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瑶 刘强
摘要:中国扬琴经历了四百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在形制、律制、音位排列、音质音色等方面不断创新,从双七型扬琴至双八型扬琴、双十型扬琴,逐步演变为三排码、四排码的变音扬琴,直至五排码的十二平均律扬琴以及401型、501型、81型和402型扬琴,近年来还出现了601型、虎啸、龙吟等扬琴。扬琴乐器的每一次改革,都解决了传统扬琴的某些问题,提高了扬琴的表现力,推动了我国扬琴音乐的发展,使扬琴在我国民族器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
关键词:扬琴改革 音位 402型扬琴 601型扬琴 虎啸扬琴
一、揚琴乐器改革历程
按时间跨度分类,可将我国扬琴乐器改革历程分为4个阶段,即传统扬琴阶段、初期扬琴乐器改革阶段、中期扬琴乐器改革阶段和新时代扬琴乐器改革发展阶段。
(一)传统扬琴阶段(新中国成立前)
新中国成立前,中国传统扬琴共有6种类型,分别为:双七音扬琴、双八型扬琴、蝴蝶型扬琴、双十型扬琴、双十二型扬琴和新疆扬琴。下面以双八型扬琴和双十型扬琴为例,对中国传统扬琴做简要介绍。
1.双八型扬琴:据清唐再丰《中外戏法大观园说》第十二卷中记载,最早期的扬琴上窄下宽,左右两端有成排的铜钉固定琴弦。两排琴马,左琴马位于琴面板的2/5处,琴马两侧的音为五度音程关系,每排马条8个音,俗称双八型扬琴。由于左边音马音位排列为相邻两音横向五度、纵向二度音程关系,因此这种音位排列被称为“五二排列”,音域为两个半八度,发出24个音。此时的扬琴制作工艺粗糙简单,存在音域狭小、音量薄弱、无法快速转调等问题。
2.双十型扬琴:双十型扬琴有两排琴马(音位见图1),左侧“横五纵二”排列(横向五度,纵向二度),右侧呈音阶排列[1]。
(二) 初期扬琴乐器改革(1953~1959年)
由于琴体小,音位少,早期的传统扬琴已经跟不上当时的伴奏及合奏需求,为扩大音域便于转调,早期扬琴从业者开始进行改革,改革成果主要有律吕式大扬琴和三排马小转调扬琴。
1. 律吕式大扬琴
1953年,郑宝恒、张子锐等根据我国古代“律吕”乐理设计了律吕式大扬琴,将“六律”(阳律)与“六吕”(阴律)单双数间隔分列在两条琴马上[3],横半纵二排列(见图2),其结构类似于匈牙利音乐会大扬琴[4],G~g3包括所有半音共4个八度。其音位(见图3)排列规律,便于转调,具有音量大、音厚、音质坚实的特点,自此扬琴半音开始齐全。
2. 三排马小转调扬琴
1959年,杨竞明研制出了变音槽,该装置能使一组琴弦变化两个半音,有利于缩小琴体和减轻重量,大大简化了扬琴的结构,为扬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6]。同年,杨竞明根据传统扬琴的“横五纵二”音位排列原则并使用变音槽,创造出三排马条的快速转调扬琴,称为“小转调扬琴”,音域从d到c3,音位如图4所示。
(三)中期扬琴乐器改革阶段(20世纪60~90年代)
进入60年代以后,我国扬琴文化迅速发展,扬琴远销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国内院校也纷纷开设与扬琴相关的课程。这一阶段的改革成果主要有:①四排马大转调扬琴;②401型扬琴;③红旗牌十二平均律扬琴;④501型扬琴;⑤81型扬琴;⑥402型扬琴。
1.四排马大转调扬琴
1962年,杨竞明在三排马小转调扬琴基础上发明出四排马大转调扬琴(音位见图5),它在小转调扬琴左马上方增加了两个小马,低音区增加了一个低音马条,音域从G到e3达4个八度,在扩大音域的同时丰富了扬琴的音乐表现力。
2.401型扬琴
1971年,杨竞明在大型变音扬琴基础上研制成功401型扬琴(音位见图6)。1984年,该琴获国家银质奖,广泛流传于国内外,约占全国使用扬琴总数的90%。由于其在变音扬琴的基础上又增加了变音糟的数量,有效地提高了变音转调时的速度,因此,401 型扬琴具有很强的变音转调功能。
3.红旗牌十二平均律扬琴
1974年,广州民族乐器厂在陈照华等人的参与下研制出了红旗牌十二平均律扬琴。该琴采用五排马,音位排列规范科学,纵向均为大二度,横向相邻、间隔为五度、八度,半音齐全,无需变音槽,演奏手法统一、规律,音域由F到c4较为宽广[7]。
4.501型扬琴
1978年,桂习礼与北京民族乐器厂合作研发成功501型扬琴(音位见图7)。该琴在琴体的最左侧增设了一排条马以取代401型扬琴的变音槽,音域扩大为4个半八度(E~c4)。
5.81型扬琴
1981年,洪圣茂与上海民族乐器厂合作研发成功81型扬琴(音位见图8),其特点是采用四排琴马,音域G~a3,音位排列为横向五、八度,纵向均为大二度。
6.402型扬琴
1990年,北京民族乐器厂与多位专家合作将401型扬琴加以改进,研制出402型扬琴(音位见图9)。该琴增加F、g1、d2、e2四个音位,扩充了401型扬琴原有的音域。g1、d2、e2三个二位音的增加为演奏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条件,除这4个音以外,402型扬琴与401型扬琴的音位基本保持一致。如今的402型扬琴,从E~a3,4个八度又纯四度,音域宽广,它的演奏、转调、半音阶应用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已达到空前的高度,标志着中国变音扬琴已经完全进入了成熟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至今,402型扬琴已成为我国影响力最大、使用最广泛的扬琴[8]。
