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地区乡村多功能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

2023-05-30 22:05杨益民
国土资源导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时空演变多功能乡村

摘    要:鄉村多功能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为有效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提供重要科学依据。本文以长株潭地区23个县市区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熵值法、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长株潭地区乡村多功能时空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0~2020年长株潭地区乡村生产功能空间格局变化差异较小,大体上保持中间高四周低的态势,中心市辖区比四周地区的乡村生产功能高;乡村生活功能空间格局变化较大,整体呈下降趋势,降幅较大的有望城区、长沙县、岳麓区等区县,Ⅰ级区、Ⅱ级区范围逐渐缩小至开福区、天心区、雨花区、芙蓉区、雨湖区、荷塘区、芦淞区等区;乡村生态功能大体上保持西低东高的空间分布格局,属于Ⅰ级区的县域单元增加了开福区和韶山市,Ⅱ级区减少了2个,Ⅲ级区的县市区个数保持不变。(2)长株潭地区乡村多功能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人均GDP、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农村劳动力总数、城镇化率,影响因子呈现多元化特征。

关键词:乡村;多功能;时空演变;影响因素;长株潭地区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03(2023)01-71-07

Study on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ural Multi-function in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Area

Yang Yimin

(Land Consolid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Bureau of Hunan Province, Changsha Hunan 410119)

Abstract: The research on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ural multi-function is an important scientific basis for effectively solving the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and promoting the urban-rural integration development. This paper takes 23 counties and cities in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are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comprehensively uses entropy method, geographic detector and other methods to analyze the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ural multi-function in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area. The results show that: (1)The spatial pattern of rural production functions in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area has a small difference from 2010 to 2020, and generally maintains a trend of high in the middle and low in the four areas. The rural production functions in the central city area a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surrounding areas; The spatial pattern of rural living functions has changed greatly, showing a downward trend on the whole,Wangcheng district, Changsha county, Yuelu district etc.with a large decline. The scope of Class I and Class II districts has been gradually reduced to Kaifu District, Tianxin District, Yuhua District, Furong District in Changsha, Yuhu District, Hetang District  in Xiangtan, Lusong District in Zhuzhou and other counties and cities with a large decline; The rural ecological functions generally maintain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low in the west and high in the east. Kaifu District and Shaoshan City have been increased in the county units belonging to the Class I area, while the number of Class II areas has been reduced by 2, and the number of counties and cities in the Class III area has remained unchanged. (2)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ural multi-function differentiation in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area are GDP per capita, the proportion of effective irrigation area, the total number of rural labor force, and the urbanization rat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are diversified.

Keywords:rural; multi-function;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 influence factor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area

0 引言

乡村地域是承载乡村发展和发挥乡村功能的重要物质基础,在满足乡村居民生产生活需求的同时,还兼具着满足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等一系列多元需求的功能[1,2]。改革开放40余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快速发展,城市化、工业化物质空间的无序蔓延扩张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乡村地域面临着生产空间受限、生活空间破碎以及生态空间失衡的乡村衰退困局。为此,国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大力发展科技经济,不断推动乡村系统内部构成要素不断分化与整合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和农业农村发展,乡村逐渐显现出功能多元化和空间异质性的特征。因而,如何科学评估区域乡村功能的多元化延伸和空间格局演化,充分发挥乡村地域空间各项效益的最大化,已成为实现城乡空间均衡发展、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的问题。

近年来,从多元化视角探讨乡村功能成为乡村地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3],国内外学者围绕乡村功能的概念内涵[4,5]、乡村功能的演变规律与发展路径[6-9]、乡村内部功能的相互作用[10,11]、乡村功能的综合评价与分区[12-16]等方面展开了大量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但当前这一领域的相关研究多侧重于关注全国[17,18]、省域[19-23]等宏观尺度,鲜少以县市区等作为微观研究单元对区域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本文依据国土空间规划中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划分方法,将乡村功能识别为“三生空间”功能复合体分析其时空演变规律与影响因素。

