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琴吟诵教学法在中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2023-05-30 17:36邹雪陈家春
文学教育 2023年2期
关键词:吟诵诗词教学

邹雪 陈家春

内容摘要:论文基于提高诗词教学有效性的目的,通过提炼陈琴“吟诵”教学的主要观点,并以陈琴执教的《<中庸>第三十九课》为例详细阐述“经典课堂六幕剧”的教学模式且尝试设计《愚公移山》教学环节,最终得出“吟诵”教学在实际运用中的注意事项,包括关注学生、注重情感熏陶、吟诵教学为课堂服务。

关键词:“吟诵” 陈琴 诗词 教学 素读

近年来,“素读”经典课程创始人,古诗词吟诵专家——陈琴所推崇的“素读”与“吟诵”教学日益受到关注。目前,学者对陈琴老师所推崇的素读与吟诵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素读经典课程,如“在经典素读中提升小学生的素养”(周凤娇,2021)、“中年级经典素读主题化教学初探”(侯学胜,2021)以及吟诵在各个阶段课堂的运用上,如“在吟诵中培养建构与运用语言的能力”(田小将,2021)、“浅谈吟诵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王柳,2021)。“吟诵”教学作为一种独特的教学方法合理运用在古诗词教学中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诗词承载着经过历史文化沉淀而成的各种生活情趣、审美取向、情感依托,但是在中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教师存在引导不充分的问题,未能有效挖掘古诗词中隐藏的美育资源,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甚至仍然沿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引导学生逐字逐句拆解意思,致使古诗词教学价值流失。实践证明,吟诵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意境美、韵律美与节奏美等。基于此,论文将从陈琴老师的优秀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并尝试将“吟诵”教学提炼为更具有普适性的教学方法,以此来提高诗歌教学的有效性。[1]

一.陈琴“吟诵”教学的基本主张

(一)教学观念——素读观

陈琴老师认为“素读”追求的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而是在诵读记忆过程中体悟文字美、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领悟古人独特的审美趣味和高尚的人生境界,最终达到积累知识、传承中华文化以及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2]因此,陈琴老师认为“素读”有两个特点:首先素读重视积累——读得多;其次重视质量——读经典。[3]

(二)教学手段——歌诀与吟诵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陈琴老师推崇的是歌诀与吟诵教学方法。

1.歌诀乐读法。特点是节奏明快,适用于学生边读边记忆。

2.吟诵教学。尤其是古诗词或现代诗歌,通过教师吟诵,学生能够正字音、辩节奏同时感受到文本的情感变化。这种方式类似表演,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可以有效吸引学生兴趣。

二.陈琴教学实录及模仿设计

(一)教学实录

陈琴经过反复琢磨,针对这些文学经典作品的教学提出了“经典课堂六幕剧”:“第一幕: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第二幕: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第三幕: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第四幕: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第五幕:引经据典,古为今用——格言美”、“第六幕:相关链接,故事屋——我爱听”。[4]

现以陈琴执教的《<中庸>第三十九课》为例详细阐述“经典课堂六幕剧”的教学模式。在第一幕陈琴老师要求学生朗读文章,她认为在不断读的基础上才能感悟文章,对文章有了初步感悟才能进行后面的教学。所以,在“读”这一步花了很多时间,有自由朗读、齐读和范读等多个环节,值得一提的是在学生举手泛读后,陈琴老师不仅自己给出了积极有效的评价还让其他同学也来评价,这样一个互评的过程让课题氛围更加活跃;第二幕是由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理解文章。在这个环节,陈琴老师就众不同了,她先是充满鼓励地邀请学生来分享自己理解透彻的地方,在老师不断的鼓励下,学生们纷纷起立发言讲述自己对于章句的理解。当有同学主动提出疑问时,陈琴老师也没有着急给出定论,而是让学生们进行合作探讨再派代表回答,这个过程中有小组成员之间的激烈讨论,也有小组之间的互相说服,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小组合作精神也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第三幕明大意,陈琴老师设计了一个有趣的环节,让一位女生读原文,一位男生读译文,简单的地方一晃而过,复杂的地方再作讲解。值得一提的是,《中庸》、《大学》、《论语》这类哲理深厚,蕴含深远,囊括了博大的中华文化的作品,属于难度比较高的经典作品,其中包含的深刻的人生道理、哲学理念及对事理的洞察对于小学生来说可能难免天方夜谭,所以在讲解时应当把握住度,陈琴老师并没有太纠结文章,而是联系实际,用浅显易懂的现实案例来讲解文中晦涩的涵义,这给我们的教学也带来启发,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不能好高骛远强求学生明白;“经典六幕剧”的第四幕主要就是背诵,陈琴老师探索了一种便于记忆的方法——结构记忆。她把文章以“诚者,天……也;诚之者,人……虽柔……”[5]。切割成几个片段,再通过不断的诵读和片段串讲,让学生根据结构提示当堂完成背诵;第五幕格言美,师生合作在文中找出一些优美的句子摘录出来,并做出了引用示例,这样对学生的作文积累素材;到了最后一幕原本的规则是结合所学文章,给学生拓展相关的课外故事,丰富学生视野。陈琴老师在此次教学中为了更加贴合教学内容给学生展示了一个关于张衡的小故事,她让学生结合课堂内容的学习和课外的拓展用学过的语句来评价张衡,这个环节不仅帮助学生巩固了本次课所学知识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这个过程抓住了小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心理特征,表面看与教学内容无关实际上是紧紧联系课堂教学的设计,让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故事会氛围中巩固所学的知识,并且这也符合语文教学注重实践的特點,一切知识只存在于脑海中是没有意义的,只有将所学运用起来,语文课堂的目的才算实现,语文教师的职责才算到位。

