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系统下的湖南省历史文化保护体系构建

2023-05-30 10:48周庆锁谭春华唐智刘建阳
国土资源导刊 2023年1期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历史文化湖南

周庆锁 谭春华 唐智 刘建阳

摘  要:为实现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历史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尝试提出适应湖南省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通过运用理性系统工具,提出保护体系的架构和特点。通过分析多样性、人文活动传承及遗产资源属性,对保护体系中价值特色、保护框架、保护方法做了研究,以期对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提供一定研究价值。

关键词:国土空间规划;理性系统;保护体系;历史文化;湖南

中图分类号: TU984.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03(2023)01-51-08

The Construc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rotection System Based on Rational System in Hunan Province

Zhou Qingsuo, Tan Chunhua, Tang Zhi, Liu Jianyang

(Changsha Planning and Design Institute Co., Ltd. Changsha Hunan 410125)

Abstract:In order to realize the comprehensive protection of heritag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erritorial space planning,try to propose a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rotection system suitable for Hunan Province. Through the use of rational system tools, the struc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tection system are propose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diversity, inheritance of cultural activities and heritage resource attributes, the value characteristics, protection framework and protection methods in the protection system have been studied, hoping to provide some research value for th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historical culture in the background of territorial space planning.

Keywords:territorial space planning; rational system; protection system; history and culture;Hunan

0 引言

2021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下简称意见),意见的出台从顶层设计的角度看是“前所未有”和“恰逢其时”的[1]。在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如何正确认识历史文化保护的关键点并构建保护体系值得深入研究。近年来部分学者对保护关键点有较多讨论,如曹昌智认为关键在于价值特色的认知[2],姜岩提出要立足区域遗产观[3],周俭指出遗产保护的战略性目标是实现历史地区的复兴和活力提升[4],均是符合当下保护需求的见解。在保护体系方面,杨涛指出:文化遗产空间体系构建应突出整体性与系统性,关注遗产底图底数、价值体系、分层次有传导的系统和“一张图”管理[5];田家兴认为应注重底线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应统筹划定保护范围线、注重整体性保护、处理好保护与传承利用的协同关系[6]。相关学者在保护体系内容方面研究及管理者角度的视野,难以适应国土空间背景下全要素全管控的要求。

1 湖南省历史文化保护现状分析

目前湖南省拥有历史文化名城20座,但更多的市县属于非名城,部分市县城区多为解放后新建,城区大量传统风貌遗产及价值较高的村落遗产有在现代洪流中失去踪迹的风险。总体而言,湖南省多数名城保护效果欠佳,大多数非名城市县未保护传承好历史资源。通过观察全省各市县保护情况,对于保护现状及问题总结如下:

(1)覆盖不够全面

目前业内对物质文化遗产较少的城市和失去活力的镇村关注不足,对于如何全面保护历史文化资源,业内仍缺乏清晰认识。目前已编制的各类保护专项规划对于线路遗产、特定领域遗产等关注较少,对于人文活动的全域空间需求认识不足。如洪江市沅江沿线四镇一城的古航道遗产对于发展线性文旅价值较大,而洪江市大量留存的历史资源活力丧失,亟待采取适宜的措施保护利用。

(2)逻辑尚不清晰

规划编制单位和地方管理者对于如何有效保护缺乏认识,大量零星遗产未能在地段中发挥风貌引导作用,城乡更新不能很好的利用遗产及传统空间的内在价值,遗产的资源属性未受到足够重视,甚至部分市县采用一刀切的更新措施。如岳阳翰林街一带的更新,未足够重视有机理念。

(3)管控举措不到位

遗产空间的管控与建设常发生冲突,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大多未进行全要素保护的工作准备,认为只有划定了保护范围、年代古老的遗产才值得保护,忽略了一般遗迹、人文关系和整体环境,造成保护碎片化等问题。如江永县城虽然现存明清遗产数量有限,但拥有“六山一水抱一城”的独特格局和近现代公建多样化留存,在保护过程中忽略了整体环境、传统格局风貌的重要性,新建项目导致古城风貌一定程度受损;江华县城虽仅存文庙等少量文物古迹,但古城格局清晰、城外豸山等要素犹存,城市更新与新城建设未充分认识到一般遗迹与市民活动的关联性。

2 历史文化保护体系的构建

2.1 理性系统的识别

2.1.1 工作进程的认识

我国自1950年中央作出《关于古建筑保护的批示》起,至2008年通过《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遗产资源保护法制体系开始健全[7]。改革开放至2000年左右,遗产保护扩展到了古迹整体环境;21世纪以来社会对遗产的全域保护意识开始初步形成。现保护工作通常采用摸底调查→价值判断→确定对象+制定措施,即“看、判、定“的路径和逻辑,对遗产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先窄后宽、先精后全”的模式易存在疏漏。

2.1.2 理性系统的引入

为优化保护工作逻辑,本文认为需追源溯本,探寻内在逻辑进而建立体系。李善友在《第一性原理》中提出,最底层的逻辑是第一性原理+演绎法→理性系统。此公式将第一性原理放在理性系统之外再辅以推导形成理性系统[8]。第一性原理是一个确认的前提,可以为多个原理,我们需要运用演绎和归纳法来加以运用[9]。

