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娟
【摘要】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渗透“项目化学习”,其适合性更高,学生认同感更强,教师从诸多方向展开教学探索,对“项目化学习”丰富内涵进行全面分析解读,针对具体学情设计“项目化学习”方案,为数学学科课堂教学注入丰富动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项目化学习”;设计取点
“项目化学习”是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的重要手段,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渗透“项目化学习”机制,学生参与主动性更高,其学习效果更好,教师要对“项目化学习”核心知识、学习目标、教学资源、生活案例、评价机制、生活实践等内容展开专业研究,以便校准设计方向,提升其学习训练品质。“项目化学习”不是单纯的任务布设和活动组织,这应该是一种崭新的学习理念,教师对“项目化学习”丰富内涵进行深入探索,为学生创造适合的学习环境,以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整合核心知识,设计“项目化学习”驱动问题
数学学科教学有自身特点,“项目化学习”带有普适性,与学科教学高度对接,与学生学习诉求多重融合,教师重视“项目化学习”机制的研究,筛选“项目化学习”设计内容,设定诸多带有思考性的驱动问题,为学生顺利进入到“项目化学习”环节创造条件。“项目化学习”需要学科知识的支持,教师组织学生整合学科核心知识结构,为“项目化学习”问题设计提供重要参数支持,促使学生尽快进入到“项目化学习”核心,形成丰富学科核心素养和能力。
如教学苏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简易方程”,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组织学生预习相关知识,梳理出诸多数学概念信息。如:等式、方程、等式性质、方程的解、解方程等。在简易方程求解环节,教师设计“项目化学习”驱动问题:方程是典型的等式,审题时需要厘清哪些关系和问题?设计未知数有哪些作用?解方程有什么样的程序?梳理解方程基本思路,说说你解方程过程中有哪些新发现?学生进入问题研讨环节,教师跟进观察,与学生进行问题讨论,对学生解读问题过程中存在的知识方面短板进行矫正指导,确保问题解读学习顺利进行。在展示环节,教师特别关注学生新发现内容。如:设计未知数可以顺利找到等量关系,这样设计很容易将算术列式置于次要地位,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师组织学生对新问题进行集体研究,对算术列式和方程列式进行多重对比,让学生对不同解决方法有清晰认知。
教师组织学生先梳理数学核心知识,然后推出一些思考问题,为学生带来深度思考的机会。从学生学习表现可以看出,教师问题设计是比较适合的,学生积极回馈,并有新发现,这是比较有价值的学习。教师从“项目化学习”学生思考角度展开设计,组织学生深潜问题展开对应研学,其操作效果显著,说明教师教学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二、确定学习目标,设计“项目化学习”任务环节
“项目化学习”需要有明确的目标,教师对教材内容做筛选分析,以提升“项目化学习”方案设计针对性,也能够促进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设计“项目化学习”方案素材、案例的支持,教师还要对学生学情有充分把握,以便做出合理设计,促使学生进入到“项目化学习”之中,在创造性研学中建立学科核心能力。“项目化学习”目标呈现系统性、渐进性、梯度性,教师从知识、方法、技能、情感、审美的角度展开对应分析,推出适合性更高“项目化学习”任务,为学科教学顺利展开奠定基础。
数学学科教学渗透“项目化学习”内容,教师有意识针对性“项目化学习”目标设计展开专业分析,可以为学生规划清晰学习路径。如教学“折线统计图”,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案例内容,对折线统计图特点和数据对应关系进行直观介绍,学生逐渐理清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特别是生活案例的列举,为学生做生活认知对接创造条件。在“项目化学习”目标设计环节,教师观照学生生活认知基础,对学习目标做优化调整,以学习要求形式呈现出来。如: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折线统计图制作程序、看懂折线统计图表达意思、深入生活展开观察、列举生活案例制作折线统计图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入“项目化学习”环节,借助生活案例素材开始分析和制作折线统计图,将“项目化学习”推向深入。学生列举生活案例多种多样,教师挑选具有典型性案例做重点推荐,在课堂展示中理解数学关系,归结制作方法。