当前,湖南省围绕打造中国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全面推进长株潭区域一体化发展。长株潭地区处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和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过渡地带,两个区域之间的经济密切合作以及资源优势互补为该地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城乡发展差异显著缩小且整体经济水平不断提升,该地区乡村功能转型和城乡融合进程推进较快,把握其乡村地域功能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推进新型城镇化、实现乡村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研究基于多源数据构建乡村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测算长株潭地区2010~2020年的乡村多功能指数,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对其驱动力因子进行分析主要影响因素,以期为探索新时期城乡融合发展创新机制、实现乡村多功能协调发展和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1  研究方法与数据

1.1  乡村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乡村功能兼具复杂性和多样性,反映出乡村满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根据国土空间规划的“三生”空间理论并结合长株潭地区的实际情况构建乡村多功能的评价指标体系(表1)。其中,乡村生产功能主要指提供农产品、基于第一产业的服务业和加工业产品的能力,选择人均耕地面积、粮食单产、土地垦殖率、农业土地生产率4项指标来反映乡村农业生产功能,选择人均农林牧渔产值、乡村产业结构、乡村就业结构3个指标来反映非农业生产功能;乡村生活功能是指承载和保障居民基本生活的能力,选择农村人均纯收入、农村人均用电量、每万人拥有医院、卫生医院床位数3个指标来反映生活保障功能;鄉村生态功能是指乡村地域提供生态服务与产品以保证区域内生态安全的能力,选择森林覆盖率来反映生态保育功能,选择化肥投入强度和农药投入强度来反映环境维护功能。

1.2  乡村多功能评价方法

本文基于构建的乡村多功能的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极差标准化法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采用熵值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将各指标数值乘以指标权重得到乡村多功能值,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式1中,Zi为乡村多功能综合得分,m为指标个数,Wj为指标j的权重,Pij为i地区j项指标占长株潭地区该指标的比重。Zi值越大,乡村功能越强。

1.3  乡村多功能影响因素研究方法

地理探测器模型是解释分析变量空间分异性的有效工具,当前被成熟应用于区域内部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因素研究[23]。本文利用地理探测器的因子探测模块分析乡村多功能的主要影响因素。表达式为:

式2中,q是影响因素对乡村多功能解释力的探测值,值为[0,1],值越大解释力越强;K是X的分类数;An和A分别为层n(n=1,2,3…,K)和全区的样本数;[σ2n]和[σ2]分别是层n和整个区域的离散方差。

1.4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的社会经济数据直接或间接来自2011、2016和2021年的《湖南统计年鉴》、《湖南农村统计年鉴》及相关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土地利用数据来源于地理空间数据云平台(http://www.gscloud.cn),其中部分年份缺失数值采用插值法补齐。

2  结果与分析

2.1 乡村多功能整体时空演化特征

采用熵值法求出各功能得分,基于自然断点法将不同县域乡村多功能值从高到底划分为Ⅰ级区、Ⅱ级区、Ⅲ级区3个级别,确定不同级别功能区分布范围并利用ArcGIS进行空间可视化(图1)。

(1)长株潭地区乡村生产功能的时空演变格局。2010~2020年长株潭地区乡村功能空间格局变化差异较小,大体上保持中间高四周低的态势,Ⅰ级区、Ⅱ级区主要集中分布于长株潭地区中心市辖区,四周地区乡村生产功能则处于较低水平。近年来,长株潭地区在一体化进程中非农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化率的快速提升使得其乡村地域受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加强,二三产业发展迅速,加之在现代农业科技的高效推动以及规模化产业化农业的迅速发展的综合作用下,乡村生产功能尤其是非农业生产功能有所增强,但农业生产功能相对有所减弱,因此综合来说乡村生产功能没有发生显著变化,十年来呈现出相对均衡的分布状态。

(2)长株潭地区乡村功能的时空演变格局。2010~2020年长株潭地区乡村生活功能空间格局变化较大,整体呈下降趋势,降幅较大的有望城区、长沙县、岳麓区等地区。近十年来区域经济发展和就业机会的增加,半工半耕生计方式成为了长株潭地区农村家庭收入来源的主要生计支柱,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和生活质量也随之不断提升,但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带来了对医疗设施的需求激增,且在一定程度上使得Ⅰ级区、Ⅱ级区范围逐渐缩小,逐渐缩小至开福区、天心区、雨花区、芙蓉区、雨湖区、荷塘区的农村居民收入有所下降,所以乡村生活功能在2020年呈现出下降的态势;开福区、天心区、雨花区、芙蓉区、雨湖区、荷塘区、芦淞区等县市区相对于长株潭地区其他县市区而言,农村居民的收入较为可观且乡村的电力设施和医疗水平较高。

