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诊改疲软现状与破解策略研究

2023-05-30 23:58蒲先祥
高教学刊 2023年14期
关键词:诊断与改进职业院校

摘  要:教育部启动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工作以来,部分职业院校对诊改理论学习不深,诊改工作认识不够,诊改内涵把握不准,未启动诊改学校处于诊改开展前的“疲软状态”起步难,已通过诊改复核的学校也处于诊改后的“疲软状态”持续难,该文对疲软状态进行客观分析,提出破解的参考策略,帮助职业院校增强诊改认识,深入理解诊改核心理念,把握诊改运行机制,着力聚焦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

关键词:职业院校;诊断与改进;质量保证体系;疲软现状;破解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編号:2096-000X(2023)14-0074-05

Abstract: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has started the diagnosis and improvement of the 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of vocational colleges. Some vocational colleges have not studied the theory of diagnosis and reform deeply, have in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k of diagnosis and reform, and have not accurately grasped the connotation of diagnosis and reform. The "weak state" before the launch is difficult to start, and schools that have passed the review of the diagnosis and reform are also in the "weak state" after the diagnosis and reform. This paper makes an objective analysis of the weak state, puts forward some reference strategies to solve it, and helps vocational colleges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diagnosis and reform, deeply understand the core concept of diagnosis and reform, grasp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of diagnosis and reform, and focu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nal quality assurance system.

Key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 diagnosis and improvement; quality control system; weak status; solving strategies

2015年,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等系列文件,推动职业院校由“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简称“评估”)转向“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简称“诊改”),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联动推出“本省诊改实施方案”,部、省两级成立专委会,着力指导职业院校逐步加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提升内部管理治理水平,实施诊改,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现代职业教育的加快发展。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完善质量保证体系”中特别要求“推进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但在2015—2021年,未开展诊改建设的职业院校对诊改仍然未找到突破口而处于照旧、等待、观望状态,已通过诊改复核的学校也好像劲头已过,诊改呈现出疲软状态。因此,有必要对诊改再系统梳理,理解诊改核心理念,促进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助力诊改推进工作。

一  诊改之疲软现状分析

(一)  思想认识不到位,站位不高,接受需时日

按教育部工作安排,2015年秋季学期开始,逐步在全国职业院校推进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开展教学诊改,切实发挥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1],这是新时期全面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国之大计,是一件极具重要意义的工作。开展诊改系列新生制度建设,就得有改有革,改到难处是建设,改到深处是管理,改到痛处是教师。有温暖的被窝,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维持习惯性思维是人之普相;开展诊改,自我雕琢,一时难以接受,存在畏难情绪,甚至产生抵触现象,致使诊改推进困难,诊改工作低迷、疲软,无成效。教师接受、乐意、主动开展诊改建设,需要不断进行思想引导和方法指导。

(二)  学习不多,钻研不够,理解不深,工作不进

“55821”模型是对诊改工作机制的浓缩,学校各层面人员对五横五纵、“8”字螺旋、双引擎、一平台、目标链和标准链等一系列新名词需要深入学习、理解和消化,全校诸多方面协同、全员参与形成合力,集聚全校资源优化配置,才可望推进诊改制度建设的一大摊事。实情上,试点学校压力在身,请师内培,外派取经,积极研究,主动工作,多措并举加强“摸着石头过河”式推进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建设,但也存在只有教务处等主要部门、少数人、部分专业、部分课程和部分条块工作在试点的现象,因理解有限,汇聚力量有限,制度建立不全,链条覆盖片面,难于形成诊改建设气候,诊改推进阻力不小。院校没有充分认识到诊改是在原有运行体系的基础上嵌入自我诊断和改进机制,以利于及时发现和改进问题[2],而是简单看成诊改表象,东学西了解,反而深入系统的学习、沉心的研究较少,目标不准,方法不明,一头雾水,毫无头绪,稀里糊涂,甚至把诊改工作看成是在原有工作中增加出来的一项工作、加重的工作负担,增加了诊改建设的阻力。

