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贤昌 庞庆泉 农铮
摘 要:答疑辅导是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重塑高校教师权威性的重要教学疆域。除了传统的课堂答疑,当下线上答疑、坐班答疑和开放交流时间等创新形式已然不再单纯是第一课堂的延伸或补充,而是形成有范式有规模的“第二课堂”,要加强课程体系整体设计,对答疑辅导有系统性的支持,在管理端给学生增负,切实加强学习管理,提升教师综合能力,加强师德师风。
关键词:答疑辅导;第二课堂;激励计划;Office Hours;机制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4-0091-05
Abstract: Answer counseling is an important teaching field centered on students,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and reshaping the authority of college teachers. In addition to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answering, the current online answering, class answering, open communication time and other innovative forms are no longer simply the extension or supplement of the first classroom, but the formation of a paradigm with a scale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overall design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have systematic support for answering counseling, increase students' burden in the management side, strengthen learning management, improve teachers' comprehensive ability, and strengthen teachers' ethics.
Keywords: answer counseling; the second classroom; incentive plan; Office Hours; mechanism action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互联网高速发展成长起来的群体,在互联网中获取碎片化知识是他们生活学习的常态,是一群比以往大学生都“懂得更多”的群体,教师课堂教学的权威性正在消解。但“懂得多”并不代表能做得多,能做得好,当代大学生还是有许多可塑的要素。2019年9月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围绕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要提升学业挑战度,强化教学过程和教学考核等方面的质量要求,增加学生投入学习的时间,提高自主学习时间比例,引导学生多读书、深思考、善提问、勤实践。让学生忙起来,增加学生学习时间,学生的问题就会多起来,因此务必加强答疑辅导教学工作,才能真正推进大学本科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 答疑辅导的机制作用
(一) 答疑辅导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疆域
当下的课堂教学加重了“互动环节”的考核,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都会想办法增加与学生互动交流的环节,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但课堂教学首先是“以教材为中心”,教师设计出来的互动也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更多的时候仅仅是发挥“活跃课堂气氛”的功能。在研判何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时,答疑辅导无疑更加能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以学生为本”。
答疑辅导的核心不是答疑本身,不是“有问必答”,而首先是“驱动机制,创新能力养成”,即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研究,养成提问的习惯,培养和提高学生“提问”的能力。2013年7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强调,“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任何“质疑和提问”在学生这个微观个体上都是创新能力的表现,标志学生“从0到1”的“质”的进步,“疑”是衡量学生学习进步和教育质量的重要维度。在答疑辅导中,老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帮助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问题得到高效的解決,学生有获得感,有成就感,对学习就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驱动学生开展更深入的提问和思考,进一步需要开展更广泛更深入的阅读,从而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实现个人价值的不断提升。答疑辅导的教学内容源于学生的“疑问”,则完全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实现教学服务个性化,实现教学公平。因此,答疑辅导务必要与课堂教学一样得到足够的重视,需要有完整规范的制度安排,不应简单地认为答疑辅导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
(二) 答疑辅导联动“教”与“学”
