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
导读:绘本主要以视觉效果吸引学生眼球,通常被运用于美术一类以视觉审美和学习为主的科目中,也常与语文一类强调思想认知的科目有一定的融合,但和音乐一类以听觉和演唱、演奏为主要学习手段的科目结合甚少。实际上,视听结合是新课改标准下当代艺术教育提倡的一种创新模式,将绘本巧妙融于音乐课堂,可以最大程度丰富课堂效果,助力学生培养融会贯通、触类旁通的审美素养。
一、音乐学科的特征
音乐作为七大艺术门类之一,属于重要的艺术学科,对培养审美、陶冶情操、熏陶情感至关重要。学生通过掌握一定的五线谱、音准、视听、练唱、节奏、合唱、齐唱、乐器、管弦乐、音乐史、音乐类型等丰富多样的音乐知识,掌握基本音乐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音乐素养,发展欣赏和创作音乐的潜能,进而理解音乐与生活的关系,将音乐理念和价值观融入日常实际,启迪思想,培育情感。
贝多芬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音乐不同于其他学科,艺术性极高,对学生的天赋、艺术感悟力要求不低。呆滞死板的教学方式无法提升学生的悟性。只有有效践行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论,将音乐教授与生活情境充分融合,并积极调动学生眼、耳、口、手、脑各种感官的感觉,才能促使学生的音乐学习产生质变,真正领会音乐的情感本质。
二、绘本与音乐的融合性
绘本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教学的图画书籍素材,以简洁适当的文字和形象细腻的图片共同阐述一个故事,具有强烈的美学风格,又将文学和美术两大艺术形式自然融合,是艺术启蒙的最佳辅助工具。许多绘本,尤其是美育绘本彰显艺术个性,具有较深的艺术造诣,如《小蓝和小黄》《光》《花婆婆》《猜猜我有多爱你》《我妈妈》《我爸爸》《田鼠阿佛》等,不仅画面缤纷多彩、构图精当巧妙、线条流畅适宜,而且颇具故事性,能达成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引导学生在对美的欣赏中不知不觉地代入主人公境遇,完成情感升华。
以上提及的特性和音乐具有高度重叠性,只不过前者表现形式主要是视觉上的画面,后者表现形式多为听觉上的音符、音阶、和声、旋律、编曲等。
首先,绘本和音乐都以美为终极目标和核心要义,学生在接触时都能获得美育培养。如《浴缸里的国王》《美好时光》《变变变》《穿靴子的猫》《艺术真好玩》《一粒种子的旅行》等绘本故事情节曲折动人,画面风格强烈,在色彩运用、画面处理、细节雕琢、素材选取上都深具美感。而音乐教材中《运动员进行曲》能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运动的健美、《义勇军进行曲》能促使学生领略民族精神之美、《西出阳关无故人》能引导学生领悟社会情感之美、《大江东去》能让学生体会祖国大好河山之美。可见,无论采用画面抑或旋律作为表达依托,两者的本质都契合教育家王国维提出的“文化复兴始于美育”的教育观点。
其次,两者都致力于以特定的内容集中表现某种情感,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情感性。如《袋鼠宝宝小羊羔》《逃家小兔》《妈妈,买绿豆》《我的爸爸叫焦尼》《秋秋找妈妈》《小蝌蚪找妈妈》以不同的主人公视角和故事情节,展现浓郁的亲情;《小鸡和狐狸》《好朋友》《好朋友不要吵》《阿迪和朱莉》《蝴蝶和大雁》《朋友》以纯粹真挚的平凡故事为线索,运用静水流深、不急不缓的叙事节奏倾情展现友情的美好。而《一封家书》《让世界充满爱》《家》《亲情》《父亲》《爸爸妈妈》等是家喻户晓、经典流传、旋律动听、感人肺腑的亲情主题歌曲,能让学生充分感悟家庭的温暖和家长的不易;《让我们荡起双桨》《真挚》《珍重》《朋友》《同学会》《友谊地久天长》等音符和节拍都做出了精心设计,和作品歌颂友情的温馨基调高度一致,能充分唤起学生心底对友情的向往、珍惜、肯定与赞许之情。
再次,两者是生活的提纯、浓缩与放大,都与生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绘本通常以学生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事物为故事蓝本,如《爷爷一定有办法》讲述缝补衣服及手工创造、《玛德琳》讲述童年玩耍、《我有友谊要出租》讲述人际交往、《让路给小鸭子》讲述自然生活、《生气汤》讲述情绪管理等。而音乐也是如此,不管是宏大叙事还是个人叙事、现实主义题材还是浪漫主义题材,都以最真切的生活为创作核心,如《乌苏里船歌》反映赫哲族人欢快活泼的日常生活、《月光曲》展现激烈昂扬的生活情愫、《嘎达梅林》记录蒙古族開阔辽远的生命、《我和我的祖国》表现家国朴素情怀等。
