正式发布,提出“提升综合国力需要新文科”“坚定文化自信需要新文科”“培养时代新人需要新文科”“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需要新文科”,明确总任务是“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人才培养体系”,为此要从“明确总体目标”“强化价值引领”“促进专业优化”“夯实课程体系”“推动模式创新”“打造质量文化”等六个方面推进新文科建设。
“新文科”也随之引起学界等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近几年的热点话题:2021年教育部启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实践项目评选,同年江西省发布《江西省普通高校新文科建设实施方案》(赣教高字〔2021〕27号),甘肃省高校新文科建设“十项行动”随之发布。各大高校也纷纷启动新文科建设,华南理工大学启动依托工科优势强化文科培养的实施计划,南宁师范大学探索文科跨界融合育人新模式,东莞理工学院、福建工程学院等地方高校启动新文科建设行动方案。在理论界,由于新文科建设还处在边探索边实践阶段,其研究范围较为宽泛,代表性的研究主题包括探讨新文科的“新”的含义、新文科建设内涵与本质、新文科学科建设思路、新文科建设标准下专业建设要求等[1-15]。但由于新文科概念提出时间不长,且在短时间内出现大量研究成果,以上对文献主题的归纳仅限于对部分文献的展示,还缺少对文献整体性的把握,同时缺少科学性的分析方法。
處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为着力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新文科建设还应该体现超前意识,积极顺势、主动求变,以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鉴于此,笔者尝试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对近年来发表的较高质量新文科研究文献进行整体分析,揭示研究现状,归纳研究热点,并提出未来研究值得关注的方向领域。
一、基本情况
本文选择以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数据库为检索源获取文献数据。以“新文科”为主题,截至2022年2月13日,共检索CSSCI(含扩展版)期刊400篇,去掉书评、采访报道等非学术类文献部分关键词缺失的论文,共获得393篇有效论文。对于所有文献,记录下“标题”“作者”“来源期刊”“出版日期”“关键词”等信息并归整。现对文献整体情况进行说明。
(一)年度发文分布
从发文年度分布情况看,2019年以前,发文量极少。2019年及以后,发文数量快速增长,其中2019年发文28篇,2020年发文107篇,2021年发文237篇,2022年截至2月13日已经发文19篇。从年度分布情况可以看出,新文科作为国家教育领域重大需求正式进入中央和地方政策文件以后,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关注程度日益提升。随着新文科影响力进一步扩大,发文数量快速增长。
(二)发文单位
为简单起见,对于所有文献仅采纳第一发文单位。从393篇样本文献中,共提取154家第一发文单位。根据普莱斯定律,半数论文为高产作者(高发文单位)所著,形成经验公式M=0.749(Nmax)1/2,其中Nmax为本领域作者(单位)最高发文数。由于最高发文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均发文16篇,因此选择6篇为高发文单位,共计15家,包括北京师范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
从发文单位看,高发文单位共发表论文150篇,占比38.2%,发文集聚程度较高,表明目前关于新文科的研究已经形成了较鲜明的“研究阵地”。新文科的研究阵地还主要集中在高水平高校,地方院校目前还没有进入高发文单位行列。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主题为“新文科”,但高发文单位绝大部分为高影响力的综合性高校,而非传统的“文科”高校,可能的原因是新文科的发展重点是综合性高校更容易按照《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出要“进一步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动文科专业之间深度融通、文科与理工农医交叉融合,融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文科教育,实现自我的革故鼎新”的要求。
(三)发文作者
