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式现代化的二重性

2023-05-30 10:48:04张开高鹤鹏
宁夏党校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基本特征普遍性中国式现代化

张开 高鹤鹏

摘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充分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又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具有现代化的普遍性以及特殊性,即中国式现代化的二重性。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二重性,不仅有助于科学总结中国自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进程,还可以更好地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走向现代化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基本特征;核心命题;普遍性;特殊性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21(2023)01-0015-07

现代化是一场人类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革,这种变革覆盖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直到今天依然在不断深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率先启动并完成了现代化进程,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经历了长期曲折探索之后,才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走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習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可以将这两种特征视为中国式现代化的二重性。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二重性,不仅有助于科学总结中国自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进程,还可以更好地为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立自主走向现代化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一、现代化的共同特征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进程的重要阶段和发展目标,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如亨廷顿所言,现代化是一个多层面的,涉及人类所有思想和行为领域的过程[2]。18世纪以来,世界只有少数国家进入了现代化阶段,覆盖人口不足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这些国家都是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导。因此,理解现有各个国家现代化的共同特征,要求对已有的资本主义现代化进行理论抽象,概括出其共同特征。

现阶段,我们根据人类现代化发展史的已有研究,可将现代化的共同特征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现代化过程是工业化的过程。布莱克在《日本和俄国的现代化》中指出,现代化过程就是在科学技术的影响下,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向工业社会的过程[3]。这里指的工业化不单指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工业革命,其他像西欧、北美等地区都是从19世纪才踏入工业革命的阶段,之后工业革命开始向亚非拉地区蔓延,最终构成全球工业化发展的图景。不管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都是以实现工业化为目标。二是现代化过程是通过科技革命推动社会关系变革的过程。美国学者罗兹曼提到,现代化是一个国家的本土因素和外国因素在科学技术的影响下,社会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的转变过程[4]。科学技术是现代化建设中最强大的生产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能够率先引领世界发展,成为最早开始工业革命的国家,归根结底是因为这些国家科学技术的进步。科学技术不仅促进了社会生产,而且是社会关系变革的主要推动力。所以,现代化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成为衡量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三是现代化过程是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与科学技术革命一样,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是衡量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准。在原始社会中,社会生产力发展较为落后,自然经济在社会发展中占据统领地位,人类生产的农产品大部分只能用于自给自足。马克思说过:“家长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状态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现代社会则随着这些东西同步发展起来。”[5]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社会形态逐步发生变化,促进了现代社会关系的形成,并为现代社会创造积累了物质财富,从根本上瓦解了自然经济。当今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任何国家都离不开市场经济,都不能独立于世界市场而存在。市场经济可以促进整个世界的商品流通和交换,可以更快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分工,从而为现代化进程打下坚实基础。四是现代化过程是人的现代化过程。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提出了对现代人的分析,他指出:“人并不是生来就是现代性的,但他们的生活经历可以使之现代化。”[6]人的现代性是指人的价值观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都伴随着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而进步,这是一种人类解放思想、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生产力和创造力不断提高,人类的思想理念更加自由、理性、平等,因此人的现代化过程也是现代化社会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必须承认,西方各国率先推动了工业化的现代化、科技革命的现代化、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化以及人的现代化,但总体而言依旧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这是建立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的历史进程。当然,这一现代化进程之初包含了对大自然及其他国家的掠夺或奴役。我们在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共同特征的同时,特别要认识到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本的本质属性和行为规律,这已经由马克思《资本论》以“资本二重性”的论证方式进行了深刻阐述[7]。中国式现代化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之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资本不仅具有二重性,也具有资本二重性在社会主义基本条件下创造性转化之后的新特征或中国特色[8]。可以说,一般意义上的资本二重性,是连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纽带,也是两种现代化的共同特征。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基本特征,充分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二重性,具体表现如下。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我国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国,比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还要多。在一定意义上,人口规模巨大给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独特的优势,但也相应带来了一些挑战,我国现代化的实现将改变世界现代化的格局,成为世界现代化历史上的伟大创举。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时间内,我国实现了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的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人口素质持续提高,劳动力质量取代劳动力数量成为新的人口红利来源,逐渐由人口大国向人口强国转变,人力资源优势提高了我国的创新能力,为我国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此外,我国现代化的发展成果必须由全体人民共享。在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任务,创造了世界减贫史上的奇迹,实现了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的目标,为持续推进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变的价值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革命为广大贫农分得了赖以生存的土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赎买政策,既顺利完成了三大改造,又提高了广大工人的生活水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在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同时,从未动摇对共同富裕的追求,并将之确立为改革开放必须遵循的两条根本原则之一,切实践行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始终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9]。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握发展阶段新变化,把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采取有力措施保障和改善民生,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促进共同富裕创造了良好条件。“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10]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努力建设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必须加大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

