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霞 钟静静
摘 要:新时代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尽管取得一些成绩,仍然存在些许不足。这就需要总结经验,着眼于夯实基础、完善制度建设,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建设。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制度化建设要聚焦教材、教学和教师等方面,形成一盘棋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的高质量发展。为补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制度的短板,要遵循“八个相统一”的理论内涵和逻辑结构,加强顶层设计坐实布局谋篇,强化组织领导全面统筹规划,确保培育时代新人的效果。
关键词: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制度化建设;课程体系;民族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4-0079-04
Abstract: Although some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there are still some deficiencies in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This requires us to sum up experience, focus on consolidating the foundation, improving system construction, forming a systematic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In the new era, we should focus on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teachers and other aspects to form a chess curriculum system a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In order to make up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of consciousness education of Community of the Chinese nation, we should follow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and logical structure of "eight unity", strengthen the top-level design and solid layout, strengthen the overall planning of organization and leadership, and ensure the effect of cultivating new people of the times.
Keywords: new era; education course of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consciousness; institutionalized construction; curriculum system; ethnic education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1]。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高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生动注脚,是浇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实基础。加强和改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建设需要打造制度化的强劲引擎,通过筑牢教育教学制度规范性的坚实基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 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制度化建设的应然之义
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建设是为了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培育时代新人的基本途径。为了开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建设的新渠道,需要在课程改革创新的同时,不断实现制度化的新提升,绘就课程建设制度体系的新蓝图,从制度保障上助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建设。
(一) 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内在要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性结合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我国民族工作实践的认识基础上,形成对我国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正确、民族工作成功的判断和肯定;也是结合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机遇和挑战,以观大势、谋长远的战略高度,对新时代我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新指向。高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工作,就是要紧盯新目标健全新机制,牢固树立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躬身践行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精神准则,以一种时不待我的紧迫感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二) 评价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首要标准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标准就是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兩个维护”,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就是围绕学生、服务学生,使之有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辨能力,结合党的百年光辉历史发展和实践,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华民族团结进步的历史规律,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理想信念。高校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培养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国际环境的波诡云谲变化和中国梦实现过程中是否成效显著的首要标准。
(三) 落实民族教育核心任务的根本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总体部署和新要求,成为新时期教育工作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行动指南和基本遵循。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高校要坚持党对高等教育的领导,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民族教育的核心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谱写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旋律。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制度化建设是守正与创新的统一,守的是“五个认同”,守的是立德树人的根本;创新是针对课程建设、教学手段和方式等改革,通过加强课程制度化建设,落实教育核心任务取得更好的育人实效。
(四) 梳理总结课程建设经验的迫切需求
发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培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代新人的重要作用,事关党和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各高校为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建设,均探索形成了较有实效性的措施和做法。这些成功经验凝聚了许多高校主管部门和任课教师的智慧,因此迫切需要把这些成功经验进行系统总结,上升为制度规范,推广其他高校,形成统一的、具体的和可操作性的共识性规范,实现课程建设的向好发展。
二 新时代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制度化建设的应然之举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化工程,“课程建设和教育教学的质量水平与效果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科建设的科学性水平和社会认同度”[3],涉及教材建设、教学过程和教师团队建设等多个环节。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制度化建设,必须以课程作为基本环节,聚焦在高质量的教材体系建设、高标准的教学质量和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三个方面。
(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教材体系制度化建设
我国近代教育家陆费逵在《中华书局宣言书》明确提出了“教科书革命”的口号:“国立根本,在乎教育,教育根本,实在教科书。[4]”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的教材是教学内容的主要载体,是将科学、规范和权威的学科知识、智慧和精神传递给学生的主要依据,浇筑了学校教育质量的坚实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的教材制度建设关系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规范化和建设方向,直接影响到课程的建设水平及对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
第一,要建立健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教材编写、审查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教材的编写工作,形成科学、系统的课程教材体系,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教材制度化的核心要义。根据教学的目标、教学对象的特点及教学内容涉及到的学科理论体系编写教材,形成科学合理且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教材体系。实际上,教材体系建设不单纯指上课教材,还包括教学参考书、教学讲义、教学指导用书、教学案例和课件和网络资源库等教学辅助体系。
第二,逐步探索如何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的教材体系有效转化为教学体系,这是教材编写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教学实践中存在没有规范性教材,或者对教学讲义使用不规范的现象。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学内容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专业特长进行选择讲授,讲授的内容与教学体系关联不大或者略有偏颇,如此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课程教学体系的权威性和育人效果;一些教师则对教学内容没有吃透,理论知识没有很好地转化为教学体系,可能无形中会形成一些错误的理解,容易在授课中误导学生;一些老师探索多样的教学方式,不断创新教学改革,却在教学内容方面偏离教材体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课程的教学效果。通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教材体系的制度化建设,不断规范教材体系,明确教材的科学性、權威性,严格按照教学内容开展教学过程。
(二) 教学实施体系制度化建设
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教学质量,需要夯实教学实施体系作为基础保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教学实施体系理应着手于集体备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和实践教学制度等方面的系统性建设。
