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春生
代县古称代州,历史上是我国北方的重要商业中心之一,具有悠久的商业文化传统。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代州逐步形成了以州城为核心,以阳明堡、聂营、峨口、广武四大集镇为商品集散地,以知名庙宇的庙会为载体的临时集市贸易,以分布于各村落走街串巷的货郎担为补充的“四位一体”商业贸易体系。而且,据历史资料记载,代州商人外出经商者众多。明清时期,特别是清初,张家口、归化城(今呼和浩特)、包头、多伦、库伦(今乌兰巴托)、海拉尔、西宁、哈密、迪化、太原、石家庄、上海、蘇州、成都、北京、天津等十余省市的20多个大中商埠都分布有代州人的商号。
明清时期,代州是山西北部一大都会,是晋北的贸易中心之一。元末明初作家施耐庵(约1296—1370)在《水浒传》第三回《史进夜走华阴县,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提到的代州雁门县城,就是代州城。文中对代州城作了极好描述:“入得城来,见这市井热闹,人烟辏集,车马骈驰,一百二十个行经商买卖,诸物行货都有,端的整齐。”这虽然是文学作品,但也能反映一定的现实生活。根据施耐庵的生平推断,如果他到过代州城,应当是元末或者明洪武三年(1370年)之前。代州城内以边靖楼为轴心,建有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各种商铺星罗棋布,整个州城俨然一个“超级大市场”。明代,在钟楼街还有石灰市,在边靖楼后还有豆腐巷。作为一州治所在地,代州城流动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庞大,煤炭需求量大,于是在州城东北部便催生了“炭市街”这个固定的煤炭交易场所,也催生了东关“牛市街”这个牛的交易场所。在边靖楼的前后还有虽无名却有实的柴市,平川村民将地里的高粱秸秆或砍下的山柴扎成整齐的捆在这里出售。
与此同时,代州城的商业呈辐射状,向“二州五县”乃至北方其他地区延伸。所谓“二州五县”,是指清末忻州及其所辖的定襄、静乐两县,代州及其所辖的五台、崞县和繁峙三县。
代州城既是农产品的交易市场,也是农产品的集散地。聂营、河头、南门园等地的大米,中解、峪口、峨口等地的烟叶、辣椒,七里铺和马站的香瓜,西关的白菜,南门园的茴子白,岗上的大葱,峪里的大蒜,口子的花椒,滹沱河两岸村庄的甜菜、蔓菁和葵花子等,众多村庄的高粱、玉米、谷子、黍子、糜子、小杂粮等,各种农产品源源不断运往代州城,除满足城内居民的日常消费需求外,其余则贩运到周边地区。与此同时,崞县老鸦窝的莜面,同川的黄梨、油梨、苹果、槟果等;繁峙县的粮食;五台县石限的瓦缸、砂器(砂锅等)、陶器(瓮、雷盔等)、定襄县的铁器和风箱等;怀仁县(今怀仁市)吴家窑的瓷器等,也源源不断运至代州城,又通过代州城分销到其他商号及消费者。
清代,代州的烟叶、大米已经远销到归化城一带。在1997年5月出版的《绥远通志稿》“清代商货价格变动表”中,代州叶子(烟叶)、代白米(代州大米)赫然在目,其中,代州叶子在同治八年(1869年)的价格为0.007文/两,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的价格为0.019文/两;代白米在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八年(1730年)和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的价格分别为每斗1800文、2200文、2400文,等等。
