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伦宝教授扬琴专业教学体系研究

2023-05-30 11:43王璇
大观 2023年2期
关键词:扬琴教学体系

摘 要:芮伦宝教授是江苏扬琴教育的引领者。以芮伦宝教授的教学体系及创作思想为研究内容,从了解并认识扬琴、具备各种基本演奏技能、具有一定的创作能力、专业与业余教学并重四方面展开分析,希望为奋斗在教学岗位的扬琴教师从事教学工作、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创作思想提供方法,这对于今后进一步研究芮伦宝教授扬琴教学体系及其扬琴作品创作思想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指导意义。

关键词:芮伦宝;扬琴;教学体系

注:本文系2021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芮伦宝扬琴教学体系及其创作思想研究”(2021SJA0420)研究成果。

芮伦宝,1958年考入南京艺术学院附中,1965年南京艺术学院本科毕业,同年留校从事中国乐器演奏专业演奏及教学工作和民族室内乐教学及作品创作工作。芮伦宝教授在民族器乐作品创作以及理论研究等方面都成果颇丰,在省级、国家级刊物出版和发表多部作品、多篇论文。如发表个人专著《芮伦宝扬琴作品选》《扬琴与中国民族管弦乐》等,发表论文《略论扬琴演奏的弹与打》《扬琴艺术的发展》等数篇,创作多首扬琴叙事曲、独奏曲、重奏曲。其作品集《扬琴与中国民族管弦乐》中收录了《莫愁女的传说》《文成西行》《香妃情》,以及《西施泪》(又名《吴越随想》)四部扬琴叙事曲。芮伦宝教授还创作了其他扬琴作品,如独奏《海上渔歌》《远方的思念》,扬琴重奏《江南的春天》,丝竹五重奏《江南春》,改编作品扬琴二重奏《春江花月夜》《达姆·达姆》等。在从事高校教学的五十余年中,芮伦宝教授创作大量优秀扬琴作品并付诸演出实践,培养出了大批优秀的扬琴人才,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教学体系。

芮伦宝教授在其论文《略谈扬琴教学》中阐述扬琴专业教学应该重点培养四个方面,笔者结合自身经历对芮伦宝教授的扬琴专业教学体系进行分析。

一、了解并认识扬琴

芮伦宝教授认为,学习扬琴首先要能够熟悉世界扬琴以及中国扬琴的发展历史并且能够掌握中外各历史时期的主要演奏家及其代表作品,即具有回溯、梳理历史发展情况的能力。芮伦宝教授认为既要掌握扬琴历史,也要掌握扬琴改革的科学原理,为艺术创造提供充分的科学保障,即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只有科学地、完全地了解扬琴,才能在演奏中掌握扬琴。不论是什么学科的教学,都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所以在芮伦宝教授的教学课堂上,梳理扬琴发展脉络以及各时期的代表作品等内容是必不可少的。芮伦宝教授在其发表于《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上的《扬琴艺术的发展》中提到,从扬琴开始进入专业院校,独奏作品层出不穷,扬琴由更多时候处在伴奏地位的乐器转变为既能作为伴奏乐器也具有独奏能力的多方面发展的中国传统乐器的一员。文中他细致分析了扬琴在不同时期发展的情况以及创作的作品的优缺点。

在扬琴发展过程中,除了扬琴形制和演奏工具等逐渐发展变化之外,扬琴作品每一阶段的发展也成为扬琴学习者所必须了解的内容——每一时期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扬琴发展情况都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扬琴创作的方向,这是把握作品特征的重要手段。如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文化交流逐渐增加的社会大环境中,中西方音乐开始了自明清以来的第二次大规模的碰撞融合。作曲家们也借鉴各种西方作曲手法来进行作曲,旋律质量逐渐提高,还借鉴键盘乐器的创作手法来进行写作。了解这些背景信息,能够为学生演奏该时代的作品提供很好的帮助。