(3)长株潭地区乡村生态功能的时空演变格局。2010~2020年,长株潭地区乡村生态功能大体上保持西低东高的空间分布格局,属于Ⅰ级区的县域单元增加了开福区和韶山市,Ⅱ级区减少了2个,Ⅲ级区的县市区个数保持不变,乡村地域生态功能的Ⅰ级区包括开福区、长沙县、浏阳市、韶山市、荷塘区、芦淞区、醴陵市、渌口区、攸县、茶陵县和炎陵县。近十年来,Ⅰ级区随着新兴农业的兴起采取了更为精准科学的施肥施药方式,且由于区域内的林地面积广阔带来了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其他城市居民十分喜爱该区域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乡土风情,乡村生态旅游以及观光休闲农业的迅速发展使得乡村生态功能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而Ⅲ级区的县市区多为经济发展程度和城市化水平高的地区,区域内耕地面积和林地面积相对有限,限制了区域乡村生态服务功能的有效增长。

2.2 乡村功能空间差异的影响因素探测

乡村功能受到区域自然资源条件的基础影响和社会经济条件的促进影响的双重作用,为准确识别出长株潭地区乡村功能的影响因素,本文选择水土流失治理面积(X1)、有效灌溉面积比例(X2)、人均GDP(X3)、第二产业总产值(X4)、农村劳动力总数(X5)、人均消费支出(X6)、人均可支配收入(X7)和城镇化率(X8)8个影响因子。

采用自然断点法对每个影响因子数值进行离散化处理,再基于地理探测器模型计算各探测因子对长株潭地区乡村功能影响能力值q(表2)。

长株潭地区乡村功能分异的主导驱动因子是人均GDP、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农村劳动力总数、城镇化率等,由表2可看出各个探测因子影响能力均较小且差异不大,说明当城市快速扩张与经济高速发展达到某一特定阶段时,乡村功能影响因子呈现多元化特征。人均GDP的q值为0.457,2020年长株潭地区的人均GDP为100 816.9元,长沙、株洲和湘潭三市的融合进程推进辐射带动了区域乡村地区发展,城乡一体化程度不断深化的同时增加了乡村人均GDP,为乡村地域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效灌溉面积比例的q值为0.403,长株潭地区是湖南省经济条件最好的地区,该区域农业生产历史悠久且农业基础条件较好,大面积的丘陵山地具备因地制宜发展稻作农业、茶果园以及畜牧业等产业的地形条件,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推动了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该区域的农业相关产业的飞速发展使得乡村居民拥有丰富的农产品,乡村生产功能和乡村生活功能较强。农村劳动力总数的q值为0.359,2020年长株潭地区农村劳动力总数为580.95万人,占长株潭地区农村总人口的65.54%,其中工、农业从业人员占比达58.21%。由此可见,长株潭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资源较丰富且大多从事工、农业产业活动,乡村地域的主要发展支柱是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农村劳动力资源越充足,代表乡村地域越具备充足的发展潜力和劲头。城镇化率的q值为0.350,长株潭地区是中国重要的城市群区域之一,城市化、工业化物质空间的蔓延扩张持续蚕食着乡村居民及种植业的地域空间,凸显出城乡转型重构同土地利用转型之间的矛盾。

3  结论

本文以长株潭地区23个县市区为研究对象,选取2010年、2015年和2020年3个时间节点,综合采用熵值法、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从乡村的生产、生活、生态三个维度对长株潭地区乡村多功能时空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识别进行研究,旨在为长株潭地区乡村功能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2010~2020年长株潭地区乡村功能时空动态演变特征较为明显。乡村生产功能空间格局变化差异较小,大体上保持中间高四周低的态势,中心市辖区比四周地区的乡村生产功能高;乡村生活功能空间格局变化较大,整体呈下降趋势,降幅较大的有望城区、长沙县、岳麓区等县市区,Ⅰ级区、Ⅱ级区范围逐渐缩小至开福区、天心区、雨花区、芙蓉区、雨湖区、荷塘区、芦淞区等县市区;乡村生态功能大体上保持西低东高的空间分布格局,属于Ⅰ级区的县域单元增加了开福区和韶山市,Ⅱ級区减少了2个,Ⅲ级区的县市区个数保持不变。