2.2 理性系统的认知

理性系统的构建需要确定若干理性认知。为探寻该理性系统中第一性原理的构成,本文尝试从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遗产保护工作的常规认知进行研判识别。

2.2.1 基本认知

遗产有价值才去保护,中华文明的璀璨在于延绵数千年的传承,历史文化应被传承早已成为共识,“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也是《意见》的纲领性语句。 “传承”具有多时间维度、多对象维度和辩证研究三层面的含义,当代的传承多指连续性更替,是文化需要不断创新的观点,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2.2.2 资源属性

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本文理解有两层含义,一为遗产是不可再生的,二为遗产是宝贵资源。中华文明是连续更新继承的文明,不同时代背景的文化、经济建设成果为当代积累了丰富资源,它必然是特定的、唯一的、不可再生的。应注意到遗产的原真性和稀缺性,不可随意更改遗产特征。历史文化遗产是国土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名录空间外,山水环境、人文传统等均可为资源,是城市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在强调存量发展的当今,历史文化遗产不是牵绊,而是发展的资源。

2.2.3 价值特色

遗产多样性涉及了使用主体、年代价值、保护方式等,卢永毅基于“尊重多样性”对上海里弄搬迁提出了思考:是否很好的倾听了里弄居民的声音?[10]这提示我们,在保护传承中应注意观察遗产的多样性。由于火车、移民等产生的 “新城”,其遗产多样性毫不逊色于古城。我们在保护过程中要深入识别多样性,突出此类遗产对城市风貌协调的指示作用。

2.3 体系框架

2.3.1 体系要素基础

通过理性系统的认知,本文尝试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背景下提出关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的理性系统基础,即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由历史文化遗产要被传承、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和需要尊重多样性,此三公理是保护传承理性系统的基础(图1)。

2.3.2 体系内容架构

在理性系统基础上,可以建立三元架构,分别为起支撑作用的第一性原理三公理、作为主体的保护框架与保护方法、确保效果的保护项目与保障措施,其中工作主体的核心是价值特色(图2)。

2.3.3 体系逻辑特点

该体系由支撑部分、主体部分和稳定部分组成,其中保护项目与保障措施应确保合力,保护方法应以保护框架为工作对象、以特色价值为核心,体系的稳固完善可在内部有序进行。体系主要内容是保护框架、价值特色和保护方法,服务于具体遗产的工作计划、建设方案、资金计划等应以保护方法和管控内容为依据。将保护框架与保护方法明确为体系的主体,可避免只提保障措施或离开主体推进保护项目。

保护项目和保障措施是确保效果的重要内容,要考虑数字化和全过程化需求。保护项目应分期安排,其中近期项目由保护基础工作、保护修缮、活化利用和人居环境提升组成,后三项与三公理对应。

2.4 体系内容的研究

2.4.1 理性系统的指引

遗产的保护传承需要空间和人文活动的支撑,此为国土空间背景下的基础认知。结合国土空间规划背景和遗产的重要依存要素(空间和活动),梳理三生空间与多样性、人文活动与传承、遗产与可不再生的资源之间关系。发现必须将现有的“看、判、定”调整为“研、看、判、定”,为广大保护工作者提供一套适应力强、体现湖湘历史文化特色的保护传承体系。

2.4.1.1 尊重多样性对接三生空间

尊重遗产多样性的必要条件是进行国土空间历史文化资源全覆盖保护,涉及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我们应在保护聚落遗产的基础上重视对自然保护地、农业生产区等空间的保护,实现历史文化赋能青山绿水的目的。

2.4.1.2 历史文化遗产传承对接人文活动

在国土空间上进行的各类历史人文活动与年代背景、领域特点密切相关,是形成历史文化遺产的基础,我们应以其为线索,将红色文化、农业文化、工业文化、军事文化、商业文化、宗教文化等领域纳入到保护框架去彰显遗产的内涵。考虑到历史人文活动的空间特点,保护框架必须重视线、面空间。

2.4.1.3 资源属性对接遗产和价值特色

遗产保护中常出现的“不好用”“影响使用”等问题,主要在于我们未能充分理解遗产的资源属性、处理好长短期效益的关系。我们应强调遗产是不可再生资源的属性,根据资源价值特色的使用方式来安排保护利用。为实现全域全要素保护,保护体系应强化对体系化网络化的价值特色挖掘。如解放后建立的“新城”可考虑“现代工业文化体系”、“现代农耕文明体系”等方面的研究。

2.4.2 体系主体内容

2.4.2.1 价值特色

现有规划对价值特色的研究仍不足,未根据已有表征归纳弘扬核心,不能从体系化角度做归纳,保护和利用常混为一谈。要以保护为主要出发点去评估价值、以保护和利用相结合去提炼特色(表1、表2)。

