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容德 孙小宁
[摘要]粮食安全问题是当今全球面临的众多挑战之一,粮食安全关系到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落实粮食安全主体责任,胸怀国之大者,始终把粮食生产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在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存在诸多问题的情况下,中国粮食安全治理独具特色,如夯实粮食安全生产基础、加强技术创新、守好耕地红线、预防自然灾害、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等。粮食安全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树立大食物观、推动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粮食安全;国之大者;科学内涵;价值意蕴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3)01-0004-06
一、引言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解决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事关国运民生,考验一个政党的执政能力。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中国共产党将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任务之一。我国耕地面积仅占世界耕地面积的9%,淡水资源占世界的6%,我国人口却占世界人口的21.5%,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已经成功解决14亿人口吃饭问题,创造了中国奇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多次提到粮食安全,诸如“谷物总产量稳居世界首位,十四亿多人的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确保粮食、能源、产业链供应可靠安全和防范金融风险还必须解决许多重大问题”,“坚定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加强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确保粮食安全、能源安全、重要产业链供应安全”等[1]。这是党中央对我国粮食安全的深远考量,是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洞察,是一个大党的深远谋划。
“粮食安全”一词是1974年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罗马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提出的,定义为“保证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有能力获得充足的维护生命和健康的食物”;1983年定义为:“保证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买得到且能买得起能够维持生活的基本食物”;1996年11月,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审议通过《罗马宣言》,对“粮食安全”给出明确定义:“只有当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营养的食物,来满足其积极和健康生活的膳食需要及食物偏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这充分体现出人类对于粮食安全认识的不断深化,如今粮食安全问题已经成为人类普遍关注的问题。
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重要论述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为新时代我国粮食安全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二十字方针是习近平总书记对粮食安全重要论述的高度凝练概括,我们在粮食安全上仍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新考验。新征程上,紧绷粮食安全这根弦,不能有丝毫懈怠,提高粮食供给能力、保障能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一)强化科技创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筑牢大国粮仓,建设农业强国,必须加强技术创新。把科技创新摆在首要位置,不断解决在粮食安全上的“卡脖子”問题。从人才培养、实现农业现代化、种子安全等方面为形成我国粮食安全发展的大局提供智力、技术支持。
1.重视农业人才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中,提出要“继续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的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的知农爱农的新型人才”[2]。“知农爱农”为新时代农业人才提供了价值观上的指引,“强农兴农”要求新时代农业发展要提升产业服务能力。高校人才培养事关我国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一是高等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做到与社会需求同向同行,形成一大批“懂农业、爱农民、爱农村”的人才,涉农专业同学要有正确的农业农村价值观念。二是加强农业人才队伍的储备建设,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数量质量、提升人才的创新意识。三是认识到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的现实,要实现向“农业强国”迈进,人才培养必须面向农业现代化。四是在农业方面存在着稻米镉超标、玉米抗穗腐病和小麦抗赤霉病等技术难题,人才培养要重点面向农业发展的“痛点”和“难点”,实现科研成果转换。
2.促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不断加强科学技术创新。一是不断加强与当前新科技、新型工业产业化的融合,让现代科学技术贯穿在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全领域中,建设现代化系统农业工程,与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等结合,发展智慧农业。二是建立产学研的农业科技平台,加大科研投入,实现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三是不断推动数字乡村的建设,整合现有农业资源,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快推进农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提高现有农业资源的生产效率。四是改变现有传统农业分散经营的方式,向规模化、集中化发展,向质量和效益转变,向科技要产量。
