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把握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推动对外开放,创造改革发展新机遇的重要举措。通过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内相关领域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而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和摇篮,在此背景下也面临着挑战和机遇。本研究以郑州西亚斯学院为例,从“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对应用型日语人才的需求出发,结合日语专业发展现状,从专业定位、特色优势、课程体系、师资队伍、产教融合等方面观察并提出思考,以期为“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应用型日语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借鉴和启发。
关键词:“一带一路”;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模式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始终秉承开放、包容、融合的原则,积极发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关系,积极构建全球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截至2022年4月19日,中国已与149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在“一带一路”倡议带来的机遇与挑战面前,人才尤其是应用型人才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为沿线国家的交流、建设与发展贡献智力支持,而国际交流合作则需要在语言互通、沟通顺畅的基础上实现。日本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下沿线合作国家之一,其官方语言日语是世界范围内使用较为广泛的小语种之一。为加快中日之间乃至“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经贸合作,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任务迫在眉睫。
一、“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对应用型日语人才的要求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力度不断加大,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中日之间的各种交往日益密切,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对日语人才产生了巨大需求,同时也对日语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语言人才培养的摇篮,高校应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文化发展需要,培养输出大批素质高、能力强、善创新的外语人才。开设日语相关专业的高校,应该培养更多满足市场需求、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日语人才。笔者认为,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只有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的应用型日语人才,才能够满足当前语言行业和社会发展需要。
(一)具有健康的身心素质
健康的身体素质和过硬的心理素质,是外语人才必备的基本条件。外语人才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他们的视野更加宽广,很多时候需要走出国门发挥专业所长,为国际交流合作作出贡献。“一带一路”沿线多为发展中国家,经济水平相对落后,外语人才需要快速适应当地环境条件,要能够吃苦耐劳,积极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快速融入新的工作环境。
(二)具有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提出的全球化互联互通的解决方案,彰显了中国引领全球化、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作为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参与国际交流的外语人才,必须具备中国情怀,对中国有着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对外交流工作中坚定中国立场、彰显大国风度。同时,国际交流合作也离不开外语人才丰富的跨国界文化底蕴和国际视野。
(三)具有过硬的日语专业能力
对于外语人才来说,最基本的要求是具有十分过硬的语言专业能力。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应用型日语人才不仅要有良好的日语运用能力、日本文学赏析能力、日汉口笔译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更要有良好的思辨与实践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研究能力。
(四)具有“日语+专业领域”的应用型复合型知识体系
“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为外语专业的高校毕业生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同时也对他们的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中日两国的长期交往中,不仅需要懂日语且能够担当翻译角色的人才,更需要能够在两国文化和经贸往来中承担更多“架桥”责任的优秀人才。结合目前的人才市场需求,高校应该积极思考如何培养目标多元化、规格差异化、职业发展个性化的人才。就“日语+专业领域”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而言,就是要求学生在学好日语的基础上,在高年级阶段再选修商务、涉外翻译、外贸以及为日语教育行业服务的相关课程,丰富语言职业技能,构建多元知识体系,为毕业后从事语言服务工作打好基础。
(五)具有清晰的职业规划
语言应用尤其是外语应用的环境,总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特别是日语这种在国际交往中較为小众的语言,国际大气候和国内小气候的波动都可能影响到它的应用前景和范围。作为日语专业的高校学生,必须对所学语言的应用价值有充分认知,对自己将来从事的职业有清晰的规划。高校培养应用型日语人才,要在相关专业的大一新生入学之初就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标、做好职业规划。专业课教师要对相关专业领域课程进行适当倾斜,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做准备。
二、郑州西亚斯学院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问题
郑州西亚斯学院属中外合作办学,始终秉承“中西合璧”的办学理念,有着独特的运行机制与模式,以“英语精、知识新、技能强、视野广”为特色,以培养国际复合型人才为己任。学校的日语专业根据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确定本科办学目标为“培养精通商务日语的复合型日语人才”。但笔者通过调研发现,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和不断推进,旧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显然已无法满足国际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亟待优化和更新。
(一)社会环境方面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国内国际各行各业都受到明显冲击。虽然得益于果断有效的防控措施,我国国民经济恢复迅速,但疫情长期反复造成的深远影响仍在持续,尤其是外贸遭到重创。此外,各国在交通等领域采取的不同管控措施,也让国际交往面临巨大阻碍,外语应用的相关行业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作为河南省内较早开设日语专业的高校,郑州西亚斯学院及时调整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以便应对疫情背景下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
(二)学校办学方面
