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袁圆
摘 要:高中政治教学是一门基于社会发展的学问,其教学内容随着时代的发展实时更新。时政新闻是政治动态的集中体现,在高中政治教学中起到培养关注意识、促进智能成长、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等作用,但实际教学中不乏存在信息解读缺乏深度、教师抱有主观色彩、时政与课堂教学匹配度低等问题。文章基于此论述,以构建高效高中政治课堂为探究目标,结合新人教部编版高中政治教学案例,综合分析时政资源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意义与作用,结合现存教学问题创设应对教学策略,旨在启发一线教师。
关键词:时政资源;高中政治;课堂教学
时政教育是广泛应用于思想政治学科教育的特色教学方法。“时政”可以简要理解为:时下最受关注的政治動态,兼具时效价值和政治特色,包含着社会发展的重要信息。时政新闻的深度解读对社会各个行业领域的发展起到前瞻性指导作用。将时政新闻与思政学科教育相结合,有助于佐证理论教学内容,强化学科作用,激发学生学科爱好,使思想政治教育颠覆传统教学中以书为本的教辅理念,开创思政教育新格局。
一、时政资源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培养学生社会关注意识
培养学生时政关注意识与政治认同感,是强化公民修养、提高学生政治觉悟的有效方式。思政学科教育是为了培养志虑忠纯、智慧开明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全面提升国民政治素养,促使学生在未来工作、生活中遵循党的指引、维护祖国统一与团结,使国家上下一心,强化民族凝聚力,从而提升综合国力与国际地位。由此观之,利用时政教育培养学生社会时政关注意识,对学生个体、家庭发展动向乃至国家的发展均起到积极推进作用。
(二)强化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学生因先天成长环境与后天生存环境差异,其个体之间存在多元智能与个性、思维差异。换言之,学生的优势与擅长领域各不相同。在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时政教育,结合当代时政新闻开展多元化教育活动,有助于锻炼学生口语表达、临场反应、即兴演讲、理解、分析、判断、总结、反思、共情等多元化能力的提升,为学生多元智能的塑造与培养提供可视化教育机会。
(三)回归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时政教育的渗透有助于学生掌控教学主导,回归课堂主体地位。遵循以生为本的教育原则是新课改背景下广大一线教师的共同追求,如何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提升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回归课堂主控权是新课改背景下广大一线教师的热门研讨方向。但传统教学模式积威甚重,学生朝夕之间难以适应新学习理念。而时政教育的融合与相关教学活动的创设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自主探究兴趣,对学生回归课堂主体地位产生积极影响。
二、时政资源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问题分析
(一)时政信息理解缺乏深度
课堂教学对时政信息缺乏理解深度,是政治学科融合时政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时政教学往往由教师引领或总结,但在时政信息分析过程中,教师往往存在理解不深的问题,对时政新闻的理解停留于字面含义,未能向学生展开讲解该时政新闻、政策、文件对社会各个领域产生的影响、变动,对学生生活的关联性。学而不精、讲而不透,使学生对时政新闻的态度模棱两可,始终抱有置身事外、与己无关的距离感。这样的教学效果难以达到开展时政教育的最优目标,未能充分开发时政教育的最大价值。
(二)教师解读抱有主观色彩
教师是独立的人,是带有独特个性的个体,对于时政新闻往往抱有个人想法。而高中生正处于时政教育接触初期,易受周遭人事物的看法影响,产生人云亦云、盲目跟风的问题。若教师在进行时政新闻解读时带有强烈的主观意识色彩,将会对学生思想、立场、看法、态度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在学生心中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课堂呈现的语气、态度均能释放出主观观念,而主观意识未必是公允、客观的。及时规避主观意识问题是思政教师的必修课[1]。
(三)时政不与课堂内容适配
时政新闻信息与课堂重点内容不匹配、关联弱,难以构成因果关系或佐证价值,是时政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问题。此类教学将导致学生探究思维不清,自主观点建立不明,教育效果流于表面,难以进入深度学习状态。造成此类问题的原因是教师在进行时政选择时未能深度发掘时政新闻内涵,或课前准备投入力度不足,忽略了时政与教学内容的适配度。时政案例的质量决定了时政教育效果的上限[2]。
三、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应用时政资源的有效策略
(一)甄选典型资讯,列举实例佐证教学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发挥时政教育的有效性,优质时政信息至关重要。教师要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在课前准备环节甄选优质时政新闻,鉴别时政信息内容与课堂知识内容的匹配程度,提升时政内容的有效性;时政内容应具备典型性,以国家文件、社会热点等内容为佳,使教学材料兼具权威性。教师在做好前期准备后,应将时政新闻教学与教材内容教学相结合,设计课堂教学流程,拟定教学区块顺序,使时政教育与课堂教育有机结合,精准把控教学时长比重,让时政教育既不喧宾夺主,又不轻易忽视,恰到好处地强化教学效果,起到辅助课堂、协同教学之目的[3]。
