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峰
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种植蔬菜经济效益高,保护地蔬菜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蔬菜病害种类也逐渐增多。蔬菜发生病害的原因比较复杂,有的是由于病原物参与引起的,称为侵染性病害;有的由于环境或生理因素引起的,称为非侵染性病害。田间发生病害绝大数是侵染性病害,引起侵染性病害病原生物有真菌、细菌、病毒、线虫、寄生性种子植物等。蔬菜田间发生侵染性病害80%都是真菌病原物引起的。
生产中菜农只有做到正确诊断病害的类型,对症下药,才能取得很好的防治效果。然而田间有些病害为害特点非常相似,不认真观察还是很难区别,结果在防治时不能对症用药,从而出现用药张冠李戴情况,甚至造成病害的抗药性加强,给蔬菜生产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为了提高菜农对蔬菜真菌病害的识别和科学防治能力,实现蔬菜稳产、高产、优质。现把蔬菜上常见真菌病害典型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总结出来介绍给广大菜农朋友。
1 蔬菜常见真菌性病害及其症状
1.1 霜霉病:该病一般危害甘蓝、油菜、花椰菜、甘蓝、萝卜、黄瓜和大葱等蔬菜。病害大多出现在枝叶上,茎秆、花梗、种荚等也会发病。发生初期叶反面形成了白霜样的霉层,叶正面无明显的病症,最严厉时苗叶和小茎都变黄枯死。成株受害,在叶背先形成白霜霉,在叶上表面形成浅绿色病斑,后慢慢转为黄色或黄褐色。病斑的扩展常受叶脉影响而成多角状。在大白菜包心期之后,如环境温度合适,病进展很快,病斑面积急剧扩展,造成叶连片枯死,由植物的外叶向内叶层层扩展,再层层干枯,末期仅形成叶球。而在留种株上,因被害的花梗逐渐肥肿、变形,常称为“龙头”。
1.2 疫病:该病一般危害茄子、青椒、番茄、土豆和黄瓜等作物。主要危害叶和果实,也能侵害茎部。一般从叶尖和叶缘部位开始发病,并产生不规则状的暗绿色水渍状病斑,当病斑增大后渐渐变成黑褐色,一般在较湿的环境下,病势进展得很快。在叶子反面,病斑的病、健部连接处产生了一圈较疏的白霉状物。病斑可从叶子快速地向茎秆扩散,在靠近茎秆部的根茎部形成深褐色腐烂,导致植株的萎蔫甚至断裂。在茎秆上病斑为暗褐色或略凹陷,边缘可见明显的白霉状物。果实上的病班初为不规则状的灰棕褐色或水渍状硬斑块,后期变成褐色至黑褐色,云纹状,在较湿的地方病斑处长一些白霉状物。
1.3 灰霉病:病菌宿主范围广,除危害番茄外,还影响茄子、辣椒、黄瓜、莴苣、芹菜、草莓等二十余种作物。苗期及成株期均可为害。通常危害花和果,叶和茎部也可被害。花发病,病菌通常先侵染残留花瓣、花托以及幼果柱头,并形成灰色霉层,继而再向幼果或青果传播。果实发病通常为害幼果和青果,果实一般不从树枝掉下来,病果初期在被害处的果皮灰白色水渍状,中期被害处出现组织软腐,后期则在发病外表密生灰色霉层,即为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胞子。
叶片受害时,该病常由植物下部的老叶片的叶缘上侵染而发生,病斑“V”字型逐渐扩大,并伴有多少相间不规则的灰褐色轮纹,有少许灰色霉层。发生后期会导致整叶枯死。
1.4 菌核病:该病主要为害十字花科、茄科、葫芦科、豆科等蔬菜。苗期到成株期均可发生,以离地5~30厘米处发生最多,果实脐孔出现水渍状病斑,软腐,同时发病表面长满了棉絮状的菌丝体,最终形成黑色菌核。根茎部受害时,起初出现退色的水浸状病斑,后慢慢蔓形成浅褐色,病茎软腐;长出白的棉絮状菌丝体,茎杆表面和髓腔内出现黑色菌核,植物迅速枯死。