3.捍卫种子安全。种子虽小,安全事大,种子被称为农业的“芯片”,是农业生产过程中最基本、最主要的生产资料,种子安全影响着农业生产的全局,对于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我国在种子领域常年处于净进口状态,说明了我国在种子领域技术创新不足,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实现粮食安全,一是抓紧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解决我国在种子上“卡脖子”的关键难题,从源头上为我国粮食安全建设提供保障。二是认识到做好种质资源库建设的重大意义,提高种子的储存寿命,为种子基因的改善提供条件,以完备的大国种子库保障粮食安全。三是严厉打击各种危害粮食安全的犯罪行为,坚持“零容忍”的态度,坚决斩断犯罪链条,全力维护粮食安全生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
创新科学技术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必由之路,是扎牢大国“粮袋子”的必然选择,增进科技对我国粮食安全的支撑作用,让粮食安全更有保障。
(二)守好耕地红线,筑牢粮食安全根基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保障粮食安全,关键在于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要害是种子和耕地。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守住耕地红线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举措。
一是保护耕地数量,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严防死守,同一切拱“红线”行为作斗争,守住十八亿亩红线是夯实粮食安全的基础。二是保护好耕地质量,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打造高标准农田,促进农产品增产增收。三是不断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将其运用到田间地头中,补齐“短板”,打好粮食安全“组合拳”。四是节约集约用地,对发展过程中建筑用地过度扩张、盲目跟风建设、滥上项目等行为进行制止。五是我国农田长期存在使用农药、化肥对土地造成严重污染,重金属镉、汞、砷、铜等元素含量超标等问题,守住耕地红线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做好土壤污染治理工作,开展土壤污染治理环境监测,完善土壤环境保护体系标准。守住耕地红线,才能让十四亿人的饭碗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坚守十八亿亩耕地红线,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需要,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需要,是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的需要,是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
(三)做好重大自然灾害预防,提升粮食生产抗风险能力
粮食产量与自然灾害息息相关。自古以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灾害种类繁多,是世界上农业受灾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对于粮食产量的影响极大。
一是完善粮食生产补贴制度,稳定国家粮食生产、保障供给安全,让农民种粮有动力、有盼头。加大重点粮食生产基地的抗灾田水利设施投入力度,实施对农户抗灾设施的补贴,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提升农户抗灾能力,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业、农民造成的损失。二是根据天气变化状况及时开展人工降雨等干预措施,提高土壤含水量,减少干旱带来的经济损失。三是病虫灾害对庄稼产生很大影响,我国大部分农民文化知识水平不高,对于病虫灾害的认识不到位。普及病虫灾害知识,减少因病虫灾害带来的损失,做到“早谋划、早监测、早准备、早防治”。发生病虫灾害时,快速有效及时反应、在最大限度上减轻病虫灾害对农作物带来的危害。四是做好自然灾害预警工作,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做好灾害监测、预警、灾情报送、应急响应、保障措施等工作。五是引进非政府组织参与到农业自然灾害治理中,发挥非政府组织在农业灾害预防过程中筹集资金、运输救援物资、提供信息技术、协助传递灾害信息等各方面的作用,参与到农业灾害的救援与生产恢复工作中。农业自然灾害的预防要从我国国情出发、未雨绸缪、科学预防、精准救援,增强我国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
(四)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
我国粮食进口面临着众多风险。由于局部地区战争冲突导致粮食运输延迟、受阻、成本增加,国际粮价持续上升造成粮食进口成本提高,同时我国农产品进口依赖度较高。要坚持底线思维、树立忧患意识、立足两个市场,防范重大风险隐患,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从“引进来”向“走出去”转变,做到“近无忧,远当虑”,从长远出发来维护国家粮食安全。
1.坚持“引进来”。在品种上不断引进国际上的新品种资源,筛选出适应本土种植需求的高产、优质品种。在技术上引进国际先进的种植技术,促进粮食稳产增收。在合作交流方面,与国际先进的组织进行合作交流,吸收先进技术成果。在人才方面,粮食安全必须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要培养我们自己在农业领域的专家人才来完成重要的科研任务。
2.坚持“走出去”。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我们树立国际视野,加快推进跨国经营,支持大型粮食企业“走出去”,加强与粮油出口大国粮食企业合作,建立规模化国际加工、仓储、物流基地,掌握一定量的海外粮源,扩大我国进口粮油来源渠道[3]。积极推动中国粮食企业开展粮油直接贸易,摆脱对国际大粮商的依赖。优化农业对外投资结构,增加高级和专业生产要素输出,不断推广自己取得的技术,引导和支持农业企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提高“走出去”农业企业的竞争优势[4]。
3.用好两个市场。补充我国国内粮食市场需求、促进农业结构不断调整、保护农民的利益。加强我国农业的对外合作交流,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满足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提高利用国际资源和市场的效率,加强对农产品贸易的长期规划,努力构建持续、稳定、高效的资源性农产品进口供应链。推动进口市场多元化,降低对主要进口国的依赖,减少贸易摩擦。要强化政府對农产品海外营销的支持力度,积极促进中国优势农产品出口,促进中国农业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5],为筑牢我国粮食安全提供良好的国际环境。
(五)稳住农民种粮信心,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
