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久明
新课标背景下,素质教育和学生人文素养的养成得到推崇,小学语文是学生锻造深厚人文素养的“主战场”,小学语文阅读对于该目标的实现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学生“被动接受”、应试阅读方法缺乏和语言训练流于形式、课外任务效果缺乏查验等现实问题。如何克服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以最终实现阅读教学的既定目标,这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思索和钻研的课题。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的重要性及其特征
阅读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任务,其对于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养的养成至关重要。所谓阅读,是指读者能够客观理解文章的原意,不存在曲解,其本质是尽可能地还原作者意图,并且不具有任何主观方面的偏见。从深层次的角度来看,阅读是进行语言交流、信息传递的重要基础。语文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提高工作效率以及增益身心健康。从上述分析可知,在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强化阅读能力是无可辩驳的。
从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来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基础性作用凸显。阅读能力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其对于听写能力、交流能力、写作能力的养成紧密相连。与此同时,由于语文学科的基础性作用,阅读能力的养成还对诸如数学、品德、科技等课程的学习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二是实践性特征明显。阅读能力需要在实践中予以验证,与此同时,阅读能力的养成也不仅仅是通过应试模式予以夯实,还需要实践和时间的检验。三是训练时间较长。阅读能力的训练和养成并非一朝一夕,而是需要日积月累,该能力的培养是需要建立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之上,并且不可间断。总之,小学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环环相扣,彼此依赖。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被动接受”的学生
阅读课程需要教师和学生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尤其要避免机械化教学,这样会阻碍学生的独立思考。据笔者调查,目前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讲授仍然处于主要的教学模式,而学生扮演着“被动接受”的角色,极度缺乏对话和交流的过程。以某一教学片段为例:在《走月亮》的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先通读课文的第一至第四自然段,之后开始讲述各自然段所发挥的作用和价值……经过近一节课的授课,教师初步完成了授课目标,但是学生并未理解《走月亮》一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这对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
(二)阅读文本的应试环境
考试一直发挥着指挥棒的作用,指引教师的教学方向和学生的努力目标。因此,客观的考试环境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也至关重要。据笔者观察,虽然大部分教师均已注意到了语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性,但是在语文考试的过程中,尤其是在阅读题部分,由于学校提供了标准且唯一的答案,致使教师在阅卷的过程中丧失话语权,按照参考答案进行简单判断。以《观潮》一文的课后检测为例,试卷要求学生答出本文的中心思想。一位学生在试卷中写出:表现出了潮水凶猛的特点。在阅卷的过程中,教师基于参考答案而未认定该答案的正确性,实然,该学生的答案是对钱塘江大潮的具象表达,其答案并不具有错误性。
(三)标准和方法的缺乏
目前,学校并未给出关于小学生阅读课程应当达到的最低标准和阅读方法,这就致使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出现鱼龙混杂的局面。阅读能力的提升除去阅读课文以外,还需要阅读大量课外读本。据笔者观察,当下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明显偏少。部分教师会在课堂上对学生在课外阅读量方面提出具体要求,但由于缺乏量化的标准,各地区、各学校甚至各班级的操作均不一致。除此以外,阅读方法也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虽然提倡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目,但是由于课外书目的种类纷繁复杂,有的书本浅尝辄止即可,而有的书本需要学生多次精读。
1.重“阅”忽“读”,语言训练流于形式