清代中叶,代州城有商号300余户,商人2000名左右。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奉行“利洋商而抑华商”的政策,代州城商号仅存144户。清道光年间,代州城有商号274家;清宣统三年(1911年),代州城有商号116家。在以鼓楼为中心、东西长达一公里的大街两侧,店铺鳞次栉比。炭市街口、钟楼巷、东关吊桥、西关香圪坨等街头巷尾,遍布大小店铺。作为晋北商业中心之一,代州城富招八方商旅,一派繁荣景象。
商人、商业总是借助邮政来传递信息、邮寄物品并完成汇兑结算等业务的。一个城市邮政开通的时间及邮路的多寡也是衡量该城市商业繁荣的重要指标。清代山西的第一条邮路是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创建的,而代州在光绪三十一年就开通了邮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山西邮政总局开通代州—宁武邮路,次年又延伸至岢岚。由于代州商人在绥远、包头一带经商者较多,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山西邮政总局开辟代州—朔州—威远堡—朔平—杀虎口—宁远厅—归化邮路。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开通代州—灵丘、代州—朔平、代州—广灵邮路。在清代,一个北方的州城就开辟多条邮路,这在当时省内是少有的。
1912年之后,代县城的商业组织按行业异同,自发立社分行。全城商业分五大社、二十行。五大社为:宝珠社(金银首饰、珠宝兑换)、宝元社(典当)、宝丰社(粮食和食品加工)、宝锦社(钱行票庄)、云锦社(锦货绸缎)。二十行为:京货行、山货行、杂货行、芝麻行、陆陈行、钱票行、典当行、珠宝行、靴鞋行、木器行、铁器行、油漆行、古玩行、药材行、食品行、成衣行、印染行、理发行、缫纸行、粮食行。其中,以收粮、磨面为主,兼营缸坊(酿酒)、油坊、干货(麻片、麻花、点心、饼子等)等的是陆陈行。主要经营茶、烟、纸张、蜡烛、供香、海味、爆竹等的是芝麻行。主要经营衣帽鞋袜、文具纸张、糖果烟酒、水果干果、犁耧耙耱等农业用具、锅碗瓢勺等生活用品的是杂货行。主要经营从京津进货的丝绸布匹、棉麻线等针织用品的是京货行。主要经营农牧业生产资料、工具等的是山货行。
《山西大观》记载:“本县内的商业比较活跃。据民国二十三年度的统计,营业税为21703元,其中普通营业税为6720元。”
1937年日军侵占代县后,商业极度萧条,代县城仅存商号119户,资本总额20万元,户均千元左右。
一、门类齐全而兼收并蓄
与祁县、太谷、平遥、介休(简称“祁太平介”)等县城,以及忻州、静乐、定襄、五台、崞县、繁峙、朔州、山阴(简称“晋北州县”)等的商业相比较,代州城的商业具有门类齐全而兼收并蓄的特点。“祁太平介”等县经营的商品和服务,代州城基本上都具备,如:茶庄、典当、钱庄、票号、金银、珠宝、古玩、粮食、采帛、布匹、花布、杂货、药材、颜料、染织、鞋帽、炉食、首饰、文具、铁器、木器、皮麻、山货、肉食、锡铬、剃头、靛料、煤油、粮食、食品、餐馆、旅栈等行业。同样,“晋北州县”独特经营的山货、皮毛、莜面、胡油、高粱、糜子、豆类、煤炭、木材、打猎器具、防寒用品等,代州城也经营。代县城的珠宝玉器商铺多,即便在1937年七七事变前,照常开业的还有福厚永、张良护、庆兴盛、德义永和福全兴五家珠宝行。
代州城还经营其他州县不经营或者少经营的商品,如:描金漆器、大米、软高粱面、黄酒、麻片、豆面饼、干烙儿、挡人焙(后两种已经失传)等。代县黄酒历史悠久,早在宋代酒业專著《酒名记》中就有记载。明清以来,随着蒸馏技术的推广,代州白酒的制作也领先于其他州县。代州最大的白酒作坊刘缸坊,名冠北方,尤其是在绥远、包头一带。代州城西南街有酒仙庙,通往该庙的街叫做酒仙庙街。清代,代州城的印刷业也比较发达。民国时期,代县城的雁门亨利石印局和中华书局是很有名气的印刷商号和书局。即便到了1951年,代县城还有三家印制票证的商号。