2.4.2.2 保护框架

根据湖南大部分市县城区历史文化遗产规模小、高价值遗产数量少的特点和省域全覆盖的需求,制定了三层次、十五类的保护框架,为保护工作提供清晰路线清单(图3、表3)。

三层次是指从空间管控出发,确定市县域、城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优秀传统文化为保护层次,体现国土空间管控的全覆盖和重点内容。当市县主城区遗产资源较少时,可只对城区层面提出保护传承的管控要求而不划定历史城区。通过挖掘此类城区肌理内涵,将其历史资源保护纳入保护规划,有助于城市文脉的延续。

十五类是指从全域全要素出发,在现有基础上提高特色领域文化、特色文化区、传统风貌建筑的重要性,十五类均适宜单独编制下层级的规划或研究。特色领域文化方面,根据湖南特点将红色遗产、农业遗产等八项内容纳入,有助于建筑遗迹不丰富市县的历史文化保护。特色领域文化是根据“历史文化遗产要传承对接人文活动”这一指引进行的安排,是湖南多数市县具有的特征。特色文化区是基于尊重历史文化遗产多样性的市县域视角内容,是根据遗产特点开展的分区域圈定工作。

2.4.2.3 保护方法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像对待‘老人一样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的论述,制定了总体结构管控(增强体格)、风貌延续管控(提高颜值)、人居环境管控(健康调养)、综合防灾保障(保险保障)和展示利用引导(社交文娱)为一体的保护方法。其中通过研究确定的14类遗产保护界线划定是重要内容,具有易区分、易划定的特点,涉及内容可选择纳入遗产保护“一张图”系统(表4)。

风貌延续管控的重点为分类梳理用地及建筑的风貌情况、提出风貌延续整治方案和整体管控的方案,包括高度视廊控制、街巷风貌管控、建筑修缮整治、用地分类整治更新和建筑分类整治更新。对于一般市县,基于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风貌延续管控具有现实意义。

人居环境管控的重点在于强化遗产保护底线,在用地功能优化调整、公共开敞空间供给、交通环境协调改善、城镇环境综合治理、市政设施更新优化等方面提供方案。

综合防灾保障是各类遗产保护传承的底线,重点为历史街巷疏通、消防设施布局、消防分区管控、消防监控系统建设、安全能源选择和其他防灾保障措施,形成安全高效合理的综合防灾体系。展示利用引导是各类遗产能否持续有效保护的关键,重点是分区域分价值形成点线面结合、主次有序的体系。部分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的城市应重视对此领域研究,市县域的展示利用侧重区域差异、廊道引领和特色效应,城区的展示利用侧重路线组织、配套服务和单体利用。

3 结语

结合自身实践与研究,湖南省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应注重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的逻辑研究,保护传承体系应强调遗产保护多样性、人文活动传承和遗产资源属性,要突出体系的实践应用性。

从价值特色看,要理性识别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要辨别全域国土空间上遗产年代、人文类别等地域特点,为保护与发展提供方向。从保护框架和保护方法看,要突出全域覆盖和底线思维,运用统筹划定保护范围、特色领域化保护等方式,使不同价值特色、不同富集度的遗产均得以健康传承、持续保持活力,各市县城乡建设得以延续传统历史文化风貌,从而推动构建文化丰富、特色突出的湖湘国土空间新格局。

随着湖南市县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工作的全域全要素推进,保护体系需要在实践工作中得以验证和优化,将在规划衔接、遗产“一张图”管控等薄弱领域继续完善深化。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王优玲.如何系统完整建立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N].新华每日电讯,2021-09-07(07).DOI:10.28870/n.cnki.nxhmr.2021.006989.

[2] 曹昌智,胡燕.深刻理解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核心意涵[J].中国名城,2022,36(07):3-10.

[3] 姜岩,孙婷,董钰,等.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专项研究及西安实践[J].规划师,2022,38(03):110-116.

[4] 周俭.城市遗产及其保护体系研究——关于上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若干问题的思辨[J].上海城市规划,2016(03):73-80.

[5] 杨涛.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的国家文化遗产空间体系构建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20(03):81-87.DOI:10.16361/j.upf.202003009.

[6] 田家兴,郝静,单彦名.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市域历史文化资源空间保护体系构建探索——以山东省聊城市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22,29(01):60-65+81.

[7] 曹昌智.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历程[J].中国名城,2009(06):4-9.

[8] 李善友.第一性原理[M].河北:人民郵电出版社,2021.

[9] 尹来也.论归纳法与演绎法的辩证统一[D].南昌大学,2010.

[10] 卢永毅.遗产价值的多样性及其当代保护实践的批判性思考[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0(05):35-43+118.

收稿日期:2022-12-10;                改回日期:2023-02-25。

*第一作者简介:周庆锁(1986—),男,高级工程师,注册城乡规划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及国土空间规划;E-mail:371909098@qq.com。

猜你喜欢
国土空间规划历史文化湖南
Indoor orchids take the spotlight
村域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思考
三线建设在湖南
湖南是我家
明确国土空间规划法律地位的必要性
市县“多规合一”实现路径初探
国土空间规划对重点开发区域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浅析意大利歌剧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城市化下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共存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