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道德与法治》课命题评价探讨

2023-05-30 17:48:38胡迎春
文理导航 2023年18期
关键词: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胡迎春

【摘  要】在小学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促进能力发展的关键所在,为客观、全面地反映学科教学现状,实施与优化命题质量至关重要。本文首先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命题评价的内涵、特点、命题的基本原则,其次从几个方面深入探究命题评价的实践策略,力求让学生在完成试题任务的基础上,涵养核心素养,将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落地,引领学生的德行成长。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治》;命题评价

在核心素养导向下,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为切入点,通过实施命题评价,有助于针对性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终实现以考评教、以考促学的目标,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具魅力。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命题评价的内涵与特点

针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命题,本质就是将精细化标准渗透到命题各个环节中去的,确保无失误与缺陷,兼顾全、准、活、实、特五项特点。

“全”强调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特点出发,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上,着重考查基础知识、综合素质、价值取向、理性判断等;“准”强调立足于学生实际生活,在切合时代发展,融入社会热点的同时,将道德教育同法治教育进行深度融合,突出学科的育人功能的价值引领作用;“活”结合学科本质特征,在命题比重与要求上突出德育特色,重视图文结合、形式丰富,以此来体现人文关怀;“实”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着重考查学生是否具备自主学习能力、灵活应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特”强调在命题实践过程中以素养铸魂、教学赋能作为指导理念,通过立意导向、情境创设、设问等方式将核心素养元素渗透其中,体现命题特色。通过上述方式落实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命题实践,能够将教材知识点精准串联起来,形成系统完善的知识网络,促使学生在此指导下实现高效学习,教师也可透过反馈信息及时反思教学,针对性改进教学方案。

二、核心素养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命题的基本原则

为了从根本上实现《道德与法治》课考试命题的精细化,使考试命题发挥出“指挥棒”的作用,为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提供强有力的指导,立足于核心素养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课考试命题的过程中,应该以《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版)》《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作为依据,在此基础上严格遵循下列几项原则。

第一,思想性原则。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相比于其他学科,最为显著的特点体现在政治性、思想性两个方面,这也是为什么该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重要载体。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包含丰富的正能量内容,比如关爱社会、崇德向善、感恩奉献、关爱他人等,在开展考试命题的过程中,需要有意识地将这些内容融入其中,转化为试题形式,以此来凸显《道德与法治》课程独有的价值导向、课程育人功能。

第二,科学性原则。为更加客观、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掌握情况,提出的命题需要立足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始终以教材内容为主线,将学生的现实生活纳入考虑范畴,适当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同时与跨学科知识进行融合,设计以教学为导向的开放性试题,避免出现偏、难、怪、答案不确定的题目。与此同时,要控制好试卷题量,确保至少80%的学生可以在指定时间内轻松完成,突出题目的层次性,做到起点合理、坡度适当,确保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均能发挥出应有水平。

第三,创新性原则。《道德与法治》课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为此考试命题也需要从新时代出发,着重突出新课程改革方向、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从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角度来说,应该在原有题目或者经过改造后的引用题目上倾注精力,积极创新考试命题,确保在适应学生思想动态的基础上,也能进一步彰显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时代性特征。

三、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命题评价的实践策略

(一)明确考查要点

《道德与法治》教学应以学生的主体发展为本,以构建高效课堂为核心,通过课堂教学中各种契机合理运用,引导学生通过深度参与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有效强化学生的法治意识,这不仅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目标,同时也是提高考试命题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应该着重探讨与学生主体相适应的命题内容与命题模式,让小学《道德与法治》命题从过去侧重于考查“教了什么”轉变为考查“学到了什么”。

1.确定命题指导思想。根据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考试命题目标指向、命题基本原则,可以用“三个有利于”来归纳考试命题的指导思想。其一,有利于指导和推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全面贯彻新课程标准中规划的课程目标;其二,有利于显著优化学生《道德与法治》理论学习的方式,使学习质效得到进一步提升;其三,有利于客观全面地对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阶段性学习成果展开系统评价。实践结果表明,在此种命题思想的指导下,使《道德与法治》考试命题在突出学科功能、引领价值取向两个方面的作用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以及在评价、诊断、反馈、激励等方面突出了课程的德育功能,使《道德与法治》课程将立德树人这项根本任务落实落细,实现高质量育人。

2.合理设计试卷题型。一份精心审慎设计且符合精细化要求的试卷,必须具备难度适当、题型合理、表述简洁、注重拓展等特点,与其他主学科相比,由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知识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为学生的理解与学习带来了难度。因此,在命题过程中,应该把试题的内容安排得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能够结合认知经验与生活经验轻松理解题目含义,提炼出解题的关键信息。题型设置要做到灵活多样,不仅要有单选题,也要包含多选题、探究题、开放题、创新题等,为了给学生提供自由探索、深度思考的空间,使之个性得到最大程度发挥,在设置材料分析题目时可以适当提高分值。现阶段,不论是中考还是高考,都已经将材料分析题的分值设置为总分数的70%,在命题过程中有必要对材料分析题的设置展开深入研究,并把它作为未来《道德与法治》课程考试命题的重要部分。

