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竞
导读: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大都需要兴趣的推动,数学教师要积极挖掘新鲜的教育元素,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实现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因此,可以将绘本融入数学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创新教学方法,引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思考,引导学生展开合作学习,从绘本中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实现课外延伸,助力课堂有效性的实现。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化阶段,面对数学知识时也会用形象思维理解。教师将绘本融入课堂,能拉近知识与学生的距离,实现学生数学认知能力的发展。具体来说,在绘本的应用中,小学数学教师要注意数学本质原则、学习主体原则、拓展延伸原则,让学生会思考、会表达,最终成长为综合能力较强的新时代小学生。
一、借助绘本,激发热情
观察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也是直接途径,是引导学生展开知识探索的关键所在。教师要抓住绘本直接展现的优势,融合小学生形象思维的特点,用绘本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热情。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一)》一课时,为让学生理解分数的含义,可以借助《保罗大叔分披萨:分数》数学绘本,激发学生对分数学习的热情。首先,带领学生阅读绘本的开始部分,鼓励学生分享观察到的内容,包括戴着厨师帽的保罗大叔、美味的披萨、喜欢吃披萨的双胞胎等,用学生熟悉的元素实现趣味化阅读情境的搭建。其次,引导学生阅读绘本具体内容。为激发学习热情,可以鼓励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展开阅读。比如,教师扮演保罗大叔,学生扮演买披萨的顾客,顾客不断说出自己的需求“把一个披萨分成四份”“要一个披萨的一半”等。在阅读问题出现后,便可以引导学生脱离绘本情境,思考如何才能确保一个披萨平等分给四个人。在绘本情境的不断进入与脱离中,学生的思维和热情被充分激发。此时,再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的学习,如将一块披萨分成平均的两块,其中的一块为1/2;将一块披萨分成三等份,其中的一份为1/3;将一块披萨分成四等份,其中的一份为1/4,这样学生便完成了对分数基本概念的认识。最后,抓住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继续向绘本深处阅读,初步了解分数的加法,为之后教材中的分数知识学习做好准备。此外,在课程学习结束后,还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模仿保罗大叔分披萨的方法,将理论应用于生活,增加在生活中的学习热情。总之,绘本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融合,能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借助绘本,创新教学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发现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兴趣偏好、学习水平等,之后再与绘本融合,给予学生更完整、贴切的学习体验。在此基础上,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等多种新鲜教学手段,在增加数学学习、绘本阅读趣味性的同时,实现创新教学的目标,以此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一课时,首先,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延时摄影的有关视频,比如对麦苗生长的记录、对小树生长的记录等,让学生对长度的变化形成初步理解。其次,带领学生进行《多多少少,谈测量》数学绘本的阅读。为创新教学方法、实现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可以在课前将《多多少少,谈测量》具体内容制作成简短的动画视频,并在合适的位置配上背景音乐和人声朗读,通过调整播放速度使绘本内容更生动真实。在动画视频的推动下,学生的表演兴趣得到激发,教师可以给予其表演空间与机会,生动演绎绘本内容。如学生在制作标尺之后,相互询问喜欢冰淇淋、蛋糕等食物的程度,并在标尺上进行标记,之后表达自己喜欢的原因等,丰富学习内容。此时,借助拍摄设备记录学生的演繹过程,在剪辑、美化后发送到线上家校交流群,与家长共同见证学生的成长。再次,在动画视频的观看与绘本内容的演绎后,引导学生进行文字阅读,进一步学习与长度有关的知识。比如,鼓励学生用之前制作的标尺测量课桌的长度,看不同学生得出的结果是否相同,进而引出绘本中对统一标尺的讲述,借助绘本中形象化的讲解,让学生了解教材中厘米、米等长度单位。之后,拿出准备好的直尺等教具,带领学生一起进行课桌、板凳等常见物品长度的测量,实现较好的学习效果。最后,鼓励学生重读绘本,用已知的教材知识测量对冰淇淋的喜爱程度、对蛋糕的喜爱程度,此时学生就会明白,长度是针对实物而言的,“喜爱”是心理活动,无法测量,这样学生便在绘本支持下的创新课堂中,实现了对长度的理解和深化。总之,绘本作为一种直观化的教学工具,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将其与信息技术融合,搭建具有创新元素的课堂,实现课堂有效性的提升。
三、借助绘本,引发思考
在绘本支持下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不仅要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还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做好绘本阅读指导,启发学生思考,点拨学生思维,让绘本阅读从单纯的知识渗透向思维层面转移,最大化绘本教育价值。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一课时,借助《小鸡搬家》绘本,引发学生的思考。首先,带领学生进行教材知识点的学习,明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明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绘制方法,了解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由此在扎实理论知识的支持下,进行绘本阅读,学生的思考便会更清晰、更具积极影响。其次,带领学生开始《小鸡搬家》绘本的阅读,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1)根据绘本32页处的图表,讨论图形、距离、长度的含义;对开放性图形和封闭性图形的区别进行解释;如果鸡笼是开放性的形状会有什么效果呢?(2)算出绘本中爷爷买来的篱笆墙的长度;寻找32页中哪些图形与故事中鸡笼的形状相仿;(3)绘本故事中的鸡笼虽然在形状上发生了变化,周长却没有变,能不能画出与32页中6个图形周长相等的五边形?在问题引导下,学生的思维随着绘本内容进行思考,不仅能巩固已掌握的正方形、长方形、周长等知识,还能锻炼阅读能力、梳理能力、逻辑能力,促进学综合发展。最后,为使学生的思考更具实践价值,还可以设计如下任务:用白纸裁剪任意形状的地板图纸,要求房间地面的周长为48尺,之后在裁剪的图纸中进行家具的摆放,思考如何才能合理且充分地利用地面空间。在此任务的完成中,学生需要思考多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不同形状周长的拼接等,能充分应用所学知识,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发展抽象思维,使思考更深刻。总之,绘本支持下的小学数学课堂能给予学生更多思考空间,且能为学生提供具象载体,实现学生数学思维的高质量发展。