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1]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领导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我国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一过程中,党中央始终强调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始终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必须明确的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统一的辩证关系,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是精神文明发展的基础,精神文明则为物质文明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指引,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必然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全面增强、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断改善的现代化[11]。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我国社会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趋势,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着力解决意识形态领域党的领导弱化问题,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更加注重加强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特别强调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补足精神之钙。与此同时,党中央凸显文化自信的重大意义,在文化事业发展中推动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加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显著提高了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在新征程上,我们只有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夯实现代化过程中的物质基础,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才有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现代化进程得以推动的基礎是自然环境,只有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使整个社会的现代化持续稳定发展。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始终坚持人与自然之间的有机联系,强调自然为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人的生产生活始终不能离开自然。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明显短板,党中央日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力求将传统粗放式增长方式转变为集约型发展方式。对比西方的现代化进程,他们的现代化道路伴随着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攫取,以及一些不可再生资源的大量开采使用,成为旧工业文明时代的显著标志,带来了严重的、不可逆转的生态问题。中国用几十年时间走过西方几百年工业化历程,更应该警惕和避免西方先污染后治理、人与自然相割裂的弊端。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扎根中国大地的“两山论”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辩证统一,不能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割裂开来,更不能对立起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下,我国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无止境地向自然索取甚至破坏自然必然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1]因此,我国在不断推进自身生态文明建设的同时,也积极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积极推动《巴黎协定》生效实施,郑重承诺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中国式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和平发展、互利共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是时代发展的潮流。新中国成立之后,党中央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大力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发展同其他国家的友好交往和互利合作。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坚持和平发展的外交原则,明确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中国的外交政策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合作。与西方国家通过战争和掠夺实现现代化的道路完全不同,中国始终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12]当今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各国联系日趋紧密,人类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对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威胁,面对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和前所未有的外部风险挑战,我们党始终从人类发展大潮流、世界变化大格局、中国发展大历史正确认识和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始终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命题

中国式现代化实质上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而对于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来说,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把握资本具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两重属性,进而利用并驾驭资本,用好资本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一面,有效防范和化解其消極作用,坚持生产力进步原则,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一)总体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二重性

马克思和恩格斯经典著作中所预见的未来社会,应该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率先建立。这一未来社会的生产关系具有如下特征:实行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分配关系上实行按劳分配;经济运行上采用计划经济体制;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人与人之间是自由而平等的联合劳动关系,不存在剥削关系。然而,在实践中,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在生产力落后的民族国家中率先建立,这些国家包括中国曾试图人为地、直接地按照上述未来社会生产关系的特征来改造当前社会。历史证明,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并没有使得社会主义物质生产得以持续地、极大地发展,人为“拔高”“冒进”的生产关系严重束缚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摆在这些社会主义国家面前的,是生产力亟待发展的巨大鸿沟,以及构建与生产力实际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13]。实际上,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曾讲道:“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14]9-10以及未来社会的建立,是“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存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发展史的自然产物”[14]97。

经典著作和后发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矛盾,在于“不合格的”社会主义直接把属于未来社会的计划进行“前移”,作为当前经济运行机制,并且试图人为取消有助于生产力极大发展的市场经济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体现一体两面的辩证历史过程——既要现代化,从我国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来讲,只能借助内生于资本主义的市场关系来构建;又要社会主义,在发展过程中把握住社会主义方向——这是我国经济社会运动的两条边界。中国之所以能够从社会主义阵营中脱颖而出,避免了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结局,在于我们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及时调整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定程度上回答了上述矛盾。实际上,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内生于前资本主义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而我们国家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发端于党和政府自觉地、有意识地推动和构建,这是两条根本不同的发展道路。我国所走的道路就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借助市场促进生产力发展,具有现代化的普遍特征;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体现生产关系属性,具有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特征,中国式现代化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

综合来讲,资本二重性是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理论支点,只要有资本的存在,它就不会在社会性质的变化下变成中性的。因此,如果我们从理论上把资本搞清楚、搞透彻,那么也就可以将市场搞清楚、搞透彻[8]。这是因为,资本二重性是由劳动二重性派生而来的:一方面是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体现生产力属性;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体现生产关系属性。也就是说,对于资本的特点而言,一方面,它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它的逐利本性又会对经济社会造成一些困难、风险和挑战。既然资本具有二重性,那么由各类资本范畴界定的“市场”也必然具有二重性:生产力属性和生产关系属性。这些内容,是科学理解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前提所在[15]。

