郅仁丽 刘华 许良
摘 要:新时代教育事业确立了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课堂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的主线,决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教学要适时地进行系统调整和合理设置。文章将从深挖课程思政元素出发,以课程思政教学课程目标设置、教案课件编写、课堂实践教学、教学评价与教学反思和学科教学研究等五方面为教学实践创新,重点引導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建设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适应新时代思想政治引领,推动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
关键词:传统文化;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06-0082-06
“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深入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将价值观念塑造、文化知识传授和学科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思政育人功能[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要紧紧围绕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这条主线,优化关于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道德修养等重点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结合行业领域特点系统地从课程目标设置、教案课件编写、课堂实践教学、教学质量评价、学科教学研究等方面进行相应调整和合理设置,建设优质课程思政教学课堂,重点引导学生自觉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建设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适应新时代思想政治引领,筑牢高职学生理想信念根基。
一、理解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价值,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一)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中家国情怀思政元素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具特色、博大精深,蕴藏着深刻的家国情怀课程思政元素。高职院校要深刻理解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内涵,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中家国情怀思政元素,并将其充分运用到高校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创新性发展[2]。
家国情怀是立足于爱国爱民的情怀,自觉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情怀;是让学生心里有大局意识,时刻装着国家和民族,装着大义和正义,要胸怀天下;是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强化学生的文化认同、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是让学生具备历史使命感和职业责任感;是培养学生能够站在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高度,准确理解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塑造使命自觉,把个人理想寄托在对国家和人民的大爱与奋斗中,努力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中人文主义思政元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里所蕴含的人文主义思政元素的时代价值,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也契合现当代企业需求,企业偏爱于具有集体意识、合作精神的学生,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主义思政元素课堂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个体提升政治素养、坚定人生价值方向、建立健全人格、塑造坚韧品格具有不竭的滋养作用和强大的推动作用。
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主义思政元素丰富多样,不仅包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也涵盖工匠精神、劳动精神、职业精神、科学精神、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集合一身,诫勉高职学生要重知识、善技能。
二、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特点,找准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创新落脚点
(一)课程目标设置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是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体系中的一环,其“课程思政”的有效性和最大化有赖于科学而合理的课程目标设置。
不同课程的课程思政目标是不相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教学目标具有课程本身的功能和特色,其课程目标可设置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政育人目标,知识目标要依照教师的爱好特长和学生的喜好特点,立足学生服务行业情境和实效成果,以历史与现实事件为切入点,引入课程学习内容,让学生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理解——记忆——应用——分析——评价——创造,从而实现能力目标,为思政育人目标实现奠定基础,也为最终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预期教学效果、推动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建设做好准备[3]。
第一,课程目标中怎样设计课程思政元素。现就《“十二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修订版<中国传统文化(张建主编,第三版)>》为例,切实从学生民族文化特点、文化知识储备程度、专业就业领域特色等角度立足,示范如何设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在设计制订表1中课程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思政育人目标时,要实事求是,要明确不同主题内容有不同的思政教学方向、重点。同时,也要考虑到实施课堂教学过程中对课程思政目标实践课堂中的高度、深度、热度的及时把握和调整,要关注时事,尽可能地体现政策、精神的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如何搭建不同主题内容中的课程思政目标的科学体系,还要持续跟进,不断探究。
第二,如何发挥课程目标中课程思政元素育人作用。教师主动发挥导向作用,通过课前学习——积累——备课,让课程思政的理念深入教师内心,再在课程思政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紧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时代主题,发挥导向作用,从历史长河、革命精神的角度出发、以理想信念教育、职业使命责任为方向,讲好“大思政课”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强化学生文化认同,为学生成长成才指明方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塑造良好的品德素质和树立正确的职业发展观。
