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竟彦
【摘要】以厦门地区的地域资源为例,通过乡土资源的有效整合确定主题研学课程的内容、跨学科合作设计主题研学课程的实施方案、发展性评价体系优化主题研学课程的育人效益三大方向,阐述小学教师应如何在STEAM教育理念引导下开发、构建、评价主题研学课程。
【关键词】STEAM教育;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研学课程;开发与评价
研学课程是指以学生为中心,在真实的环境下组织学生利用原有认知经验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与实践体验等方式去解决问题的一种教育形式。它将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衔接起来,促使各学科教师实现跨学科合作。因此,主题研学课程是落实STEAM教育理念的重要方式之一,小学教师可充分利用乡土资源,结合各学科的融合交叉点构建主题研学课程,落实STEAM教育理念,为实现小学生可持续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具体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在STEAM教育理念引导下去构建、实施与评价主题研学课程活动。
一、通过乡土资源的有效整合确定主题研学课程的内容
主题研学课程活动的基本特征是每一轮研学实践都发生在现实生活中,支持学生以实践体验的方式迁移学科知识、生成新的知识,且STEAM教育理念同样也十分关注学生的实践操作、迁移应用行为。对此,小学教师则应积极整合乡土资源,基于STEAM教育理念去构建主题研学课程,明确具体的研学主题内容,以便在后续的教学实践中顺利组织主题研学课程活动。具体来说,小学教师可以利用以下两类乡土资源。
1.自然资源
自然资源是指地质环境、水文情况等非人为所形成的先天资源,比如化石燃料、非金属矿物质等不可再生资源,生物、水、土地等可再生资源。自然资源具有地域性,会随着经纬度、地形地势的变动而显现出地域差异。对此,小学教师在构建主题研学课程时要充分地开发、整合自然资源,以便促使学生主动走进自然、亲近自然,使学生能够在主题研学课程活动中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等环保意识,从小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厦门地区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比如海洋生物资源、矿产资源等都极为引人瞩目,而且一直非常重视自然生态的保护与开发。针对这一乡土资源,小学教师则可以“风力发电”“水力发电”等主题研学课程活动引导学生利用自然资源去创造电力资源,由此缓解电力资源紧张等现实问题。此外,也可以爱护海洋环境、珍惜鱼类等为主题的研学课程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能够自主应用数学、工程、艺术等知识设计环保行动方案,使其能在家乡参与到爱护海洋资源、珍惜自然生态的环保实践活动中。同时,针对各类海洋垃圾的处理,学生还可利用先进科技去制作一个能查阅海洋垃圾分类与处理回收方式的查询程序,便于更多的人认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具体做法,由此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以及科技发明的能力,真正地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2.人文资源
人文资源是相对于自然资源所形成的一种资源载体,即由人们经过劳动改造、科技发明等人为活动所生成的一种地域资源,反映着一个地区的文化底蕴、人文风情。小学教师应主动开发、整合人文资源,基于STEAM教育理念去构建主题研学课程内容,使学生能够追溯家乡历史、探究家乡变革,以便切实培养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地域文化的美好情感。