(二)反映核心素养目标

评价一份试卷质量的高低,主要是看其内容中是否涵盖各个方面的知识点、各个层面的知识体系以及各个环节的知识模块。为此,在围绕《道德与法治》课程进行考试命题阶段,为落实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道德水平的提升,既要包括能够考查学生学科知识、探究能力的内容,同时也要包含考查学生优良品质塑造的内容,以及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问题解决能力,而且要协调好各部分内容的占比,确保有所侧重又不偏颇,将命题的核心素养目标充分反映出来。

1.融合当前时政热点。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为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学科,是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引导学生树立法治观念、养成正确思想道德观念的综合课程。因此,若要实现《道德与法治》命题的规范化、精细化,真正发挥其育人作用,关键是要树立“考试即生活、考试即教育”的思想,将教材中涉及的主干知识点,比如多元学习观、生态文明、公共意识、规则意识、安全教育、爱国精神等,与社会中的时政热点紧密联系起来,并将其作为《道德与法治》考试命题的重要参考素材。不仅如此,这些素材还需要同学生的学习能力结合在一起,选择适应学习能力的方式进行设问或者给予提示,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政治、经济、社会等重大问题的解读剖析中,使学生可以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从而达到对学生学习情况系统考查的目的。

2.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与终身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是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素质的综合体现。在围绕《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命题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始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坚持理论知识与生活逻辑的协调统一,深刻认识到高分是学生在主观能动性的驱动下自主做出来的,而不是通过死记硬背来得到的。在选择命题阶段,要尽可能地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在设计问题的同时,有意识地将学科任务、学科内容、问题情境进行结合,以用来考查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情况。比如,朋友、人际交往是小学生适应集体生活、实现健康快乐成长的关键因素,然而部分学生由于性格内向不善交友,导致性格愈加孤僻,社会能力相对薄弱。从这一主题出发,在进行命题时可以将“我们的好朋友”这一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联,设置对应问题,比如你有几个好朋友?你日常是如何与朋友相处的?

(三)提高教师命题水平

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育分”,但考试的目的却是为了对学习效果进行区分,从而促使教师合理化调整教学方案与策略;采取更为有效的方式指导学生深度学习。因此,命题在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强化学生学习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激发了教师们对新课改的积极探索,逐步形成别具一格的教学风格;另一方面,有助于帮助学生将碎片化的知识点整合起来,归纳错题难题,从而突出学习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

《道德与法治》课的命题是一项繁琐又富有难度的工作,要求参与命题的教师既要有过硬的专业素质、扎实的专业能力,同时还要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储备、教育教学经验,做到刻苦钻研、不懈学习,在充分消化教材的基础上,积极在最新的学科知识成果中汲取养分,娴熟地将自己的知识储备作用在课程命题环节,使得命题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具层次。其次,要拥有创新意识,并有敢于突破固有命题形式的勇气与能力,做到出新题、生新意。也就是说,不论是设计题目类型、知识点切入,还是命题角度、语言表达,都要做到完全的原创。同时,在现有题型的基础上,将新思维、新角度合理融入其中,以此来形成一道全新的题目。如果没有全新的、新颖的题目,或者加入一些创新辅题,那么,考试命题必然难以带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为突破走老路、炒冷饭的老路,需要重点增加命題的创新性,让考试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命题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指导提供了全新路径,在实践操作中要以品德标准与生活标准为抓手,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始终坚持主体性、全面性、思想性、科学性、创新性、指导性的六项原则,在此基础上从多个维度入手,实现命题新突破,努力打造高质高效的《道德与法治》课堂。

【参考文献】

[1]马振英.核心素养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命题评价改革案例[J].天津教育,2022(26):40-42.

[2]何晓霞.核心素养下数学评价命题现状创新[J].文理导航(中旬),2022(9):34-36.

[3]王旭东.小学表现性评价的命题技术[J].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20(11):3-6.

[4]陆瑞娜.浅谈小学语文口语交际的命题与评价[J].新课程(小学),2019(2):181.

[5]谢清霖,郑璘玲.指向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评价命题探索——以莆田市小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质量监测内容为例[J].新教师,2018(6):46-47.

[6]林少清.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纸笔测试中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考试周刊,2020(38):103-104.

猜你喜欢
小学教育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德育(2017年1期)2017-02-09 13:59:41
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几点反思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25:12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2:22:34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0:50:38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今日教育(2016年7期)2016-10-08 09:44:23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