共有署名作者540名。根据普莱斯定律,发文量4篇以上为高产作者,据此共有6位作者为高产作者(周星、吴岩、蔡迎春、胡智锋、王宁)。相对于发文作者总数来说,高产作者数量较少。高产作者发文总量为35篇,占总发文数量的8.9%,相对于发文单位而言集聚程度要低得多,属于发文较分散的情形。由此可以判断,目前还没有形成较有规模的发文群体,高发文作者数量较低也说明对新文科研究的作者群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形成,有重大影响力的研究人员不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新文科提出的时间不长,其理论解释和实践运用等方面均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成果取得方面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格局。
(四)发文期刊
从来源期刊来看,393篇样本分别载于139个CSSCI期刊上,其中18个期刊发文量6篇以上。发文量最大期刊为《中国高等教育》和《中国大学教学》,均发文19篇。从期刊类型看,包括教育类、综合学报类及外语、传媒、出版、图书情报等专业性期刊,表明目前研究除综合性探讨新文科外,外语、传媒、出版、图书情报等新文科研究较为活跃。
二、社会网络分析
(一)合作者社会网络分析
为揭示新文科主题下论文合作者之间的联系及网络结构特征,掌握作者群体对推进主题研究的贡献,本部分建立合作者共现矩阵并运用Ucinet软件开展社会网络分析。由于共有540名作者撰文,从研究规律看,如果作者围绕同一主题发文情况较低,则难以建立相对稳定的学术方向,故本文选择发文2次以上的作者作为对象,共提炼62名作者构建社会网络,其拓扑结构如图1所示。
从网络结构可以看出,整体分布较为零散,且呈现明显的相互割裂的网络小团体特征,由此相关网络参数如平均路径、网络密度、中心性等没有实际意义。该网络图中,共出现9个独立的小网络(如作者群崔延强、段禹,作者群王宁、周文泓、冯惠玲、徐辛酉),这些小网络中作者群体能基本实现相互通达。从拓扑图中可以看出,更多的是发文作者以孤立点的形式出现(图1左上显示均为作者孤立点),表明当前新文科的研究人员还处在相对较封闭的空间开展研究,相互之间联系较低。
(二)关键词社会网络分析
对关键词进行社会网络分析是文献计量中较为常用的方法,通过发掘具有内在关联的关键词组,能揭示关键词网络的结构特征,对于挖掘由关键词承载的研究规律具有重要意义。对393篇样本文献,共提取关键词1 118个。由于目前关键词设置缺少统一标准,需要针对关键词进行“清洗”,包括关键词的删减与合并。针对表达意义基本接近的关键词,如“地方高校”“地方大学”等合并为“地方高校”,对“‘新文科”“新文科”合并为“新文科”。对一些揭示研究规律无意义的词,如“理论研究”“分析”等,本文予以删减。最终共获得1 000个关键词。
1.关键词词频。从1 000个关键词中,选取词频数为2及以上的关键词,共获得91个关键词,其中频次超过6的关键词21个(如表1)。词频最高为“新文科”,共出现192次,这与研究主题词密切相关;排名第2位的是“文科建设”和“新文科建设”,词频为42。而一些学科专业如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历史学、外语等也以较高频次出现在关键词中。
2.关键词网络拓扑结构。为绘制关键词网络拓扑图,先建立共线矩阵。其建构原则是任意两个关键词如果出现在同一文献的关键词组中,则显示一次联系。表2为构建的部分共线矩阵,反映“新文科”与“人才培养”中存在31次联系,而“新文科”与“数字人文”间建立起了4次联系。图2为根据共现矩阵形成的關键词网络拓扑结构图,各节点大小表示与之直接联系的节点数量。由图可知,“新文科”处在绝对优势的中心位置,“文科建设”“新文科建设”“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关键词也具有较高的中心性。图2没有出现孤立点,表明当前新文科研究能通过关键词展示其整体研究格局,也表明可以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发掘由关键词组成的研究规律。
网络整体密度为0.1561,属于传统意义上的较稀疏网络,表明目前关键词之间的联系还不太紧密。平均距离为2.158,整体网络距离较短,表明网络之间互通性较便利,可能的原因当前新文科研究主题下,关键词基本还集中在一些政策性或传统意义上教学研究与改革的层面,能体现创新性研究的新关键词等出现频次不高。网络的点度中心性7.68%,接近中心性70.19%,中介中心性53.85%,整体中心性程度较高,表明当前研究集中在新文科主题下,研究视角比较丰富,因而高频关键词处于中心地位的情况较普遍。
