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陵水新村港疍民音乐考察报告

2023-05-30 00:23陈小青王娟
歌海 2023年1期
关键词:文化变迁田野调查历史文献

陈小青 王娟

[摘 要]历史上疍民有“游艇子”“蜑”“蛋”等称谓,选取海南陵水新村港的疍民音乐作为第一手材料,对其折射出的音乐内涵进行历史与当下的书写。首先,通过海南陵水新村港疍民在官方史料中的记载及在田野中搜寻到的资料进行“接通”,对陵水新村港疍民来琼时间进行求证;其次,重点围绕田野调查实录中的疍民音乐及歌词文本进行音乐形态分析,感受疍民爱情忠贞、生活乐观的态度;最后,对疍民音乐进行现在、未来的分析,探寻陵水新村港疍民的音乐特点及未来疍民的音乐发展之路。

[关键词]疍民;音乐文化;文化变迁;田野调查;历史文献

疍民作为一个长期在海洋上生活的群体,其文化是中国海洋文明史上不可或缺的部分。海南东南部的陵水黎族自治县是疍民的聚集地之一,笔者以疍民音乐为主要载体,探寻疍民信仰、历史,挖掘疍民音乐所具有的巨大价值。

一、琼下陵水与疍民

1987年12月31日陵水黎族自治县成立,该县位于海南东南部,南与三亚市接壤,西与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交界,北与万宁市、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接壤。陵水黎族自治县有海南东线环岛高速公路从腹地穿过,向北距离海口市197千米,向南距离三亚市65千米。从地理位置上来看,与陵水黎族自治县比邻的几个市县中多以少数民族聚集地为主,形成以黎族、漢族、苗族人口居多的“大杂居,小聚居”景象。本文田野调查所在地陵水新村港,在史料中有清晰记载,《崖州志》言:“新村港,城西一百二十五里。感恩儋村港及抱峒岭水、赤龙溪水所注聚处。可泊小船。”1除了官方史料,笔者还在田野工作中寻找到《新村旧时荒凉村》2中对新村港面貌的描述:“新村旧时荒凉村,渔民捕鱼驶帆船。”这些文献让笔者更加清晰地了解陵水新村港的历史。

疍民在历史上有各种不同的称呼,这些称呼因时因地而异,主要有“游艇子”“蜑”“蛋”等。周去非《岭外代答》记载“以舟为室,视水为陆,浮生江海者,蜑也”1,这种“以舟为室”的生活习惯,形成了疍民独特的风俗文化;又有“钦之蜑有三:一为渔蜑,善举网垂纶;二为蚝蜑,善没海取蚝;三为木蜑,善伐山取材”2。从《岭外代答》中的记载可知,当时以疍民获取生活物资方式的不同而将其分为三类。《西江水韵》记载:“疍民因所处的环境及生产方式的不同,又分为‘河疍和‘海疍。河疍生活在内陆河流,主要分布在西江流域的两广地区,广西的梧州、南宁、柳州及广东的肇庆、番禺、顺德、东莞等地,以航海、捕鱼及水产养殖为生,又称‘淡水疍。”3这是以生活环境为分类标准。

陵水新村港疍民的由来尤其值得注意,《陵水县志》记载:“新村镇的海鹰、海鸥、海燕行政村是水上居民聚集的地方,他们是在18世纪末,先后从广东顺德、番禺、南海、湛江等地迁居陵水的汉人,惯称‘疍家人。”4可知新村港的疍民是从广东地区迁徙而来;再结合当地疍民音乐歌词文本中的“祖公又是广东来,来到海南住海皮”5及艺人张桂花所言“我们祖辈是从广东顺德一带过来的”,可知陵水新村港的疍民先民来自广东。

二、陵水新村港疍歌音乐考察

2022年2月7日,正值大年初七,笔者与考察团队一行人前往陵水新村港进行田野文化考察,采访当地的代表性传承人及一些民间艺人(见表1),从他们的口中了解到风格多样的疍歌。

由于历史原因,疍民仅有少数人能识文断字,传统疍歌靠着口口相传流传至今。通过本次田野考察与歌曲录制,笔者了解到,“疍民的歌曲主要分为渔歌、情歌、生活歌、婚嫁歌、丧事歌等”1,因情歌、渔歌、生活歌反映了当地疍民的历史文化、生活状况及风俗习惯,分析这三类歌曲,对于笔者了解音乐形成背后的原因具有重要意义。