最后,两者都蕴含广阔的情感,包含喜、怒、哀、乐,囊括不同地域、不同阶级、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的经验、事迹、感知、观念、情绪等,对开阔学生眼界,提升学生对生活的积累和感悟力颇有助益。如绘本《铺到世界的裙子》以世界各地的童话故事和历史人物为素材,讲述小女孩激动人心、富于诗意、满载激情的文学体验,情感热烈多姿,内含极多生活元素,能帮助学生完成对语文、历史、地理、政治、音乐、体育等不同科目的相关知识的积累和迁移,从而体会情感在各种领域中都能充分显现。同样,音乐教材涵盖多彩的民歌、丰富的民间器乐、“国家瑰宝”京剧、影视音乐、舞蹈音乐、世界民族音乐、文人情致、新音乐初放、复调音乐的巡礼、古典音乐的殿堂、自由幻想的浪漫乐派、家国情怀的民族乐派、彩斑斓的印象派、传统风格的解体、爵士乐掠影等内容,每部分都对应了某种情感表达形式、情感创作思想、情感诞生背景、情感历史渊源等,具有辽阔而深邃的情感力量。
三、用绘本提升音乐课堂学习效果的融合性探讨
(一)用音乐绘本融合
有些绘本是专门的音乐题材,甚至被一线音乐教师广泛应用于课堂中,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将这类绘本和音乐教学相融合,是提升学生课堂积极性和知识掌握效果的最佳手段。
例如,将《儿童古典音乐绘本(大师经典版)》引入课堂教学。这套丛书主要包括《动物狂欢节》《胡桃夹子》《睡美人》《天鹅湖》《魔笛》《罗密欧与朱丽叶》《亨舍尔和格莱特》《灰姑娘》,这些都是改编自童话的经典音乐作品。其中,著名芭蕾舞剧《睡美人》以灵活多变、优美丰富的肢体动作展现一个唯美浪漫的情感故事,绘本将动态的、具有声音的舞剧以静态画面的形式呈现,在动静相宜之间给学生以想象力的滋养,令他们自觉将视听完美结合,培养联想能力和感受能力,对芭蕾舞产生更浓烈的兴趣,并可以将虚拟画面和现实动作做出对应,将理论和实践结合,从而在相关舞剧、音乐剧的观赏活动中印证这些想象。此时,带领学生欣赏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百老汇音乐剧《猫》,这个剧目讲述一群性格和背景各异的流浪猫各自的情感遭遇,恢弘热烈又凄婉真切,学生在观看时能联想到绘本《睡美人》中的相关肢体画面,将肢体和歌声进行对应,如优雅舒展的肢体对应奔放恣意的高音、蜷缩狼狈的肢体对应浑厚沉重的低音、高速运动的肢体对应密集的节奏、高位置换声区持续咬字、极具情感张力的拖长音和转音,更深切地体会到作品对人的各种命运的暗示与象征,充分感受画面表达形式与音乐演唱技巧之间的视听对应关系。
与此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观看中国传统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这部剧改编自苏童小说和张艺谋同名电影,论艺术成就不输给前两者。这也证明了不同艺术体裁之间虽然在表达方式和媒介元素之间具有差异性,但可以达到同等浓度的情感张力和情绪感染力,侧面印证了融合绘本和音乐两种艺术体裁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可行性。随着剧情起伏,背景音乐由热烈、期待变到沉重、诡异,学生由单纯的听觉刺激过渡到视觉记忆,自然联想到绘本《睡美人》中使用不同明暗度、饱和度、纯度、冷暖度的色彩表现睡美人情绪变化的画面,进而体会到色彩也是有“情绪”的,一如音乐也是有“色彩”的,打通视觉、听觉两种艺术感觉。尤其当看到主人公由于告密而被惩罚,白色的幕布上鲜红的画面寓意受罚时,会感叹音乐其实也有这种鲜明的视觉表现形式。一如《睡美人》中运用绮丽饱满的色彩契合浪漫主义主题,表现对纯洁感情的热烈讴歌与高度赞扬,《大红灯笼高高挂》主要运用压抑的黑色和浓艳的红色表达人心的封锁和痛苦,进而展现旧社会对女性自由与权利的束缚,学生会自然而然地体会到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在表现技法、风格氛围、情感基调等方面的区别。由此,学生不仅可以实现视觉与听觉之间随时、随地、随性的自如转换,还能通过对比,在教师没有提前讲授的情况下独立学习一些艺术表现形式,实现自主发现、分析、领悟艺术相关水平的提升,从而调动审美的发展,在探究欲、自信心、成就感并重的寓教于乐的融合过程中,大幅提高音乐课堂学习效果。
(二)用绘本音乐融合