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专业设置因应社会发展需求,符合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目前,郑州西亚斯学院已定位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作为全校46个专业之一的日语专业也要跟随学校转型发展的步伐,不断优化调整。郑州西亚斯学院日语专业要对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进行革新、完善,使专业定位更加契合学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师资科研方面
高素质师资队伍是高校高质量办学的基础与保证,但部分高校一直面临着人才流失的困扰。以笔者所在的郑州西亚斯学院为例,近年部分教师博士毕业之后陆续离职,导致学校人才队伍建设的压力较大。同时,很多院校具有行业经历的专任教师占比不高,在实践教学能力方面存在一定不足。近年的疫情也致使部分教师出国访学计划中断,在一定程度上打乱了学校培养实用性人才的规划。在科研方面,郑州西亚斯学院日语系一直存在着师生比较高的现象,教师忙于完成教学及其他行政事务,科研时间和精力不足,导致高质量科研成果匮乏。
(四)学生学习方面
相对来说,日语专业在国内院校比较小众,开设的学校不多,宣传力度不够。高考生普遍对日语专业不了解,将其作为第一志愿选填的很少。郑州西亚斯学院虽然近年日语专业生源持续增加,每年招生数量稳定在130人左右,且报到率也接近100%,但同样面临着调剂生比例偏高的问题。调剂生因对本专业不了解、兴趣低,入学后可能出现被动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转专业的现象。
三、“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郑州西亚斯学院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为加快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开设日语专业的高校必须对专业进行优化调整,尤其是对应用型日语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适时调整。以笔者所在的郑州西亚斯学院为例,学校日语系在结合学校办学定位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符合“一带一路”时代背景的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模式。
(一)明确人才培养定位
郑州西亚斯学院坚持“中西合璧”的办学理念,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日语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满足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日语+专业领域”的复合型应用型日语人才。学校坚持立足河南、面向中原、辐射全国,近年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素质高、能力强、善创新的优秀应用型日语人才。这些学生毕业后,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在政府部门及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涉外商务、日语翻译、日语教育教学等相关工作。
(二)发挥专业特色优势
首先,创新育人模式。郑州西亚斯学院积极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现有的培养模式及培养方案进行了大幅度、高精度調整。为培养目标多元化、规格差异化、职业发展个性化的人才,学校实行“日语+专业领域”的“1+4”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即“专业+课程包”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具体来讲,即日语专业搭配商务方向课程包、翻译方向课程包、语言文学方向课程包和双语方向课程包。
其次,彰显“日语+英语”双语优势。郑州西亚斯学院坚持国际化办学理念,在“英语精”的办学特色基础上,把“日语精、英语通”作为新的办学特色,加大第二外语(英语)的比重,向“日语+英语”的“双语+”专业方向发展,以及时应对就业市场的新需求,提高日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最后,提升国际化办学程度。郑州西亚斯学院依托国际交流处与亚太大学交换联盟(UMAP)合作的优势,向日语系学生提供丰富的海外留学渠道和国际合作资源,每年均提供派往日本的交换生名额、游学以及参与外事活动的机会,专业学生可参加联盟内600余所高校提供的形式灵活的公费交换交流项目,每年还定期推荐优秀毕业生前往日本攻读硕士研究生。
(三)优化课程教学体系
郑州西亚斯学院立足日语专业培养目标,建设通识课平台课程、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专业课平台课程等,并在调查研究基础上,不断修订、完善人才培养计划,增设与日语专业对应的商务方向、翻译方向、语言文学方向、双语方向选修课堂包,形成了“1+4”的新型课程体系。
学校还在专业教学中引入OBE成果导向教育理念、PAD对分课堂教学法、PBL问题解决型学习方法和多种混合在线学习模式,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重构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式,完善教学手段,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辨意识。
(四)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郑州西亚斯学院坚持引育并举,通过外部引进和内部重点培养的方式来“孵化”学科带头人,确保高层次拔尖人才队伍的稳定,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学校以优化现有师资结构、解决现存问题为导引,有计划地精准引进专业基础扎实、发展潜力强劲、政治素质过关的国内知名院校或有国外留学背景的硕士研究生,确保日语专业师资队伍的高水平、高素质。学校还引进具有丰富业界工作经历的资深专家,完善“中外教师合作+专业教师协作(专业教师+业界专家)”的复合双师型教师团队结构,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高校进修访学,拓宽教师国际视野,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提升教学科研水平,推动教师专业能力和人才培养能力协同发展。
(五)加强产教融合对接
产教融合是教育与产业实现良性互动的必由之路,也是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然选择。要真正实现产教融合,首先,必须改变教学与生产实践相脱节的现象。日语专业可以从专业特征出发,围绕提升学生语言知识与能力、翻译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着力实现教学模块之间的密切关联和优化组合,合理统筹不同阶段的课程,充分发挥模块课程体系的优势。同时,参照行业标准,科学调整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与行业实际相契合。此外,还要不断完善“专业教师+业界专家”的“双师型”或“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将技能实训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使校企双方真正在合作中受益,使培养出来学生真正适应人才市场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星.“一带一路”背景下创新型日语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8(3).
[2]张义红.“一带一路”背景下小语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海南为例[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10).
[3]杨婧.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指导下日语专业课程改革实践探索:以“基础日语”为例[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2(5).
[4]张岩.应用型日语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33).
[5]王雨薇.“一带一路”发展与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J].现代商贸工业,2017(8).
责编:文 墨
基金项目:2021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年度项目“批评话语分析视域下日本智库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知研究”(编号:2021CYY037);2022年度一般课题“河南高校日语专业学生日语数字化叙事能力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编号:2022YB0137)
作者简介:陈亚敏(1986— ),女,郑州西亚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日语语言文化与日语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