在教学过程中,芮伦宝教授严格监督每一位学生理论水平的发展。因为对于演奏专业的学生而言,除了要勤加练习、用心思考外,更应该注意理论水平的提高。提高理论水平对于学生梳理扬琴历史发展脉络、搜集整理演奏乐曲内容、撰写论文等,有非常大的帮助。这样的理论研究所带来的成果,最终都会为学生的演奏实践带来音乐内涵方面的积极影响。

二、具备各种基本演奏技能

芮伦宝教授认为熟练地掌握扬琴基本的表现手段,即精湛的演奏技术及独奏、合奏、伴奏的能力,是高校开展扬琴教学的基础和重点。在进入高校学习之前,一部分学生并没有进行过科学系统的基本功练习,因而不能很好掌握扬琴演奏技术而无法完成作品演奏,所以需要进行专业的基本功训练以期达到能够掌握独奏、合奏及伴奏的能力。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芮伦宝教授在一对一的专业课教学中,会针对各位学生水平及接受能力的差别因材施教进行教学,同时结合扬琴作品发展情况为学生进行曲目选择。首先,芮伦宝教授会根据每一位学生的特点,选择几首自己创作的作品,让学生进行学习,充分发挥自身作为作曲家的第一特性,将每位学生带入其创作与演绎的世界。这样学生不仅在专业技能练习方面得到了充分发展,也能够在深入了解作品内涵方面获得最直接的帮助,在学习曲目的同时更深刻地感受扬琴艺术的发展情况。芮伦宝教授还能够根据自己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进行教材内容的编写和创作,其中包括收录在南京艺术学院系列考级教材《扬琴考级曲集》中的多首具有针对性的练习曲等,如谱例1。这推动了扬琴教学教材的科学性发展。

芮伦宝教授通过课程中对于扬琴的发声原理、弹奏原理的分析与讲解,结合有针对性、目的性的基础训练,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为提高学生演奏的艺术性奠定了基础。

芮伦宝教授不仅着眼于独奏曲的教学,还同时兼顾重奏、室内乐等多种音乐形式的教学实践工作。在一对多的重奏排练课中帮助学生排练的同时,针对各年级所掌握的理論知识讲解、分析作品的结构、创作意图,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完成作品的演奏。他毫无保留地向学生讲授自己在室内乐重奏课排练的心得,还为高年级学生创造排练的机会,锻炼学生的组织、排练能力。在芮伦宝教授的创作过程中,其也充分体现了对于独奏、重奏及伴奏等表现形式的兼顾。芮伦宝教授创作生命力旺盛,创作出如四部扬琴叙事曲、改编二重奏《九儿》等优秀作品。在独奏、重奏、扬琴与乐队协奏等多样化多方面音乐形式的扬琴教学实践当中,学生的专业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真正实现了芮伦宝教授所提出的“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中的“技术艺术的相融”的教学理念。

三、具有一定的创作能力

芮伦宝教授在教学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在教学期间充分思考扬琴及扬琴创作的发展方向,不仅长期保持新创作作品的产出,还能够时刻关注、分析当下扬琴作品的创作情况,把握当下扬琴作品的发展动向,秉持着为扬琴艺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的初心。

芮伦宝教授始终强调作为演奏专业的学生应该能够具有编写作品的能力,并且鼓励有创作灵感的学生编创属于自己的作品。芮伦宝教授在详细分析扬琴创作的情况之后,就身体力行将自己的思考都通过创作表现出来。芮伦宝教授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向我们证明创作的重要性,也利用对于自己作品的创作灵感的解答以及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分析,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应用其在理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将曲式、和声等理论知识应用到分析实际民族器乐作品当中,使学生对于民族器乐作品有更深的理解。表演专业的学生应该具有关于扬琴艺术的理论性的科学研究及对于艺术的创造能力,这对其之后的演奏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芮伦宝教授清晰的分析和解释也激发了学生研究扬琴作品和自我创作的热情。他鼓励学生先通过改编来进行创作的尝试,等对作曲手法运用熟练之后再进行新的创作,这样会更简单,更容易入手。