关于阅读,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只重于“阅”,而忽略了“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常会指引学生阅读大量课文和课外读物,希望借此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但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囿于该年龄段本身的局限性,无目标、无重点的“贪多”式阅读并不能帮助学生构建起语感,反而会因为量多而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为了避免这种反向效果,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将教学重心适度转移到“读”上,通过有效的语言训练来提升学生的“读感”,让学生爱上阅读,从而促进阅读水平的提升。
2.课后拓展只放不收,效果验收不足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对于课后任务,一般教师的做法是让学生去阅读课外读物,然而对于课外读物的阅读效果却缺乏有效的查验措施,甚至有部分教师基本不会去考虑这些课后任务学生是否能够按要求完成。基于人的惰性,又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极可能会导致部分学生对课外阅读的任务置若罔闻,课后阅读便成了一纸空谈。
三、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教师开放素养的提升
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对教师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教师素养也需要全方位的提升,不仅要有广阔的知识和高超的教学技能,还要有开放性的人文素养。因此,就要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逐渐营造出平等、民主,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学习样态。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的交谈能力,鼓励学生大胆与教师进行对话。教师也要以一种平等的态度倾听学生的心声,之后再对阅读文本的意义进行思维层面的重构。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扮演倾听者的角色,既要认真倾听学生回答的内容,还要倾听学生情绪方面的变化。以下是某节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今天的语文课我们要学习的是《草船借箭》。这是一篇十分经典的课文,有些同学通过电视节目了解过,有些同学阅读过《三国演义》的书籍,不管大家以前有没有读过,现在请大家认真通读课文,并谈一下感想。
生A:《草船借箭》的故事充分体现了诸葛亮的智慧,帮助蜀国战胜魏国,是一场十分经典的战役。
生B:阅读课文以后,我还学习到了一些科学知识。诸葛亮之所以能够草船借箭,是因为充分利用了当地的气象条件,这说明了掌握科技知识的重要性。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独立思考,并从中得到自己的感悟,这比老师直接告诉大家所谓的“参考答案”更有意义。
该教师充分展现了开放的人文素养,不局限于标准答案,而是选择让学生自己探索文中的奥秘,从而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在语文的海洋中翱翔。
(二)学生批判思维的养成
批判思维是一种善于抓住事物本质,善于分析、善于辨析的能力。它能够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主动学习的能力。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仍然萦绕耳旁,提醒着学生批判思维养成的重要性。从历史名人和学者专家的成长史来看,他们在儿时都具有较强的发现问题的能力,之后经过不断的学习,从而去提出问题直至解决问题。一个人具有质疑能力方才说明其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以《草船借箭》 一文为例,以下是教学片段:
师:大家通过学习《草船借箭》,充分感受到伟人的魅力。我们反观故事的另外一位主角——曹操,他有没有什么值得我们去学习的地方或者需要我们去吸取经验和教训的地方呢?
生A:我认为,曹操虽然战败,但是其军事实力雄厚,仍然具有可学习之处。曹操拥有百万雄兵,一代枭雄,这说明其具有强烈的人格魅力。
生B:我不同意该同学的观点,曹操虽有百万雄兵,但是好大喜功,最后輸掉战争,他明知自己的军队不擅长水中作战,仍然贸然采取激进的进攻策略,这应是我们需要汲取的教训。
师:没错。曹操在历史上本就是一个十分具有争议性的角色,各位同学之间的争辩恰恰说明了曹操这个历史人物所具有的“复杂而又特殊”的特点。
师: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罗贯中在写《三国演义》的过程中,是以蜀国为视角,尤其是在《草船借箭》这一故事中,充分表现出了诸葛亮的非凡智慧,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历史的客观性和作者思维的主观性之间所具有的固态矛盾,我们需要以批判性思维去重新认识、重新学习这一历史故事。
该教师能够从其他视角分析《草船借箭》,充分体现出该教师十分注重对学生批判精神的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养成对于深入阅读、了解文章深层次内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社会人文层次的关怀