(一)情歌类音乐形态分析

本次录制的情歌类歌曲是《水仙花》,情歌反映了当地疍民男女之间的爱情及对于爱情的忠贞。

谱例1:

本文对《水仙花》的旋律记写一部分,剩下的歌词列举如下:(女)水仙花如着香芽茶,今晚应咏明晚来。难为舍得心丢妹甘耐,并无书信寄封开来。北风呀去南风留,向郎云路几时还。

《水仙花》以男女对唱的形式,讲述男女之间对彼此的思念之情。《水仙花》歌曲的音域为最低音小字一组sol到最高音小字一组la的大九度,歌曲朗朗上口,旋律发展较为平缓,全曲大部分落在mi、sol两音之上。旋律流畅,一般以一字一音形态为主,偶有一字两音或一字三音形态。歌曲的快慢、强弱及旋律走向展现了人物内心的情感。歌名“水仙花”暗示女子本人,从第1小节至第5小节是男子对女子诉说自己将要回家的日期,第6小节至第11小节表达女子对男子的担心。《水仙花》歌曲以对话的形式将男女对彼此的牵挂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渔歌类音乐形态分析

疍民音乐与其他民歌一样,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大多反映海面上的生活、风俗、地理、地貌等内容,例如《疍家姑娘补渔网》。这首歌讲述疍民姑娘捕鱼的场景及捕鱼前要做的准备工作。

谱例2:

这首歌曲给予人们轻松、愉悦的感受。整首歌曲体现了即使海面上出现狂风大雨,也要迎难而上的乐观精神,歌词中的“呐”“啊”“喽”是疍民音乐中较多使用的衬词。

从曲式分析图中可以看出,《疍家姑娘补渔网》这首歌曲为徵调式,其旋律具有一定规整性,以4小节为一句,全曲共有6句。e、f两句相较于前面四句的a、b、c、d在节奏的规整性上差异较大。音乐的整体音程多集中于do-fa之间的大四度音程上,旋律易于演唱。前四句运用倚音的加花技术,让音乐更具有流动性。

(三)生活歌音乐形态分析

通过对采录的疍歌作品进行音乐分析,笔者发现疍民对生活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精神。笔者将所收集的歌曲分为“乐观精神中的自我歌颂”“族群迁徙”“女性神与当地女性地位”及“描述生态好风光”四种。

1.乐观精神中的自我歌颂

虽然疍民在海上辛勤劳动,生活环境艰苦,但依旧对生活保持着乐观、豁达的态度。在《疍家姑娘补渔网》这一首歌曲中,“日头哦又晒天又热啊,一日啊补网在船上哦”“风狂浪大顶硬上啊,浪花飞飞过头上喽”是对生活艰苦的直接描述。《我们疍家人》中的“我们疍家人,真真内最勤劳。每天捉鱼,海味换山珍。晚上船出海,三更半夜都没睡,天没光就收网,平平安安最要紧”则表现了疍民虽然生活艰苦,但以捕到的鱼换取山珍时非常开心与满足。

谱例3:

《我们疍家人》采用简单变化的旋律创作手法,曲式结构具有对称性。歌曲中使用“蟹多多”“虾大大”叠词,增加了语言的形象性及作品的感染力。叠词用于歌曲中,使得旋律具有朴实、朗朗上口的特点。在演唱这首歌曲时,疍民还伴有舞蹈动作,展现了疍民齐心协力、共谋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整首歌曲以宫调式贯穿始终,音乐结构规整,节奏多使用十六分音符、二分音符、八分音符,歌曲的音域为最低音小字一组sol到最高音小字一组la的大九度。

2.族群迁徙

疍民对生活极其热爱,在他们的很多歌中都有展示民族迁徙、生活场面及反映他们吃苦耐劳性格的内容,正如《疍家人旧时住艇仔唱歌》中所唱的:

我们又唱疍家歌,疍家历史千年多。祖公又是广东来,来到海南住海边。

祖公离乡千里远,来到海南住海边。捉些鱼来拨些钱,为着生活到今天。

摇橹艇仔疍家人,海面生活真艰难。下大雨又披蓑衣,艰难劳苦在海面。

西南天时真是热,田头晒得皮肤裂。皮肤晒黑顶住过,来到海南娶老婆。

冬天时间真是冻,披张被头顶北风。北风吹来唤唤冻,人仔艰难又过冬。

盖棚艇仔疍家人,风大浪大真艰难。风吹下雨海面过,劳苦艰难过一年。

歌词是一种文化的保存形式。场所具备时间与空间特性,通过歌词和评论的叙事媒介来体现场所特征,表达人与地方的情感,也具有情感、记忆的特征1。从本首歌曲的歌词中可以看出,疍民的历史文化、当下生活情景在活态歌唱中留存。《疍家人旧时住艇仔唱歌》讲述了陵水新村港疍民的先民因生活所迫,从广东来到海南生活。在海上居无定所,疍民每日都担心自己的生活及安全,但是即使生活艰辛,也会对生活保持乐观的态度。从广东来的疍民到达海南后,生活环境与之前有较大不同。歌词中的“田头晒得皮肤裂”“冬天时间真是冻”“风大浪大真艰难”等从侧面反映了海南的气候環境。

笔者在陵水新村港的码头上见到疍民根据环境特点建造的独特住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疍家棚。疍家棚上插有国旗,四周有多条渔船较为散乱地停泊在海面上,其中不乏已经废弃的船只。从图1中可以看出,疍家棚按照一定线路排列,相邻的两户人家,把两家人的渔排用绳索或者铁链拴在一起,防止海浪冲走,可见其具有一定的牢固性。《岭外代答》云,“儿学行,往来篷脊,殊不惊也。能行则已能浮没,蜑舟泊岸,群儿聚戏沙中”1,疍家棚的牢固性可从史料中得到佐证。

其他歌曲例如《漂流歌》2中的歌词也展现了“疍家人想好日过,下海南离开故乡”的历史迁徙。《漂流歌》讲述陵水新村港的疍民是从外地迁徙而来,不是本土的居民。以海为生、以船为家的疍民,面对恶劣的生活环境,以歌为媒,唱出了自己的历史。

3.女性神与女性地位

生活类歌曲中,歌颂女性、突出女性地位也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内容。《女子半边天》这首歌曲就体现了“谁说女子不如男”的思想主题,突出强调了男女之间的平等关系,契合现代的男女平等观。

谱例4:

《女子半边天》以铿锵有力的曲调展现了女子的精神气概,歌词描述了女子不甘人后的精神。旋律韵律和谐,小三度的使用在整首曲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歌曲中随处可见的一字一音现象,加上疍民在演唱时对速度的灵活使用,使得一字一音形态具有雄壮、坚定的特点,充分反映了此曲“谁说女子不如男”的思想。

疍民对于女性的尊重也体现在当地的生活信仰之中,如考察团队跟随张亚妹和黎亚花前往三江殿考察时,发现殿内供奉的是三江娘娘(见图2)。

三江殿中的“三江娘娘史料选”挂牌显示:“三江娘娘,民间传说是个海神,据说是宋朝莆田人林愿的第六女。”这说明了三江娘娘的身份,与《福建通志》中所载“天妃:姓林,世居莆之湄洲屿,宋都巡检林愿第六女也。……宋雍熙四年二月十九日升化”1不谋而合,由此可知,三江殿中的三江娘娘即为当地天妃,又称妈祖。南宋绍兴年间,廖鹏飞著有《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其中记载:“姓林氏,湄洲屿人。初,以巫祝为事,能预知人祸福,既殁,众为立庙于本屿。”2因妈祖聪明果敢,能预知灾难、渡海救人,后人为纪念她能保佑一方水土的平安,便建造了庙宇。陵水新村港对于女性神的信仰对当地女性地位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一观点在上述分析《女子半边天》中得以体现。

4.描述生态好风光

疍民的歌曲能够真实反映疍民情感。陵水新村港作为海南疍民聚居地之一,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疍民,他们热爱家乡,歌唱家乡:

歌唱陵水好风光,南湾有个猴子场。精灵猴子逗不厌,旅客逗后尽流连。

旅游定点猴子岛,索道吊缆空中游。千里风光万里秀,还是陵水第一流。

笔架银滩分界洲,山清水秀现鱼游。石花海螺处都有,坐上游艇海中游。

分界浴场人玩水,浪花泼面笑颜开。沐浴玩水一对对,嬉水鸳鸯二相随。

陵水打造真是靓,千里荒沙变绿城。高楼大厦碧纱窗,北方来客睡暖床。

绿城连着清水湾,小城绿化真美观。河水清清如明镜,珍珠海岸鸳鸯城。

歌唱陵水好风光,两条大桥架陵河上。陵水伴作青罗带,吊罗山如玉簪。

陵水风光八景秀,打造文明乡村游。吊罗猴岛分界洲,天空海阔任鱼游。

这首《歌唱陵水好风光》介绍了陵水的南湾猴岛、吊罗山等旅游景点,陵水由沙地变成绿洲的环境变化及游客可以乘坐缆车前往猴岛的旅游攻略;讲述陵水除了可以看猴子,还可以乘坐游艇,欣赏石花海螺,内容一步步升华,体现了陵水新村港疍民对于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疍民音乐的现在、未来

(一)疍民音乐特点分析

对田野采集的疍民音乐进行分析,可见疍民音乐具有如下特点:一是结构较为规整。从上述的音乐谱例中,能清晰地看见疍民音乐具有规整性的特点。二是音乐篇幅较小。作为民歌一类的作品,音乐整体的篇幅都较小,音乐朗朗上口,也更易于流传。三是音乐旋律平整。音乐的旋律走向较为平缓,并无过多的大音程的跨度,使得音乐在流传上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让疍民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减少了难度。不同题材的疍歌,还具有一般是七言四句或者七言两句为一段的特点,不过这一特点在谱例中体现得并不明显,但在《歌唱陵水好风光》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疍歌除情歌,还有历史歌曲、描述疍民来源和生活环境变化的歌曲,歌颂党和政府的歌曲。在各类歌曲中,歌颂歌曲在疍民的音乐中占比很大(此为笔者对田野搜寻到的歌词文本进行总结与梳理,得出关于音乐内容占比的数据),这是与时代发展的主旋律相契合的。疍民历史歌谣除了体现疍民的精神风貌与文化信仰,也补充了海南疍民来源的田野资料,将历史文献与田野文献进行“接通”。

(二)疍民音乐变化之路

赵书峰认为,“路”既是地理文化空间,又更多的是一种意义空间1。陵水新村港疍民从广东一路南下,到达陵水新村港,即是地理文化空间,陵水新村港疍民接触、借鉴、吸收、转换的文化是一种意义空间。不同的音乐表达形式体现的是人的音乐感知、创造能力及人对社会文化的体验,体现的是音乐、人和社会文化之间的有效互动关系2。按《陵水县志》的记载,此时生活在陵水新村镇(辖海鹰、海鸥、海燕等村委会)新村港的疍民并不是原先的疍民,而是在18世纪末从广东各地来到海南陵水海岸中居住的疍民。这种“路”文化的变迁一方面体现在当地歌曲的歌词之中,如《疍家人旧时住艇仔唱歌》的歌词、演唱疍歌艺人张桂花口述“我们祖辈是从广东顺德一带过来的”的信息,都证明了陵水新村港疍民的先民来自广东,另一方面体现在歌唱语言中,当地传承人介绍他们所唱歌曲受到海南话的影响。因此,笔者还会在下一步的田野工作中做进一步的考察与分析。

在20世纪20年代,一批社会学家、民俗学家与历史学者关注到疍家歌谣,钟敬文、罗香林率先开启疍民歌曲的收集工作,直至今日,疍民的音乐研究未曾停下脚步。笔者对此次在陵水新村港搜集到的歌曲进行分析可知,歌曲所体现的精神内涵紧紧贴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同时也记录了疍民历史文化的发展进程。在演唱《我们疍家人》这一首歌曲时,疍民进行了一场情景式的表演——在船的两旁,各有两名女性拿着“桨”3,船中间坐着三名女性在织渔网,剩下的三名女性也跟随在后边织渔网。这种带有表演性质的场景,并不是疍民原汁原味的生活场景,而是随着文化的渗入,有了明显的表演痕迹。任何音樂表演文本都是其过往的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与其所处时代的周围社会、文化、民俗信仰等多重因素互动、交流、融合、渗透而成的一种文化文本,是经过长期的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过程纵向积累而形成的1。这也证明,受其他文化的影响,陵水新村港音乐形态及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除音乐表演形式发生改变,“人”也发生改变。笔者询问年轻人是否学习疍歌,参加此次疍歌演唱的疍民说,目前年轻人不喜欢这类音乐。音乐是时间的艺术,但是音乐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了“人”作为主体,那么音乐如何存活?没有年轻一代人的传承与发扬,疍民音乐该交与谁手?尽管张桂花说他们参加很多当地政府举办的活动及民间自发组织的活动,在新媒体的运用之下,传播速度快及覆盖面广,但不能解决疍民文化持久力、活力不足等问题。面对此种困境,笔者认为在文化创新的同时,不能忘记传承,除此之外,笔者还认为,如果能够在婚嫁、祭拜妈祖等特定时期举行一定的疍民文化交流活动,对于推动、传播疍民文化,将会事半功倍,同时也需要满足“共同尊重‘非遗,多维度提升受众感知体验”“倡导‘线上线下相结合,提升民众文化自觉意识”2两点要求。

