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琴
摘要:一名高二男生被确诊为精神分裂症,出现幻视、暴力攻击倾向。心理教师采用认知行为疗法(CBT),向内帮助了来访者矫正不合理信念,引导来访者合理宣泄情绪,并发展兴趣,激发潜能;向外充分挖掘来访者的社会支持系统资源,帮助来访者回归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经过一年的药物治疗配合心理辅导,来访者的精神分裂症痊愈,并且在休学一年的情况下参加高考,取得优异成绩,考取了双一流大学。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复建;个案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3)12-0053-04
一、个案概况
安安(化名)是一名高二男生,在高二下学期自我感觉易怒,害怕会因为无法控制愤怒情绪伤害他人,总是感觉在写作业的时候有人在背后盯着自己,怀疑自己可能“不正常”,故而在QQ上给心理老师留言表示想要进行心理辅導。
安安是独生子,父亲常年在外工作,母亲是全职家庭主妇。安安小学时有一次与同学发生争执,将对方打伤,妈妈责备其太冲动,要他以后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生气。从那以后安安遇到事情就告诉自己不能生气,久而久之,他遇到任何事情都不敢生气,想要生气的时候就告诉自己不能有情绪。
安安从小的学习生活主要由妈妈负责,妈妈对其学习要求很高,安安学习的时候妈妈会站在其身后督促。安安中考以优异成绩进入武汉市某重点高中,高一选科分班的时候,以第二名的成绩进入重点班级。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他在网课之余对音乐创作产生兴趣,自学编曲创作。疫情得到控制后回校上课,学校准备举办艺术节,安安是音乐社成员,想要参与艺术节的筹备,进行音乐创作和音乐设备的调试工作。安安母亲得知后以其最近成绩波动大,马上进入高三,耽误学业为由,不支持其参加。安安内心对妈妈不满,但觉得妈妈也是为他好,不应该生气,因此顺从了妈妈的意思。但在此期间,安安开始出现幻视,在教室和家里总感觉背后有人盯着自己,同时没有来由地感觉到愤怒,控制不住想要砸东西的冲动,害怕自己有一天情绪不受控制,会伤害到同学。
二、个案分析
(一)外在诱因
1.母子冲突,发展兴趣受阻。安安非常想参加学校艺术节,参与音乐相关工作,但遭到母亲的强烈反对,并因为母亲没收了电脑和手机等创作设备,与母亲发生争执。安安因为无法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沮丧,对于母亲的行为感到愤怒。
2.临近高三,成绩波动大。安安是重点班的学生,曾经考过班上第二名,但最近成绩波动较大,降到班上中等水平。马上要进入高三最关键的一年,成绩的起伏让安安产生了焦虑情绪。
(二)深层内因
1.童年经历,愤怒情绪不被允许。从小学时与同学打架被妈妈训斥不能生气后,安安逐渐形成了“生气是不好的,是不被允许的”的不合理认知。自此,他便在学习和生活中隔离自己的情绪感受,不允许自己有愤怒的情绪,一直压抑着自己。每个人都有一个情绪垃圾桶,当情绪的垃圾桶逐渐装满,又不进行合理的表达和宣泄,情绪就会溢出来,最后无法抑制而爆发。
2.家庭因素,专制型家庭教养方式。父亲因工作忙经常不在家,安安的学习生活由母亲照看。家庭教养方式为专制型,家长对孩子高度控制、过度干涉,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少关注孩子内心的情感需求和变化。例如,即使到了高中,学习时也不允许关门,母亲会坐在客厅盯着;认为只有学习最重要,不允许孩子做任何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在母亲的高压下,安安出现幻视,即使在教室中学习也会感觉背后有人盯着自己,并逐渐泛化到其他生活场景中,例如坐地铁时也会感觉有人盯着自己。
三、辅导方案制定
(一)辅导目标
与安安沟通后,我们共同制定了辅导目标:短期目标为能看到不合理信念对自己情绪和行为的影响,从而改善情绪状态和行为,掌握合理宣泄情绪的方式;长期目标为正确认识且正常化精神分裂症,识别幻觉并能有效应对,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提升问题解决和人际交往技能。
(二)方法和原理
