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蕊 余双婕 胡轩 李进
摘 要:随着小汽车的普及,乡村交通日趋复杂,乡村儿童就学路径的交通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但是对于乡村儿童频繁活动的就学路径空间的研究较少,本文以长沙望城光明村光明小学为例,根据光明小学学生的就学路径网络构成、空间要素组成特点和活动轨迹特征,提出光明小学的儿童友好型就学路径空间优化策略。研究结果有助于提升就学安全度并满足儿童相关行为活动需求,对促进儿童充分融入乡村建设与发展,以及加快儿童友好示范乡镇创建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儿童友好;就学路径;空间优化;光明村
中图分类号: TU9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03(2023)01-46-05
A Study on Go-school Path of Rural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from the Child-friendly Perspective
—A Case of Guangming Primary School, Guangming Village
Guo Rui1, Yu Shuangjie1, Hu Xuan1, Li Jin1,2
(1.Colleg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 Changsha Hunan 410004;2.Hunan Zhonggui Design Institute Co., LTD.,Changsha Hunan 410021)
Abstract: With the popularity of cars, rural traffic is becomeing more and more complex, and the traffic safety problems of rural children's go-school paths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However, there is little studies on the school path space of rural children's frequent activities. This paper takes Guangming Primary School in Guangming village, Wangcheng, Changsha as an example, according to the school path network composition, spatial elements composition and activity track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in Guangming Primary School,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patial optimization strategy of child - friendly school path in school. The research results have a positive role in improving school safety and meeting children's needs for related behavioral activities, allowing children to fully integrate into rura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and accelerat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ld-friendly demonstration towns.
Keywords:children friendly;go-school path;space optimization;Guangming village
0 引言
據公安部2022年底统计数据,乡村地区机动车驾驶人数占全国驾驶人数量的57.8%。乡村地区机动车保有量达到2.08亿辆,其中汽车1.4亿辆,分别占全国50.2%和44.1%;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城市的人均车辆保有量和行驶里程高于农村,但乡村交通事故死亡率约为城市的1.5倍。在乡村交通条件不断改善的同时,乡村交通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在乡村环境中儿童作为弱势群体,其通行环境也受到威胁,尤其是就学路径空间的安全性面临巨大挑战。