(三)  平台刚需评估不够,建设不到位,影响诊改的实施

现代信息技术平台是诊改基本架构关键因素之一,没有信息平台,或信息平台不现代化不智能化,要做好诊改也不容易。学校基础网络设施建设、日常工作的信息化基础数据治理、“8”字螺旋运行的各种数据无感采集与预警、消除软件间的信息孤岛而自动共享自动更新、数据的跟踪纠偏、设备状态监控的物联网、大数据分析的终端展示和系列软件的开发或采购等,需要投入。公办学校经费申批预算看财政能力情况,民办学校经费申报看举办者实力情况,均有或多或少的困难。学校领导者或举办者对诊改制度建设的重要性评估不够,能节省则节省,信息中心平台功能简化,诊改信息化实施困难,且直接加重了教师人工工作负担,也间接产生了诊改建设的阻力。

二  诊改疲软之破解策略

(一)  认识提思想

1  认识“零缺陷理论”

零缺陷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Philip B.Crosby提出的“零缺陷”思想,其核心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正确而无缺陷”,该理论诞生后在生产领域得到迅速推广应用,促进了制造业的大发展。该理论在现代生产制造等产业中仍然以经典、实效而被推崇应用。

2  教育也应“零失败”

人是有思想、有灵魂的活生生的高级动物,不同于冷冰冰有形无思的固态产品。倘若产品生产因某种原因导致产品质量不合格,最严格的处理是次品不出厂,重新生产合格产品,“人”不同于“产品”,终究“人”只有一次出生机会。因此,人的培育就“人出生”而言却是一次性的,虽然在人的一生中犯错在所难免,并且有无数纠偏树正的机会,但总会因错而留下或多或少的疤痕印记。

人的成長主要局限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环境,其中“学校教育”则是人成长的关键和重要时期。学校是人才培养的组织机构,形同于“工厂”也不同于“工厂”,不同学段均肩负有学生“五育”培养的天职。因此,学校建立“零失败教育”,在校期间努力育好“合格的人”,是学校责之所在,任之所须。

1917年,黄炎培等著名教育家创立中华职教社,职业教育起雏形,历经百余年的发展,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的巨大作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开篇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明确了职业教育的类型和地位,把职业教育摆在教育改革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党中央对职业教育给予高度肯定并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更加凸显“零失败职业教育”重要性。

3  职业教育诊改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之重要性

学生是思想鲜活、个性张扬的个体,教育是动态实施的,过程纠偏是常态而持之的。学校以培养高素质人才为目标,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把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各个环节与各个部门的活动和职能合理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任务、职责、权限明确,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网络化、全覆盖的人才培养质量自主保证有机整体[3]是必然而必须的。在201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4]。实施诊改,久久为功出成效,促进学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供给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诊断”源于医学,诊断病症,处方司药;“改进”形同于治病除疾,病癒康复,得到健体、强体。2014年,杨应崧教授牵头的专家组对“职业教育评估系统架构与高职院校下轮评估实施方案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后提出“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思想,并给予本质性解读。

教育部在2015年遴选了54所中、高职院校开展“诊改试点”工作,先行先试、探索经验,引领诊改工作有序推进。各省承上相继推出配套的职业院校诊改实施方案和操作规程,旨在着力指导和推进本省高等职业院校诊断与改进工作。

(二)  工作提高度

1  “评估”转过去时,“诊改”迎新春天

2008年,教育部开启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在保证办学方向、规范院校管理、促进加大投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显著成效[5]。2015年,在职业教育推进放管服改革的“管办评”分离新形势下,评估不能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律。诊改作为评估的有效补充,教学质量生成主体以服务发展需求为宗旨,为高质量地全面达成自主设定计划目标并不断创造性地超越原定目标,以事实和数据为基础,以体系化的制度为保证,根据按目标影响要素制定的指标体系对现实工作状态进行常态化自我定位、诊断,进而激发内在学习、创新动力,实现持续改进、同步提升的工作模式[6]。由上可知:职业院校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实施诊改是新形势下职业学校自主、自觉提升教育质量的新举措、新手段、新方法、新途径。