(二)坚持生产力进步原则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分析的“资本”,是以推动生产力进步来获取利润的标准情况,而在现实经济系统中,存在凭借构筑特殊生产条件或流通条件的“不劳而获的资本”,所以我们应该坚持生产力进步原则。一是防止过度金融化,掏空实体经济。金融体系是促进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却容易引发危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1]促进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是我国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二是防止平台资本以流通领域中的垄断来压榨生产领域,进行无序扩张。随着当今世界数字化进程不断深入,平台的崛起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都已经发生重大变革,对企业和国民经济都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同时,平台资本既可以促进流通领域快速发展从而推动生产领域生产力不断进步,也会谋求垄断地位满足自己逐利本性,不断获取垄断利润,甚至利用在流通领域的垄断地位压榨生产领域,获取更多利润。因此,为促进我国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必须强化我国数字经济的反垄断,规范平台资本的发展。中国式现代化以马克思对资本的揭示和批判为基础,强调要不断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一旦我们认识了它们,理解了它们的活动、方向和作用,那么,要使它们越来越服从我们的意志并利用它们来达到我们的目的,就完全取决于我们了”[16]。总体来讲,现代金融应围绕服务国家总体安全、国家重大战略、优化生产力布局、科技自立自强、优化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和人民需要而规范健康有序发展,必须助推社会生产力进步,聚焦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三)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2016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建工商联委员时的讲话中指出:“新型政商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概括起来说,我看就是‘亲、‘清两个字。对领导干部而言,所谓‘亲,就是要坦荡真诚同民营企业接触交往,特别是在民营企业遇到困难和问题情况下更要积极作为、靠前服务,对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多关注、多谈心、多引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真心实意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所谓‘清,就是同民营企业家的关系要清白、纯洁,不能有贪心私心,不能以权谋私,不能搞权钱交易。对民营企业家而言,所谓‘亲,就是积极主动同各级党委和政府及部门多沟通多交流,讲真话,说实情,建诤言,满腔热情支持地方发展。所谓‘清,就是要洁身自好、走正道,做到遵纪守法办企业、光明正大搞经营。”[17]

如前所述,全面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一方面,是处理好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之间关系的必要前提,主要表现为在利润导向下可能不断脱离实体经济生产领域;另一方面,是反对资本在市场中各种形式垄断的必要前提,资本在垄断条件下可以获取大量垄断利润,从而适应资本不断攫取更多利润的本性,而资本无序扩张的特性已经表現出垄断趋势,特别是平台资本,以数据垄断为主要垄断行为,呈现出与传统资本垄断不同的新特征。我们只有在理论上还原市场原貌,认清市场的二重性,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属性,才能实现党的经济工作能力的现代化,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18]。

四、结语

马克思没有对落后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的具体说明,但是他认为落后国家在一定情况下“能够不经受资本主义生产的可怕的波折而占有它的一切积极的成果”[19]。我国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充分汲取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中有利因素,因此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对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新超越。以中国式现代化的二重性利用好市场,使其为生产力发展做好服务,全面构建好亲清政商关系。相比西方500年的现代化历程,中国式现代化如果从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算起也就是百年时间,而且中国式现代化成功避免了“中等收入陷阱”等一些经济发展障碍,不得不说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大奇迹。中国式现代化在未来的历史进程中仍然不断发展,但不管怎样,到目前为止,超越了西方现代化模式,开启了一种独特的新型现代化,证明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重大意义。中国式现代化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逻辑,超越了以资本为主导的发展逻辑。我们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意味着比现在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还要多的中国人民将进入现代化,其影响将是世界性的。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N].人民日报,2022-10-26.

[2] Huntington, S. P. The Change to Change: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Politics[J].Comparative Politics,1971(3).

[3] 西里尔·E·布莱克,等.日本和俄国的现代化:一份进行比较的研究报告[M].周师铭,胡国成,沈伯根,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18.

[4] 古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M].陶骅,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3-4.

[5]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

[6] 阿列克斯·莫克尔斯,戴维·H·史密斯.从传统人到现代人[M].顾昕,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5.

[7] 张开.今天我们为何要重读《资本论》[J].秘书工作,2022(5).

[8] 张开.如何理解资本二重性——兼论新型政商关系的政治经济学基础[J].教学与研究,2020(9).

[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编:一九七五—一九九七[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713.

[10] 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强调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统筹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N].人民日报,2021-08-18.

[11] 张开,陈琦,陈洋毅,雷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政治经济学[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2(3).

[12]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36.

[13] 张开.三主体范式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J].理论视野,2016(5).

[1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15] 张开,陈洋毅.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方法、议题[J].政治经济学季刊,2021(2).

[16]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408.

[17] 习近平.毫不动摇坚持我国基本经济制度 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2016年3月4日)[N].人民日报,2016-03-09.

[18] 张开,崔晓雪,顾梦佳.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矛盾——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思考[J].教学与研究,2018(3).

[1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71.

Abstract: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hinese  modernization is a modernization path that fully absorbs and draws on the achievements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fully highlights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It contains the elements of both universality and particularity of modernization, namely the duality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duality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is not only helpful to scientifically summarize Chinas own historical process of building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in an all-round way, but also can better provide Chinese wisdom and Chinese solutions for the vast number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to independently pursue modernization.

Keywords: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Basic Characteristics; Core Propositions; Universality; Particularity

责任编辑:吴 静

猜你喜欢
基本特征普遍性中国式现代化
深刻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基本特征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人民论坛(2021年24期)2021-09-15 18:28:21
论哲学的普遍性面向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No more ingesting lots of microplastics
No more ingesting lots of microplastics 人体内的塑料微粒
长株潭水生态系统基本特征及保护修复
湖湘论坛(2016年1期)2016-12-01 04:22:01
邓小平开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
党建(2014年9期)2014-09-24 21:3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