1.5 白粉病:主要危害黄瓜、丝瓜、南瓜、西葫芦、甜瓜等葫芦科作物。成株叶片由下向上染病生长,在正反两面产生大量分散的褪绿斑,但马上就在褪绿斑处长出了一堆堆的白粉状霉层,并逐步扩展成不规则形状、边界不清楚的白粉状霉斑,这不仅削弱了叶子光合作用功能,而且进一步会导致整个叶子或全株的枯死。叶柄和茎蔓染病时,会在发病部位会长出一堆堆白色粉状霉层,更严重的则会导致叶柄或茎蔓收缩枯干。
1.6 锈病:主要危害豆科蔬菜、大葱、大蒜等蔬菜。叶子容易染病,多在叶背上形成黄白色或微凸起的小疱斑,逐步扩展成黄棕色,从表面开裂,散出大量红棕色粉末(夏孢子)。后期疱斑变成黄褐色,并在疱斑附近长出大量深褐色冬孢子堆,表皮碎裂后散出大量深褐色粉状(冬孢子),发病严重时可使叶子枯黄脱落。
1.7 炭疽病:该病一般危害十字花科、葫芦科和豆科等作物。叶染病,病斑为近圆状,灰褐色或红褐色,后期叶片干枯。茎蔓和叶柄部染病,病斑卵形或长圆状,黄褐色,略凹陷,严重时病斑连成一片,绕着茎一圈,植株迅速枯死。瓜条染病,病斑为近圆形,初期呈浅绿色,后变黄褐色,病斑表层略凹陷,外表有粉红色的粘稠物质,后期开裂。
1.8 枯萎病:主要危害黄瓜、西瓜、甜瓜等葫芦科经济作物,常造成毁灭性的损失。成株期该病多在结瓜后发病,枯萎病株常呈现生长发育不良,植株矮小,叶子发黄,或从下往上逐步褪绿色黄枯,然后整株及局部瓜蔓在白天高温时萎蔫,早晚恢复正常,5~6天后逐步萎蔫枯死。剖视病茎,看到输导组织变褐,有时根系亦呈现溃疡。在湿度大时,病蔓表层可形成白色菌丝层和粉红色霉。
2 发病规律及发生条件
2.1 霜霉病:一般以卵孢子或菌丝体随病残体生长在土壤中或留种株上越冬,第二年春天侵染小白菜、萝卜、油菜等,后期在病组织内形成卵孢子。卵孢子于秋季萌发侵染甘蓝、大白菜等蔬菜,发病处产生大量孢子囊在田间借风和雨水传染,有反复的再侵染。温度低、多雨高湿或连续阴雨时间长,易暴发流行。播种早、缺肥以及在病毒病重等条件发生严重。
2.2 疫病:病菌一般以菌丝体在马铃薯块根和保护地内栽培的蔬菜上越冬,或以菌丝体、卵孢子等随老弱病残体落地越冬。田间主要借助气流或降雨传染。通过气孔以及表皮直入侵造成初侵染。病株上产生大量孢子囊发生反复的再侵染。在温度低、湿度大条件病害最容易传播。在阴雨、早晚露水大、多云雾时最容易发生。
2.3 灰霉病:病菌大多是以菌核或菌丝体随病残体遗落于泥土中越夏或过冬。在大棚和温室中,病菌可终年危害。第二年春天温度合适后,菌核萌发产生菌丝体,进而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通过气流、降雨、浇灌水和田间农事干活传染。在气候温暖和植物的體表有水滴的情况下,分生孢子从植物表面伤口、衰弱的器官以及死细胞进入。开花后的花瓣、萎凋组织以及老枝条尖端坏死处等容易被病原菌侵入。侵入后的病原菌很快传播扩散,并在发病部位上出现分生孢子再入侵。在后期产生菌核越冬。病菌是弱寄生菌,能在有机质中营腐生活动,生长发育的适温通常在20~23℃,低温高湿状态下利于病害的产生,但通常病情适温为20℃左右,当相对湿度在90%以上时则有利病发展。大棚中的相对湿度较高,且叶片结露持续的时间长,则灰霉病发展较严重。当田间植株的长势减弱或组织受冻、损伤后极易产生灰霉病。
2.4 菌核病:病菌一般以菌核在土内或夹杂于种子内越冬,再借助气流传染,菌核萌发后形成子囊孢子。
气温为15~20℃,相对湿度超过85%,有利菌核萌发、菌丝生长和侵入以及子囊盘的形成。连作、偏施磷钾肥、连续雨天、浇水量过多、放风不及时等情况发生较严重。
2.5 白粉病:病菌以菌絲体和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保留于田间中越冬或越夏。当环境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经过气流传播或通过雨水反溅在寄主植物表面上,由寄主表面直接进入,从而造成初侵染。经过五天左右潜育成为病斑,再经6天后,在受害区域形成新的分生孢子,飞散蔓延,从而发生再侵染。
病菌喜温湿环境,耐干旱,气温为16~24℃,较高相对湿度利于病害传染。排灌条件不好、田间空气郁闭、通风透光条件不好、土壤缺肥,或施用的氮肥过多均可引起该病。
