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传入中国
钢琴是如何传入我国的呢?对于这个问题大家众说不一,根据《人民音乐》1986年03期,魏廷格所写的《古钢琴和钢琴究竟何时传入我国?—向钱仁康、汪培元先生请教》一文中,有一个意大利传教士名叫利玛窦,受命罗马教廷来中国传教,从澳门出发,先后在中国的肇庆、南昌、南京居住并传教,于1601年初到达北京。钢琴最初传入我国的相关历史,记载于《续文献通考》第120卷,其中5页记载了意大利人利玛窦(Matteo Ricci)向明神宗“献其国乐器”一事,该乐器纵三尺,横五尺,藏椟中。弦七十二,以金银或链铁为主。时为万历二十八年(一说为二十九年,即1600年或1601年),那么古钢琴进入中国应当是这个时候(利玛窦1620年五月在北京病逝)。利玛窦曾在明神宗的安排下在宫内教授4个太监学习钢琴。到了公元1673年,清朝康熙大帝还师从传教士汤若望学过钢琴,并达到相当水平,那时学的肯定是古钢琴无疑。
钢琴在中国的起源与发展
关于现代钢琴何时传入中国的问题,我在北京颐和园中的德和园看见过两架钢琴,其中一台是1862年由德国人送给清朝宫廷的,琴键键面由象牙材料制作,产于德国汉堡(至今158年)。另一台是美国人于1884年送给慈禧太后作为生日礼物(至今136年)。至于是否有民间传教士、商人、官员将其他钢琴带入中国,则没有资料可查。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1842年中英签定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开放了宁波、上海、福州、厦门、广州五处为通商口岸。有英国商人在上海南京路办琴行,开始是运琴来卖,后来就是运材料在中国来组装,到1875年在上海创办小规模的钢琴组装生产厂,品牌叫“摩德利”(该名源于1870年英国摩德利洋行),英国人在宁波招了一些工人为他们组装,做一些木工活,装配的关键部分,由他们自己做。但有一些聪明的中国人,偷偷学到了这些关键的技术,自己出去办组装性质的工厂,有罗宾逊、斯特劳斯、霍夫曼、美惠等品牌,20世纪30年代,汉口出现了一个琴行,叫“波依也”,也开始组装钢琴,这个琴行座落在中山路和一元路口交界处。
在很长时间里,一般家庭中极少见到钢琴,由于旧中国经济落后,钢琴的需求量和产量在那个时候是极为有限的。
真正的现代钢琴教育,是从20世纪初期开始的,自1919年,北京音乐传习所、女子高等师范、北艺音乐科,相继开设了钢琴课,1927年上海国立音专设立了钢琴专业,培养了一批钢琴家、教育家。直至新中国成立后,钢琴教育得到了健康发展。
对于我国的钢琴工业,则是在解放后逐渐发展起来的,1949年6月,在北京成立了新中国乐器厂(现北京星海钢琴公司),地址在北京的大北窑神木场,1952年生产出第一台立式钢琴,1953年生产出第一架三角钢琴,此外,上海、营口、广州也先后建立了钢琴生产厂家。1978年以前全国只有位于北京、上海、广州、营口的四大厂家生产钢琴,总年产量不足万台。质量极不稳定,时好时坏,经常是受潮了,琴键不起来,干燥了,弦轴挂不住音,油漆也经常出毛病,厂家的说明书上写的是钢琴最好一年调音四次。这些琴还有一部分出口,国内主要是文艺团体、院校购买,私人家里很少有人买钢琴。在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中,从1966年~1976年,国内基本上没有私家购买钢琴,因为学校停课,文艺团体大都解散了。至此,钢琴教育和钢琴工业的发展并没有完全呈上升的趋势,主要有两个原因:①政治上的原因,年年搞运动、反右、四清、文化大革命、上山下乡,生活不稳定,把大多知识份子算成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部分。提出民族化,使许多学西洋乐器的人都改行。②经济上落后,一台钢琴当时要一千多元,而一般人的月工资在40~80元,一家的孩子又多,住的房子又小,钢琴的学费一个月四次课十元钱,大多数人都买不起,也学不起。而这时钢琴调律师的队伍,全国不到百人,大的文艺团体、院校有一两个人,很多地区都没有调律师,北京有,上海有,广州、沈阳有,武汉有四五个人,湖南、河南、江西、安徽、广西等省就没有钢琴调律师,原有的钢琴调律师在文革中大多也改了行。
转折点是在1978年,人们的生活逐渐稳定。从80年代开始,钢琴越来越紧俏,一般人是买不到钢琴的,例如:武汉当时就只有一家专业的乐器商店,在江汉路口叫“星火乐器商店”。有一次商店出布告可以登记买钢琴,人们头天晚上去排队,第二天早上交钱,半年后才提货,钢琴那时几个月提一次价,当时最紧俏的商品就是钢琴。
