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王燚(1985- ),男,汉族,陕西渭南人,研究生,中级技术职称,研究方向:防火监督。
摘要:
公众聚集场所的消防监督管理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举措。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密度增加以及大型活动频繁举办,公众聚集场所的火灾风险日益凸显,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对公众聚集场所消防监督管理的有效性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此,本文对公众聚集场所消防监督管理的有效性展开了研究,并提出了优化建议。
关键词:公众聚集场所;消防监督管理;有效性;策略
引言
公众聚集场所的消防安全事关广大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方面。然而,近年来频发的火灾事故提醒我们,当前公众聚集场所的消防监督管理依然存在诸多挑战和不足之处。公众聚集场所包括宾馆、商场、客运站、体育场馆、机场、会议厅以及其他公众娱乐场所等,这些场所的火灾具有一定的特异性。由于现场人员密集度高,人员流动性大,与普通火灾存在较大差异,灭火和救援难度都非常高,一旦发生火灾,会威胁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相关人员应重点关注公众聚集场所消防监督管理的有效性,以期为相关部门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政策提供参考和建议。
一、公众聚集场所的火灾特征分析
(一)存在大量的安全隐患,治理困难
公众聚集场所存在着比较多的消防安全隐患。因此,要保证全方位监管,以便能够及时将消防安全风险防控起来。许多公众场所布局不够科学,这也是引发火灾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地下室一旦发生大火,会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1]。在商场运营中,为适应店铺的运营需要,一般都会对其进行装修,同时还会采用很多可燃材料,这也是导致消防问题的主要因素。公众聚集场所内的消防设备数量虽然较多,但是损坏和失效率较高,无法得到及时维护。在电力设备中,经常会有一些不规范的线路,会导致公众场合的火灾负荷增加。
(二)火势迅速扩散,难以灭火和营救
在公众聚集场所,有很多装饰材料和可燃物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火灾负荷。一旦发生火灾,如果场所的消防设备无法正常运转,会迅速扩散开来,很可能导致人员被困。在一个大型商业综合体中,如果发生了大火,很可能会导致大面积的立体燃烧,从而造成大火迅速向每一层扩散,最终使整栋大楼陷入火海。这不仅给灭火和救援工作带来了很大难度,而且还会给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三)撤离难度大,逃生成功概率低
公众聚集场所人数众多,内部构造比较复杂,很多场所的消防通道都存在人为占用问题,导致人员难以撤离。在人员密度大的情况下,还可能会出现踩踏事件[2]。另外,许多公众聚集场所的封闭性较强,一旦起火,就会形成大量的烟雾难以散出,遮挡人们的视野,成为人员安全撤离的主要障碍。烟雾里面蕴含着很多毒性极强的物质,一旦吸入体内,就会引起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二、公众聚集场所存在的消防监督管理问题
(一)各部门对火灾监管的主体责任认识不清
首先,相关人员对火灾监管工作的认识不够,制约了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工作的健康发展。其次,职责分工不明确,公众聚集场所往往存在无人负责的现象,增加了发生火灾可能性。再次,有关部门对公众聚集场所消防安全风险特征认识不足,在消防安全检查工作中缺少相关的风险防控制度,很难做到事前防范和控制。最后,消防部门在公众聚集场所的监督管理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仅仅凭借消防部门自身的实力还不足以实现治理目标,公安部门、市场监管部门和建设部门等与消防部门的合作交流很少,既会影响监管工作效率,还会导致执法水平的下降[3]。除此之外,未将物业、运营机构等各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责界定清楚,也将对公众聚集场所的消防监督管理工作开展产生一定阻力。
(二)缺乏消防安全观念
由于公众聚集场所的运营主体众多,很难建立起一个權威性的消防管理部门,给消防监管工作造成很大困难。如果消防安全没有得到有效的宣传和教育,就会导致人们的消防观念薄弱,很可能因为用火用电不当或不规范而引起火灾。一些运营企业缺乏相应的消防安全知识和技术,没有根据国家有关消防规定来进行建设,存在违章设置电线和电气设备的现象。当发生火灾时,人们往往因为缺少必要的自救与撤离技巧而错过最好的撤离时机。目前,消防监督管理在宣传方面还停留在传统的做法上,缺少公众感染力,使社会化消防宣传工作缺少实效。
(三)科技手段相对滞后
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化建设,很多地区的消防监督管理工作都已经很难满足新时代“智慧消防”的发展需求,造成工作效率低下,无法实现对公众区域内存在安全风险的有效监测,无法有效防范和治理火灾隐患。由于缺少相应的技术与设施,不能实现公众聚集场所安全风险的分级管理,造成了消防监督管理工作的形式化。尤其是监管工作中往往涉及很多重点场所,若没有足够的信息化支撑,就会使信息传输与分享受到阻碍,形成信息孤岛。
(四)隐藏着大量隐患
消防安全隐患可划分为两种类型,即静态安全隐患和动态安全隐患。目前,监管工作侧重于静态隐患,忽视了动态隐患,导致公众聚集场所的风险隐患增加,治理工作面临着巨大压力。消防部门人手严重短缺,特别是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过程中,还要承担消防宣传、火灾调查、消防救灾等工作,面对巨大的隐患储量,显示出了一些局限性,很难将各部门和各方面的资源进行有机结合,这对于消防监管工作的成功开展十分不利。
(五)缺少专业的监管人员
相对于普通的公众场所,公众聚集场所的消防监督工作要复杂得多,监管人员需要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然而,从当前的现实状况来看,仍然缺乏专业的监管人员,造成了监督工作力度不够,很难实现全面管理。一些管理者不熟悉目前市面上的消防器材,不能很好引导人们正确运用消防器材。另外,监管人员的信息化素养偏低,不能适应新时代“智慧消防”的发展潮流,致使消防监管工作面临困境。
三、公众聚集场所消防监督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公众聚集场所的消防监管工作