第三,建立各课程间的协调机制。将基础课、专业课和文化课中的课程思政有机融合,可以很好地使学生从接受——价值判断——模仿——操作,实现有效的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可有效促进课程的理论与专业相统一、文化与技能相统一,“小我”前途同“大我”发展相统一,引导广大学生把自己职业理想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
第四,实现院校教学整体范围内的规范整合。在健全各课程间的协调机制的基础上,融合教务部门、宣传部门、共青团和学生社团等方面力量,构建全方位、立体化的“课程思政”体系,营造课程思政浓厚氛围,改进方式创新教学,做到文化与技能双提高,让课程思政入脑入心入行,顺利完成思政育人目标内化深耕、形成特质和外化弘扬,加强“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建设,引導学生沿着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前进,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二)教案课件编写
课程思政建设重点在教学设计环节,难点在内容重构环节。教案编写应侧重将科学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职业精神、奉献精神和劳动精神培育落实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不同课程课程思政设计点不同,可以在内容上设计,也可以在方式上设计,但是不能生硬强塞,或通堂“填鸭式”。
首先,围绕教学目标解决重点、攻克难点。教学目标是师生共同通过教学实践预期达到的效果或标准,它对教学课程标准落实、教学计划实施、教学内容编排、教学方向确定、教学重难点侧重、教学方式方法甄别、教学过程实践等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如何在教案课件编写过程中,发挥教学目标引导作用,解决重点,攻克难点,这就要求紧扣课程标准、梳理教学大纲、分析教材内容,立足学生认知层次及知识技能储备情况,确定教学目标的重难点,科学合理分解知识要点。如中国传统文化的的特征和基本精神,是本课程某一主题内容课程思政教学中讲解的重难点之一,怎样梳理知识要点方向,从什么角度解析,如表2 。
其次,根据课程内容条目,灵活调整教案形式。教案编写是教学设计的书面成果,具有目的性、适应性、实用性。教案要素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在教案编写过程中应根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教学主题内容的特点和就业需求度等方面设计不同形式的教案。如讲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涵盖内容,佛教、道教、儒教的基本教义等知识点时采用条目式教案编写;讲解中国传统节日及其文化底蕴知识点时可采用表格式教案编写或方案库教案编写[4];讲解古代的生活方式的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以及体育文化,感受中国文化的博大内涵知识点时可采用材料式教案编写等。教师应灵活采用教案编写形式,不能拘泥于某一科目、某一单元、某一主题,而是根据知识点在不同教学理念、不同教学目标、不同教学课堂等主客观因素综合条件下主动优化教案编写形式。当然,也可创新教案编写形式。
再次,把握课程主线,注重教案编写细节。教案编写不是随意设计,而是“有意味”的设计,它服务于教学。注重教案编写细节有助于实现教学理念、达到教学目标,尤其在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思政教学教案编写全过程中,更要注重教案细节的编写,优化教学课堂要素。例如设计《中国古代文学》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时,可采用方案库教案编写。再如,理解中国古代科技中的工匠精神内涵,可以链接央视《大国匠人》系列视频节目,通过了解不同岗位劳动者用自己的双手匠心筑梦的故事,培养学生学一行爱一行、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终身尚知识、善技能;也可以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手,引导高职学生以“小我”之身发“大我”之光,全力践行工匠精神,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5]。综上可见,无论从哪开始着手,最终怎样设计,都要立足于教师的特长和学生的喜好,不能使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相分离。
(三)课堂实践教学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对课程思政教学实效性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越来越具体,尤其是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课堂中对于教材的深刻理解与准确把握以及教师对于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施教方面。那么如何从教师角度入手,怎样确保将思政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落实,实现课程思政教学实效性呢?
第一,教师要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思想自觉。结合实际,升华自身政治理论修养,及时更新课程思政教学储备,为“三尺讲台”讲好课打好理论基础。课程思政是新时代课程建设的方向,教师要根据高职学生专业特色和就业需求找准教学着力点,积极破解学生困惑,让他们深刻理解为什么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使学生毕业后更好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工作。
第二,教师要有课程思政的意识[6],要有学科育人的意识,更要有将学科内容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能力。例如在讲授中国古代科技这一主题内容前,就要清晰认识到:对于高职学生,本知识内容的重点不仅仅是了解中国古代先民在科技方面的智慧和伟大成果,更是要让学生通过理解工匠精神内涵,践行工匠精神、科学精神、职业精神、劳动精神、奉献精神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把“小我”前途同“大我”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把自己职业理想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密联系在一起。
第三,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要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在课堂思政实践教学过程中,一是要将思政教育元素自然融入课程教学,有效提升育人水平,不得强行嫁接,牵强附会,造成思政教学目标与传统文化教学目标“两张皮”;二是教师课前吃不透、拿不准的思政理论点可课下请教、研究学习后再做讲授,重在严谨贴切;三是思政元素在课堂实践教学中要运用恰当、适量,并非越多越好。
(四)教学评价与教学反思
教学评价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所以教学评价要从掌握的学科知识程度和课程思政的成效两方面出发,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对课程思政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做出客观的价值判断,形成科学系统的课程评价体系。
先要论课程教学评价。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质量评价是实践当中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但它是高职院校教育发展当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高职院校一般采用“他评+自评”相结合的传统评价体系(如表3),分别涉及课前备课资料、课中仪容仪态、授课手段、板书字迹和课后教研、个人反思等方面。