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简称CBT),是以认知为核心的一种心理咨询方法。在咨询过程中,重点关注情境、认知、情绪及行为四个方面,强调来访者持有的特殊信念和行为模式,利用各种方法来矫正来访者的想法和信念系统,进而带来情绪和行为上持久、正向的改变。
四、辅导过程
(一)问题评估,进行心理教育,获取家庭支持
在初次咨询中,我运用倾听、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等方式,与安安建立了良好的咨访关系,让其可以完全释放压抑已久的情绪。通过摄入性会谈收集大量的临床资料。在了解其存在幻视情况后,建议通过专业的精神科医生进行评估诊断。
安安经精神科医生确诊为精神分裂症并要求服药。在第二次咨询中,我从精神分裂症的界定、发病原因、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协同的原理等方面进行详细解释,增强安安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并配合进行心理咨询。然后,依据“正常-异常连续体”的观点,向安安解释正常和异常并不是绝对对立的两个极端,而是正常和异常构成的连续体,不同的个体处在这个连续体的某个点,人和人之间只是程度不同,没有本质区别,通过正常化来对抗安安的病耻感。
在第二次心理咨询结束后,我与安安妈妈进行了会谈,争取重要家庭成员支持者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除了向家长普及心理教育的相关知识外,我还建议家长对安安减少责备或回避,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的内部沟通和问题解决技能,并向家长传递了症状好转和改善的希望。
在家庭访谈结束后,家长逐渐调整与安安的相处方式,调整了只重成绩不重孩子兴趣发展和情感需求的教养方式。在家休养期间,妈妈不再强迫安安学习,在学习时也不会盯着他,而是做自己的事情。允许安安自由地进行音乐创作、自制各种工具等感兴趣的事情。安安喜欢无人机,妈妈帮其购买了相应设备,并陪伴其拆解、研究、自制无人机,进行试飞。在安安表达希望养鹦鹉时,妈妈为安安买了一只鹦鹉,并一起抚养。养鹦鹉和陪伴其做喜欢的事情,促进了亲子之间的沟通,使母子之间有了学习之外的更多话题,交流也更频繁和顺畅。总之,妈妈在此期间通过创设相对宽松的家庭环境,对孩子多一些倾听和理解,陪伴孩子度过了艰难的时期。
(二)识别对情绪的不合理信念,合理宣泄情绪
安安回忆起小时候有一次因为与同学发生矛盾,将同学打伤,妈妈知道后指责安安并告诉安安以后“不准生气”。从那次事件以后,安安认为“人不应该有情绪,不应该生气”。久而久之,安安觉得自己似乎是一个没有情绪的机器人,不会生气,不会愤怒。
我应用认知技术(苏格拉底式提问)帮助其转变“不应该生气”的不合理认知,向其澄清任何人都会有情绪,无论是负面还是正向情绪。接下来,帮助安安合理地宣泄情绪,建议他以亲近大自然、运动等方式宣泄情绪。安安在辅导中透露他喜欢骑自行车,我鼓励他情绪不好的时候,可以骑自行车放空自我,宣泄情绪。
(三)处理幻觉,减轻对身体症状的恐惧
1.正常化幻觉
正常化通常是干预精神疾病症状的第一步。我告诉安安幻觉是比较常见的现象,许多人都曾经经历过,让安安接受自己的幻觉,消除病耻感,愿意面对和处理幻觉。
2.幻觉日记
我请安安在出现幻视的时候把它记录下来。幻觉日记的内容包括情境、幻视内容和情绪感受三个方面,当出现幻视的时候,将幻视内容填写在如表1的“幻视内容”一栏中,然后把当时的情形(或者自己在做什么事)填写在“情境”一栏中,把自己的情绪感受填写在“情绪感受”一栏中。经过一周的记录,我们发现了一些规律,比如安安写作业的时候经常会出现幻视,幻视的人都是站在后面。
3.认知干预
我通过帮助安安检验幻视的证据,也就是幻视的真实性并发展出替代性的解释,让安安对幻视产生了新的理解。以下为认知干预片段。
咨询师:你能具体说说你看到的景象吗?
来访者:我在自习课上写作业的时候,感觉后面站着一个人盯着我看。
咨询师:这个人站在你后面,你怎么能看到呢?
来访者:我用眼睛的余光能看到她。
咨询师:能描述一下这个人的特征吗?
来访者:看不太清,感觉像是一个女的,长长的头发;但是有时候又像是一个男的。
咨询师:这个人站在你后面做了什么?或者说了什么?
来访者:这个人就是站在后面盯着我看,有时候会听到她在后面说写作业不认真、赶紧写之类的话语。
咨询师:你听到这些话的时候,有什么感受?
来访者:我觉得很烦,还有一点害怕,然后就不能专注学习了。
咨询师:嗯,听到这些会害怕,会难以集中注意力。你觉得以前见过这个人吗?或者跟生活中的什么人比较像?