二、品种多样而特色鲜明
(一)鲜菜品种多、腌菜呈特色。代州历史上就有“菜代州”之美誉。代县北部的雁门山、草垛山、馒头山是恒山余脉的延伸,也是当地中温带和暖温带、塞内和塞外的分界线。在没有设施农业的年代,雁门关以北是不具备种植水萝卜等时令蔬菜条件的。而代州属于我国北方岩溶泉地区,大小泉域遍布全境,滹沱河穿越境内中部。南北两山洪水的冲积造就了“繁代走廊”的平川带。所有这些都为蔬菜的种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过去,代州的蔬菜有菠菜、小葱、豆角、长豆角、茄子、黄瓜、莴苣、芥菜、西葫芦、西红柿、青椒、辣椒、水萝卜、胡萝卜、白萝卜、白菜、芫荽、茴子白、苤蓝、莙荙、南瓜、金瓜、韮菜、大葱、茴香、黄花菜、刀豆、大蒜、地栗、洋姜等几十种。过去有一个段子:塞北某地男子到代州做工一段时间回家后,逢人就夸:“代州的女人真细心,鲜菜切得细整整,白萝卜(因塞北当年没有水萝卜)两头还染上红点点。”除时令蔬菜外,代州妇女还擅长腌制酸菜、酱菜、泡菜和腌菜(干咸菜)四大类二十多个品种的小菜。心灵手巧的代州厨娘腌制的小菜不仅丰富了餐桌,而且创造了商机。卖咸菜也成为代州城内陆陈行的一大特色。
(二)与旅蒙相关的商品和服务较多。代州商人中多为旅蒙商人,经过雁门关的也多为旅蒙商人,与骆驼、马等牲畜相关的设备、物品及其服务就成为代州城重要的商品和服务。“(代县)手工业以生产麻绳比较兴盛。”如骆驼、马等牲畜需要的辔、缰绳、皮鞭和鞍鞯等;胶皮车、牛车、车轴、车辋、车轱辘等;兽医、钉掌、毛毛匠、皮皮匠等;经营的皮毛制品有毛口袋、毛毡子、毛鞋,皮袄、皮裤、皮靴等。以鞍鞯为例,鞍鞯就是鞍子和托鞍的垫子,放在牲口背上驮运货物或者供人骑坐的器具,多用皮革和木头加棉垫制成。过去骆驼、骡子驮货物和车辆驾辕的牲畜都需要鞍鞯,没有鞍鞯无法负重,不合适的鞍鞯会让牲畜疼痛难忍,也无法行走。故制作合适、舒适的鞍鞯非常重要,也是个技术活。过去,代州城的木匠铺和个体木工加工制作的鞍鞯都比其他地方的好,因此,不少周边县的车马客户也专程到代州城定制或者购买鞍鞯。
(三)铜、银器皿、首饰的加工制作较多。代州历史上盛产铜,而银又是铜的伴生物,故代州也产银。清代著名学者顾炎武在考察山西的各种特产后曾写道:“铜,代州凤游谷及垣曲县北山俱出。”清末,代州“以铸造铜像著名”。清末和民国年间,炭市街柳家巷的王氏开设银匠铺,专门做各种金银首饰,以及手工制品。民国年间,上曲村(今双徐村)的梁生瓜是代县有名的银匠。他不仅能做金银首饰,还制作中医针灸用的金针和银针。过去代县针灸医生用的金针和银针基本上都是梁生瓜制作的。民国年间直到1970年以前,大烟旺的张月恒在代县城东大街路北、县政府大门东开设铜匠铺,制作、经营铜茶壶、铜瓢、铜勺、铜铲、铜壶等器皿。
(四)与宗教和祭祀活动相关的商品和服务较多。受五台山佛教和途经代州到五台山朝觐僧侣的影响,代州历史上是一个宗教信仰特别深重和迷信活动特别多的地方,因而代州城内经营佛事用品和祭祀用品的特别多。西藏、青海和蒙古等地僧人到五台山礼佛沿途也离不开法器和祭祀用品,代州城便是除五台山之外最大的法器和礼佛用品销售场所。代州城的东大街、西大街、西关、东关吊桥下的日用品商铺或者杂货铺大都经营佛事和民间祭祀用品。过去,代州人进城买十件东西,其中就有两三件是与佛事或者祭祀有关的。佛事用品分消耗品和日用品。消耗品为黄裱、蜡烛、香火等;日用品包括香炉、蜡签、锣、钯、神龛、佛龛等。在代州城内经营佛事用品的人,不仅有代州本地人,繁峙、崞县、山阴、内蒙古等地的商人也在代州城经营相关物品。此外,代州城边靖楼后还有专门为丧事活动服务的杠坊。