2  学校发展竞争外力之迫

优胜劣汰是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职业院校发展也不例外。学校有实情,校间有差别,都面临着前有尖兵:示范校、骨干校、优质校、双高校历史积淀厚,成果丰硕,保障肥上加膘。后有追兵:新办校不断出现,发展也呈咄咄逼人态势。横向竞争激烈:兄弟学校间面上面下的各种显性隐性竞争因素交织,不进则退,现实的残酷迫使学校必须加强内功。诊改成为学校自我革新改进适应发展之须,是转变思路作风提高效率之需,是落实持续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内部质量保障机制之矢。

3  学校发展内力之需

学院经历多年发展,已基本形成了学校规模、稳固了专业、打造了队伍、树立了学校形象且奠定了发展基础,看似后续可安稳发展。事实不是如此,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在学校前期发展中养成的工作惯性思维、经验主义、享受主义、安于现状、不求上进,以及滋生的其他不良行为和现象,存在深层次的无限危害,形同温水煮蛙羁绊着学校的未来发展,久而久之,给学校带来的危害无以估量。因此,在现代职业教育新时期,面临学校发展激烈竞争之压、云物大智信息化广泛而深度应用之压、行业产业转型升级高素质人才需求之压等若干客观因素,学校发展才是硬道理,迫使学校自我内生发展动力,适应新时代职业教育发展。通过建立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平台,打造两链,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和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全员全力全方位立目建标,全过程对标竞进、改革创新,螺旋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在无限挑战中获得发展,赢得一席之地,甚至独占鳌头。

(三)  技术提质量

1  全面动员,全员参与,全面铺开,掀诊改之风

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涵盖学校全方位工作,全校师生人人都必须直接参与,其理念意识、形态模式、行为习惯等都得作出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地深刻变革。领导班子应深入谋划、做好顶层设计,深入基层、了解困惑点梗阻点、循循善诱破心结、耐心引导扶正路,让师生深刻认识到诊改是学校自身发展、自我提升、自我革新、增强免疫的有效途径;组织全校师生员工学培结合,理解诊改,思想一致,自觉行动,统一步调,全校所有单位(教学、行政、后保等)、所有专业、所有课程,各条线、各层面、各版块全面开展诊改(切忌校内“部分”试点,避免工作不平衡滋生反阻力作用),营造诊改良好氛围,自觉投入诊改。通过复核的学校,应趁热打铁,进一步加强深度的学、培、研,加大双引擎力度,持续调动和保持师生诊改热情不减、动力不衰。

2  掌握精髓,嵌入工作,优化完善,造校本方案

1)诊改工作的初心是帮助学校提升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诊改通知》文件中明确提出,诊改工作的内涵是“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聚焦专业设置与条件、教师队伍与建设、课程体系与改革、课堂教学与实践、学校管理与制度、校企合作与创新、质量监控与成效等人才培养工作要素,查找不足与完善提高的工作过程”[7]。简而言之,诊改工作是从理顺工作机制、落实主体责任、分类指导推进、建立数据管理信息系统和试行诊改五项方面帮助学校提升治理水平,不是为难学校。

2)深刻把握“55821”模型,给学校建设科学、合脚的质量保证校本方案提供骨架。五横五纵主体清楚、层次清晰、责任明确。“55821”模型内涵丰富,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问题导向,全校师生人人都必须直接参与,其理念意识、形态模式、行为习惯等都得作出改变,牵一发而动全身性质地深刻变革。学校是质量保证的评价主体,教学单位是质量保证的责任主体,专业和课程基层教学组织是质量保证的工作主体,教师是质量保证的实施主体,学生是人才培养的最终体现,级级有重担,环环须紧扣。因此,制度链、目标链、标准链的建设一切从实际出发,划定“最近发展区”,制订日计划、周计划、月计划、学期计划和年度计划,目标明确,标准可量,周期清晰,运转有效,逐阶逐周逐级逐轮往上升,最佳化完成育人天职。比如,教师教学的最小诊改周期一节课,其课堂教学反思即微型诊改报告。