除了在音乐课堂学习中,用特定的绘本调动学生的迁移能力,也可以反其道而行之,以繪本为本位,让学生为其搭配合适的音乐。前者适用于正式授课环节,后者适用于预习环节、延伸学习环节及特定主题课程环节,两者相辅相成。
例如,让学生为绘本《爷爷一定有办法》配乐。首先,学生想到这个作品是以爷爷和“我”之间浓浓的亲情为情感内核的,所以可以搭配《酒干倘卖无》《鲁冰花》《火柴天堂》《天亮了》《爱就一个字》等歌曲。教师随后指出,故事基调是幽默诙谐、温馨宜人的,而这些歌曲的创作背景多为失去双亲、骨肉分离、沉重致谢等,不符合故事的特定情境。学生由此知道绘本故事是有“情感基调”的,一如音乐也是有“情感基调”的,从而了解在欣赏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时都要充分考量作品的调性,是喜剧、悲剧还是正剧,是欢喜、哀伤、愤怒还是快乐,以及同样都是喜悦的心情,是欣喜若狂、忍俊不禁、悲喜交加还是哭笑不得。学生判定《爷爷一定有办法》的故事基调属于家庭温暖轻喜剧,没有特别明显的喜剧元素,但老鼠一家随着主人公的行为变动做出改动,让人觉得有些心酸又好笑,爷爷的每次创意都令我感到喜出望外,凡此种种都具有让人“会心一笑”的魅力。因而,学生适配一些中国民谣、欧美乡村音乐、西方爵士乐(轻快的钢琴弹奏为主)、小型管弦乐等,在绘本表演、绘本阅读的实施过程中,适当地播放音乐,达成了视听合一的适宜效果。期间,学生进行了很多试错,如找到某些以大型乐团管弦乐、四合奏交响乐、慷慨激昂的“大歌”(多有高音、调子昂扬、演唱方式以强混声为主的歌曲)等音乐形式,发现过于恢弘,和故事场景的小巧、故事类型的家常不相符,因此更换为演奏人数少、发声相对小、尽量轻快舒缓的歌曲。在对画面的匹配中,学生对多种乐器的声音特点、多种歌曲的演唱方式更了解和擅长,而传统教学方式一来偏向教师灌输式传达音乐概念,学生被动性极强,二来无法打通视觉和听觉之间的壁垒,强化学生的艺术感觉,调动学生的艺术感知力和探究积极性,因此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此外,也可以让学生自主创作配乐。教师做出适当指导,可以用口琴吹奏几秒到十几秒的简单音效,也可以用自己擅长的乐器或音乐辅助工具(如钢琴、小提琴、琵琶、竖笛、节拍器、沙锤等)在特定的情节进行即兴创作,还可以通过音符的原创演唱、哼鸣为绘本添上有声“色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相互合作、融会贯通、取长补短。最终,学生的创作热情、审美能力、艺术激情大幅提升,尤其对艺术的理解更多元、开阔、丰富。不少学生感叹利用绘本这种静态的、看似与音乐毫无关联的形式竟然可以“玩转”音乐,艺术的创作力真是无限!他们的艺术格局被充分开启。
(三)两者的相互融合
在实际音乐课堂中,还可以采用灵活的视听融合方式,即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以音乐还是绘本为基础进行关联教学,这对教师的音乐专业度、绘本积累、绘本融合教学的经验等提出了更大挑战。
例如,在上维吾尔族民歌《一杯美酒》时,就可以融合《智秦绘本故事——维吾尔族》,让学生模仿绘本中主人公的肢体跳舞,更具象地感受民族载歌载舞的热情,同时因为这本绘本色彩艳丽、人物描绘奔放,可以让学生为其搭配其他音乐,只要情绪能对应即可。学生选择了《祝酒歌》《辽阔的草原》《牡丹汗》等热烈奔放的歌曲,刚好是教材中要学习的其他民族歌曲,虽然民族没有匹配,但热情外放的情绪是共通的。学生由此知道艺术情感的共通性,开启更广阔的艺术思路,全方面提升艺术审美。同时,如果课程允许,也可以让学生在上这节课之前,找一些热情奔放的歌曲,不告知学生接下来要学习的哪一单元的哪一课。学生找来一些电子舞曲、流行实验音乐、激烈的交响乐、原生态山歌等,在和歌曲《一杯美酒》比较、和《智秦绘本故事——维吾尔族》对比时,由于风格差异的明显性,学生忍俊不禁。抓住教育契机,鼓励学生寻找自己找的音乐和课文歌曲、教师找的绘本之间的相同点。这样,学生的视听结合思维、艺术共性审美被最大程度激发,开始由否定自己转换为思考任何表现形式之间都有一定的共性,从而形成艺术思辨能力。在本节课结束之后,鼓励学生也找一些绘本体现与《一杯美酒》共通的情感。学生在面对这个难题时充满信心地迎刃而解,从认识共通升级为运用共通,提升音乐创作能力。由此可见,绘本和音乐课堂的融合可以用于课前、课中、课后都能灵活使用。
四、结语
视听结合,助力审美是绘本与音乐课堂学习效果的融合性探究的终极目的,音乐教师要充分利用两种艺术形式和差异性和共同点,打造创意性、趣味性和知识性并重的现代音乐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