就学路径空间是学龄儿童认知环境与接触社会的重要窗口,基于《儿童权利公约(1989 )》,“儿童友好型”空间[1]对于就学路径的基本要求是满足安全性能,其次则是满足多样化的功能性需求与更高层次的环境需求。随着儿童友好相关理念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对于儿童就学空间的研究从最初的保障宏观交通安全,逐渐演变为更加注重中观与微观的空间品质,与此同时,也更侧重儿童需求与行为研究。研究区域虽大多集中于城市空间,但已有向近郊乡村过渡的趋势;对于乡村而言,儿童就学路径环境改造的探索仍处于初始阶段,本研究以乡村小学为切入点,旨在探究乡村儿童就学行为与空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为乡村儿童友好就学路径的改造提供思路。
1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小学是乡村儿童学习与活动的重要场所,本文以小学为中心,研究乡村儿童的就学路径,为乡村儿童就学路径改造提供理论依据,助力乡村儿童健康成长。光明小学所在地白箬铺镇以打造“全国儿童友好示范镇”为发展定位,在儿童友好型乡村实践方面具有极大可操作性。因此本文以光明小学儿童的就学路径为研究对象,进行以下研究:
首先通过对光明小学进行前期分析,初步了解小学的空间组成要素、路径组成等;其次在实地调研阶段,对光明小学实地航拍,随机抽取学生进行GPS路线追踪[2],结合问卷调查及访谈获得基础数据[3];最后利用前期资料和实践获取资料对光明小学的学生及其就学路径进行探索研究。
2 调研分析
2.1 调研及就学方式概况
在调研期间问卷发放数量为学生总人数的一半,共150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126份;调研内容主要围绕学生就学的基本信息、就学途中活动选择偏好和就学主要活动路线展开。从问卷和随机抽样访谈得出步行和乘坐校车的儿童占90%以上,其余是家长用机动车或非机动车接送上下学。
光明小学就学路径体系主要分为步行路径和车行路径,其中步行路径主要集中在小学所在地光明村,除了小学所在村庄之外,步行路径还包括从校车站点到达居住点的路线;车行路径所覆盖的区域面主要以村域为单位,服务范围较为广泛,路线覆盖的村域除了光明村,还包括大塘村、黄泥铺村、金峙村、齐天庙村和龙莲村等(图1)。
2.2 不同就学方式的路径选择
2.2.1 校车路径
校车作为大部分儿童的就学交通工具,其线路覆盖光明小学学生集中的居住点,从而形成两条从金州大道向周边村域扩散的路径。校车线路一南北方向延伸,最远到达龙莲村。校车线路二东西方向延伸,最远到达齐天庙村(图2、3)。
校车路线选线特点:校车路线的选线满足“点—线—面”的选线规律。“点”—校车必经点为学生居住点的集中区域;“线”—校车运行线路是金州大道及支路;“面”—校车运行范围是光明小学服务范围内的村庄。从而形成两条从金州大道向周边村域扩散的主要行车路径。
校车路径的主要问题:由于校车运行的数量较少,学生等待时间较长;校车停靠位置大多集中在屋场区域,从目前来看,屋场建设缺乏儿童友好度(图4);就学道路存在的交通、固有设施、自然等方面的不安全因素。
2.2.2 步行路径
根据实地调研发现,光明小学学生的步行路径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学校与居住点之间的路径,另一种则是校车站点与居住点之间的路径。“学校—居住点”:学生大多是居住在光明村内,并且住在以学校为中心,向周边扩散1 km区域内,步行时间约为15分钟内;“校车站点—居住点”:校车站点与居住点之间的距离大多在500 m之内,步行8分钟内到达。此范围内的空间单位以屋场为主,校车站点大多位于乡村屋场内部,此类路径建设与屋场建设情况密切相关。
步行路线选线特点:以光明小学为中心,光明村为分界线,形成“学校—居住点”与“校车站点—居住點”两种步行路线。
2.3 就学路径中的活动特征分析
2.3.1 “学校—居住点”中途停留节点及时长
根据实地调研得到以上就学路径的主要停留点信息,结合GIS核密度分析得出峰值出现在点1,主要原因为该处是大屋商店,是距离学校最近的居住区商店,其中点2为大型广场,点3为路边小范围空旷区域,点4为水塘边较空旷区域,点5是一个距离学校较远的商店;其它浅色的路径区域为正常通行区段(图5)。
通过停留点核密度分析得出,在乡村空间类型单一的情况下,小学生在放学路径中可选择的活动场地仅为商业空间或零星的公共活动空间;根据“学校—居住点”步行路径主要空间的调研得出,乡村儿童在选择少的情况下,优先选择商业空间,其次选择自然环境更好的空间,而空间丰富度较低的场所较吸引度最低。
2.3.2 “校车站点—居住点”的主要吸引物变化
校车路径的站点主要以屋场为单位,光明小学学生从校车站点到居住点途径的活动空间,在未进行美化建设的屋场内主要是院前活动区域、路边空地、水塘边和树荫下;而在已建成美丽屋场中,主要途径空间除了上述基础类空间外,更多集中在小型广场和其他儿童友好主题节点,包括儿童书屋、一米花园和香草园等。
根据“校车站点—居住点”步行路径主要空间的调研可以看出,乡村儿童除了喜欢和同学玩电子产品以外,更偏向选择安全度强、丰富度高的空间进行活动;因此可以得出,需要更具功能性、安全性、儿童友好性以及乡村自然性的活动空间来满足学生课外活动、日常社交、锻炼身体和增长自然知识等需求。
2.4 不同就学路径的空间构成
根据光明小学的校车和步行两种路径的主要途径空间和小学生就学活动特征,可得出两种空间结构:校车路径主要空间构成和步行路径主要空间构成(图6)。
根据调研得出:步行路径主要空间构成包括小学门前空间、道路空间、农业劳作与景观空间、居住空间和休闲活动空间。校车路径主要空间构成除了上述空间之外,还有商业空间和其他公共空间等。