厦门地区流传着丰富的闽南文化,比如工夫茶便是其中一个代表。我校教师以闽南工夫茶这一人文资源构建了主题研学课程内容,组织学生拜访闽南工夫茶的工艺传承人,在传承人的指导下学习观茶色、煮茶、品茶等茶文化知识,由此引导学生从工程、美学、科技等角度分析闽南茶文化的文化内涵,鼓励学生以茶为主题去设计微信小程序,由此宣传闽南茶文化,幫助茶农通过网络销售的方式拓展销售渠道。学生可以通过主题研学课程活动宣传茶文化、推广茶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之情,也可以促使学生积极应用各学科知识去解决现实问题,实现知识的统整,便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在基于STEAM教育理念构建主题研学课程内容时,学校虽然可以分别从人文、自然资源去设计相应的课程内容,但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往往是相辅相成的,所以教师不必将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独立、割裂开来,而是要在主题研学课程活动中整合乡土资源,以便切实优化小学生的实践体验,顺利落实STEAM教育理念。厦门市的乡土资源十分丰富,但是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所以在基于乡土资源构建主题研学课程内容时,学校应充分选择能对学生的现实成长产生积极作用,且利于本校教师进行研学课程指导的乡土资源去构建研学课程,以便切实提高研学课程的育人效益。
二、通过跨学科合作设计主题研学课程的实施方案
通过开发、整合丰富的乡土资源构建主题研学课程的具体内容与课程体系之后,学校便要据此设计实施主题研学课程教育的具体方案,设计明确的课程实施计划,呼吁全学科教师参与其中,以免主题研学课程流于形式。在此方面,学校应通过以下方式确保主题研学课程活动的顺利实施。
1.把握课堂阵地,将主题研学课程与学科教学融合起来
课堂一直都是落实学校育人目标的主阵地,在主题研学课程活动的实施过程中,通过课堂教学落实研学指导,使学生能够通过课堂学习对家乡文化、地域发展有充分的了解,切实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等等。基于STEAM教育理念,各学科教师都应将学科教学与主题研学课程结合起来进行统一指导,根据学科特性组织研学课程实践活动。
以本校根据厦门地区资源构建的闽南文化主题研学课程中的“传统节日”文化教学为例,各学科教师则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针对性指导。在“端午节龙舟赛”研学课程学习时,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阅读与端午节节日起源、习俗发展相关的文化资料,比如诵读与端午主题相关的古诗词、朗诵描述赛龙舟习俗的散文等,使学生能通过语言文字的积累学习理解端午赛龙舟文化的习俗特征、人文寓意;美术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端午赛龙舟为主题开展绘画、手工制作活动,比如学生可以利用各种木材与钉子制作龙舟模型,教师可以据此指导学生学习龙舟的工程结构、美学价值,也可以组织学生设计龙舟造型;数学教师可以从几何角度引导学生观察龙舟的空间形式,也可通过龙舟赛设计相应的计算问题,让学生在端午龙舟赛中探究路程问题;科学教师可从科学角度指导学生分析龙舟在水上行驶时所呈现的科学现象及其基本原理;等等。如此一来,各学科教师都能积极地指导学生在学科教学中参与主题研学活动,有利于落实这一特色校本课程,也便于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2.开展实践活动,在真实的情景下组织主题研学课程活动
主题研学课程普遍是在特定的情景下展开的,主张学生在“做中学”“创中学”中完成相应的研究性学习任务,并且能够积极地整合各学科知识实现实践创造。对此,小学教师应共同设计研学实践活动,在课外实现跨学科合作,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以便切实优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促使学生实现有意义学习。
比如在“中秋博饼”主题研学课程活动中,本校教师便在中秋节期间在学校内组织了中秋博饼的趣味活动。中秋博饼的习俗为:使用6个骰子进行投掷,根据骰子的点数选出探花、榜眼、进士等,而这一习俗自明末清初由郑成功引入厦门,直到现在依然被流传下来。在这一主题研学课程活动的准备阶段,美术教师便组织学生利用生活物资制作骰子,指导学生围绕中秋主题制作主题板报,数学教师则从统计学的角度组织学生分析在中秋博饼活动中可能出现的点数,科学教师则从力学角度去引导学生思考投掷行为的受力情况等等。在活动准备阶段,各位教师一同制作了中秋博饼的奖品,如一本名著、一套护膝等等。学生可自主参与中秋博饼这一习俗体验活动,通过投掷骰子讨好彩头,而语文教师会在此期间组织学生朗诵与中秋相关的古诗词,使学生能够感知中秋佳节对中国人的寓意。由此,便可切实丰富学生的文化体验,使其及时树立文化自信。
在“中秋博饼”主题研学课程活动中,由于各学科教师积极进行分工合作,在活动期间负责统计学生的分数、发放奖品、维持纪律等等,所以本轮主题研学课程的组织效果十分理想,而学生也在这一活动中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产生了强烈的自信心,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通过发展性评价体系优化主题研学课程的育人效益
