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越
摘 要:本文试图提炼“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课程特点,进而探索该课程的教改方向。具体研究方法为借助马基雅维利政治学的视角分析“纲要”课程,比较两者的学科特征,借鉴马氏的教学模式去探索“纲要”的教改。文章的结论为:从性质看,“纲要”课程是历史与政治、思想、现实的三重结合,不是单纯的历史课;从具体教学方法看,专题化、问题引导和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的应用能够极大地提升该课程的授课高度;从学科潜质看,“纲要”课程有望成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经典学科。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学科特征;教学模式;马基雅维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06-0189-04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马基雅维利政治学在中外政治学科体系中都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纲要”是中国高等学校必修的思政理论课,它讲述中国自从近代以来,对外抵御外国入侵,争取民族独立;对内推翻落后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该课程比近现代史有更明确的教学目标,“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辛探索并不断取得伟大成就的历史。”[1]
而马基雅维利则是现代西方政治学的奠基人。他开创性地使政治摆脱了神学、伦理学框架,从国家管理角度,实事求是地讨论政治学,因此被誉为西方现代政治学之父。马克思评价他“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了,是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伦理中引出国家的自然规律”[2]。恩格斯也将他称为文艺复兴伟大时代的巨人之一[2]361-362。
两者的研究尚未产生交集,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马基雅维利政治学与“纲要”有着相通之处,将马基雅维利的方法运用于方兴未艾的“纲要”教改中,通过借鉴外国经典政治学研究为“纲要”课程的建设服务,能够产生西学中用的效果。
一、有助于认识“纲要”的学科特征
学界研究马基雅维利政治学已有百年沉淀,形成了总结其学科特征的方法,而“纲要”是一门相对新兴思政课程,如果将研究马氏方法引入该门课程,将有助于认识“纲要”的学科特征。
马基雅维利政治学是一项跨领域的多学科交叉研究。恩格斯说“马基雅维利是政治家、历史学家、诗人”[2]445-446;马氏的名著《君主论》的中译者也说:“马基雅维利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政治家、外交家;同时又是一位思想家——政治思想家”[3]。马基雅维利两部代表作也体现出这种特点。《论李维罗马史》是政治与历史的结合之作,该书是马基雅维利结合自己在佛罗伦萨的从政经验和对当时意大利社会的观察之后归纳出的政治哲学理论,兼具政治与历史的特点。《君主论》的对象则是当时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主要内容是系统帮助统治者快速掌握管理国家的方法。可见,马基雅维利的作品虽涉及历史、思想等领域的学问,但是其核心是为国家治理者提供方略,服务于佛罗伦萨谋求富强独立的现实政治需求。
从历史学服务于国家建设的角度考察“纲要”课程,能发现该课程也存在三重结合:历史与政治的结合、历史与思想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其一,历史与政治结合的学科特征表现在:“纲要”是一部将中国近现代史与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谋求民族独立、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政治活动结合的教材。 “纲要”教材区别于一般史学研究,是以政治运动为章节主线的。就史学分期而言,一般著作或以1911年辛亥革命为标志,重在强调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或以1912年清朝的灭亡为标志,重在强调封建专制王朝的覆灭;而在2018版“纲要”教材中,上编和中编的分界点为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重在体现中国无产阶级第一次登上了政治舞台,重在强调中国人民参与的政治活动的重要性。
其二,历史与思想结合的学科特征表现在:“纲要”教材是中国近現代史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多重结合的成果。2021年版教材修订明确指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统领整个修订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全面完整、科学准确地体现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成果”[4]。在重点内容上,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效果,如在导言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部分,引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中国人民取得的成就[1]7-8。从修订方向可以看出,“纲要”课程是历史与政治思想的结合。