一切工作的开展都必须有制度作为强力保障,只有建立起健全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公众聚集场所火灾监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切实掌握各类公众安全风险,并对其进行有效的评价与管控,才能防止重大火灾事故发生[4]。制度的建设要跟上时代的步伐,避免在实施时发生与现实不符的问题。相关人员要对国家有关政策和法规进行深刻理解,根据目前公众场所的消防特征对其进行优化和调整。在消防安全管理中,应加强资格认证与日常检查的协调性,以实现对消防隐患的源头控制。在进行消防检查时,消防部门要积极与其他部门进行沟通和交流,通过相互协作,对火灾隐患进行全面排查,防止在公众聚集场所形成消防监督盲点。所有大型商业综合体在投入营业之前要对其进行认真审核,对所需的消防设施进行全面了解,合格后方可发放相关资格证明[5]。另外,还要建立健全的责任体系,将消防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经营主体的职责进行清楚界定,这样才能够在消防监管工作中更好进行协作,一旦发生重大问题,要立即进行问责。
(二)加强公众聚集场所的消防宣传工作,提高人们的消防意识
在公众聚集场所进行消防宣传,能提高各个商家的安全意识,使他们能够主动与消防监管人员进行合作,这对于提升消防监管工作水平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现阶段,很多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商家缺乏安全意识,在用电用火方面有一些不符合规定的做法,经常会因为一时便利而引发火灾。因此,要加强消防知识的普及,使他们学会如何正确用火用电以及如何正确使用消防器材,才能在发生火灾时,迅速进行自我保护和逃生[6]。消防监管部门可以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介开展消防知识宣教工作,提升群众、场所负责人、商户的消防安全意识。另外,在信息时代背景下,还要对信息传播途径和方式进行主动改革,利用好微信、抖音等新兴媒介,提升信息传播效率,扩大信息传播范围,提高信息推送的准确性,促进各个单位员工主动投入消防安全工作中来。除此之外,消防监管人员要经常组织人员进行紧急撤离演习,以免发生火灾事故后慌乱撤离引发踩踏,教育公众提高自己的安全防护能力,约束个人行为,防止因人为原因造成重大火灾。
(三)完善公众聚集场所的管理制度,强化消防监管责任
通过建立健全的消防监管体制,加强对消防监管工作的支撑,适应我国消防安全长效建设和发展需要[7]。在管理组织构建过程中,要对各个部门的工作进行详细划分,对各项工作进行统筹规划与协调,从而最大限度实现对消防部门各种资源的最优分配,为构建现代化消防系统提供一个有利的环境。另外,要加强对消防部门的执法体制建设,保证全流程公开、透明,切实落实有关的消防监管规定。同时,相关人员要在工作中实现信息的公开,主动接受公众监督,既可以树立好的社会形象,又可以激发消防监管人员的工作热情。通过建立健全的监督体系,使公众、专家、媒体等参与到监督工作中来,使我国的消防监管工作得到更多认同。除此之外,还应定期开展综合检查,对消防监管工作进行评价和分析,通报消防监管工作中的违规行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执法团队。
(四)利用现代科技,提高公众聚集区的消防和安保工作水平
现阶段,“智慧消防”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如火如荼地开展。有关部门和人员要将各种先进的科技方法与消防监管工作相结合,既能缓解工作压力,又能对公众聚集地点的安全隐患进行更迅速、更彻底检查。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大数据分析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已被大量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可以根据历史火情数据进行分析与评价,掌握火情特征与规律,进而采取相应的防范对策,有效防止同类事故再次发生。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公众聚集场所内的各类数据进行综合集成和分析,实现整体上的火灾负荷和动态演变规律预警,并在超出临界点后,进行相应的治理,从而减少公众聚集场所的火灾危险性[8]。Web技术将互联网技术、数据分析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各种技术结合起来,可以建立一个数据库来为消防监管工作提供数据支撑,并对公众聚集场所的有关火灾数据进行实时更新,以满足可视化管理需求。利用GIS技術可以更好掌握公众聚集场所的内部空间及建筑等相关信息,从而实现动态监管。电子地图可以为公众提供公众聚集场所建筑物的平面布置情况,并对疏散路线进行科学设计。除此之外,在5G的大环境下,将移动通信技术运用到监控工作中,可以建立起一套稳定的通信体系,使管理者可以对公众场合的状况进行实时了解,并在发生火情时,进行科学指挥与调度。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公众聚集场所的数量和规模都越来越大,相关人员必须做好公众聚集场所的消防监督管理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公众聚集场所的消防隐患储量巨大,人员疏散困难,火势蔓延快。在具体工作中,消防监管人员应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宣传教育、健全管理机制、加强信息化建设,从而全面提升公众聚集场所的安全性,降低火灾风险。
参考文献
[1]
刘伟.浅谈如何提升公众聚集场所消防监督管理质量[J].水上安全,2023(09):118-120.
[2]刘志岗.关于加强公众聚集场所消防监督管理的思考[J].今日消防,2023,8(08):66-68.
[3]王玓.公众聚集场所消防监督管理的对策[J].消防界(电子版),2023,9(01):118-120.
[4]赵家政.加强公众聚集场所消防监督管理的几点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21(04):35-36.
[5]郑就.浅析公众聚集场所的消防监督管理[J].消防界(电子版),2017(01):20.
[6]赵秋峰.如何加强公众聚集场所消防监督管理[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31):291.
[7]王德安,张慧.试论公众聚集场所消防监督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8):105.
[8]揣显昌.浅析当前公众聚集场所消防监督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工业技术,2015(11):208-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