主题研学课程评价机制的有效构建与实施有利于对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产生引导、监督与激励作用。因为主题研学课程活动的特殊性,学校应采用多主体、多手段的评价机制来优化评价效益,以便切实落实主题研学课程活动,实现STEAM教育改革。
1.构建多主体评价体系
小学生在研究性学习、实践创造活动中往往需要在不同的时空环境下进行思考、实践,而教师也难以实时观察学生的研學情况,难免会出现观察盲区,会影响教学评价的客观性与准确性。因此,要在主题研学课程实施过程中发挥多主体的评价作用。学校则应发挥学生、教师、家长乃至社会的评价作用,以便综合观察、记录学生在主题研学课程活动中的行为表现、素质发展状况等,从而切实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比如在“厦门的宗教信仰调查”实践中,本班学生要在节假日走访本地各个宗教信友的聚集地,了解各种宗教文化传入厦门的方式、时间以及在本地的普及情况,实地了解各种宗教文化的底蕴,根据调研结果分析各类宗教文化的生命力,希望学生能在这一主题研学课程活动中树立宗教自由、人人平等的意识。在本轮主题研学课程活动中,学生要自主整理实践方案、辅助材料等,且要在研学实践中让被采访者写下评语,由此搜集社会评价。接着,在研学实践展示环节,学生要呈现家长和社会人员所写的评语,以及根据研学实践体验所写的个人学习评语,反思、评价自己在本轮研学实践活动中的意识变化、礼仪行为和社交能力等多方面的变化情况,从而实现自评与互评。同时教师也要根据过程性的观察,以及学生所提供的研学资料做出客观的评价判断,使学生能够及时总结研学实践经验,也为下一轮主题研学课程活动积累有效的经验。
2.采用多元化评价工具
教学评价工具的选择与使用往往会起到不同的评价效果,在主题研学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应积极地开发、整合多元化的评价工具,体现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统一的特点,以便切实发挥教学评价的导向、激励、诊断等多种作用,由此优化主题研学课程的实施环境与操作程序。
因为主题研学课程活动往往是动态的、系统的实践活动,应注重“学生成长和记录袋”这一质性评价工具的使用方法。在主题研学课程活动中,学生要将自己所参加的每一轮主题研学课程活动中所使用的各类资料、取得的研学实践成果以及其他评价主体所做出的评语资料汇总起来,标注每一轮主题研学课程活动的发生周期以及自己的收获等多项信息,由此呈现动态化的评价资料,以便切实培养学生的自评能力。在主题研学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根据主题研学实践的特点去编写评价表,从“学到了什么”“如何学”“学的得失与改善”几个角度去设计评价维度、等级,使学生能够利用评价表记录自己在主题研学课程活动中的具体行为表现与学习效益。除此之外,学校还可就主题研学课程活动中所涉及的文化知识、生活常识、技术类知识等设计知识竞赛活动,通过这一终结性评价手段判断学生在主题研学课程活动中的知识生成情况。
总而言之,在小学中基于STEAM教育理念构建主题研学课程结构有利于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也便于构建特色化的学校教育品牌,促使小学生在研学实践活动中灵活地迁移所学知识,整合各学科有关联的知识点。为此,小学教师应基于STEAM教育理念开发乡土资源,据此设计主题研学课程内容,通过跨学科合作确定主题研学课程活动的实施方案,以发展性、过程性的评价体系保证主题研学课程的落实与发展,由此落实STEAM教育理念,切实优化综合实践活动的育人效益。
【参考文献】
[1]吴春芳.小学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研究[D].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22.
[2]王海增.小学中高年级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的有效途径[J].知识文库,2021(19).
[3]严月娟,韩芳.学生参与研学旅行课程开发探究—基于武汉市6所试点小学的调查[J].教育参考,2021(05).
[4]隋金秀.小学自然地理类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研究[D].聊城大学,2021.
[5]张慧敏.基于情境教育的研学旅行课程开发研究[D].渤海大学,2021.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教育教学改革专项课题“基于STEAM的厦门区域小学主题研学课程开发及评价研究”(立项批准号:FJJGZX20-224)的课题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