结语

在历史长河中,疍民音乐承载了疍民的历史印记,经过一代又一代疍民的打磨,疍民音乐具有本地、本群体的特色,这种特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进一步发展,化为一种精神留存于疍民记忆与基因中。

在陵水新村港生活200多年的疍民,其生活环境、生活习惯、文化内涵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疍民从海上居住转变为陆地居住,培育文化的土壤已然发生巨大改变,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疍民音乐中。本文除探寻疍民音乐,也对海南陵水新村港疍民的来源做了分析。

作者简介:陈小青,海南大学硕士研究生;王娟,海南大学副教授。

1〔清〕张嶲、邢定纶、赵以谦纂修:《崖州志》,郭沫若点校,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第47页。

2陵水新村港疍民所作歌曲。

12〔宋〕周去非:《岭外代答》,中国书店,2018,第98页。

2

3谭志坚、王易萍:《西江水韵》,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第55页。

4陵水黎族自治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陵水县志》,方志出版社,2019,第857页。

5陵水新村港疍歌歌词。

1为便于书写,笔者省略提问,张桂花所说的内容皆是对笔者提问的回答。

1洪学婷、黄震方、陈晓艳、徐冬:《场所叙事视角下乡愁的多维解构与影响机理——基于新民谣歌词与评论的分析》,《地理科学》2021年第41期。

1〔宋〕周去非:《岭外代答》,中国书店,2018,第99页。

2笔者此次田野搜寻到的疍歌歌名,歌词为:疍家人想好日过,下海南离开故乡。盖棚艇仔过海过洋,受尽海上几多风浪。天黑海暗心怕怕,提心吊胆漂流海上。不知水路有几远,为了生存漂者离乡。一家老小在艇上,求神拜佛保平安。千里迢迢水路远,日漂夜流几多凄凉。西北打雷风雨猛,咬紧牙根顶过风浪。日望夜看几时到,心情沉重睡不安。前方蒙蒙七州岛,何时放下心上石头。迈紧帆流州洋过,返港落锚放下心脏。

1郝玉麟等修,谢道承等纂:《(乾隆二年)福建通志》,载郑丽航:《妈祖文献史料汇编》第三辑(方志卷上编),海风出版社,2011,第9页。

2廖鹏飞:《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载蒋维锬、郑丽航:《妈祖文献史料汇编》第一辑(碑记卷),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第1页。

1赵书峰:《流域·通道·走廊:音乐与“路”文化空间互动关系问题研究》,《民族艺术》2021年第2期。

2肖文礼:《音乐·人·文化的互动——读约翰·布莱金的〈人的音乐性〉》,《艺术百家》2010年第7期。

3表演摇桨者,手持绿色织物,上有花纹。

1赵书峰:《历史民族音乐学研究问题的新思考》,《音乐研究》2015年第6期。

2孙传明、李毅真:《科技创新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路径研究》,《歌海》2022年第3期。

猜你喜欢
文化变迁田野调查历史文献
人格权平等的法人类学关怀
藏族文化变迁对其教育的影响
传统与重构:一个水族村寨端节文化传承与变迁模式的调查与分析
浅析魏晋南北朝服饰文化的特征
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与反思
简论区域民族音乐田野调查研究方法
历史文献纪录片中蒙太奇的运用
浅析迪士尼童话电影的继承与创新
我国历史文献中所见黑水靺鞨概述
珠镶玉嵌 蔚为大观——读《都江堰文献集成·历史文献卷(近代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