(五)购进多于输出、销售大于生产。代州城居民多、商人多、官员多、僧侣多,加之资源秉赋的不平衡,导致形成了一个消费城市,一个商品输入与输出不平衡的城市。代州自古就有“吃繁峙、烧崞县、花五台”之说。所谓“吃繁峙”,是因繁峙自古是粮仓,除本县自给外,主要还卖到代州等地;所谓“烧崞县”,是因代州没有煤矿,所需煤炭主要从崞县及周边县的煤矿购进,其中,崞县的炭峪是一个煤炭运输的中转站。代州城及州城以西村庄所需煤炭主要从崞县的炭峪运输,因此,从阳明堡到炭峪的车马大道也被称为炭道。所谓“花五台”,是因代州能工巧匠多,会铸铜佛像和修建庙宇,能够赚五台山寺庙的钱。五台山庙宇众多、规模庞大,每年的修缮费用高昂,其建设维修大多由代州的各种工匠完成,代州人自然赚得盆满钵满。代州城是一座商品输入城市。《山西大观》载:“该县(代县)的交易状态为销售少于购入,因此购销关系不平衡。据民国24年的统计,代县城购销总额为532064元,其中销售62045元,购入470019元,购销相抵,入超407974元。”
三、金融业居前而繁荣
代州城在历史上就是一个金融业发达的城市。金世宗大定十八年(1178年),在代州城西大街立监(掌管铸造钱币的官署,在今武安君庙内)铸钱,铸造并发行“大定通宝”白铜钱。该钱币“字文肉好又胜正隆之制(金之前发行的“正隆通宝”),世传其钱料微用银云。十九年,始铸造至万六千余贯”。金世宗大定二十年(1180年),又將代州监更名为阜通监,以正五品官员代州节度使兼任。金代在代州城设钱币铸造管理机构和铸币机构共十一年。南宋时期,代州城设中央货币管理机构和钱币铸造机构。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代州有当铺26家,均设在城镇。民国10年(1921年),全县有当铺7家,其中城当6家,乡当1家。1937年七七事变前,代县有当铺7家,其中县城6家。
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在城内开设的钱庄有大德昌、合义成、裕兴永。民国初年,代县商业发达,交通便利,出外经商者与本地之间的贸易活动日益频繁,使本县钱庄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有瑞记、协玉全、永丰和、永生厚、永生昌、永盛和、福全兴、震兴明、庆德隆、义兴德、恒升德、世合德、大顺兴、集义成、聚盛隆、荣升昌、裕昌兴、裕德厚、裕全厚、裕兴永、裕全和、裕兴昌、日升昌、大德昌、田德恒、德全兴、德和厚等近30个钱庄。
清宣统年间,全国在京注册账局共92家,在京有案可稽者52家。“这52家账局,总庄设在京城的35家,张家口11家,山西太谷县2家,天津、保定、多伦、代州各1家。”这52家在京城、张家口、多伦的账局总庄中也不能排除有代州人开设的。总庄在京城的账局中,至少有一家是代州人开设的。早在清代中期,代州马站村的商人周吉人就“以资二百金于北京经营账局,十余年获利四十万”。这是目前发现的代州商人在北京经营账局最早的记载。记载这一事项的载体是原立在马站周氏祠堂,现保存于代县城代州文庙内的《树德务滋碑》。也许京城、张家口、多伦的账局中还有代州人开设的,这需要进一步挖掘、考证,但就当时已经有账局将总庄设在代州城这一事实而论,其金融地位可见一斑。
《山西通史》(清代)载:“据统计,1912年山西的钱庄有412家,主要集中在省会太原和晋中的榆次、太谷、祁县、平遥、平定,晋南的曲沃、安邑、洪洞、汾城、霍县,晋北的大同、代县和晋东南的晋城等地。”
民国8年(1919年)成立的山西省银行,代县商会为“出资最多者”之一。山西省银行代县办事处也是该行上海、天津、北平等12个办事处之一。民国14年(1925年)四月八日,代县商会会长、大商人张之淦在代县城创办山西星期储蓄银行,共有员工15人。