以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二《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例。本课教学重点为: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了解我国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关在国家权力中的法律地位,了解人民代表职权,人大代表的产生、职责与任期,人大代表的权利与义务。教师应对有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常见问题进行深度解答,以举事例论证的方式分析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在本课教学中,教师想通过以实例佐证的方式落实时政教育,强化学生知识记忆,提升教学理解力,因此在教学准备环节找到《中共中央关于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和改进人大工作的意见》节选。该文件清晰指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成立以来对国家管理工作的贡献,细数人大代表制度的政治管理优越性,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有力佐证。教师又找到人民代表大会影像视频,请学生结合二者对课堂内容进行深度理解,促使学生对该政策制度展开合理化想象,进一步认同党和国家的政策领导。在典型性时政讯息的教辅作用下,学生对本课内容理解透彻、记忆深刻。
(二)深度解读时政,分析事物内在联系
若想学生进入深度学习,正确认识政治学科在生活中的作用,就需教师充分重视时政解读教学环节在整体性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时政信息的合理运用能有效提升时政教育效率,发挥时政教学的潜在价值。教师在开展时政教育时,应做好教学功课,针对专选的时政信息进行深度自学、探究,结合时政内容与所涉及社会领域的变化发展进行生活化、客观化分析,使学生对时政信息的把控脱离浅层解读,向发展预测方向做思路延伸,强化学生分析、预判能力,提升学生政治敏感度。教师需注意自身情绪代入问题,在实际教学中尽量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展开教学,斟酌用词,减少个人主观思想、态度的融入。以深度解读和客观教学培养学生分析事物内在联系之能力,实现以教促思,强化学生思政学科思维能力水平。
例如:在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一《财政与税收》教学过程中,本课教学重点为: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了解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的基本制度和政府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基本方式,对政府财政和税收政策产生充分了解,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元素和财政收支的对比关系。教师想通过时政教学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大局观与问题分析能力,因此采用精讲细究的方式开展时政教学,为学生讲解有关《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税费优惠政策指引》文件的相关内容,该文件对近阶段中小企业的税费优惠政策进行系统阐释,教师可以从个体商户经营成本、整体经济发展态势、国家现阶段经济发展战略等角度分析此文件的出台目的,将该优惠政策的受益人和收益单位进行列举分析,使学生站在宏观立场理解国家税收动态,站在微观立场理解税收政策对生活中常见门店的收益影响,对我国经济制度产生深度理解。
(三)设计互动交流,强化学生政治思维
课堂互动是促进学生思考、强化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有效教学方式。教师可以运用多元化互动教学开展时政教育,以此强化学生政治思维,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可以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三个维度出发,使学生思政思维充分活跃起来,对时政信息形成个性化观点,促进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采用问答、辩论、书面观点記录等方式开展互动教学,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与交流空间,促使学生举一反三,在倾听他人见解的同时激发灵感的火花,优化个人观点,总结时政分析规律,提升时政分析能力,形成个性化时政解读思路。
例如:在高中政治必修二《我国的政党制度》教学过程中,本课教学重点为: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必然,了解中共执政为民、立党为公、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利益的党派品质,了解我国在共产党领导下,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基本的政治制度。教师想向学生普及“政治制度与时俱进”这一客观规律,因此找到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白皮书。请学生阅读教辅材料,在组内展开研讨,结合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产生、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进行知识理解,并对其发展前景做出展望,从多元化角度分析新政党制度的实行必要性与优势。学生通过生生互动聚焦组内智慧结晶,在班级内分享。教师对小组思考成果进行点评,对个别观点分析内容进行鼓励和指导,潜移默化地强化学生政治分析思维。利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两种互动模式展开时政教学,轻松达到时政与课堂相融合、知识目标与能力培养目标相融合的教育目的。