(二)模仿教学设计

笔者根据陈琴老师的教学实录的经验总结效仿“经典课堂六幕剧”设计了《愚公移山》教学设计,如下:

“第一幕:声音先于义理——放声读”。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教师梳理生僻字词纠正读音和节奏;在这里,学生通过第一遍诵读只需要对文本中涉及的人物有一个初步印象,然后根据老师的讲解学习字词就可以了;

“第二幕:学而不思则罔——读而悟"。第二遍要求学生带着疑问默读,问题设置为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样的事并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然后教师请同学复述再请同学补充,最后教师做出及时的评价和反馈,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给予积极的肯定,对他们的措辞进行点拨;

“第三幕:古文今说洗耳听——明大意”。这里主要教学目标是梳理文章大意,在上一步在老师的提示引导下同学們已经概括出了《愚公移山》文章的梗概。在老师的带领下划分出了事件的的起因、经过、高潮和结尾。因此这一步只需要教师带领学生参考注解重点讲解之前没学过的字词和句式,如“甚矣,汝之不慧”这一句需要花时间讲解。同学们容易把这句话处理成简单句翻译成“你太不聪明了”,而事实上这句话的主语应当是“汝之不惠”,正确的语序就是“汝之不惠甚矣”这是一个主谓倒装句,其中“之”字起到了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去掉“之”字,“汝不惠”是一个独立的句子,加上“之”,可以理解为“汝之不惠”这是一个短语,不再能够独立作为句子。正确翻译:“你不聪慧(这个情况)太严重啦!”这里要教会同学们的是不能望文生义,虽然看似两种翻译意思差别不大,但在语法结构上却相差甚远。

“第四幕:熟读成诵,过目不忘——我乐背”。为了让学生更快地理解并背诵文章,教师应引导学生勾画文章关键字词,例:两山位于“冀州之南,河阳之北”;这两山庞大到“方七百里,高万仞”;正因为是如此庞大的两座大山阻断了交通,所以愚公移山想要达到的目标便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即道路通畅不再堵塞;而愚公移山的工具极其简陋,愚公是通过“箕畚”来运输泥土到“渤海之尾”的;如此简陋的工具,如此遥远的距离,运送一次却要花费“寒暑易节,始一反焉”一年的时间;正因为移山有这么多的困难(人少、山大、工具简陋)智叟才会跳出来反对这件事并嘲笑愚公“甚矣,汝之不慧”;尽管如此,愚公却不以为然,他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移山这件事,始终相信“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正因为愚公的坚持,所以最终移山的结局是“无陇断”。愚公选择了做对的事并坚持做下去才会得偿所愿。这样的梳理,既理清了文章内容还穿插了课文原文,让学生们更便于理解和记忆。

“第五幕:引经据典,古为今用——格言美”。《愚公移山》最具有哲理性的语言便是愚公反驳智叟的那一段话“虽我之死……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这也是寓言故事的特点——在简单的故事中蕴含身后的哲理,因此这里应是教学重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分析其中的道理——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再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一件件小事积累起来就成了大事,人的力量虽然渺小但人类的力量却是无穷。

“第六幕:相关链接,故事屋——我爱听”。由于《愚公移山》是一篇寓言故事,相信学习以后同学们会对寓言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在讲故事环节,教师可以再选取一则充满哲理的寓言故事将给学生听,让学生们来探讨这个寓言故事想要教会我们的道理。这样激起学生兴趣以后甚至可以开展一次故事会,主题就是分享寓言故事,让学生口述故事并讲出其中的道理。

陈琴老师的“经典课堂六幕剧”再一次证明,其倡导的“吟诵”教学目的不是纯粹的单一的记忆,而是在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精准抓住教学重点、找准切入点实现有效教学。[6]