(2)长株潭地区乡村功能分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人均GDP、有效灌溉面积比例、农村劳动力总数和城镇化率,在城市快速扩张与经济高速发展达到某一特定阶段时,乡村功能影响因子呈现多元化特征。

4 讨论

4.1 关于长株潭地区促进乡村多功能推动乡村振兴的政策启示

在城镇化发展的辐射作用和市场化利益的驱动作用下,乡村地域产业伴随着有机农业、园区农业、观光休闲旅游以及康养项目等的兴起逐渐趋向于多元化[24],加之文化创意产业、乡村公共服务产业以及个体商服产业的迅速发展,乡村地域的主导功能慢慢出现分异并体现出“新型化”的特征[25,26],乡村地域在文化、旅游和休闲体验等方面发挥的重要功能开始凸显。从乡村生产功能来说,应依托不同乡村农业资源和基础,大力采用循环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等绿色生产方式,充分发挥农业生产功能和非农业生产功能以发展特色农业、优势农业以及农业产品加工业,从而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从乡村生活功能来说,以解决乡村青年就业需求为导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鼓励其返乡创业以增加农民收入,挖掘乡村的文化内涵,采取开设乡村图书馆、乡村老年人活动中心、乡村卫生院等公共服务设施来满足乡村居民的日常需求,从而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从乡村生态功能来说,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改善乡村的居住环境和生活体验[27],采用节肥节药的绿色生产方式减少对农业生产环境的污染,探索建立乡村“三生空间”生态补偿机制提升农民的保护积极性[28],充分发挥生态资源具备的旅游优势,从而实现乡村生态振兴。因此,乡村多功能在优化转型过程中,综合发挥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对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的推动作用,并形成合力达到实现乡村人才振兴和组织振兴的目的,从而全面落实乡村振兴。

4.2 关于长株潭地区统筹乡村多功能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政策启示

在国家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背景下,城乡人口、资金、技术等要素之间互促流通不断加速,乡村多功能引起的外部性问题也日益凸显,统筹乡村多功能才能更好的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乡村地域在一定程度上承接着城市生产功能的转移,盘活乡村土地资源并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借助城市生产功能的周边扩散来实现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乡村居民收入的显著增加[29],乡村的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得以提升的同时达到缩小城乡差距的目的;城市人口数量且密度大,住宅、工业仓储用地密集弱化了城市地域的生态功能,乡村地域应依托自身丰富生态资源的优势,充分挖掘蔬果采摘、农耕、垂钓、农业观光等特色旅游资源,可以通过加工特色生态农业产品、提供生态旅游来增加生态价值和保护生态环境,弥补城市地域在生态功能方面的不足,进一步协调城乡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倪维秋, 夏源, 赵宁宁. 乡村地域“三生空间”功能演化与耦合协调度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 中国土地科学, 2022, 36(09): 111-119.

[2] 周扬, 郭远智, 刘彦随. 中国乡村地域类型及分区发展途径[J]. 地理研究, 2019, 38(03): 467-481.

[3] 谭雪兰, 欧阳巧玲, 于思远, 等. 基于CiteSpace中国乡村功能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 经济地理, 2017, 37(10): 181–187.

[4] WILSON G. Multifunctional ‘Qualityand Rural Community Resilience[J]. Transactions of the Institute of British Geographers, 2010, 35(03): 364-381.

[5] WILLEMEN L, HEIN L, VAN MENSVOORT M E, et al. Space for people, plants, and livestock? Quantifying interactions among multiple landscape functions in a Dutch rural region[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0, 10(01): 62 - 73.

[6] 马历, 龙花楼, 屠爽爽, 等. 基于乡村多功能理论的贫困村域演变特征与振兴路径探讨—以海南省什寒村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09): 1435-1446.

[7] 卓蓉蓉, 余斌, 曾菊新, 等. 中国重点农区乡村地域功能演变及其影响机理——以江汉平原为例[J].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01): 56-68.

[8] 谭雪兰, 蒋凌霄, 安悦, 等. 湖南省傳统农区乡村功能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研究[J]. 地理科学, 2021, 41(12): 2168-2178.