2.6 锈病:病菌一般以冬孢子随病残体遗落于土表中越冬。在南部夏孢子也可周年传染病害。当第二年气候环境适合时冬孢子萌发长出担孢子,再借助气流传染而发生初次侵染。田间借助夏孢子发生不断的形成再侵染。在发病后期,发病部位形成的冬孢子堆越冬。气温为16~26℃,相对湿度95%以上,高温、多雨、雾重、露水大、气候潮湿极利于锈病传染。菜地低洼处、土壤黏重、耕地粗放型、排灌技术不良,或播种过多,搭架引蔓不及时,田间通气透光情况不良,及使用过量氮肥等,都利于锈病的形成。
2.7 炭疽病:病菌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盘在土壤中病残体越冬,第二年发病部位长出分生孢子通过风雨或昆虫进行传播。温度高、潮湿多雨的天气有助于此病的发生和流行。地势低洼排水不好、种植密度过大,田间湿度高;土壤贫瘠、施肥不足或偏施氮肥等,都有利于诱发炭疽病。
2.8 枯萎病:病菌一般以菌丝体、厚垣孢子和菌核在土壤中、病残体、种子和尚未腐熟的粪肥中越冬,成为第二年重要初侵染源。
田间通过土壤、浇灌水、昆虫、耕具等途径传染,种子带菌为病害远距离传染的重要渠道。病菌由根或茎基部的伤口及表皮直接入侵。病菌离开植物后在土中可生存约5~6年。厚垣孢子和菌核经家畜消化后仍保留活性。
病株采收的种子里外都可带菌,种子带菌也是该病发病原因之一。病菌主要通过根部伤口和根毛顶端细胞直接侵入。气温高、湿度大、土壤黏重、连作、施用未腐熟的带菌肥料,以及偏施氮肥和浇水不当,土壤过分干旱等条件都易引起该病的发生。
3 综合防治
3.1 选育抗病品种与种子处理:培育抗病品种是预防病害重要环节,要从无病留种株上采收种子,选用无病种子。播前要做好种子处理,可用55℃温水浸种5分钟冷却后催芽播种,也可用50%多菌灵500~600倍液浸种20分钟,用清水冲洗晾干播种。
3.2 繁育健壮种苗:有许多病害是靠种子、无性繁殖材料来传播的,因而培育无病的健壮种苗,可以有效控制该类病害的发生。选择连续2年未种过相同作物的土壤育苗,播种前进行消毒,育苗时做好病害防治,剔除病苗,定植无病壮苗。
3.3 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有利于园艺植物生长发育。种植过密,造成田间郁蔽,通风透光差,植物徒长,抗性降低,有利于病虫害发生危害。加强大棚、温室的温湿度管理,水要勤浇少浇,次数要多,每次量要少,浇水要在晴天上午进行,及时通风、防止湿度过大,温度过高,避免叶面结露。合理配施肥料要做到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大量元素与微量元素配施,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
3.4 加强中耕和深耕:适时中耕和园艺植物收获后及时深耕,不但有利于改变土壤的理化性状,有利于蔬菜的生长发育,提高抗性,还可以恶化在土壤中越冬的病原菌和害虫的生存环境,达到减少初侵染源和害虫虫源的目的。深耕可将病菌暴露于表土或深埋土壤中,达到防治病害的目的。
3.5 合理轮作:单一的种植模式为病害提供了稳定的生态环境,容易导致病害发生。合理轮作有利于蔬菜植物生长,提高抵抗病害能力,又能恶化某些病原菌生存环境,达到减轻病害目的。
3.6 塑料薄膜的运用:在重病地块,清地后抓紧高温季节,铺地膜、通过太阳光进行高温灭菌,地面采用黑色地膜覆盖或铺于行间,可起到较好的防病效果。
3.7 清除病残体:蔬菜收获后及时清除病害残体,并将其深埋或烧毁,消灭病原菌;生长季节及时摘除病枝、病叶、病花和病果,防止病原菌在田间扩散蔓延。
3.8 药剂防治:科学用药、及时防治是真菌病害防治的主要措施之一。常用防治真菌病害药剂有:甲基硫菌灵、甲霜灵、杜邦克露、银法利、三唑酮、己唑醇、烯唑醇、苯咪甲环唑、丙环唑、嘧菌酯、 醚菌酯、霜霉威、烯酰吗啉、霜脲氰、嘧霉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