除了老厂家不断扩大生产之外,做钢琴的厂家越来越多,例如湖北就有好几家:武汉风琴厂,华丽家具公司,武昌某船厂的一个试制车间,沙市内燃机配件厂和家具厂,宜昌钢琴厂(玛尔姆逊)等等。这些厂有的没有制造出来,有的制造出来了质量不过关,被市场淘汰。当然也有做得好的,以浙江省湖洲德清县洛舍镇的农民为代表,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用高薪在上海钢琴厂请来四位技术人员,有设计的、调律的、做外壳的、搞装配整理的,然后加上当地的农民,他们就这样干开了,第一台钢琴很快试制成功,从此,这些扔下锄把的农民凭着不懈的创业热情以及创新智慧,从简单的钢琴装配销售到完全独立自己造琴,逐步形成如今拥有的近四十家企业,产值数亿元的钢琴产业。2007年,洛舍的好几家钢琴企业受到全国乐器标准化组织的邀请,共同参与国家钢琴标准的审定。为了促进钢琴质量的提升,加快洛舍整个钢琴产业的蓬勃发展,这些年,德清县和洛舍镇利用各种机会扩大洛舍钢琴的知名度,他们连续几年举办钢琴节,并与北京卫视合作,拍摄了一部以洛舍钢琴的发展为背景,讲述洛舍钢琴发展壮大的专题片《乡琴》,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亚洲、欧洲、美洲、英文频道及北京卫视连续播出后,引起了世界各国有关人士的强烈反响,纷纷称道,认为这是中国钢琴制造业发展中不可思议的现象。
在这之后,新成立了一些钢琴厂发展也很快,典型的代表有:浙江宁波海伦钢琴有限公司(2014年钢琴产量25800台),湖北宜昌金宝钢琴有限公司(2014年钢琴产量52000台),现在产量更高了,而且各种型号的三角钢琴也做得很好,逐步在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由于人民生活的提高,全国人民学习钢琴的热潮不断升温,在北京、上海、广东、福建、山东、湖北、江苏等省都又新办了不少钢琴厂,还有不少国际品牌也来中国投资办厂,如日本的雅马哈、卡瓦依,美国的鲍德温,韩国的英昌,德国的舒密尔等,有些是被我国企业兼并的,不少厂家也派人到国外学习人家的经验技术,引进人才和先进的设备。使得我国钢琴的产量和质量都有很大的提高。国内大大小小的鋼琴厂就有300多家,年产量应当是全世界第一,其中,广州珠江钢琴集团有限公司为中国钢琴制造行业的龙头企业,产量连续38年排行第一,2014年钢琴产量达到135000台,比1976年的时候年产900台增长了150倍。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钢琴产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
随着钢琴产量的上升以及钢琴教育的发展,学钢琴的儿童越来越多,老年大学也有很多学习钢琴的,音乐院校学习钢琴的人更多,过去只有极少数人能弹的钢琴,现在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2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钢琴拥有量为2.81架/百户。拥有量最多的地区依次为上海、北京、广东、山东、浙江,分别为7.58、5.00、 4.53、4.43架/百户。从以上数据看,钢琴在我们寻常百姓家的占有率还是比较低的,同时也看出钢琴在我国的发展潜力是很大的,所以现在市场上卖琴的琴行也越来越多,过去除省会城市外,其他城市基本上没有琴行,现在各大小城市到处都是琴行,音乐院校周围的琴行比米店还多。教授钢琴的人也多了起来,有专业的、业余的,不计其数,过去专业老师靠学院租借钢琴,现在不少老师家的钢琴拥有量超过两台。
调律队伍的发展
国家也比较重视钢琴调律人才的培养,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先后派出中央音乐学院顾伯良、上海音乐学院华天礽、武汉音乐学院陈家鑫赴德国施坦威钢琴公司,中国音乐学院王兴龙去奥地利贝森朵夫钢琴公司,中央音乐学院王德华去日本雅马哈钢琴调律学校进修等等,后来还有一些短期去的及厂企派出或自费出去深造的。他们回国后,同国内的同行交流并且培训学生,使我国钢琴的调律技术同国际逐步接轨。随着钢琴调律队伍的发展壮大,在全国成立了两个这方面的组织,一个是以音乐艺术院校文艺团体调律师为主体的中国音乐家协会钢琴调律学会,另一个是以钢琴制作厂家和社会维修人员为主体的中国乐器协会钢琴调律师分会。注册的会员都有万名之多。
相应地,为了培养高质量的钢琴调律人员,钢琴调律被纳入了我国音乐院校的本科学制。我国先后有沈阳音乐学院、南京艺术学院、星海音乐学院、武汉音乐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四川音乐学院、天津音乐学院等开办了钢琴调律专业,还有很多专科的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了或正在培养着一批自己会钢琴弹奏、综合素质高的优秀钢琴调律人员。还有沈阳音乐学院、星海音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南京艺术学院、上海音乐学院正在培养高素质的研究生。
相信,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钢琴的制造、钢琴的教学、钢琴的演奏,钢琴的销售,以及钢琴的调律维修都会有一个比較好的发展。
作者系中国音乐家协会钢琴调律学会副会长、武汉音乐学院高级实验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