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玉杉
[ 关键词]《走进乡村看小康》;节目;乡村;创新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CCTV-13 新闻频道在2021年7—9 月连续推出了大型直播特别节目《走进乡村看小康》,这一节目播出在2021 年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际,紧紧围绕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程和在这个过程中取得的脱贫攻坚历史成就展开系列报道,每期约120 分钟,收官于9 月25 日。不同的是,《走进乡村看小康》突破了传统新闻节目以客观知识新闻消息播报为主,辅以新闻短片插播的制播形式,将口播、交流、采访、现场报道、资料展示等多种直播形式融为一体,让新闻节目“更精彩”“更好看”了起来。不仅如此,节目有力呼应了顶层设计、时代发展、人民关切,全面展现中国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生动讲述乡村振兴的发展成果,具体介绍了人力减贫的中国经验[1]。《走進乡村看小康》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不是简单的报道,而更侧重分享、参与和体验,成功地打破了观众对传统农村的认知和刻板印象,成功塑造了脱贫攻坚过程中塑造的新农村形象。
一、深入基层,走进真实故事
首先,作者认为《走进乡村看小康》节目真的做到了“走进”。纵观走进乡村看小康的十五期节目,每期节目的报道都不是简单的新闻播报,而更侧重分享、参与、体验,通过多路记者的实地探访与短片拍摄等方式带领观众了解、感受、体会新农村的变化。《走进乡村看小康》重点聚焦全国31 个省市自治区中具有代表性的乡村,对涉及农业农民农村的问题进行探访,深入体会乡村生活、走进百姓身边。拒绝了空泛、高调地介绍当地政绩而更多地试图展现乡村发展中有意思的人和事,通过现场的探访、真实的对话,带领观众去了解、谙熟、体悟新农村新变化。例如7 月10日第一期节目当中,介绍了奇台县收割小麦。其实收割小麦本身并不是一件多么稀奇的事情,但是节目通过VR 动画、2.5D 演播厅画面演示、主持人串联、记者现场报道,以及主持人在演播厅中的实物解说,成功把故事讲“活”了。例如主持人胡蝶在演播厅抓着一把小麦晃,来介绍如何判断小麦成熟情况,由此来引出当地的有机小麦面粉的话题,进一步引出新疆奇台县半截沟镇腰站子村的“吹面大赛”。播音员主持人在新闻主播台前引经据典,相互交谈,从播报走向了交流,更具亲和力,也让节目做得更加生动。同时,为了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走进这档节目,节目也是将整个节目内容进行整合后,再加上节目组之间互相沟通交流,共同完成节目任务。由于电视节目当中主持人和各路记者、记者和村民和村干部等新闻主体之间的交流,整体节目体现出了具极强的互动性,而这些都离不开节目组工作人员深入基层。因为只有深入基层去,走进老百姓们的真实生活当中才能更好地讲好中国乡村振兴故事。
美中不足的是,主持人胡蝶在这一板块当中不小心把奇台县说成了“奇台村”,暴露了播音员主持人对节目内容的了解只停留在纸面上而没有深入了解的问题,以及胡蝶语速相较搭档有些过快,造成了话语样式转变不明显(播报和讲解有区别但不大),以及话语密集让搭档插不进来的问题。但总体来说,主流媒体,尤其是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这样的央媒的“三农”报道,一定要紧紧围绕农民、农业、农村话题,回到人文、人本的道路上来,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动人”;既要联通民情,又要勾连国家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大方针,坚持电视节目服务“三农”事业大局的大方针,赋予新闻报道真正的力量,而《走进乡村看小康》节目,真正做到了这一点。
二、现场报道,体现专业水准
在直播的过程中,介绍当地小麦收割过程的新闻记者发掘细节非常精准,信息安排合理,介绍清晰,主要说了自己的所处场景、报道背景、当地小麦特点、收割机介绍、收割后的小麦特点、其他小麦地信息六个部分。作者认为这一场直播状态下的现场报道最大的难点在于收割机的移动给现场报道记者的介绍带来的困难。
首先,我们可以确认的是,节目是在直播状态下进行的,现场报道团队只能知道大致直播的时间区间无法确定精确的直播信号切入时间点,但在直播中,记者身后大片大片麦田里的收割机却是一直来回运动的。在直播的过程中,记者如果不干预收割机的正常工作的话,就需要精准把控自己表达内容的先后顺序,根据收割机的实际运动情况,时时刻刻灵活调整记者所要表达的所有内容。因为如果不这样,在记者按照自己原有的语言顺序进行表述时,极有可能出现画面和内容不太贴切的情况,例如讲到收割机的细节时如果收割机开远了就会造成尴尬的情况出现。
例如在这一次直播中,记者提前准备了语料,想说“收割机的腿很长”,就必须等收割机从自己身边走过看到后轮时才能说清楚。如果在收割机距离记者非常遥远的地方记者表达同样的概念,就背离了现场应有的意义。因此在这次直播当中,如果切入时收割机在很远的位置正在向现场记者的方向开来,那么现场记者就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交代好自己所处的位置、报道的主题等,因为等收割机开来,就需要开始说收割机的细节了。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启示:现场报道记者在即兴组织语言时必须能够做到语言的长度能屈能伸,随时配合现场实际情况改变自己的话语量。除了句子本身长度的缩减能力(如即兴地将“我今天中午吃饭了”改为“中午吃了”),还需要有信息及时调整的能力(如哪些提前准备的语料可以删减,哪些提前准备的语料可以多用等),不要妄想自己可以准备100% 发挥100%,而是要准备150%,根据现场情况变化和直播要求发挥100%。