代县(官办)银号是1935年之前全省16个招商代办县银号之一。代县是全省16个较早成立村信用合作社的县份之一。“民国24年(1935年)代县有钱庄11家,在全省同行业仍排名第三。”《山西通志》(金融志)载,根据《山西省钱庄地区分布表》(《中国实业志》民国24年制表1),1935年山西省43个县共有182家钱庄,其中,数量排前10位的是:阳曲、曲沃、代县、榆次、太谷、平遥、洪洞、安邑、霍县、汾城、文水、平定(霍县等四县并列,均为6个钱庄)、太原。位于代县城四牌楼东的聚盛隆钱庄,青砖玻璃、门面宏阔,是典型的民国建筑。盛时员工二十余人,是民国时期代县城内规模及影响力最大的钱庄。
据此可以看出,作为晋北地区的金融中心之一,代州一度与大同、忻州并驾齐驱,其账局、当铺、钱庄、票号、银行等金融机构数量远多于其他州县。
四、饮食业知名而兴盛
粗粮细做是代州人的一个绝活。以稀粥为例,有倭瓜稀粥、红薯稀粥、西葫芦稀粥、羊肉稀粥等。以稀饭为例,有搁菜叶和薯类加调料的“搁和饭”,有以做粉条后的浆水为底料而熬成的粉浆饭等。以汤为例,有羊杂割汤、拌汤、菜汤、腥汤等。这些都可以在车马大店和餐馆吃到。
代州著名小吃有油糕、驴肉碗饦、火烧、熬鱼、红面鱼鱼、烫面饺子、捺糕等。知名食品有糖腰子、麻片、三尖子等。
此外,代州城的醋坊、酱坊、粉坊、豆腐坊、豆芽坊、肉铺等,远多于其他州县。
民国时期,代县城有复兴园、德义园、三和园、燕春园、庆华春等饭庄,其中,三和园以其汤菜特色享誉二州五县,是县城最有名的饭庄。该饭庄的财东兼厨师杨石头曾为代县培养出一批厨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供职于忻州地委小灶的厨师魏祥就是其徒弟之一。20世纪80年代,中央某重要首长来忻州时,魏祥曾专门掌厨。
清代,代州城有一家颇负盛名的加工制作糕点的商号——江苏斋,最初由江苏人开办,后由代州人传承。民国年间,张仙堡商人郑秉懿三子郑丕德在县城东大街开设“兴盛斋”,主营干果、糕点、芝麻片等食品。
五、手工业精细而居前
代州自古以来手工业就很发达,木匠、泥匠、铁匠、银匠、铜匠、编匠、圈匠、笼匠、画匠、泥塑匠、毛毛匠、皮皮匠、绳线匠、皮绳匠等均有。上瓦窑头村的康氏还专门做爆竹,直到1960年以前还在做。历史上代州滹沱河两岸盛产芦苇,周边村庄的村民利用芦苇编织成席子出售到城内,其他地方的商人再贩运到外地出卖。
代州的纺织手工历史源远流长。据《太平寰宇》记载,代州上贡的物品有麻布数种。另据东汉崔实《政论》载,“仆前为五源太守,土人不知辑,乃诣雁门广武县迎织师,使巧手作机,以教民织”。由此可见,代州在东汉时期的纺织业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明万历年间,雁门兵备张惟诚创设织布局,址于州城西门外。民国4年(1915年),代州城内有织布厂3家,棉纱由天津供货。代州刺绣应当是由苏州传来的。
代州木器制作历史悠久,早在清代就有了专门制作木器的作坊,比较有名气的有天顺昌、富泰昌、义盛之等,拥有工匠近百人,邻近州县登门订货或者求艺者甚多。
成立于明末清初的天顺昌是一家专营描金木器和佛像绘画以及彩塑工艺美术的商铺,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清代,代州城内的天顺昌画工就为西藏和青海地区的喇嘛绘画唐贡子(唐卡),为蒙古草原的喇嘛绘画镇子佛(谐音,具体内涵不详)等。近几十年来,五台山及我国许多著名庙宇的泥塑和彩绘也由天顺昌的工艺美术大师完成。
民国年间直到今日,边靖楼后的侯氏铁匠铺产品因造型讲究、刀刃锋利而深受客户青睐。
清末民初,著名木匠大师杨子在西北街马王庙附近开设车铺,专门制作铁轱辘车、胶皮车、轿车等,因其制作的轿车工艺精湛、精巧美观,周边州县也常来洽谈生意、定制车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