四、借助绘本,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能减少小学生对发出疑问、提出质疑的恐惧感,给予学生更自由的学习体验。所以,在借助绘本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时,教师也要积极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凝聚学生力量,让学生的疑惑及时得到解决,让学生的需求及时得到满足。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课时,借助《山姆的脚印格子——面积》绘本,给予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首先,带领学生对教材知识点进行学习,明确面积的概念、所用单位等知识。在此过程中,为保证学生的学习效率,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巩固练习。如两人一组,其中一名学生按照一定的边长剪出正方形,另一名学生进行面积计算。因为是相互出题的方式,学生会产生“检测”的认知,回答问题也更认真,得到的学习效果也就更明显。其次,带领学生展开绘本阅读。在读到“因为修剪希尔先生家的草坪比修剪格林太太家的草坪多费好长时间”时,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并讨论“这是为什么”。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给出“因为用的工具不一样”“因为草的品种不一样”等答案,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的思维向教材知识转移,进而得出“两块草坪面积不一样”的正确答案。最后,随着绘本故事的推进,学生会随着山姆用脚印测量地毯面积、草坪面积的活动而产生实践尝试的想法。此时,学生便可以采取合作学习的方法,在课外时间选择校园内的一块空地,用脚丈量其长度,再将每一个脚印的长度按照一定的比例绘制,在纸上画出代表空地的格子,完成空地面积的计算。在此过程中,有的学生负责回忆绘本故事内容,有的学生负责用脚丈量,有的学生负责格子的制作等,不仅学习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协作能力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总之,用合作学习促进绘本教学效率的提升,能确保学生对课堂的参与程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为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持续提升提供内在动力。
五、借助绘本,解决问题
“一学就会,一做就错”是学生数学学习中的常见问题,究其原因是学生缺乏问题解决能力。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借助数学绘本的优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代入故事主人公的视角,共同探究问题解决的方法,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时、分、秒》的学习中,借助《到点啦,麦克斯》绘本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首先,在开始绘本阅读时,向学生朗读绘本故事发生的背景,即“麦克斯是一个很守时的小男孩,按时起床、洗澡……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麻烦,他丢了自己的数字表,并且看不动指针表,于是他就各种迟到……教麦克斯认指针表”,这样不仅可以将学生引入故事搭建的具体情境,还能向学生指明解题方向。其次,指导学生根据在教材中学习的知识,帮助麦克斯解决问题。比如,先分辨出较长的指针为分针,较短的指针为时针;指针表的表面上有十二个数字,代表十二个小时,两个数字之间又有五个小格,每个小格代表一分钟,一共六十分钟;在读表时,分针指在总数的第几个小格就是第几分,如指在3和4之间的第二小格,那么加上1和2之间的五分钟,2和3之间的五分钟,得出12分的正确答案;時针除整点外(整点时,时针指在1—12某个数字处,分针指在12处),大都处于两个数字之间,此时读表要读该区间的前一个数字,比如时针处于2和3之间,分针位于3和4之间的第二小格,那么此时的时间为2时12分。这样学生不仅帮助绘本故事主人公麦克斯学会了认指针表,还实现了对所学知识的梳理,方便自己解决检测题目中、生活中出现的与时间相关的问题。最后,为深化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还可以借助绘本搭建的情境,向学生提出问题:“麦克斯已经学会指针表的读表方法,又变成了一个守时的小男孩,那么你想和他一样变成一个守时的学生吗,应该怎么做呢?”由此引发学生对生活习惯的思考,让学生开始寻找守时的方法,在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同时,还实现了对学生良好生活习惯、积极学习态度的培养。
六、借助绘本,延伸教学
绘本内容与课堂教学内容相比更充实,所以无法全部在课堂中展现。为满足学生对趣味图画、趣味故事的热情,教师要做好绘本活动的拓展,达到延伸教学的效果。鉴于小学阶段学生好奇心及模仿能力较强,可以鼓励学生用阅读、绘画、写作等方式,对绘本故事进行扩写或改编,在检验学生所学数学知识的同时,发展创新能力、创作能力、想象能力等,促进综合发展。
同样以《到点啦,麦克斯》绘本阅读为例,鼓励学生在课后对该故事进行续写,要求学生融入《时、分、秒》的有关知识,参考自己的真实生活编创故事情节。比如:“麦克斯在学会读指针表之后,又恢复了守时的生活,不仅如此,麦克斯还将这一好消息告诉了他的朋友,在放学后,他们一起进行读表的练习,在朋友说出‘3点后,麦克斯就将指针表拨到相应的位置……”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用手抄报的形式整理认指针表的方法,张贴在学校、小区等公告栏中,向更多人介绍自己的学习方法,同时接受其他人的学习指导。这样绘本支持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便由课堂内、绘本内的学习延伸到了社会领域、想象领域,为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提供多种可能。
七、结语
综上所述,绘本作为一种充满趣味、直观等多种要素的学习工具,与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偏好相契合。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实现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可以借助绘本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动创新教学,引发学生对故事、对知识的思考,用合作学习丰富学生的阅读收获,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实现教学延伸,为小学数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正向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