(四)组织多元活动,提升思政核心素养
课堂活动是开发时政教育功能、增强时政教育效果的创新型教学模块。打破传统时政教学模式单一枯燥、缺乏趣味性等问题,活动教学具备新颖、高效之特征,能有效调动学生课堂参与兴趣,聚焦课堂专注力,强化教学效果。教师可以举办时政汇报班会、国家会议模拟、时政情境还原、小组辩论等活动,将实践教学与翻转课堂教学理念融入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知识水平、学科能力得到综合锻炼与考验,使学生思政核心素养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
以部编版必修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例,本课教学重点在于当代文化生活中衍生的多元文化概念的认知和辨析。教师需引领学生了解落后文化、腐朽文化、文化市场、先进文化等专有词汇的概念和范畴,引领学生掌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与任务,了解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和重要性,理解发展文化多样性的现实意义。教师请学生以革命文化为主题,自发设计革命红色文化班会活动,要求节目表演与时政新闻相结合。某学生找到时政阅读材料《革命烈士的家书》,采用诗朗诵表演的方式,以红色家书的深情厚谊回温直击心灵的精神文化力量。多元化时政活动的承办使学生思政核心素养得到综合考验。在时政活动的作用下,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得到稳步提升。
(五)营造时政氛围,培养时政关注意识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对培养时政关注意识现实意义的诠释。时政教育不仅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等核心素养培养目标产生教育效果,更进一步强化了学生对时政新闻的关注意识,对时政的关注、关怀与家国情感、人民当家作主等积极公民心态形成紧密关联。教师可以通过时政教学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促使学生关心国家政策动态,关心国家发展动向,增强主人翁意识。强化学生关注意识可以通过营造时政氛围的方式来实现,教师可以设计时政搜集作业任务、为学生推送相关信息、应用时政辅助课堂教学等方式提升时政新闻在学生生活中的出现频率,使学生养成思维习惯,自觉自发地形成分析思维,产生关注惯性,实现主人翁意识的强化和爱国精神的塑造。
例如:在部编版高中政治必修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教学过程中,围绕“文化强国”这一概念展开,要求学生正确理解并掌握我国文化建设现状,认同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了解我国新中国成立以来,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刍探路径,促使学生产生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对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政策产生认同感,激发文化传承与发扬兴趣。教师在此课程中采用课前渗透、课堂普及、课后任务等方式将时政教育层层下达,课前为学生推送《文化强国——优质传统文化输出案例》微课程视频作为预习材料;课堂利用《党的十八大报告》内容节选突出文化强国在国家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在课后为学生布置时政搜集作业,请学生以“文化强国”为主题,自主搜索时政要闻并整理成200-500字书面材料,概括相关信息,浅谈个人看法。在高频率、多内容时政教育渗透作用下,学生逐渐对国家时政内容动向产生兴趣点,充分掌握时政信息的采集路径,爱国精神和家国情怀得以有序培养。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课前准备环节甄选典型性时政新闻内容,为课堂教学提供有力案例佐证。在课堂教学环节以教师深度解析、学生互动交流、师生活动设计等全新视角打开时政教育,发掘时政教学在思政学科课程中的潜在价值。在课后教学环节通过任务布置、微课程推送、作业设计等方式提升学生对时政新闻的接触频率,逐步培养学生时政关注意识,促使学生培养时政敏感度,强化政治觉悟,提升国民素养。时政教育要想发挥最大价值,教师要长久坚持,深度落实。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切忌急功近利,以耐心和细心推行时政教育,实现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玄.探讨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策略[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4):139-140.
[2]胡新燕,刘延芹.高中政治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与途径探索[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2(3):240-241.
[3]吴晓东.浅谈如何在高中政治教学中使用时事热点[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2(3):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