教师设计“项目化学习”目标内容,以学习要求形式呈现出来,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方向,其学习行动自然启动,学习效果显著。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有更多应用,教师将生活案例列举和解读,以及折线统计图制作纳入“项目化学习”任务,为学生提供对接生活学习的机会。从学生案例搜集、折线统计图制作情况能够看出,教师教学设计是比较适合的,学生积极响应,其实践价值是极为丰富的。“项目化学习”有目标和任务,学生操作有明确的程序和方向,教师给予技术指导,确保“项目化学习”顺利展开。
三、筛选教学资源,设计“项目化学习”检索分析
数学学科有比较固定的教材,教师需要對相关内容做筛选处理,精心选择设计内容,为“项目化学习”任务布设提供更多素材支持。学生对“项目化学习”机制有更高趋同性,教师设计“项目化学习”检索分析方案,对数学概念、数学等量关系、数理推演等内容进行对应分析,为学生提供适合的学习环境,以促进其思维能力的成长。学生数感、量感认知基础存在较大差异,教师要从生活应用方面展开思考和设计,以提升学生学科学习品质。
教师有意识设定“项目化学习”任务,借助检索手段展开案例研究,其操作效率会成倍增加。在教学“因数与倍数”这部分内容时,教师组织学生学习因数和倍数两个数学概念,阅读教材中的相关案例,结合案例分析,梳理因数和倍数寻找方法,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展开主动思考和讨论,逐渐掌握100之内自然数的因数和倍数计算方法。教师开始布设“项目化学习”任务:同桌两个人合作学习,一个人列举100之内自然数,要求对方列出因数和倍数,看谁列举更为准确快捷。学生对合作学习比较有感觉,都能够主动响应,开始在具体分解中归结操作方法。经过多轮次操作,学生大多能够掌握因数和倍数概念内涵,也能够了解寻找方法,“项目化学习”推进顺利。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学法交流活动,对因数倍数梳理规律和方法做升华处理,促使学生学科认知的顺利内化。
学生对“项目化学习”有清晰认识,教师从学生认知基础展开设计,引导学生利用概念和案例展开深度研学,推出合作性学习项目,成功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从学生合作情况能够发现,教师抓住学生心理展开设计,组织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归结出学法,这是比较有含金量的设计,学生在“项目化学习”中建立系统性认知,其数感成长顺利。学生是学习主人,教师借助更多辅学手段打开探索程序,为学生规划清晰操作路径,其组织效果逐渐呈现出来。
四、优化生活案例,设计“项目化学习”解决方案
数学与学生生活有诸多关联,教师对“项目化学习”任务进行筛选和优化,推出一些生活案例内容,指导学生展开深度研究,探索一些学习解决方案,能够全面形塑学生学科综合能力。学生对生活数学案例有特殊情结,教师从学法研究角度展开“项目化学习”设计,其应用价值极高,学生回馈主动,在主动研学过程中建立学科核心能力。“项目化学习”与生活案例解析相结合,学生学习思维开始活跃起来,教师适时给予指导和组织,能够创造更多研学契机。
学生对生活数学应用最为熟悉,如果教师能够展开对接设计,为学生带来一些生活观察、测量、操作机会,在解决数学问题基础上建立学科认知,其学科核心素养必将进入另外一个层次之上。在教学“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部分内容时,教师设计项目任务,要求学生展开自主训练。如:现在有一张饼,要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分得多少?如何列出算式呢?这样的案例最为简单,学生不会遇到太多障碍。教师继续设计项目任务:结合教材案例分析,自行设计一些生活中关于分数的课例,看谁设计更为科学典型。学生对自行设计课例比较期待,教师任务下达后,学生都能够主动响应,课堂研学气氛逐渐形成。
教师从学生生活认知出发展开任务布设,推出“项目化学习”活动,组织学生自行设计生活数学案例,给学生创造更多实践操作机会。学生设计数学训练题目,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考验,对很多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数学生活应用非常广泛,要设计出适合的题目,需要占有一定知识储备,教师对学生学情有正确把握,自然能够推出适合的“项目化学习”任务。从学生设计题目情况能够看出,学生对分数的意义有真切了解,其设计品质很高。学生属于学习主体,如果能够主动设计生活案例,其学习体验更为深刻。
五、创新评价机制,设计“项目化学习”研学课题