其三,历史与现实结合的学科特征表现在:“纲要”教材是中国近现代史与当代中国现实的结合。“纲要”教材屡次修订中最多、最明显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等章节的调整,大量当代国家发展的内容增补进新版本教材中。以2021年版为例,其中“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一节[1]381-383,已经成为最新部分,这表明“纲要”教材已经将近现代史与中国现实接轨。
以上学科特征使得“纲要”有独特的侧重点。首先,突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取得反侵略斗争胜利,建立人民共和国的历程;其次,紧扣时政,与历史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不同,“纲要”还展望中国未来的发展,在2021版教材的修订中取消了旧版教材中的结语部分,同时“篇幅由原来的2万多字增至近6万字”[4],体现出其与时俱进的学科性质。
上述“纲要”的历史与政治、思想和现实的三重结合的学科特征让我们认识到:“纲要”课程与马基雅维利的政治学类似,也是一门跨领域的学科。它的基本领域是中国近现代史,向政治(革命史、党史、现代国家构建、现代国家治理)、向思想(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向现实(改革开放后中国、新时代中国)等领域延伸,形成了“纲要”课程跨领域复合型学科的特征。
二、有助于拓展“纲要”的教学方法
马基雅维利在讨论政治时,最常用的三种方法是专题讨论、问题引导和案例分析。在“纲要”教学改革的探索中,这三种方法也是前沿的教学手段。但目前这些教学手段均存在不足之处。引入马基雅维利政治学研究的方法有助于拓展“纲要”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专题模式应用于教学
马基雅维利讨论国家管理时,使用最多的是专题形式。其名著《君主论》《论李维罗马史》均是如此。专题式研究极大地影响了现代西方政治学的研究范式。文章试图将马基雅维利的专题研讨借鉴到“纲要”教学中,促进课程教学改革朝纵深发展。
其一,当前“纲要”课程专题化教改的现状。目前国内大学的诸多思政专业教师团队已经开始系统探索“纲要”的专题化教学方法。安徽师范大学思政团队从必要性、可行性、案例分析、课题实践、教材知识点变化等方面进行研究,总结出“纲要”专题化教学的基本原理、专题教案设计模式等等,是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5]。海南大学教学团队总结出15个专题实例,较好地覆盖了全书的重点问题,成功将教材体系转化为了教学体系[6]。以上成果充分说明“纲要”课程建设取得了极大的进展。
其二,目前研究仍有待完善的地方。首先,“纲要”的专题不够专。常见的是将教材标题进行再加工,其内在框架仍未脱离教材的范畴,很难继续深化。其次,选题多借鉴革命史、党史,很难全面覆盖整个“纲要”的章节内容,过于宏大的叙事让学生难以与历史人物共情,过于具体的细节又无法勾勒中国近代变化的全貌。其视野不够宽或内容过简短,人物的政治主张缺乏历史社会背景介绍。
其三,深刻理解专题教学。马氏虽受传统史学影响,但他对君主国这一类型国家的分析是集中的。他摆脱了传统框架的束缚,开创了一类新的写法。因此,目前纲要课的专题化教学也要打破教材章节体系的局限,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对内容进行凝练,提出课程的专题,围绕专题撰写教学计划、教学方案,开展教学。它需要教师熟练掌握课程内容的逻辑关系、教学大纲的重点难点,自主地构建专题体系。结合马基雅维利以专题进行研究的模式,对比“纲要”教学的专题化改革,需要借鉴马氏专题的专、视野的宽,向着探究中国政治的重大理论问题方向前行。
(二)问题引导式教学
问题引导式教学的原理是以问带学,学思而启,将知识灌输教学转变为学习思考。用问题引导学习,学生围绕问题思考,最终获得启示。
马基雅维利擅长用问题来引发政治思考。《君主论》的教学对象是统治者,从书的目录就能发现,他提出的引导性问题有,“君主国有多少种类?”“应该怎样衡量一切君主国的力量”“意大利的君主们为什么丧失了他们的国家”[3]xxi-xxii等。提问式的章节标题表明他对问题引导模式的熟练应用。
“纲要”的课改虽取得了成果,但仍有能增进的地方。其一,问多导少。问题偏重知识性,缺少对理论的引导性提问。这使得纲要课变为中学历史的习题式教学。有的教学辅导用书设置了大量篇幅在课后记忆性练习,冲淡了“纲要”的理论深度。其二,问题与专题的界限不明。有研究将问题与专题两个概念混合使用,其初衷是探索两种教学法的结合,但在实践中,问题缺少引导性,屈从于专题框架。当然,也有成功的问题引导案例,如某研究团队在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中就提出了4个富有引导性的核心问题:“中国是如何沦落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面对外国侵略,中国人民是如何抗争的”“中国的反侵略斗争为什么会失败”“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哪几个层次”[7]。
结合马基雅维利的方法,本文认为在“纲要”授课中,问题引导式教学需包含三个环节:课前布置思考题,从一开始就贯彻问题意识,要求学生预习课程内容;课中问题引入主题,激发学生兴趣,学生沿着问题进行思考;课后布置启发性问题,要求学生理解本课的重难点。
(三)案例分析模式
马基雅维利政治学还大量采用案例分析模式,借歷史案例传达其政治价值观。如《君主论》中讨论君主的残酷与仁慈章节,马基雅维利劝告统治者不要沽名钓誉博取所谓仁慈名声,以著名暴君切萨雷·博尔贾为例,说明实行“小”残酷实现“大”仁慈的必要性。“切萨雷·博尔贾是被人认为残酷的。他的残酷却带来了地方的秩序,实现统一,恢复和平。如果考虑这一点,就会发现他比佛罗伦萨的仁者仁慈得多,因为后者为了避免残酷之名反而让城市毁灭。”[3]77马氏的价值观是否可取不做讨论,仅从方法来看,他通过案例传递了价值观。