表3中传统教学评价模式过于笼统,在测评过程中的考量的实质性指标不突出、不全面,测评分值的变量空间大,人情分值也不少,这不仅不能客观真实测评出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不利于教师的个体特色培养,更不利于激发教师队伍科研的动力。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可以切实让教师从评价结果中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明确教学工作的努力方向,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因此,制定合理标准,量化具体评价标准等方面都要仔细考量。
教学评价突破传统方式,就要学会取“自评+他评”模式之精华,开创具体标准量化之先河,要将多种评价方式进行有机结合,如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学生学业成就的评价是“他评”模式中重要的一项评价标准,主要从学科知识能力测试和论文实践活动方面进行考量。我们在建立学生学业成就评价指标体系时,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体现多元化的价值取向,这样才可能打破原有的学生问卷打分的单一陈旧形式。比如说学生在了解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特点和价值取向时要观察学生的交往状态,看学生是否会大胆发言、自主提出问题、发表不同观点;在熟悉中国古代哲学的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时要观察学生的思维状态和情绪状态,看学生是否因为学习好奇和文化自信受到古代哲学家的思想精髓的启发。
再说课程教学反思。教学反思对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促进教育教学正向生长的实践与思维活动有着积极的意义。强化教学反思意识可以加强教师对课程标准的认知,深化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因此,教师应重视实践教学反思,尽量内容全面、形式多样,按要求、有节奏地进行教学反思[7]。
表4 体现出课程思政教学反思是对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的过程,每个要素都是提高课程思政建设的组成部分,教师要拓展思路,注重反思方法,培养教师反思意识,激发反思动机,强化反思能力,提升教师自身教学反思素养,促成以思促教、以教促思的良性循环局面[8]。
(五)学科教学研究
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是有目的具有针对性的高层次的研究活动,它不仅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内容,还是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力量,但当下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教学仍然处于探索阶段。随着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越来越明确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如何在教学实践中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和谐发展和个性、灵性与创意的完美结合,如何在培养职业能力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如何浇铸学生的人文情怀等问题,越来越值得社会关注和高职教师思考,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教学与创新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已成为时代之需[9]。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整个过程我们要在仔细审视研究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着重研究教学中现实而有意义的问题,并采用系统有效的方法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教学更具有实践预见性和创造可能性,以实现促改革,提质量,推发展。
首先,要确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涉及的三个范畴(表5)。其次,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的意义对于促进规律探索和加强问题解决方面的重要作用。一是任何学科理论的发展都伴随研究方法所获得的成就而前进,教学理论也随着研究的过程而完善和发展;二是改进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获得可靠的研究数据和充分的定性资料;三是影响政策改善和实践改进的可能性和潜力,不仅帮助教育者弄清楚教学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最终是要解决怎么办的实践问题;四是教学研究本身对教学问题对症下药,改进教学实践;五是高职院校教师从事教学研究也有利于解决教学者本身不能灵活选用教学理论成果,教学与理论“两张皮”的问题,更有利于研究方法的多元和综合[10]。教学研究是实践性比较强的探索,适合使用多种探究形式和方法,虽然不同的问题有各自适合的方法,但也便于不同的问题获得可靠的答案。
三、结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教学就是要以新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就是要站在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高度,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时代高职院校的现状和发展,充分发挥高职院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先导和示范作用,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机制,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浓厚氛围,开展校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多措并举、共同搭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平台,全面加强思政课建设的统筹谋划,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助力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 人民日报.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體实际相结合 坚定理论自信 推进理论自强[N]. 人民日报,2021-09-06.
[2] 孔德兰,王玉龙. 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及路径[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23):14-18.
[3] 汪长明,鲍卫新. 关于职业教育专业和课程标准体系建设的思考[J]. 教育与职业,2019(22):85-90.
[4] 魏小娜. 语文课程标准与教学设计[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
[5] 孙凯宁,孙勇.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路径探析[J]. 教育与职业,2021(12):89-92.
[6] 王丽,李雪,刘炎欣,等. 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现状的调查分析及建议[J]. 高教探索,2021(09):67-74.
[7] 山东省茌平县杜郎口中学. “新学校”反思启示录[N]. 中国教师报,2011-09-28(07).
[8] 李致宇,王波,李姗蔓,等. 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升策略研究:第三卷[M]. 十三五规划科研管理办公室专题资料汇编,2018: 273-278.
[9] 郅仁丽,迪里拜尔·克依木. 大学语文三大特性在高职教学中的思考[J]. 山西青年,2022(03):171-173.
[10] 钟斌,任茵. 高职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胜任力的构成要素、 实践困境与提升策略[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32):70-77.
(荐稿人:刘华,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