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话语体系建设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传播

2023-05-30 20:10陈伟军
新闻论坛 2023年1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跨文化传播叙事

【内容提要】民族性是中国话语体系的一个重要属性,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传播,有助于真实、立体、全面展示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的伟大成就。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立足于全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与现实,从各个维度书写亿万同胞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故事。要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跨文化叙事传播的效果,必须整合多元话语主体的力量,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拓宽对外传播渠道,同时重视跨文化叙事传播效果监测和评估。

【关键词】中国话语体系  中华民族共同体  叙事  跨文化传播

作为一种语言、文字等符号表述,中国话语体系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精神产物,是中国式现代化经验的科学总结。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①这些重要论述从文化自信和文明互鉴的高度,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指明了方向。

当代中国的话语体系内涵丰富、意义深邃,并随着实践发展、社会进步而不断发展和充实,其话语根基和基本形态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中华民族共同体、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随着全球化过程中文化力量的凸现,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显得越来越重要。在国际舆论场中话语权博弈和文化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必须全方位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让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获得广泛的国际认同。本文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的视角,探讨中国话语体系建设与传播效能提升路径。

一、中国话语体系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的本质要求,就是要增强国际话语权,打造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适应、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愿、反映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话语系统,形成融通中外的叙事技巧和表述方式。在中国话语体系中,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民族性是中国话语体系的一个重要属性,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传播,有助于真实、立体、全面展示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的伟大成就。

各族人民共同书写了华夏文明辉煌的历史,共同展开绚丽的现实,并一起开创美好的未来。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疆域之内多民族融合为密不可分的统一体,作为一个自在的民族实体谱写共同繁荣发展的篇章。近代以来,中国在反抗西方列强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在现代化过程中,各民族通过发挥团结互助的精神达到共同繁荣的目标,“继续在多元一体的格局中发展到更高的层次”②。由于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现实基础,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伟大成就。中华民族一家亲,各族人民交错杂居、和睦相处,在经济上相互依存、文化上兼容并包、情感上亲近相通,谁也离不开谁,携手并进共创未来。

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其裂变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但我们仍然有难得的战略机遇,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全国各族人民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够实现。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承中华文明的优秀基因,使社会主义文明的本质属性在全球进一步彰显,推动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必将为世界文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二、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的主题和内容

叙事是人类理解自我生存、群体交往和社会状态的一种语言表征或符号方式。从最简单、通俗的意义上而言,叙事即讲故事。“叙事无处不在,就像生命本身……跨越国界,超越历史,超越文化。”③在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们在共同语言、共同文化、共同地域空间、共同心理积淀与共同经济生活的基础上,形成了特定的民族叙事。各民族的新闻故事、文学故事、影像故事,要遵循叙事规律,提升作品的思想、温度和品质,使之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

故事和话语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文化语境,“文化从来就不是哲学性的,文化其实是讲故事。观念性的东西能取得的效果是很弱的,而文化中的叙事却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和影响。”④文化认同离不开叙事的感染力,我们要理解千头万绪、混沌无序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现象,就需要借助叙事将现实和历史讲成首尾相连、因果联系的大故事。故事是语言符号系统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交汇点,个人、团体和族群依据某些叙事成规、结构和策略,通过多模态文本形式将意义传播于社会之中,以更好地與他者交流,进而确立其主体地位和自信,并为外界所认识。

处在同一时空语境中的族群,其叙事往往是建立在一些共同主题的基础上,这些主题立足于族群的共同经验,整合了族群中具体的个人经历和故事,使每个具体的人从中获得族群与社会的意义。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是中国各族人民共享的故事,其核心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在这一核心主题之下,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立足于全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与现实,从各个维度书写亿万同胞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故事,发挥群体认同的调节作用和强化功能。

在宏观价值层面,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着眼于整体性、大主题,体现出团结统一的话语凝聚力,奏响时代强音;在微观内容层面,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尊重差异和个性,激发各民族的创造性和发展活力,绘制五彩斑斓的民族生活画卷。叙事内容既可以着眼于传统历史文化资源,也可以是现实题材。不管什么样的内容,都要能够形象地表达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将民族性与国际性、思想性与感染力有机结合,使扎根于民族的故事传向世界。具体而言,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新成就不可胜数,各民族的生活方式、从业选择、收入结构、居住空间、交通环境等也相应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他们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干劲越来越足,各行业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成为展示国家形象的一面镜子,“小我”与“大我”相互映衬,体现出浓郁的家国情怀。这些都是很好的叙事题材内容。