在难度的背后,还有很多优秀的案例。例如,在2021 年8 月21 日这一期当中,一路记者来到了在贵州省兴义万丰林的纳灰村,一路记者魏然在上海浦东新区惠南镇的海沈村,两位记者和演播厅当中的主持人一起通过“跨时空对话”,交流两地不同的乡村风貌,同时将自己的所听、所感、所得、所悟呈现在了观众面前。在万丰林当中,借助5G 航拍技术等,节目展现了典型喀斯特地貌的水稻田,记者搭乘迷你小火车,移步换景,使观众“近距离”感受到现代化观光农业。前脚现场介绍完毕,后脚演播室的主播台上则放满了各式各样的当地文创产品,其中一个是贵州布依族刺绣产品,节目现场不仅给了一个大特写,两位主持人还介绍了有关这个刺绣产品的来历,多空间互动为节目增色了不少。而来到介绍“健康锤”的部分时,主播说道:“其实咱们播音部的办公室就有健康锤,我觉得编导一定会跟我们抢可爱的健康锤的。这个小小的健康锤让农民们多了一份收入,大家的腰包就鼓起来了。”节目通过场内外互动,让新农村故事的讲述更加鲜活立体,口语化表达更具生活气息,也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纵观整体节目,无论是前店后场生鲜直供模式为农产品加分的现场报道还是广西柳州市柳南区太阳村镇柏乐村村民拿起自拍杆来介绍自己的竹林,各式各样的现场报道,体现出了极强的专业水准。
除此之外,我们还能看到记者们优秀职业素养。例如,节目中记者凌晨两三点和农民们一起收割农作物、脚踩在稻田里、深处农舍大棚的画面频频出现,在每一期的内容当中,优质的现场内容都是记者们扎根基层、走进乡村、体会生活之后,扎扎实实观察后的现场,是记者“脚力”的集中体现,更是节目制作能力优秀的体现。
三、精心策划,体现媒体诚意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走进乡村看小康》背后栏目组的精心策划。《走进乡村看小康》突破传统直播形态,具有创新性地推出了《乡村对话板块》,共计安排《乡村对话》97 场,直播连线51 场。节目不仅主线清晰而且靶向精准。例如在第11 期节目当中,节目选择了以“山水田园风光好”为主题,全片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的“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媒体”[2] 开篇。又如在第9期节目当中,又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共为邻”,在叙事线索上互相支撑,精准地体现出了报道主线。在报道方向上,《贵州行义:水稻长势喜人,勾勒美丽乡村画卷》《安徽黄山:古村新貌创新路多元发展助增收》《山西运城寺底村:楹联里的文化村》《新疆玛纳斯的番茄红了》《山西运城寺底村:楹联里的文化村》《湖北咸宁:一壶砖茶香 古镇又繁华》《安徽黄山:古村新貌创新路 多元发展助增收》《云南省大理市喜洲镇:扎染传承千年 扩宽致富道路》等话题,都以地方特色为切入口开展。
对于同一个主题“种养结合,标准种植”,多路记者抵达现场随时等待现场直播连线。例如7 月24日的节目,一路记者在盘锦园林村讲解蘑菇种植,另一路记者前往长治西汉村讲解火龙果大棚和小鸡种养结合案例形成共性合并。在走进山东省蒙阴县常路镇山东“煎饼花”的故事中,主播没有采用简单的口播,而是以风趣幽默的对话引入新闻故事,简单的一段串联,既包含了对常见煎饼吃法的罗列,又引出社会热词“内卷”进行适度调侃,让新闻更具趣味性。部分短片配音突破原有新闻片配音范式甚至可以配乐,部分短片甚至没有配乐。例如7 月10 日播出的只有一位大姐手持各种“鲜花”在手机端开直播,画面上显示着“关注我,不迷路”“点赞”“下单”和网友实时评论弹幕等,日常网络直播的场景被融入新闻叙事当中,使央视的新闻节目生动了起来。再如,2021 年7 月10 日这一期,现场记者直接拿起手机对着镜头描述自己所处的位置并向大家介绍村民所居住的地方,甘肃临泽县墩子村村民带领记者来到新家,对着超大的小别墅发出赞叹,还问村民为什么家里有一个冰箱一个冰柜,直接和村民一起翻冰箱,看看村民家里平常都吃什么,非常的轻松自在,也打破了传统的新闻片的制作方式。特别有意义的是在广安勇敢村蒋林,既有出境又有航拍,以颜色为关键词,连带出白墙灰瓦的新房子,还提出了当地值得一提的绿化。这也启示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实习过程中,要注意培养自己全流程采编播的能力,提前為适应媒体行业融合发展所对播音员主持人职业的更多要求做准备。尤其是对于现场记者来说,需要有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不仅仅不断关注一线媒体发展,还要在实践中积累新闻素材,培养和锻炼运用新闻的能力。
四、结语
《走进乡村看小康》系列报道通过“直播+ 访谈”“直播+ 短视频”等方式,全面回顾我国小康社会的伟大历程和伟大成就,展现中国人民的小康梦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深入挖掘小康故事、讲述小康故事,生动呈现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幸福生活。不论是深入基层的精心策划,还是新闻记者深入现场的专业水准抑或是媒体的精心策划,我们都能够看到《走进乡村看小康》节目的创新与取得的长足进步。在媒体融合时代,《走进乡村看小康》为做好主流媒体三农节目做出了成功的示范,是传统媒体在如今的新语境下,不断创新的生动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