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体,应充分调动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八连丰”的成绩,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提供了保障,为推动经济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应进一步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让成果为农民所享,提升农民这一特殊行业的幸福感、获得感。一是进行农业生产合作社、家庭农场、集约化等新型农业经营方式,拓宽收入渠道,加强对中小农户的帮扶。二是出台支持政策,做好政策托底工作,提高谷物最低收购价、以玉米大豆和稻谷生产补贴针对三大粮食作物开展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让农民安心种粮。三是聚焦粮食生产的全产业链,补齐短板、保本增效,让农民能够切实从农业生产劳动中获得价值,全社会形成尊重农民、尊重劳动的优良风气。四是加强农民种植粮食的基础技术培训、提升农户素质,实现优良品种、优秀技术、先进设施、优秀农民结合,提高种粮收益。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广大种植农户感受到“好粮卖好价、丰产又增收”所带来的实惠。做好实现共同富裕道路上农民工作,尊重广大农民意愿,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
(六)完善粮食安全立法,提升粮食安全治理效能
做好粮食安全立法工作,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我国粮食安全立法工作不断走向成熟,2003年国务院颁布《中央储备粮管理条例》,这是我国建立中央储备粮管理体制以来出台的第一部行政法规。2009年广东省出台了《广东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这是我国第一部粮食安全的地方性法规。随后2011年、2018年、2019年贵州、浙江、福建三省相继出台了《贵州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浙江省粮食安全保障条例》《福建省粮食安全保障办法》,制定粮食安全保障法列入2022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从法律层面为粮食安全提供全方位的保障。
一是以国家安全为导向,顶层设计做到高瞻远瞩,从国家整体利益和全局出发,正确把握粮食安全的规律,以实际为本,科学立法,为粮食安全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形成健全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从粮食种植、粮食生产、粮食储备、粮食运输、粮食加工、粮食监督等环节入手,正确处理粮食生产各个环节的关系。三是立法过程中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国内与国际市场、粮食种植户与粮食收购者之间的关系。落实政府责任,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四是在立法上体现出制度创新,把粮食安全工作中的各种经验做法上升到法律制度地位,直面和破解我国在粮食安全方面存在的主要矛盾,通过不断完善立法切实解决粮食安全存在的重大现实问题,推进我国粮食安全从政策制度管理向法治治理层面的根本转变。完善粮食安全的法律制度,做好粮食安全发展的监管与监督,维护农民利益,以法律手段解决在粮食安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七)厉行节俭,使节约粮食成为自觉行动
勤俭节约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优秀品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三个务必”,其中“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为我们提供了鲜明的价值指向,在全国形成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良好风尚。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制止餐饮浪费现象作出重要批示。“粮食安全事关人类生存的根本性问题,减少粮食损耗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6],只有做好粮食安全保障工作,才能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各项事业发展。一是制度层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7]。二是宣传教育方面,要让人们从思想上认识到节约粮食的重要性。“浪费之风务必狠刹”,领导干部必须带头做表率,呼吁遏制“舌尖上的浪费”。三是從小养成习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节约粮食要从娃娃抓起,我们小时候都接受了这方面的严格家教,不要说剩饭,就是一粒米家长也不让浪费”,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做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要让节约粮食的思想深入人心。
中国共产党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成就了今天的历史伟业。不忘筚路蓝缕的创业史,走在继往开来的新征程上,光荣传统不能丢。要有危机意识,要认识到节约粮食和粮食生产同等重要。中国共产党基于对本国国情、粮情的正确认识,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人民的发展道路。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不断推进我国由粮食大国走向粮食强国的步伐。
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重要论述的价值意蕴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立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国家安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树立大食物观,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深远意义。将中国人民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更好保障中国人饮食健康。
(一)维护国家安全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提出了“解决城市和矿区的吃饭问题,从而保证城市的稳定”,争取粮食丰收就是“稳定人心”。邓小平同志认为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其他行业无法替代的,提出了“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8]。江泽民同志提出了粮食安全与“三农”工作并重发展的理念。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大惠农政策力度,严格保护耕地,增加农业投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9]。中国共产党始终都把粮食安全放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