芮伦宝教授所创作的很多扬琴作品已经成为各大专业院校扬琴学生演奏与研究的重点对象,尤其是其创作的四部扬琴叙事曲。这四部作品一以贯之地将女性角色作为素材,既有来自历史长河中真实可考的西施、文成公主,也有民间传说中的香妃、莫愁女。在芮伦宝教授的笔下,她们的形象从史料中留下的痕迹转化为段段旋律。芮伦宝教授的创作充分将民族特色音乐、地域性音乐融入作品。如在《莫愁女的传说》中,芮伦宝教授将抒情的江南风格进行了扩展与发挥;在《香妃情》中,他利用新疆地区常用的各种节奏来赋予乐曲独特的风格。同时,其四部扬琴协奏曲在当时扬琴作品的形式方面也做出重大突破,其不仅可以作为独奏作品演奏,还可以与民族管弦乐队共同演奏。芮伦宝教授在不断完善下,还谱写了扬琴加钢琴伴奏的版本,使得作品演奏形式更加丰富,适应各种演出场合。谱例2是独奏版本《香妃情》。

在学习研究扬琴作品的创作过程中,芮伦宝教授对扬琴作品发展方向有自己的理解和坚持,他认为扬琴作品的创作应该从多方面考虑。芮伦宝教授认为目前创作的优点很多,新创作的作品都可圈可点,但是过分强调突出西方音乐文化,缺少对中国传统音乐思维与扬琴演奏技法的研究和运用。这些都是当下需要各位作曲家着重考虑的。一些新创作的作品中不重视旋律的优美与可听性,而芮伦宝教授认为优美的旋律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内容,这正与茅原教授在为《芮伦宝扬琴叙事曲获奖作品集》所写的序中所提到的、两位教授共同認可的传统音乐的精华相吻合。

四、专业与业余教学并重

芮伦宝教授认为学生应该具有“一定的扬琴专业和业余教学”的能力。在芮伦宝教授的课堂上,他通过自己的以身作则为各位学生做出了表率和榜样。言传、身教是教师影响学生的思维、行为的两大途径。芮伦宝教授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在逐渐影响着学生。芮伦宝教授教导过的已经毕业的学生中,有很多作为专业教师进入各个高校开展专业教学,他们都对芮伦宝教授的细致教学记忆犹新,能够从对芮伦宝教授课堂教学的复盘中收获很多有用的经验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和教学。这是一种教学的传承,也是芮伦宝教授教学成功的重要佐证。每一位芮伦宝教授教导过的学生都深受其人格魅力的影响,逐渐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开创出一片天地。

芮伦宝教授对于教学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的坚持,成就了他一以贯之的教学体系,并且他还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充实着属于自己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从丰富的专业方面知识和能力扩展到各方面的文化素养,芮伦宝教授的学习精神、开拓精神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对于学生有着巨大的激励作用,值得所有人学习。

参考文献:

[1]张馨.描写女性人物的扬琴音乐作品之解读:以项祖华、芮伦宝作品为例[J].音乐创作,2015(4):141-142.

[2]苏燕.中国扬琴艺术民族化演变特征[J].音乐创作,2009(1):136-137.

[3]茅原.《芮伦宝扬琴叙事曲获奖作品集》序[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7(4):110-112.

[4]芮伦宝.对当前扬琴作品创作的思考[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2001(2):41-43.

[5]芮伦宝.略谈扬琴教学[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1996(3):36-38.

[6]芮伦宝.借鉴与创造 扬琴曲创作体会[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1995(1):28-33.

[7]芮伦宝.扬琴艺术的发展[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88(2):22-26.

作者简介:

王璇,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乐器演奏(扬琴)。

猜你喜欢
扬琴教学体系
应用于合重奏的扬琴音域介绍
浅析中国扬琴乐器改革历程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从“洋琴”到“扬琴”——探究民族乐器扬琴的中国化演变
扬琴的传入与流变探析
浅谈扬琴演奏技法的创新与传承
芭蕾基训对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形成的影响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