韩愈在《师说》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课堂教学检验的是教师的基本功,要求老师围绕教材开展课堂设计,更多的是应用方法要素和手段要素实现“授业”功能,首要的任务是重点突出,其次才是解决“难点”问题,并在课堂上执行教学设计。难点问题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学科的难点问题,这个层面的难点问题应该是教学的重点问题。另外一个层面是学生的难点问题,学生的任何一个问题,无论多简单都是难点问题,每个学生面临的难点问题都不一样,这一层面才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解决,需要因材施教。
我们常常讲要警惕教学“脱离实际”,不仅仅是要警惕教师的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情况脱节,更要警惕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脱节。不知道学生的学习痛点在哪里,这样的教学效用很低。答疑辅导使教师能与学生有充分的交流,是教师掌握学情的重要渠道,真正掌握学生的“难点”问题在哪里,再回归课堂设计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做到因材施教。当下的课堂教学应当更加能够给学生带来启发,俗称“挖坑”给学生,答疑辅导是教学生“填坑”,并继续与学生共同挖更深的坑……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答疑辅导,大学教学囿于教师的课堂设计,可能连“授业”的功能都不能实现。教师应用科学方法和理论知识在解答学生问题,也要获取新的知识、新的视角,对老师来说即是将理论知识付诸实践的过程。
(三) 稳固师生关系,重塑教师权威性
在大数据时代呈现出知识的存储量大、种类和来源多、知识的可信赖程度和价值高、时效性强的特征,冲击着传统教师知识权威的存在。教师和学生在答疑辅导中能够有更多的机会“面对面”交流互动,在答疑解惑中传道授业,精准地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更加考验教师的综合能力,高质量的答疑辅导更容易获得学生的仰望,重塑教师权威。
实务中“Open Office Hour”等创新型的答疑辅导不仅涉及课程答疑、专业指导、考硕考博,还包括转专业、出国计划、时事热点、个人成长、人生选择和个人感情等等,教师不再是上完课就走人联系不上的老师,其角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既是师生关系,也是师徒关系,既是人生导师,还能是朋友关系,说到底答疑辅导就是为学生“办实事”。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教师在教学与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受各种制约因素的影响也会面临各种瓶颈,比如在阅读上的时间能够分配的时间越来越少,而答疑辅导能够成为破局的有效途径之一。答疑辅导的基础是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研究,这都需要阅读与实践并在此基础上产生疑问,有了疑问基础师生之间就有了共同话题,众多的学生带来的不仅仅是话题本身,而是无形中帮助老师扩充了大量的“阅读”,师生之间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学习伙伴”关系,有思想碰撞,能碰撞出新的学术思想和观点,教学相长,相互依赖,相互信任。
二 答疑辅导的主要形式
答疑辅导是当下大学生理论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各个高校也将答疑辅导作为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制定了答疑辅导的管理规定,开展形式多样的答疑辅导制度。
(一) 线上答疑辅导
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期间,利用教学资源开展线上教学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后疫情时代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成为教学改革建设的主方向。但利用教学资源开展线上教学也面临许多问题,存在天然的缺陷,如教学资源的知识层面低,许多教学资源不适用网络教学,甚至有“刷课”“替课”等不良现象。答疑辅导无疑是弥补这种缺陷的最重要的、最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师能够通过答疑辅导更好地判断学生学与不学。线上答疑辅导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QQ、微信等即时通讯方便快捷,通用性强;慕课、雨课堂等教学平台有较好的统计类考核机制,能够驱动学生积极参与,确保学生提问的参与率。同时线上还是很好的共享平台,实现“问答共享”。
线上答疑阵地最大的优势就是解决了“问”的事情,但“答”的事情就成了最大的难。第一,开放便捷的互联网打通了问的通道,大量的问题蜂拥而至,如果有问必答,教师的工作量之大难以想象,这样就导致问题积压,最终大量问题得不到解决,反而容易降低积极性。第二,学生“只管问,不管答”。线上教学平台的考核比较死板,基本都是统计类的考核,很容易解决“量”的问题,但这也是其最大漏洞所在。这种驱动不是真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为了完成参与提问的考核,学生在互联网上留下的问题就会掺杂许多随意性的问题,甚至只管复制别人的问题,也有老师辛辛苦苦做了详尽的答疑,学生可能看都不看。在互联网上,缺乏面对面的沟通,我们很难感知学生提问的主观心态,这样的答疑辅导能够解决“问题”,但很难说是解决了“学生的问题”。
(二) 坐班答疑制度
2012年11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发布《关于开展市属本科高校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试点工作的通知》,将坐班答疑与自习辅导次数、时间列入考核指标,教师坐班答疑作为教师岗位职责纳入教师考核体系,与绩效工资和激励计划挂钩。答疑辅导首次有了顶层制度驱动,有了系统性保障,并很快在上海市属高校全面铺开,国内许多高校也纷纷效仿,制定详尽的答疑辅导质量标准及评价方案,每学期编制详尽的坐班答疑和自习辅导计划。