其中活动较为频繁和重要的空间主要是道路空间和小学门前空间[4]:道路空间在就学途中的安全程度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目前存在许多安全隐患。而小学门前空间作为另一重要活动空间,发挥着学校参与社会活动、信息交流的载体作用。由于规划设计缺乏前瞻性,学校门前广场紧贴乡村道路,面积狭小,门前广场无法发挥集散功能。
3 就学路径优化策略
3.1 充分尊重乡村校车使用,优化校车接送效率
尊重乡村儿童的校车使用,结合当地屋场建设调整选线;采用多方联动,营造良好的校车运营模式。乡镇政府应加大对儿童友好的财政支持,研究制定切实有效的方案,增加校车数量,减少儿童的等待时间。充分尊重乡村儿童的校车使用权利,结合学生居住点与儿童友好示范乡镇的美丽屋场建设,调整校车停靠点,提高校车接送效率。学校管理层面应加强放学时段的管理,制定分年级、分校门的疏散模式,减少拥堵,达到安全、有序的疏散效果。
3.2 以乡村微设计,提升步行路径的安全度与丰富度
以乡村微设计的模式,提升步行路径的安全度与丰富度:从学校步行至居住点和校车站点步行至居住点的两类步行路径的改造,通过微设计的模式来优化,该模式主要用于道路改造和微空间改造[5]。结合美丽乡村与屋场建设,在具有安全隐患的地方增设趣味警示、安全标识;就学路径步行道路是主要建设重点,对于已建成道路专设儿童步行道,以丰富明艳的色彩划分儿童上下学的专属道路;对于乡村未建成道路,仍以提升道路硬化为主,减少安全隐患;另外,对乡村进行微空间改造,结合乡村的空间特点,以增加自然要素为主、非自然要素为辅的功能性空间,来提升空间丰富度[6]。
3.3 结合乡村自然教育,提升路径主要组成空间的儿童友好度和利用率
3.3.1 小学门前区优化设计,提升场地疏散能力
对于光明小学而言,由于建筑布局已经固定,空间及建筑的优化存在一定局限性。学校可根据自身的现状,整改门前区场地;也可改造门前景观区域,增设家长等待和休息区,扩展门前区空间;家长等待区的划分应充分结合乡村空间、校内空间,充分利用校内场地进行疏散。提高疏散的安全性和儿童友好性。
3.3.2 主要沿途空间改造,以低干扰模式引导乡村儿童友好建设
针对乡村空间结构,充分挖掘乡村的空间改造活力[7],尊重乡村儿童需求,以“微设计、低干扰”的设计形式结合自然教育理念[8],建设有益于儿童活动、利于儿童成长学习的以乡村自然教育为主的空间节点,为乡村儿童营造良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图7)。
4 结语
乡村儿童是乡村未来的希望,但目前大多数乡村儿童所处环境仍较差,需得到更多关注。研究发现:乡村小学生更偏向选择乡村自然性强且空间丰富度高的场所进行活动;由此研究者认为,关于光明小学的儿童友好就学路径空间优化政策应主要从优化路径模式、改善路径环境、优化路径空间节点三个方面来进行。在提升安全性的同时,融入自然教育理念,以微设计、低干扰的手法增强乡村空间的儿童友好性,从而满足儿童需求,让儿童充分融入乡村建设与发展。由于研究者所选的乡村地处近郊,且在乡村儿童友好方面已有所发展,因此对于客观环境不同的乡村可能存在局限性,未来有待进一步扩大研究范围,增强研究的普适性,为乡村儿童友好建设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毕波,杨婷婷,马春叶,等.儿童友好的街区中小学生放学空间与行为互动研究——以万柳片区和大栅栏片区为例[J].风景园林,2022,29(02):119-126.
[2] 杨燊,高翔,李早.儿童放学后行动路径与社区空间结构的关联性研究[J].城市设计,2017(04):62-69.
[3] 沈瑶,刘晓艳,刘赛.基于儿童友好城市理论的公共空间规劃策略——以长沙与岳阳的民意调查与案例研究为例[J].城市规划,2018,42(11):79-86+96.
[4] 沈瑶,张丁雪花,李思,等.城市更新视角下儿童放学路径空间研究——以长沙中心城区案例为基础[J].建筑学报,2015(09):94-99.
[5] 邹晓佩. 基于“儿童友好”的城郊空间使用研究[D].济南:山东建筑大学,2019.
[6] 李卉. 基于使用者行为模式的广州小学通学道设计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5.
[7] 关伟锋,蔺宝钢.儿童友好型城郊乡村景观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 2021, 28(04): 108-113.
[8] 赵炳欣. 自然教育理念下的乡村儿童户外活动空间设计[D].山东工艺美术学院,2021.
收稿日期:2022-12-14; 改回日期:2023-02-18。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编号:18C0289)。
*第一作者简介:郭蕊(1998— ),女,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与设计;E-mail:1378338501@qq. com。
*通讯作者简介:李进(1975—),男,博士,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乡村规划与城市设计;E-mail:619397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