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取得历史性飞跃,人们追求文明进步的生活方式,呈现出自强不息、团结奋发的精神面貌。在社会结构转型、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各民族的优良传统被很好地继承,文化资源得到了整合和利用,民族的精神财富在时间的长河中代代相传,成为维系心灵的纽带,也是文化主轴的一部分。

三、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的跨文化叙事传播

中国话语体系的国际影响力提升,离不开跨文化传播。中华民族共同體话语虽然在全球文化竞争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它仍然需要通过跨文化叙事、大众传播等手段进一步辐射到国际主流社会、主流人群,以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对全世界的认知与接受,消除中西方文化传播存在的隔阂。要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跨文化叙事传播的效果,须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推进。

首先,必须整合多元话语主体的力量,发挥政府的引导、统筹和协调作用,使传媒机构、文化企业、社会组织和华人华侨等多主体协同,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的跨文化叙事内涵。面向海外讲好中国各民族故事,要在叙事策略方面下功夫,增强文本的吸引力。要以本土化的资源、国际化的思维创新表达方式,采用更具生活味、人性化的叙事策略,突出“以人为本”,让海外受众在中国各民族故事中找到共同的兴趣点,从而引发心灵共鸣。

其次,必须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下大力气培养数字文化产业国际化人才,以数字技术赋能民族文化产业“走出去”。各具特色的民族演艺、民族工艺品、民族文学、民族文物精品等,都能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跨文化叙事传播的载体。民族地区要以创意思维探索用数字化手段讲故事的艺术,培育一批海外年轻受众喜爱的数字文化产品。深化国际人文交流,构建跨文化合作平台,特别是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合作开发数字化产品,在线上或线下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生动讲述具有中国民族特色、民族气派的风俗民情与典型生活事件。

再次,必须拓宽对外传播渠道,在国际上搭建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传播平台,根据不同的受众采取灵活的传播形式。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外宣媒体集群和旗舰媒体建设,中国媒体海外落地工作取得很大进展,我国主办的外语频道或网站影响力不断扩大,借力境外主流媒体、社会化媒体发声也取得了很大成效,全媒体全球传播体系初步建成,立体式、多主体、多终端发布以及复合传播的大外宣格局不断优化。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为代表的中央级媒体,在“联接中外、沟通世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升了国际传播效能,有力地增强了国际话语权,扩大了海外有效用户。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西方媒体仍然在强势操纵国际舆论,对中国的报道常常带有偏见。面对国际舆论竞争,我们要依托外交机构、主流媒体、文化企业、学术机构、社会组织和华人华侨,广泛开展“一国一策”的精准传播,使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跨文化叙事意义空间不断延展,让世界上更多的人了解中国各民族群众蒸蒸日上的生活。

最后,要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的跨文化叙事传播效果监测和评估。我们不仅要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拓宽多主体传播渠道,同时要注重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国际传播效度的监测和评估。大数据方法为国际传播效果检测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们通过智能化信息采集、处理技术,可以动态监测海外受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话语的认知和接受情况,同时把握海外有关中国各民族的舆情,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处置和引导,客观地正面塑造我国的民族地区和民族形象。

总之,中国话语体系建设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叙事传播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要协同推进文本创新和话语渠道建设,有机整合传播主体、叙事内容和传播载体等诸种要素,强化优质内容生产和对外传播,使更多的全球民众深入感知中国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疆安宁、人民幸福的美好现实。

注释:

①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 2022-10-26.

②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9(04):1-19.

③A.S.拜厄特.论历史与故事[M].黄少婷,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6:12.

④杰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M].唐小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66.

作者简介:陈伟军,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孟凌霄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共同体跨文化传播叙事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帕措”组织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探析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复合互嵌格局与多元一体交融
略论孔子对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建设的影响
论晚清史词的“词史”特质
东方奇幻与眼球审美:对中国魔幻电影的解读
《巴黎夜未眠》中体现的中法跨文化要素
略析沈从文小说创作的艺术特质
澳门:古代与现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节点
《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中的隐喻探究
中西文化差异下影视传播的现状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