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磊银
食用菌营养价值丰富和多种药理活性,备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人们对食用菌产品的认可度和消费量逐年增加,食用菌产业也已逐渐成为特色农业产业。目前食用菌经营以分散小户为主,栽培品种单一,栽培技术落后,无法进行规模化栽培,严重制约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云贵高原上的贵州毕节市结构彝族苗族乡(简称云上结构)食用菌生产具有明显特点。本文结合作者在结构乡农业服务中心实际工作从食用菌培养条件的优化和科学栽培等两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食用菌栽培技术的提高提供技术参考,进而促进食用菌产业绿色健康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 培养条件的优化
1.1 培养料的选择
食用菌的培养料为其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应选择干燥、新鲜培养料,若培养料发生变质不利于食用菌生长,桦木木屑是一种较好的培养料,同时混合玉米心、麦麸皮、棉籽壳、米糠等辅料可以提高产量,并改善食用菌风味。
1.2 培养料的配制
按比例将植物木屑、辅料和石膏混合,在加入适量的微量元素,混匀后加入水,让培养料干湿均匀,若有团块可打散。根据培养环境合理调整培养料含水量,一般维持在60%即可。若水分不足会降低食用菌产量,水分过高会不利于菌丝氧气摄取,浪费原料甚至产生致病菌。
1.3 培养料的消毒
培养料配置完成后需要在6小时内装袋灭菌,若时间延长会滋生杂菌。装袋后的培养料放置于灭菌锅内,温度到达100℃后开冷气阀,将至0℃后关闭冷气阀,待温度升至100℃后灭菌12小时后即可完成培养料的消毒。只有彻底灭菌的培养料才能保障食用菌产量和品质。
2 食用菌的科学栽培
2.1 菌种选择及接种
①科学选菌。选择高品质、环境适应性强和产量高的菌株,若菌株有退化、老化或病虫害会严重影响产量。②规范接种。食用菌接种室必须干燥、干净,接种前可对全屋进行消毒处理,灭菌好的培养料和菌袋都应存放至食用菌接种室,待其恢复至室温后及时接种,接种前用75%酒精消毒接种工具,接种人员带上一次性无菌手套后在接种。接种速度快以防滋生其他致病菌。
2.2 发菌培养
接种完成的菌袋需要及时放入到温湿度适宜的培养室内(温度20~25℃,湿度60%~70%),待菌丝长度超5厘米可翻袋检测,发现滋生其它致病菌或污染物需及时淘汰该菌袋。食用菌生长主要靠培养料基质中有机物供养,若培养料水分含量过多,菌丝容易缺氧会出现生长缓慢,甚至停止生长和窒息而亡,因此工作人员接种后需要留意菌絲长度,及时翻袋促进基质通风换气,待菌丝长到培养袋一半时再翻袋一次。注意整个发菌过程无需光照。
2.3 出菇棚场地的选择及建立
出菇棚要设置在地势开阔,排水通畅,距离水源较近的区域,远离居民生活区、养殖场、医院、化工厂、垃圾场等。水源可选取自来水,严禁使用死水或积水。出菇棚应有相应的遮阳和防雨装置,覆盖物要有一定的厚度可增强保温效果,出菇棚四周用草帘围住,并设有一定数量的通风孔,场地使用前需翻整、晾晒和灌水。
2.4 出菇阶段管理
食用菌在菌袋培养数月后进入生殖期,当其生理成熟后需要转至出菇棚保障食用菌产量。一是合理时间入棚,需要选择晴天早上或傍晚较为凉爽时间,若温度过高会损伤食用菌皮,甚至减少出菇。雨天入棚容易滋生致病菌。每个菌袋之间距离至少为6厘米,这样促进菌菇散热和呼吸。二是合理控制温湿度,可根据环境气候调整温湿度,温度控制在15~20℃,湿度控制在60%~65%即可。三是加强通风换气,食用菌生长中会释放CO2,适量浓度的CO2有助于菌丝生长,但是CO2浓度过高会造成菌丝生长缓慢甚至窒息,因此要定时通风换气,保障环境内氧气含量。四是适量光照,许多食用菌出菇需要一定散射光促进子实体生长、分化和着色,因此可通过草帘条件光线。
2.5 病虫害防治
2.5.1 木霉: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食用菌病害,香菇、蘑菇、平菇、木耳等发病率较高。食用菌感染后生长出许多白色菌丝,随着菌丝量增大会分泌绿色的孢子,这层霉层会让食用菌腐败进而失去食用价值。由于木霉在自然环境中广泛存在,且适应性强,可通过培养料、水滴、空气、用具、人员等侵害食用菌,尤其是温湿度较高的夏季,发病率更高,因此需要加强通风,降低环境湿度。同时提高培养料pH值(喷洒2%石灰水)也可防治木霉。
2.5.2 链孢霉:俗称“红色面包酶”,生长前期为白色,后期呈橘红色或粉红色,25~36℃可快速生长,因此需要合理控制环境温度,由于链孢霉环境适应性强,食用菌感染后很容易成批报废,若发现感染,培养温度严禁超过20℃,并及时淘汰病菇,也可在食用菌床面喷洒25%多菌灵400倍液进行防治。
科学合理的食用菌栽培技术和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可显著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使菇农的经济效益增加,从而促进食用菌产业健康发展,进而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