表3为排名靠前的关键词的中心度比较,可以看出“新文科”不论是度数中心度还是接近中心度或中介中心度都处在领先位置,新文科是该领域的第一研究热点。另外,在高频关键词中,虽然“人才培养”“文科建设”“新文科建设”“学科建设”等在不同中心度中排名可能有所不稳定,但整体较靠前,表明当前新文科研究中,重点仍然是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展开的。 三、研究热点分析
(一)关键词聚类分析
为找到关键词间内在逻辑,提炼研究主题,本文以最小值5为标准进行聚类分析,共生成23个凝聚子群。从表4的子群可以看出,“新文科”关键词出现在第1到第15个子群中,且这些子群中重叠成员较多,而第20到第23个子群几乎没有重叠成员。
进一步建立如图3所示的聚类图(部分),以通过树形聚类的方式展示各关键词之间的逻辑关系。如果关键词同时出现在数个子群中,表明这些关键词已形成稳定的组合,同时也表明这些关键词共同作用形成了样本文献的研究热点,并能对研究趋势提供参照。
(二)研究热点归纳
结合表4的子群和图3的聚类图可以发现,以关键词反映的研究热点可以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解读“新文科”的内涵。代表性关键词包括“新文科宣言”“新文科”“交叉融合”“价值引领”“新工科”“中国特色”“通识教育”等,可以理解为该类研究主要是在《新文科宣言》及关于新文科建设与发展的政策要求下,着力从新文科整体建设角度开展研究,体现了时代背景下新文科在功能上需要承载基础性、价值性、思想性和知识性统一,在工具手段上强调通过数字人文、新工科、工程教育等实现交叉融合,在发展目标上需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
二是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学科建设的探讨。关键词包括“新文科”“知识生产”“学科体系”“学科交叉”“话语体系”等。该类研究着重从学科建设角度,以新文科建设目标和要求作为指导,从文科或具体学科角度,探讨该类学科的知识溯源逻辑、知识生成逻辑和知识表达逻辑,其核心是通过学科交叉、信息技术赋能等手段,打造世界水平、中国特色的文科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育人体系,着力建构中国话语体系。
三是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文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探讨。该类研究的关键词子群最为丰富,因而也是研究最为广泛深入的部分。该类研究一般以某一具体的文科类专业为对象,结合新文科建设的要求,分析建设现状和不足,提出建设建议。从子群情况看,目前主要的文科专业集中在外语教育、图书情报、档案学、新闻戏剧影视等,特别是对外语类文科专业建设探讨成果量较大。值得注意的是,文科专业数量极大,经济管理类专业、哲学法学类专业、教育学专业等研究成果数量较少,后续研究可能要加大这些专业对接新文科建设的思考。
四是数字赋能新文科学科与专业建设。该主题深入体现了新文科建设中“进一步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推动文科专业之间深度融通、文科与理工农医交叉融合,融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文科教育”的要求,代表性关键词有“数字人文”“数据治理”等,反映了数字革命对新文科建设的重要意义,不仅表现为数字技术在文科学科专业研究工具、研究手段、育人手段等方面的作用,同时数字技术与文科学科专业的结合也反映了新文科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发展的思路,是学科专业扩展建设内容,提升科学性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四、结论与研究建议
自2018年正式提出“新文科”建设以来,关于新文科的研究掀起了高潮。本文通过文献计量方法,对中国知网提取的近年发表393篇文献进行计量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从年度发文情况看,2019年以来,新文科作为主题的发文数量呈现快速增长,这与新文科建设作为高等教育领域重大政策密不可分。根据普莱斯文献增长阶段理论,未来新文科研究成果增长速度将更加迅速。
从发文单位和载文期刊看,主要发文单位集中在影响力较高的高校,且综合性高校数量较多,这与综合性高校推动学科专业交叉融合能力更具有优势有较大关系。目前,载文期刊主要集中在教育学期刊、高校学报和一些专业性较强的期刊上,表明当前新文科的发布平台主要依靠教育和专业类平台,新文科真正深入社会经济生活的程度还没有显现出来。
从作者社会网络分析看,目前作者网络整体密度较为稀疏,作者之间的交流合作频次不高,大量作者还只是作为网络孤立点存在,少量高产作者还倾向于在“小圈子”中发挥作用,网络缺少权威作者。