为了避开教学冲突,坐班答疑和自习辅导往往要做跨专业、跨学科的安排,即有老师会安排到未谋面的学生群体坐班,极大地扩大了校内师生沟通交流的覆盖面。但也面临匹配度和交流深度的问题,答疑辅导的实效会有较大的折扣。同时,教学激励计划的初衷是打破“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打破晋升唯论文论,而事实上只是“增设”了“答疑辅导”的考评项目,结果“增设”的坐班答疑挤占了教师科研时间,教师职业倦怠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因素。坐班答疑缺乏明确的目标,无法做到课堂教学那样有设计有流程,解决不了学生不问的问题,“赶鸭子上架”学生也容易倦怠。从上海某大学的问卷调查结果看,对于专业课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学生更愿意选择网上论坛、门户网站求助,请教任课教师的意愿很低,坐班答疑真正執行的情况也不乐观。
(三) 开放交流时间制度
“Office Hours”也叫“开放交流时间”,起源并发展于欧美国家,我国台湾地区高校也得到广泛应用。“Office Hours”制度规定大学老师每周安排固定时间接受学生的预约,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在美国,“Office Hours”最重要的配套是“推荐信制度”,几乎所有的助学金、奖学金、出国留学和研究生院的申请都需要老师的推荐信,学生需要积极主动预约老师的“Office Hours”,并做好充分的交流设计以期获得专家推荐信的可能。所以,在国外,“Office Hours”本质上已经演变成了人才选拔的潜规则,是“严肃”的校园文化,康奈尔大学将“Office Hours”描述为“宝贵的财富”。我国目前实施Office Hours制度的高校并不多,主要集中在一些重点高校。南昌大学开展得比较早,2008年开始试点,2017年清华大学为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Open Office Hour”制度,可以开展一对一答疑、微沙龙和座谈讨论等交流形式,地点可以灵通安排,形成随处可见的“有温度”的校园文化,强化师生互动,促进跨学科交流。
“Office Hours”有别于坐班答疑,坐班答疑一般由学校安排固定的时间地点,所有的学生和老师必须到场,更像一种简单的督学活动,“Office Hours”的规则是预约机制,虽然也安排相对固定的时间,但地点和形式相对灵活,预约的学生往往都有较充分的准备,能与老师达成深刻的交流,更像一种会晤。“Office Hours”也有明显的局限性,往往只能覆盖那些积极预约的优秀学生,需要有非常优良的学风,这也是“Office Hours”鲜见于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的原因之一。同时,名师的预约很容易爆满,有的老师可能无人问津,如果赋予“Office Hours”人才选拔的功能,有的老师可能无人可选了。
(四) 答疑辅导课及课堂答疑辅导
答疑辅导课及课堂答疑辅导就是在教学进度中安排一定比例的答疑辅导课,或在课堂设计中安排一定的时间留给答疑辅导。这是一种不挤占教师课外时间的办法,与课程教学内容结合紧密,本质上属于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在课堂上公开答疑能起到示范作用,老师现场分析和引导思路对其他同学同类问题有直观的借鉴,同时可以现场组织学生互答,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
课堂答疑面临的问题,相信绝大多数老师都深有体会:课堂教学套路化比较严重,本身就阻碍了质疑的产生,加上中国学生比较内敛和从众,羞于当众提问,沉默成为课堂答疑最常见的现象;学生学习深度不够,提问的质量很低,学生最多的问题就是关于考试方式和考试范围的问题。课堂答疑需要有较好的规划,让学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避免学生无问题而导致预留的时间在沉默中消耗。
综合来看,答疑辅导更多的是在课堂之外开展的,制度化的“坐班答疑”“Open Office Hour”等俨然成为相对独立的“第二课堂”,共同的问题是:第一,答疑辅导还定位为第一课堂的延伸和补充,缺乏与第一课堂的联动性建设规划,停留在“增量”的“任务”建设层面,老师和学生的自由空间被挤压,成为老师和学生新的共同负担;第二,驱动机制错位,以简单的答疑辅导记录及信度极低的学生满意度作为考核指标,本质上还是以驱动老师为手段,手段变成目标,管理止于手段,没有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对于学生而言并不严肃。
三 答疑辅导教学建设基础
教学应当以教学为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中心的联动过程,很显然“答疑解惑”就是教与学的联动机制。“第二课堂”“答疑辅导”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形式的地位,不应仅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或补充,应当得到同等的重视,加强联动建设和管理,这才符合教学的内涵和规律。
(一) 解放第一课堂,开放第二课堂
首先,绩效管理要与时俱进,解放老师。目前大多数高校并没有很好地将答疑辅导纳入教学工作量计算当中,答疑辅导更多的是在原有的绩效上做“增量”,冠冕为“激励计划”,但难免成为新的职业倦怠因素。当下各个高校的绩效考核都要求老师必须上够足够的课堂教学,一般情况学校越差,教学工作量越重,如加上另外安排相对量的答疑辅导,教师的时间被安排得满满当当的,这种局面老师和学生的时间几乎完全被支配了,学生没有时间自习,老师没有时间做科研,答疑辅导如何能够实现目标?“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首先对老师有系统性的支持,要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之间做好“量”的转化,才能保证教学力量用在高质量的课堂和答疑。