“项目化学习”需要方法支持,教师设计研学任务,从专业角度推出学科课题任务,为学生提供更多研学机会。数学教学评价是重要环节,学生对学科学习评价比较敏感,教师对评价方式、评价活动、评价效果做客观分析,以提升学科评价效率和品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学习评价,能够创造出丰富学习动机,以满足学生学科研学需求。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以及语言评价、符号评价、肢体评价等,都可以对学生感官形成触动。
学生对“项目化学习”比较有责任心,教师组织学生进入“项目化学习”环节,引导学生展开深度思考,设计一些评价任务,同样可以获得丰富学习认知。在教学“分数加法和减法”,教师先引导学生了解数学概念,如通分、约分、分数加减法则等,然后设计一些计算题目,要求学生借助数学概念和操作法则,展开加减法计算。为激发学生学科思维,教师组织对学生计算操作情况做互动评价,让学生归结计算方法。分数加减法需要遵循一定规律,教师组织学生做学法交流,并给出一些建议意见,鼓励学生主动归结操作方法,学生大多能够主动响应。教师提出评价注意事项,设计思考问题:计算异分母加减法要注意什么?如何进行相关验算?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主动思考,积极展开对话和交流,逐渐形成学习体验认知。
教师设计崭新评价方式,要求学生进行学法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相互借鉴学习的机会,这是比较有创意的设计。学生都有自己的学法经验,教师给学生创造展示共享机会,让学生在深度思考和广泛交流中达成学习共识,对学科教学注入丰富动力。“项目化学习”不仅有任务组织、有活动设计,还有学法研究,让“项目化学习”呈现专业性、探索性,这是教师教学的重要追求。“项目化学习”评价目标众多,教师从学法总结角度展开设计,学生回馈主动,其操作带有建设性,这才是最有价值的设计。
六、对接实践组织,设计“项目化学习”训练任务
教师从教学实际出发展开教学设计,对接学生生活实践认知推出“项目化学习”训练方案,为学生带来更多学科认知内化的训练机会,其感知体验更为鲜活而深刻。“项目化学习”训练任务有实践属性,教师对“项目化学习”任务展开深度研究,延伸学生学习训练维度,促使学生自觉进入到“项目化学习”核心。数学学科教学环节众多,训练任务设计渗透“项目化学习”内容,符合学生学习要求,其训练价值极高,教师需要有优化设计意识,以提升学生学科综合能力。
生活化数学学习带有应用属性,教师对教学内容展开深度研究,推出一些生活化训练任务,以“项目化学习”形式呈现出来,无疑是比较理性的设计。如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这部分内容本身带有生活实践特点,教师先引导学生观看、阅读生活案例,选择典型案例进行展示性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然后在操作方法和程序方面展开归结处理,为学生提供学习内化的机会。如这样的生活案例:小张有卡片若干,给小米24张,向小军要回30张,此时小张有卡片52张,问小张最初有多少张卡片?教师与学生一起研究案例,找出等量关系:小张现有卡片52张,这里包括从小军手中要回的30张,需要减去,小张给小米24张,这需要加上,最后得出算式:52-30+24=46(张)。学生从教师梳理和解读过程中得到一些启示,对生活现实问题解决方法有了一些了解。为此,教师设计一些生活化训练题目,要求学生自行分析解决,列出算式,讲解数理。学生接纳训练任务后,都能够主动展开分析和讨论,逐渐形成学法基础。
教师设计训练任务,这个学习组织带有项目化特征,学生对“项目化学习”训练比较熟悉,自然有主动参与的热情。“项目化学习”带有实践性特点,教师从生活角度进行任务布设,组织学生展开广泛的学习讨论,为学生顺利进入到实践环节创造环境。学生学科思维训练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借助生活实践案例进行对应组织,提出具体的操作要求,鼓励学生做学习梳理和总结,得出系统性学法认知,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项目化学习”训练追求系统性、渐进性,教师从不同角度展开设计,提出研学要求,设定具体操作路线,其学习效率大大提升。
“项目化学习”机制与新课标高度契合,教师围绕“项目化学习”展开教学设计,利用多种教学辅学手段,整合学科知识、确定学习目标、筛选教学资源、优化生活案例、创新评价机制、延伸生活实践,以突出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项目化学习”带有探索性、集约性、任务性、合作性,教师从更多角度展开研究,精心选择设计方向,以提升“项目化学习”效率和品质,让更多学生自然进入到研学环节,在创造性学习中建立学科综合能力。
【參考文献】
[1]孟庆杰.项目助推单元教学“落地”—基于单元的小学数学项目化教学策略[J].教育界,2022(33).
[2]翟莹.小学数学项目式学习的实践与研究[J].小学数学教育,20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