三.“吟诵”教学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关注学生

“吟诵”教学在古诗词教学课堂中的运用日益广泛,其普适性也日益增强。前面讲到陈琴老师认为“素读”追求的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而是在诵读记忆过程中体悟文字美,感受古人的情感世界,领悟古人独特的审美趣味和高尚的人生境界,最终达到积累知识、传承中华文化以及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因此,“素读”重视有质量的积累。而不同阶段的学生有着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所以在要求经典的海量阅读时不能一概而论、搞一刀切,不能要求低年级的学生阅读过难的书籍也不能让高年级学生阅读过简单的篇目。总之,一切以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为依据,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阅读如此,课堂教学也是如此。对于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基础薄弱,在“吟诵”节奏方面必须由老师制定统一的规则才不会乱套。而高年级的学生有了自己的思想和见解就不建议去规定一个规则,而是应该包容学生自己的理解,允许并鼓励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特见解。

另外,学生不仅是只知道学习的认知动物,他们也是具有丰富情感的动物,他们的学习动机会受到各种情绪因素的影响。教育心理学认为,与动机关系紧密的情感因素包括兴趣、焦虑、好奇心和唤醒水平等等。而在这些因素中,兴趣最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校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有经验的教师最注重的方面。心理学上将兴趣定义为一个人表现出的对某种事物的经常性的趋向,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且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如果学生对学习感兴趣,就会对学习表现出积极情绪色彩,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学习兴趣的形成和表现上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时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例如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不稳定,注意力连续集中的时间较短,他们对新颖、形象、具体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在教学中,扮演角色、丰富的肢体语言都可以吸引他们投入到学习活动中。[7]

(二)重视情感熏陶

重视情感熏陶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减少字词讲解。古诗词和其他体裁不同,小说重点在人物、情节与环境,散文要学习形散而神不散的写作方法。然而“诗言志”古人写诗作词大多是感时伤怀、抒发己愿,因此把握情感才是重点。比如,在《愚公移山》中如果讲解字词其实没有什么值得讲的,只有一句主谓倒装特殊句式,所以重点应该是学习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品质和永不言弃的追求。而现在的一些语文老师在诗词教学时仍然太过拘泥于字词的理解上,这样不免导致一首完整的充满作者情思的作品被分散成零零散散的碎片,不仅缺失了美感还阻碍了情感的共鸣。当然,并不是指字词就可以忽略,像诗眼或者词类活用这样的关键性字词应当单独讲解。但尽管是这些重要的字词也是应该放在文本里面去解读的,单独拿出来就失去意义了。因此,“吟诵”教学应当对字词不求甚解,对意境和情感浓墨重彩地加以分析讲解,在把握大意的基础上深入探究诗词的内在美而不是语言外衣。

(三)为课堂服务

作为教师在运用“吟诵”教学时应当清楚这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它不是课堂的中心更不是课堂的全部,如果整堂课为了“吟誦”服务那就是颠倒是非了。这里还要提醒教师,由于高年级的学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无法规定“吟诵”规则,这有可能造成课堂混乱,尤其是新手老师可能无法掌控课堂秩序。对此,教师要提前做好准备,采取必要的措施管理课堂。此外,“吟诵”为教学服务就一定不能喧宾夺主,必要时候采用这一方法可以事半功倍,而如果滥用就会适得其反。尤其是一些老师在上公开课时为了展现其教学技能,把课堂变成了作秀的表演,这就失去了课堂的意义、教学的意义。所以,不管是普通教学还是“吟诵”教学都应当在有且只有一个目的——为课堂服务,为教学服务。[8]

吟诵教学的探索才刚刚开始,尤其在新高考背景下,吟诵教学未来还有更远的路要走,如何将其从一个小众的教学方法上升到一种科学的教学理论还需要语文教师在不断深入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但我们相信的是,“吟诵”教学对提高学生品味,激发学生学习阅读兴趣、传承中国传统文化、锻炼学生口语交际和培养文化素养都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更有深远的意义。因此,陈琴老师的“吟诵”教学方法应当被广泛应用于语文诗词教学,而我们的语文教师不应该局限于对别人教学方法的模拟借鉴上,在运用已有的教学方法上更应该总结教学经验摸索出一条最适合自己的方法。总的来说,教师要聚焦核心概念,设计有序的教学流程,设计有效的逻辑线条并不断改进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做到教师一课一得,学生一课一得,教学相长。

参考文献

[1]刘攀.小学古诗吟诵教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2.

[2]胡锦沛.语文“素读”教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2:38-39.

[3]陈琴.“素读”经典[J].人民教育,2007(21):38-39.

[4]陈琴.《中庸》第三十九课课堂实录[J]小学教学(语文版),2007(7):10.

[5]王东.小学语文古诗词吟诵教学的实践分析[J].新课程,2021(47):190.

[6]蔡宇行.小学经典诗词吟诵教学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6:11.

[7]邱志宏.吟诵经典气自华——谈小学语文古诗文吟诵教学[J].智力,2021.

[8]苏才连.小学中高段语文古诗词吟诵教学探究[J].新智慧,2021.

(作者单位:四川轻化工大学)

猜你喜欢
吟诵诗词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吟诵国学经典,提升语文素养
靖江吟诵的采录以及初步研究
吟诵,拥抱经典
韵兮境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