其次,当下第一课堂的教学任务过重是出现“因人设课”,产生“水课”的重要原因之一。教学不应当以知识为本,而应当以人为本,要加强课程体系整体设计,课堂教学要少而精,淘汰“水课”,打造“金课”,老师的任务应当是用更多的精力统筹整合实践性强的课程,为答疑辅导搭建高质量的第二课堂平台,支持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给学生保留更多的探索时间和空间,确保学生有“问”的“实践”基础,保证师生有更多的、更深层次、更系统的交流机会,这样也能为“金课”积累更优质的素材,形成良性循环。上海中医药大学在坐班答疑活动中对接大学生科创计划,利用坐班答疑时间推进大学生科创项目的实施,将科创项目的进展与坐班答疑有机结合,引入PBL教学思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师的坐班答疑,从而形成坐班答疑与大学生科创项目的良性互动。没有共同的活动,没有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制度化的师生联系机制常徒有其形,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的目标和学生的目标是异化的,学生的目标是考得好成绩,但是优秀的学生不听课也能考得很好的成绩,第二课堂的活动是丰富多样的,设计的关键和评价的基础是老师和学生目标一致,促使老师和学生开展必须深入交流才能出成绩的,这样无论是线上答疑,还是坐班答疑,抑或是预约交流时间都会得到充分利用。因此,第二课堂建设应该是我国当下高校教改的重点战略。
(二) 加强管理,合理增负
“答疑辅导”以学生为中心,其内容源于学生的疑惑,表现多种多样,参差不齐,很难开展量化标准化管理,导致答疑辅导长期处于评价难、软监管的状态。实务中许多高校仅要求做简单的答疑辅导记录,有的高校也做学生满意度调查,但学生满意度调查的信度无法评估,整个答疑辅导的监管止于对老师的督察,“走量,走形式”现象突出,老师和学生都不重视。
既然是以学生为中心,那么教学管理也应以学生为目标,国外的“Office Hours”制度之所以得以普遍实施,国外教育界也对其赞誉有加,不仅仅因为其有温度,更重要的是“Office Hours”的“严肃性”,只有参与更有效的“Office Hours”才能有更大的机会获得推荐,这是一种内在的动力。因此答疑辅导务必在管理端给学生“增负”,切实加强大学生的学习过程管理,赋予答疑辅导的“通道功能”,学生在这条通道上获得“机会”。第一,教师要开发能体现学生进步的过程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的内容和评价的方法等,记录跟踪学生提问的量与质的变化,体现答疑辅导的教学设计,确保为“机会”审查提供可信赖的依据。第二,建立双向督察机制,教务管理直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展开随机抽验、飞行检查等并定期通报,以负面评价做宏观的导向,形成“不问为耻”的学习风气,同時建立教师答疑答辩制度,陈述“做了哪些工作推进学生提问”和答疑辅导的实效,“规范化,严肃化”,确保落实全面,带动所有的学生。
(三) 提升教师能力,加强师德师风
与课堂教学相比,答疑辅导更加考验教师的综合能力,对教师的道德品质要求更高。第一,教师要致力于打造“金课”,建设第二课堂实践平台,激发学生勤学好问,辅导学生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不仅要求老师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和深刻的思想见解,更要求老师具有开创性思维和能力,不能循规蹈矩。第二,答疑辅导需要老师具备更有效的沟通能力,要比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学生的表达,引导学生如何更准确地表达,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学生能够理解,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引导学生开展更深入的思考。第三,老师必须懂得分析学生心理,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与学生平等沟通,也要树立自己的权威。第三,与严肃的课堂教学相比,答疑辅导有更宽松的交流尺度,学生性格、性情及价值观得到释放,千差万别,因此要求老师要有宽广的胸怀,高尚的品格,严于律己,认真对待,平等对待所有学生,在接纳学生学生缺点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好“答疑辅导”质量保障的守门人。
参考文献:
[1] 张悦.大数据时代教师知识权威的消解与应对[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0.
[2] 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EB/OL].[2022-04-0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11_402759.html.
[3] 凌俐,莫国良.关于基础课程辅导答疑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08(12):69-72.
[4] 刘强,黄鑫.“坐班答疑”制度实施情况反馈——以某校大三本科生问卷调研为例[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8):153.
[5] 张永太,沈岚,王志,等.围绕大学生科创项目的坐班答疑设计与实施[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8,26(10):26-28.
[6] 刘云杉.自由选择与制度选拔:大众高等教育时代的精英培养——基于北京大学的个案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7,15(4):38-74.
[7] 薛元昕.精准辅导答疑在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中的实践研究[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18,35(4):292-296.
[8] 杨继敏,茹宗志,张弘强.新时代大学生合理“增负”的现实基础和实现路径探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2021,42(4):132-134.
[9] 姜凯译,徐淑艳,郑权.Office Hours制度在国内高校本土化实践探索[J].山西建筑,2019,45(19):160-162.
[10] 雷春,柴勇,王水卿.高校教师Office Hour效率研究[J].大众标准化,2020(10):103-105.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课题“新时代医疗保障人才培养中第二课堂思政教育研究”(2021C344)
第一作者简介:黄贤昌(1982-),男,壮族,广西貴港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医疗保障、卫生法律及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