双引擎对营造诊改氛围功不可没。质量文化引擎涵盖三全育人、价值观、教育观、成才观、人才观和现代质量观等内容,面上需要文化宣传,内在需要价值塑造。机制引擎涵盖师生内在自我向上激励、外在考核性激励、逻辑上的联动激励等内容,制度上需要周全设计,操作中需要合理处置。双引擎是无形的,推动师生向前进的力量是无以估量的。

诊改推进,平台为基。现代信息平台,集若干功能模块,具备数据源头采集、即时采集、无感采集、按需追加、开放共享、质量监测、智能诊断分析、反馈预警、改进跟踪、报告推送和可视化展示等功能,高效助力诊改。

“8”字螺旋是诊改运行机制的关键。“8”字螺旋是运行轨迹形态的抽象表述,其精髓:每一诊改周期循环结束,跃升一个诊改周期,周而复始,持续提升,形同层层上升迭代改进、形似螺旋式上升(图 1);13个循环节点内涵无穷,各项工作均须结合工作自身实际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分析,工作无论大小其运行全周期均按“8”字螺旋各环节最优化设计形成运行核心(图2、图3),上下贯通,左右衔接,将学校内部治理由静态管理转向动态管理、由粗放管理转向精细管理、由经验管理转向大数据的科学治理,由外部驱动转向内部自主治理,形成相对完善的内部风险防控与健康质量提升体系[8]。

不能用评估的工作思路去开展诊改工作,内部质量保证诊断与改进方案应立足于学校发展内生需求,找准定位、调整纠偏、持续改进而设计的运行模式,切实践行“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诊改方针,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  敢于扛责,整合资源,保障投入,持续推进诊改

没有职业教育的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的现代化[9],发展好现代职业教育是国家使命。书记、校长作为学校的负责人,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头脑清晰,主动担责,带好队伍,争取各方资源,优化配置,为持续推进诊改工作提供“钢铁保障”,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三  推进诊改是职业院校履职之责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诊改是推进现代职业教育质量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是强化职业院校自主治理有力措施。诊改制度的建设、完善和创新,是一件新事物,也是一块“硬骨头”。咬定“诊改”不放松,办法总比困难多。学校导之有方,师生认识到位,任务令在头上,责任扛在肩上,理解深入,纵有千般困难,群商献策,对标竞进,精神宣畅,士气高涨,行动一致,聚集合力,齐推共进,作之到位,筑力建设校本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推进职业院校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校健康发展,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贡献校已力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Z].2015-06-23.

[2] 徐国庆.诊改与评估的区别[J].职教论坛,2017(6):1.

[3] 潘篪,于昕.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保证问题探析[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1):197-198.

[4] 新华社.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习近平作指示 李克强讲话[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4-06/23/content_27 07467.htm.

[5] 杨应崧.教学质量要“医院体检”更要自我保健[N].中国教育报,2015-10-29.

[6] 王丹中,赵佩华.高职院校质量保证体系诊改平台建设的思考——基于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实践[J].高等职业教育探索,2017,16(6):8-11.

[7] 李文杰.质量管理体系对职业院校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重要性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6(32):143,142.

[8] 袁洪志.高等職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与运行实务[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2.

[9]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Z].2019-01-24.

基金项目:2021年四川省教育厅省级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重大项目“‘四课联动、双核共融融入教学诊改研究”(2021-4-20-R34)

作者简介:蒲先祥(1976-),男,汉族,四川合江人,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育技术。

猜你喜欢
诊断与改进职业院校
基于职业院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数学建模实践活动探索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高职院校如何做专业诊断与改进
高职院校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研究
诊断与改进:职业学校提升质量的内生动力
中职校内专业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探索与实践
现代学徒制实施过程中的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初探
浅析中职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