[9] HOLMES J, ARGENT N. Rural Translations in the Nambucca Valley: Socio-demographic Change in a Disadvantaged Rural Locale[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16, 48: 129-142.

[10] Fu C. The evaluation of rural territorial functions: A case study of Henan, China [J].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2017, 8(03): 242-250.

[11] 安悦, 周国华, 贺艳华, 等. 基于“三生”视角的乡村功能分区及调控:以长株潭地区为例[J]. 地理研究, 2018, 37(04): 695- 703.

[12] CECILE B, NATHALIE C. The multifunctionality of mountain farming: Social constructions and local negotiations be-hind an apparent consensus.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20, 73: 34-45.

[13] 包雪艳, 戴文远, 刘少芳, 等.城乡融合区乡村地域多功能空间分异及影响因素——以福州东部片区为例[J]. 自然资源学报, 2022, 37(10): 2688-2702.

[14] 王光耀, 赵中秋, 祝培甜, 等. 长江经济带乡村功能区域差异及类型划分[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12): 1854-1864.

[15] 杨忍, 张菁, 陈燕纯. 基于功能视角的广州都市边缘区乡村发展类型分化及其动力机制[J]. 地理科学, 2021, 41(02): 232-242.

[16] 朱跃, 杨兴柱, 杨周, 等. 主体功能视角下皖南旅游区乡村多功能演化特征与影响机制[J]. 地理科学, 2021, 41(05): 815-823.

[17] 杨忍, 罗秀丽, 陈燕纯. 中国县域乡村地域多功能格局及影响因素识别[J]. 地理科学进展, 2019, 38(09): 1316-1328.

[18] 刘彦随, 刘玉, 陈玉福. 中国地域多功能性评价及其决策机制[J]. 地理学报, 2011, 66(10): 1379-1389.

[19] 乔伟峰, 戈大专, 高金龙, 等. 江苏省乡村地域功能与振兴路径选择研究[J]. 地理研究, 2019, 38(03): 522-534.

[20] 陈诚. 农村聚落功能评价研究: 以启东市为例 [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4, 23(10): 1425- 1431.

[21] 李智, 范琳芸, 张小林. 基于村域的乡村多功能类型划分及评价研究: 以江苏省金坛市为例 [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7, 26(03): 359-367.

[22] 张佰林, 张凤荣, 周建, 等. 农村居民点功能演变的微尺度分析: 山东省沂水县核桃园村的实证 [J]. 地理科学, 2015, 35(10): 1272- 1279.

[23] 王劲峰, 徐成东. 地理探测器: 原理与展望[J]. 地理学报, 2017, 72(01): 116-134.

[24] 龙花楼. 论土地利用转型与乡村转型发展[J]. 地理科学进展,2012, 31(02): 131-138.

[25] 龙花楼, 张英男, 屠爽爽. 论土地整治与乡村振兴[J]. 地理学报, 2018, 73(10): 1837-1849.

[26] 屠爽爽, 龙花楼, 张英男, 等. 典型村域乡村重构的过程及其驱动因素[J]. 地理学报, 2019, 74(02): 323-339.

[27] 吴良镛. 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1.

[28] 王耕, 李素娟, 马奇飞. 人类福祉视角下中国生态效率时空演化研究[J]. 地理科学, 2018, 38(10): 1597-1605.

[29] 贺艳华, 周国华, 唐承丽, 等. 城市群地区城乡一体化空间组织理论初探[J]. 地理研究, 2017, 36(02): 241-252.

收稿日期:2022-11-12;                改回日期:2023-01-19。

*第一作者简介:杨益民(1971—),男,本科,工程师;从事土地管理政策技术和研究工作;E-mail:228286012@qq.com。

猜你喜欢
时空演变多功能乡村
主要客源国对中国入境旅游市场的贡献分析
浅析当前乡村财务管理模式的
多功能3D影视厅视听系统设计及调试
小学生好奇心与创新意识的潜在联系
话剧《乡村》
多功能可伸展照明双层晴雨吸附雨伞
“多功能”收音机 来电申领
基于WebGIS的城市空气质量时空演变动态可视化系统研究
普通汽车遮阳板的改良与设计
MSU:东兰辛“乡村”里未来的公关小姐(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