来访者:听到她说这些话的时候,我觉得她特别像我妈妈,有时候又感觉是班主任站在我后面,但是我回头一看,并没有人。
咨询师:听起来好像站在你身后盯着你的是以妈妈为代表的一些权威人物。
来访者:也许吧,因为从我小时候我妈就把我看得很紧,我写作业她就在旁边盯着,有时候我在房间写作业,她就在客厅里走来走去,偷偷盯着我。
咨询师:嗯,可能将小时候经历过的情境泛化到现在,即使现在妈妈不盯着你写作业,但是你还会看到类似的景象,并且将妈妈这一人物扩展到班主任等权威人物。
来访者:有可能,之前我不太确认是谁,就是感到他们站在我后面的时候我很害怕。经您这么一说,我好像理解了,也舒了一口气。
咨询师:为什么舒了一口气呢?
来访者:想到站在后面的可能是我妈妈或者班主任等,虽然还是会害怕,但是那种不知道是谁的恐惧感消失了。
(四)激发兴趣,挖掘潜能,重建生活信心
由于罹患精神疾病,安安经常请假在家休养,这导致他成绩下滑,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为了帮助安安重建对生活的信心,我从挖掘他的兴趣入手,激发他的潜能。我注意到他是音乐社成员,对于音乐创作、硬件软件等使用方面喜欢琢磨,因此鼓励他在不影响自己休息调整的情况下,坚持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每当学校有大型活动,涉及音乐创作、后台调试等工作时,我都尽力向学校争取,为安安提供锻炼机会。领导得知安安对音乐创作和后台调控方面感兴趣,并有一定的自学基础,也鼓励安安积极参加学校举办的各项音乐相关的活动。
在艺术节期间,学校邀请安安参与音乐创作和后台工作,为安安免费提供电脑和各种设备,并邀请学校聘请的艺术节音响师担任安安的师父,教授他专业的音响技术。安安在丰富的活动中体验到了成就感,并与志同道合的同学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拥有了稳定的同伴支持系统,从兴趣方面获取了对生活的信心。
五、辅导效果
安安幻视症状消失、情绪稳定,经精神科医生评估后可以不再服用药物,恢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在经历近一年的休学后参加高考,安安超常发挥,取得了优异成绩,后被一所双一流学校录取。安安在高考后主动回校当志愿者,参加学校的艺术节筹备工作,负责所有节目的音乐制作和设备调试工作,并作为艺术节的暖场节目现场打碟预热气氛。在现场打碟中,安安头戴耳机,摇晃身体,全情投入,主动邀请全校师生跟着音乐一起律动……心理老师看到安安在艺术节上的表现,确信安安已经走出了疾病的阴霾,重拾生活的信心。
六、辅导感悟
(一)里应,挖掘内在潜能
积极心理学提出要关注人的积极心理品质,挖掘人内在建设性力量,使人生活得更幸福。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里格曼在畅销书《持续的幸福》中提出构建幸福的五个元素(PERMA):要有积极的情绪(Positive emotion),要投入(Engagement),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Relationships),做的事要有意义(Meaning),要有成就感(Achievements)。PERMA不仅使人身心健康,还能带来更大的生产力,创造更美好的世界[1]。
在安安的个案中,心理教师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他矫正不合理的信念,激发他的内在潜能,挖掘优势资源,创造条件让他体验成功的乐趣,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当安安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相关工作中,帮助学校成功举办了大型活动,他不仅体验到了成就感,并且在活动中结识了一群同样热爱音乐的伙伴,拥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在音乐中释放了自己的情绪。安安的经历正好印证了构建幸福的五个元素,它们让安安顺利走出心理疾病的困扰,获得了幸福。
(二)外合,建立家校社同盟
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干预需要多方合力。当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堪忧,精神心理类疾病成为威胁青少年群体身心健康的常见疾病[2]。处于疾病状态的青少年问题解决能力弱,常常无力改变造成心理问题的现状,这就需要对青少年周围的支持系统资源进行整合。
在安安的案例中,家长经过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主动转变唯成绩论的观念,支持孩子发展兴趣爱好,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创设温馨的家庭氛围;学校领导和班主任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为安安搭建展现自我的舞台,鼓励支持他参与活动;心理教师提供专业意见与服务,给予安安陪伴和支持;精神科医生提供科学治疗方案,稳定病情。家校社多方联动,帮助安安回归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中。
参考文献
[1]马丁·塞利格曼. 持续的幸福[M]. 赵昱鲲,译.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2.
[2]薛云云,肖煜吟,付航,等. 青少年心理健康現状及改善对策——基于上海市3家医院的调查结果[J]. 中国卫生政策研究,2019,12(2):65-69.
编辑 / 黄偲聪终校 / 于 洪 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