除教师和学生以外,还需要社会层面的人文关怀。一是编者和权威机构。编者主要表现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需要倾听学生的心声,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纳入统筹考虑范围之内,而权威机构则主要是指试卷以及参考答案的编写者,其给出的答案往往对教师和学生具有倾向性的作用,因此在设置阅读题参考答案的过程中,要多设计开放式试题,鼓励学生提供具有开放式的答案。二是家长。目前较多家长希望学生在课外时间能够多做几道题,而非多阅读书目。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需要时间的保障和家长的支持,因此家长要鼓励学生广泛阅读书目。以某教学片段为例:
师:我们的课程《草船借箭》就要结束了。希望同学们在课下时间阅读《三国演义》中的相关片断,深入了解一下《草船借箭》这一故事的背景。
生:我的妈妈给我购买《三国演义》的书,并且让我在每天睡觉之前阅读一个章节。我已经阅读到《草船借箭》这一章节了。
教师的安排得到了家长的鼎力支持,最终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既拓宽了阅读面,也提升了阅读量,实现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四)强化语言实践训练
强化阅读中的语言实践训练,教师要关注小学生年龄小、所储备知识量较薄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有目标地对学生进行“读”与“说”的语言训练。
在小学语文阅读实践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调整“读”与“阅”的重心比例,引导学生将部分重心挪到读的部分。读,不是简单地照本念字,而是要学生带有自身思考的、沉浸体验式的有感情地朗读,边读边思,揣度文章作者的用词造句用意,并在“读”之后能根据自己读的体会进行“说”的表达。读,不是少数学生的专利,教师要改变以往只抽取个别学生示范朗读的方式,调动学生全员参与,让全班学生都能够得到充分的语言训练。一般大幅调动性的形式可以选用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将全班学生按照合适的人数分别组合成不同的小组,让小组成员成为一个整体进行训练,这样便于调动全班学生都参与进来。
《草船借箭》全文有大量对话,人物形象鲜明,作者罗贯中借助周瑜、诸葛亮等人物之间的对话推动着故事发展,刻画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从嫉妒贤能到甘拜下风的周瑜等各具特色的生动人物形象,十分适合选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对话练习,而这类对话练习便是一项很好的语言训练。因为该文中出现的人物主要有周瑜、诸葛亮、鲁肃、曹操四人,教师可以按每组五人的形式来分组,其中四人分别扮演文中人物,一人朗读旁白。分组完毕后,教师可以设计“周瑜在文中展现出来的是怎样的形象,前后是否有变化,在你心中又是怎样的角色?”“文章作者是怎样刻画诸葛亮的聪明才智的?他的对手曹操又是怎样的人物呢?”等问题,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读后在小组内对问题进行讨论。由于千人千面,文中人物形象也是丰富饱满的,加之部分学生对于诸葛亮、曹操这些人物不是第一次接触,可能之前就通过影视作品对这些人物有过一些认知,那么学生在朗读后对人物的形象自然也会有各自的理解。组内讨论环节便是让学生在“读”与“思”之后,进行“说”的表达训练。小组讨论完成后,可以选取每组代表发言回复“读”前问题。了解不同组的回答,又能为学生思维的开拓搭建桥梁。在学生的语言和思维得到双重训练后,其阅读能力自然也将得到有效提升。
(五)有意识地查验课外任务效果
基于部分教师缺乏对课外任务完成效果查验的情况,那么教师就要在布置课外任务时进行思考设计,便于后面课堂教学时去查验前面的课后任务完成度,进而实现良好的课外课内联动。
以《草船借箭》为例,作为名著《三国演义》的节选内容,这节课的课外阅读布置便可以让学生去阅读《三国演义》中的其他故事,又因为该文属于名著阅读单元文章,在结束该单元文章的学习后,教师可以在单元总结时,让学生在课堂进行名著故事的讲述,以此来查验之前布置的故事阅读效果。又或者在学习完《草船借箭》后,教师让学生去阅读了解文中人物的其他相关故事,在单元的习作环节让学生以“我心中的曹操/诸葛亮/周瑜……”为题来写作。这些课外任务的布置,都是紧密联系后续课堂内容的,且契合“阅读”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借助后续的课堂查验前期的课后任务完成度,以此促进课外阅读的有效性,逐渐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让学生在阅读中完成“读、说、写、思”的有效联动。
综上所述,阅读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十分重要,而阅读的相关训练和养成也绝非一日之功,教师要在一课一文中有意识地不断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通过日积月累逐渐养成。对于目前教学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教师要引以重视,并能够在提升自身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多钻研、集思广益,找到科学的对策去解决,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终使学生实现阅读能力提升的目的。
作者单位 山东省肥城市白云山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