从关键词社会网络分析看,目前已形成高中心性连通网络,网络平均路径较短,“文科建设”“新文科建设”“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处在网络核心位置,表明重要关键词基本还集中在一些政策性或传统意义上教学研究与改革的层面,创新性研究不够。
结合关键词聚类分析,可以发现当前研究的五大热点,包括解读“新文科”的内涵、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学科建设探讨、新文建设背景下文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探讨,以及数字赋能新文科学科与专业建设。
结合前文文献计量分析和当前研究不足,对照《新文科建设宣言》要求,今后新文科研究可以在以下方面加强。
一是将新文科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研究领域开展基础性研究。针对目前主要以解读政策或对标对表政策要求研究或建设新文科的思路,下一步需要紧密结合高等教育基础理论,加强对新文科内涵、机理的分析,形成新文科基础理论。
二是加强新文科建构中国话语体系的研究。目前,对于大多数文科类学科专业,建构中国话语体系还主要是作为一个建设目标,如何通过新文科研究与实践真正建立起话语体系还缺少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因此需要紧密结合中国实践,进一步加大各学科专业分析,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
三是加强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数字化赋能的实践研究。目前,对于具体的新文科学科专业建设分布还不均匀,大量传统文科学科专业还没有产生有影响力的成果,这需要充分调动研究力量,加大如经济管理、哲学、法律等学科专业的新文科建设研究。
四是跳出教育学领域研究新文科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目前,不论是发文期刊还是研究人员,来源领域主要是教育领域,社会经济研究部门和实践部门的参与程度比较低,致使当前研究还在“小圈子”游走,整体影响力不足。下一步须将新文科与社会经济各方面结合起来,真正实现新文科研究与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崔延强,段禹.新文科究竟“新”在何处——基于对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史的考察[J].大学教育科学,2021(1).
[2]权培培,段禹,崔延强.文科之“新”与文科之“道”——关于新文科建设的思考[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
[3]陶东风.新文科新在何处[J].探索与争鸣,2020(1).
[4]龙宝新.中国新文科的时代内涵与建设路向[J].南京社会科学,2021(1).
[5]李凤亮.新文科:定义·定位·定向[J].探索与争鸣,2020(1).
[6]陈凡,何俊.新文科:本质、内涵和建设思路[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
[7]安丰存,王铭玉.新文科建设的本质、地位及体系[J].学术交流,2019(11).
[8]张俊宗.新文科:四个维度的解读[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
[9]鲁世林,吴菡,赵祥辉.新文科建设的知识生成与理论创新[J].江苏高教,2021(12).
[10]寧继鸣,周汶霏.“新文科”学术话语的建构路径:基于文本 挖掘的视角[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
[11]宋继伟,刘颖.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人文社会科学科研转型 提升之路径探索[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1).
[12]何宁,王守仁.新文科、新外语、新导向——论外语专业人 才培养的发展与创新[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1(4).
[13]周毅.新文科背景下图情档专业教育的循证改革实践[J]. 情报资料工作,2022(1).
[14]汪东萍,吴嘉雯.新时代新文科背景下翻译学的战略任务 与实施路径[J].高教探索,2020(10).
[15]黄震方,黄睿,侯国林.新文科背景下旅游管理类专业本 科课程改革与“金课”建设[J].旅游学刊,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