习近平总书记对国际发展大势的正确把握,对外部风险挑战的正确认识和科学研判,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把粮食安全放在国家安全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完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把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是我们应对复杂情况的充分准备、维护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压舱石,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战略安全意义。
(二)实现美好生活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历史悠久的国家,很早就认识到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从“不生粟之国亡,粟生而死者霸,粟生而不死者王”说明粮食在国民生产中的重要地位。注重粮食安全的思想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一脉相承,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0]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以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为重点,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健康基础。”[11]以共享为发展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食物需求,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的变化趋势。虽然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不仅表现在物质方面,还有民主、公平、法治、正义等,但食物保障是前提,保障粮食安全,才能让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更有获得感、幸福感。新时代粮食安全已经从数量上有保障转变为质量上、安全上有保障。
(三)树立大食物观
大食物观是指“向耕地草原森林海洋、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的观念,大食物观的基础是粮食充足,要把粮食生产和重要农产品供给摆在首要位置。
大食物观为我们更好地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地保障中国人民的健康提供动力,其反映的是我国粮食供应结构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习惯由过去以米面为主逐渐转变为更加青睐菜果茶、肉蛋奶等。树立大食物观能够确保广大人民买得起营养安全有保障的产品,真真实实感受到“舌尖上的幸福”,“菜篮子”“米袋子”“果盘子”丰富多样,人民群众吃得安全,吃得放心,未来食品发展会使人更健康,使地球更健康。
(四)推动全球治理
粮食安全是关系到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永恒话题,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物质基础,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重要保证。一粒粮食能救一个国家,也可以绊倒一个国家。维护粮食安全,未雨绸缪,把粮食安全放在重要战略位置。吃饭的事,永远不是小事,关乎国家发展与安全。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的大国,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粮食援助,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全球各国一道加强合作,共同应对人类当前面对的粮食问题。中国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关注他国合理关切,积极参与全球粮食治理,帮助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地区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解决本国人口的吃饭问题,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实现各国一起发展。中国粮食安全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粮食的安全发展也需要中国的贡献,中国必将为世界粮食安全事业、为全人类的发展贡献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四、结语
凡益之道,與时偕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落实好中国人民的营养健康安全是一项重要工作,要实现从“有的吃”“吃得饱”向“吃得好”“吃什么”转变。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实现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粮食产业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坚强保障,为全人类的发展提供物质保障,中国特色粮食安全道路必将行稳致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2-10-17(1).
[2]习近平.习近平回信寄语全国涉农高校广大师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N].人民日报,2019-09-07(1).
[3]钱煜昊,罗乐添.粮食安全、逆全球化与“走出去”战略:中国粮食产业的全球化布局策略研究[J].农村经济,2021(8):7-17.
[4]余慧容,刘黎明.可持续粮食安全框架下的农业“走出去”路径[J].经济学家,2017(5):84-90.
[5]刘超.合理利用适度进口确保中国粮食安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J].世界农业,2015(4):166-168.
[6]赵婧.节粮减损,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稳[N].人民日报,2022-06-17(5).
[7]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N].人民日报,2021-11-01(4).
[8]邓小平文选: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77-78.
[9]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光明日报,2007-10-25(1).
[10]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70.
责任编辑:祁欣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