(四)新时代扬琴乐器改革发展阶段(2000~2020年)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扬琴音乐事业蓬勃发展,很多扬琴艺术家、演奏家和制作家们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研发出了多种低音、中音、高音以及变音扬琴等,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是601型扬琴和虎啸扬琴。
1.601型扬琴
“601”扬琴由刘寒力教授与河北唐山贵军民族乐器厂于2006年合作研发而成(音位见图10)。在音位设计上,601型扬琴共有六排琴马,沿用了402型扬琴的“二五式排列法”,但却采用了原型的内部扩展和外部补充相结合的理念,使扬琴中高音区的演奏相接时,由原来的纵向移动变为横向移动,这就意味着改革后的扬琴在左半部叠加了一个小高音扬琴[10]。
2.“虎啸”扬琴
自2015年以來,黄河、刘寒力等与河北乐海公司合作成立研发团队,先后推出了新式低音扬琴“龙吟”、高音扬琴“凤鸣”、便携式“402”扬琴“云莺”、中音扬琴“虎啸”等“海之尊”系列扬琴,填补了我国没有低音扬琴的空白。
虎啸扬琴由帮板、琴头、滚板、盒盖、琴弦、压弦档、马子、底板等部件组成,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增加半音音位的设计论证。为了满足特定曲目和专业演奏的需求,虎啸扬琴在不改变402型扬琴音位排列规律的基础上,尝试增加了低音区的半音马位,使低音区音域略有扩展,改变了长期以来扬琴低音区半音不全的现状(音位见图11)。
(2)严格的琴体框架数据核准。由于虎啸扬琴的音位增加,需要扩大琴体规格,经过专家的反复比对试听,琴体宽度为535mm的扬琴音色最佳,声音最圆润纯净,琴马距为36mm时演奏最舒服。
(3)精细的中音梁制作测定。中音梁是一个关键部件,它不仅有支撑音板的作用,而且最关键的是能够起到传导作用,只有音梁传导达到最佳状态时,扬琴的音色才会明亮、浑厚,振动才会均衡、通透。经过反复试验与精细测定,采取材质白松、音梁宽度 11~11.5mm作为中音梁的标准参数,提升了虎啸扬琴的音质[9]。
二、现有问题分析
经过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扬琴乐器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目前仍然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乐器体积过大、过重,搬运困难;②琴弦多且容易跑音,调音比较耗时、繁琐;③音位仍有不够的现象;④扬琴制作人才匮乏;⑤扬琴配套设施也需要创新,例如琴盒、琴竹等等。
三、结语
扬琴乐器的每一次改革,都解决了传统扬琴的某些问题,提高了扬琴的表现力,有力推动了我国扬琴音乐的发展,使扬琴从一件基本用于伴奏的乐器成长为可独挡一面的、能演奏各种音乐风格乃至大型协奏曲的、拥有无数爱好者的大家族。对扬琴改革发展过程的梳理,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对扬琴艺术发展过程的梳理。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进步,扬琴一定会不断地创新与发展,在民族器乐中绽放自己独特的光芒。
参考文献:
[1]郑培东.中国大扬琴沿革种类特征及其比较[J].乐器,2002,7: 22-24.
[2]田克俭.谈谈中国扬琴的形成及发展[J].乐器,1998,2:37-38.
[3]秦启明.律吕式大扬琴功不可抹——对裘实等<实事求是端正之风>的异议[J].乐器,1991,2:24-27.
[4]张子锐.谈古代律吕理论在民族定音乐器上的运用[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89,3:29-35.
[5]陈舒.20世纪以来中国扬琴音位排列的变革(上、中、下)[J].戏剧之家,2014,13、15、17:48-49.
[6]杨竞明.扬琴变音槽的作用及转调法分析[J].乐器,1985,3:26-28.
[7]李玲玲.扬琴改革的历史和思考[J].中国音乐,2014,1:225-228.
[8]杨竞明.谈变音扬琴及改革新尝试[J].乐器,1983,1:6-7.
[9]刘寒力.“601型扬琴”的研制——“601型扬琴”科研系列论文之一[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1,1:56-62.
[10]宋恩辉.虎啸扬琴工艺规程的制定与后期调试[J].乐器,2020,8:12-15.
作者单位: 刘思瑶 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刘 强 徐州工程学院环境工程学院
(本文为江苏高校“青蓝工程”资助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