首先,集体备课是课堂教学的准备环节,是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之前集体进行的教学研究活动,也是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序幕。在集体备课过程中,由同一学科、同一课程的教师之间通过交流、研讨和展示等方式就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集体研讨,激发了思想碰撞,启发了新思考,实现资源共享,拿出新招数攀登教学高峰。集体备课“具有系统性,是学习共同体、教学共同体与学术共同体的同构过程,意味着一整套制度、平台、机制、环节、方法和资源配置的有机结合”[5]。每一位任课教师,在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内容的理解等方面都各有所长。集体备课充分调动了每一位任课教师的教学特长,将个人的优势与集体的智慧有机地结合起来,凝心聚力,笃行致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涉及历史学、政治学、民族学和教育学等多个学科专业,对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养要求很高。
其次,教学督导制度是教学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对教学质量、促进公平、提高效率和达到教育改革目标等方面进行专业化指导。教学督导是对教学、学风及学校的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的监督,关系到学校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等兴衰成败的重要问题。因此,建设符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特点的教学督导制度,有效对课程的教学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教学质量指导,督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任课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方法和取得教学新成效。(三) 教师队伍制度化建设
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教师队伍制度化建设,是该门课程制度化建设的重要举措。教师队伍制度化建设要重视教师队伍的准入制度,改革和完善考核评价制度、教师培训制度。
第一,严格教师队伍的准入制度。教师肩负传播知识、传播思想和传播真理的使命职责,肩负大学生增强“五个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重任,是教育体系内最为关键的人力资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理论性、专业性和思想性,对于任课教师的任职标准较高,不仅要有民族学相关学科的背景或专业知识的关联度,且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的话语体系也需要多学科协同支撑,“民族学承担着论证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实体民族的使命,历史学承担着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升为历史观的使命,政治学承担着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国族属性的使命,心理学承担着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心理基础的使命,社会学承担着以社会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6]。因此,授课教师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还需要掌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新的话语体系,来讲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故事。
第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教师队伍化建设还需要改革或完善考核评价制度。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教师能否将课程知识与新时代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能否精确且完整地讲深讲透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成果,能否灵活运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实效性和育人效果,能否实现对学生的价值观引领、政策引导、学理探讨和实践育人的结合。这些均要审慎、综合性评价。故而,改革或不断完善课程的考核评价制度,将教学课堂效果、教学改革成果和教学质量监督评价结果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当中,让任课教师聚焦重心到教学工作上,是教师队伍制度化的重中之重。以教学为中心并不等于教师不需要进行科研工作,没有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的深入研究,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创新性和高质量也难以保障。因此,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任课教师的考核评价制度方面,需要结合所在地区、高校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用突破性制度“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7]。
第三,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任课教师的培训形成常态化制度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任课教师的常态化制度化培训是提高教师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任课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由于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理论构建、内容体系、教材体系和课程体系均存在不同程度需要提升的空间,且全国范围内课程的一体化建设还不充分,这些特点决定了教师培训常态化制度化的必要性。
三 坚定不移推动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制度化建设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是一门思想性、政治性较高的课程,具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立德树人”的属性,其制度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理应“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保障,确保各项制度落地生根,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同向同行。
(一) 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加强课程建设组织保障
“所谓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就是按照人们思想、行为变化的特点和规律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必然遵循”。做民族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是就是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紧扣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教育工作,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五个认同”贯穿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的重要途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管理,而高效地组织规划是课程制度化建设的有力保障。
从课程制度化建设的要求来看,首要建立科学的组织规划机制体制。国家层面要做好课程建设的总体规划,统筹协调大中小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和教师队伍建设,对课程的根本原则、目标和内容等进行明确规定;各级各地的教育系统要统筹制定好实施制度、办法和细则,要根据学校类型、教育教学资源适时展开教学工作;各高校要掌握思想政治工作的正确方向,严格执行顶层设计的制度规范,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各项制度的执行,严格、科学把握好课程的政治性、思想性的统一。逐渐形成自上而下一体协同发展的新思维、新理念,助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常态化制度化发展。
(二) 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加强课程教育教学规律研究
教书育人规律,是指“教育者在培养教育对象成长、发展的过程中,教书和育人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其中教书和育人的性质、目的和内容是教书育人的根据和发展变化的基础,是最重要的本质联系”。课程的制度化建设理应夯实教书育人规律的基石。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的制度化建设过程中,一定不能忽视课程教育教学规律的研究和遵循。
(三) 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加强课程实践教学模式创新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一論述深刻阐明在人生成长关键时期的青年学生价值观的重要性。一门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教育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遵循学生的成长规律,强化价值观的塑造,这是课程建设逻辑起点和价值基础。
高校必须以培养青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基,促进青年成长成才。从国家层面对大学生教育的重要指示渗透着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来看,其是成功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有效途径,可以实现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思想教育方面的整体性目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理论教学同实践教学互相结合起来,将办学目标和特色育人体系结合起来,将课堂分为讲座的聆听、公益社团的参与、社会活动的实践和实践体验的诉说等,建立有学校特色、学团特色和学工特色的课程实践体系。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中渗透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使学生树立积极的实践观念;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和实践精神。
一言以蔽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的重要途径,课程的质量优劣一定程度上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课程的制度化建设,必然要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审视完善课程建设的目标和思路。探索建设适应新时代要求的课程体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引领和导向,实现课程理念的更新与优化、课程体系的特色与创新和课程内容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课程更具高质量内涵发展,这是个值得持续深入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8-29.
[2]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3] 杜玉明,李松林.强化教学环节的研究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J].思想教育研究,2008(9):58-62.
[4] 刘立德.陆费逵与“教科书革命”[J].教师博览,2012(9):52-54.
[5] 肖贵清.论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制度化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4):98-104.
[6] 郝亚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亟待多学科共创理论话语体系[J].民族学刊,2021,12(10):10-15,116.
[7] 习近平: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J].创造,2022,30(4):2-4.
基金项目:2021年度国家民委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一体两翼: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模式创新及资源库建设研究”(ZL21022);2021年度北方民族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教学叙事与话语体系构建研究”(2021JY060);2022年度北方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关系研究”(2022ZLGTTYS01)
第一作者简介:王丽霞(1985-),女,汉族,宁夏石嘴山人,法学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民族团结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