对比“纲要”教学,在授课中需增加历史案例,更好地还原情景。在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章节,让学生在历史场景中感受近代仁人志士探索救国道路的成败得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最终的胜利;在社会主义革命阶段,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最终取得伟大成就。让和平年代的青年学子们在历史案例中学习,置身处地于革命先辈的场景,理解当代中国和平富强的来之不易。传递的价值观是:新时代青年提升国家认同感,自发抵制国内外反华分裂势力对新中国建立与建设者的歪曲谣言。
在授课中还要发掘当代时政案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许多当代国家治理的宝贵经验被积累总结。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文献,反映出新时代中国在现代化国家建设中的实践经验。值得关注的当代案例文献有,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2020年10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的大跨越》、2021年3月十四五规划纲要等重要文献;新中国成立70周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中的当代案例等[1]384-385。案例授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献精神,体会祖国建设者的奋斗,这既是新版教材对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新时代对“纲要”课改的召唤。案例分析法既是马基雅维利作为政治学之父奠定的经典方法,也有助于我们将“纲要”的价值观更好地传递给青年学子。
三、展望“纲要”成为思政经典学科的愿景
马基雅维利之所以奠定了现代西方政治学的基础,是因为其政治学独有的特征和研究方法,把它们借鉴到“纲要”的教改实践中,我们能得出以下结论:
从学科发展层面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具有成为经典学科的潜力。首先是跨领域性。马基雅维利的政治学对西方近现代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其本人也被誉为“西方现代政治学之父”,通过比较,不难发现“纲要”与马基雅维利的政治学有着类似的跨领域的特征,在研究方法上也有相通之处。因为“纲要”课程从创立之初就具有先天优势,立足于历史,与政治、思想、现实相结合。“纲要”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学科的发展奠定基础,影响中国未来政治学的发展。所以,“纲要”具有成为经典学科的潜力。
从课程设置层面看,“纲要”课程的受众基数大、层次高,决定了其巨大的社会影响力。从2005年开始,“纲要”成为高等院校必修课程。其受眾涵盖了中国内地全体高校大学生,这是一个超百万级的受众群体;同时,大学生的受教育层次高,未来的社会精英与中坚力量几乎都来自这一群体。这就决定了“纲要”涉及范围广、层次高,其影响的是几代中国社会的中坚力量群体。
从思政课程专业建设层面看,“纲要”课程改革是思政课程改革中最具活力的部分。“纲要”教材至今历经7次修订,其频次不可谓不高。其原因是“纲要”需要紧跟时代的发展,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成就越来越丰富,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不断进入教材,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进展和成果。
从思政课程教学实践层面看,各种新教学方法不断引入。目前国内高校思政专业已有的教改成果表明,思政教育从业者们已经创造性地探索出专题化、问题引导、案例教学等新教学方法。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西方政治经典人物马基雅维利的成熟研究模式入手,进行对比研究,既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以上三种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及前瞻性,还希望进一步沿着前辈开辟的三种教学模式的道路,向未知的前沿发起新探索。
参考文献:
[1] 本书编写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1.
[2]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128.
[3] 尼科洛·马基雅维里. 君主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
[4] 仝华.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1版)》修订说明和教学建议[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09):17.
[5] 闫莉玲.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化教学路径探析[M]. 芜湖: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6] 季笃武.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十五讲[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20.
[7] 陈卫华.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指导书[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8.
(荐稿人:郑文清,湖北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