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对高职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

2023-05-30 02:48郑旭江章玉祉
数字教育 2023年2期
关键词:元分析学业成绩混合式教学

郑旭江 章玉祉

摘 要:数字时代下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冲击着传统教学。整合线上教学和传统面授教学的混合式教学逐渐在教育领域,尤其是高等教育领域崭露头角。然而,以往有关混合式教学效果的考察主要集中于普通高等教育领域,对于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系统分析较少。鉴于此,采用元分析的方式,对2010年至2022年间的40篇国内外关于高职院校的混合式教学效果的研究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显示:(1)混合式教学对高职学生的学业成绩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2)混合教学在不同学科中的应用效果呈显著性差异,其中,应用类学科的促进作用最好,其次是信息类、护理类和外文类等学科;(3)班级规模和实验周期两个调节变量对混合式教学效果的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高职院校;混合式教学;学业成绩;元分析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069(2023)02-0047-07

一、问题的提出

混合式教学是指将信息技术与传统课堂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利用互联网、移动终端、云计算等技术构建的线上学习平台以整合教学资源、发布课程任务、监控学习进度;学生针对教师发布的学习任务,登录线上平台开展自定步调的自主学习。带着线上学习的“已知”和“未知”,师生转入线下的传统面授课堂开展进一步有针对性的答疑解惑。通过线上与线下多层次的教学交互以期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建构。

自混合式教学概念提出以来,已有相当多的学者对此进行了实践和检验,但成果大多集中在普通高等教育领域。该领域的研究表明,混合式教学可以通过激发普通高校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等学习者特征的方式以提升学习效果[1];混合式教学对整体的学业成绩具有中等偏上的促进作用[2];教学实验周期、专业类型等因素对实施效果具有显著的调节效应等[3]。而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虽然也有学者开展了相关研究,如基于Web 2.0针对混合式教学中高职学生协作学习能力发展的研究[4]、对高等职业教育学生的混合教学体验的研究[5],对混合教学实效评价指标体系建构的研究[6]等,但对于混合式教学在该领域的总体实施效果及相关调节因素的系统性分析研究匮乏。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在教育逻辑和学生特点上有着本质的区别[7],对混合式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实施效果进行系统检验有助于丰富和拓展原有的研究成果,为混合式教学改革在整个高等教育领域的实效性检验提供更加全方位的证据。

因此,本研究使用基于证据的研究方法——元分析,通过梳理和分析针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混合式教学的实证研究,系统分析在混合教学中不同学科、班级规模和实验周期对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并尝试为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提供建议。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与工具

本研究从“混合式教学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这一问题出发,收集筛选文献中的样本量、平均值及标准差等数据,为方便计算,对比和转换各篇文献中的研究数据,以元分析中最常见的标准化平均差(SMD)作为效应值来系统分析混合式教学对高职学生学习成效的影响以及相关调节变量(学科类型、班级规模和实验周期)的不同效应。研究采用Excel 2016进行文献编码工作,并以元分析软件CMA 2.0作为量化分析工具。

(二)研究过程

1.文献检索

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维普等数据库检索中英文文献,检索的关键词包括“混合教学(Blended Instruction)”“混合学习(Mined Mode Learning)”“高职院校(Vocational Colleges)”“学习成绩(Academic Performance)”“学习效果(Leaming Outcomes)”等。文献的发表时间限定為 2010年1月至2022年9月。检索完目标文献之后导入Excel 2016,删除重复文献后,获得检索文献40篇。

2.文献筛选

本研究的文献筛选条件如下:(1)文献研究主题须为混合教学与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成绩的关系;(2)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应当是实验研究或准实验研究;(3)研究中只涉及混合教学和传统教学的对比,或是通过实验处理使混合教学成为唯一自变量,不能渗入其他教学形式的干扰;(4)研究中应提供了元分析所需的效应量,如样本量N、平均值M、标准差SD、p值等分析时所需要的数据。

基于上述标准,初步发现国内外关于混合式教学在高职教育领域的实证研究成果比较少,共筛选到有效文献40篇,其中,中文文献33篇,英文文献7篇,部分文献包含多个可供分析的效应量,可作为独立样本处理,最后得到53个效应量。

3.文献编码

文献筛选结束后,采用Excel 2016表格工具对检索到的文献的各项特征值进行编码。编码内容涵盖作者、文献的出版年份、进行研究的样本量、研究的试验周期等内容。在学科上分为护理类、外文类、信息类和应用类。其中,护理类学科包括病理学、社区护理学和急救护理学等;外文类学科包括英语教学、英语口语教学等;信息类包括Flash制作、互联网产品设计等;应用类包括工业材料和通用管理等。在试验周期上划分为三个时间阶段:少于一学期,一学期和多于一学期。在班级规模上分为3个层次,40人以下(包括40人)为小规模,以大写字母S表示;40人到80人(包括80人)为中等规模,以大写字母M表示;80人以上为大规模,以大写字母L表示。此次用于元分析的部分文献信息编码如表1所示。

三、研究结果

(一)异质性检验

在元分析中,每篇文献所选取的样本量和采用的研究方法并不完全相同,因此,首先需要进行异质性检验,根据检验结果来确定合适的效应模型,以消除异质性带来的影响。异质性检验主要通过Q值和I 2来判断[2]。根据朱利安·希金斯(Julian Higgins)等人[11]的研究:当I 2大于50% 时,判定存在高度异质性;当I 2处于25%~50%时,判定存在中度异质性;当I 2小于25% 时,判定存在轻度异质性,当I 2为0时,表明研究间的变异仅仅由抽样误差所引起。若存在较为明显的异质性时,选择随机效应模型可明显提高置信区间的精度;当异质性不明显时,选择两种模型均可,计算结果差别不大。在本研究中,I 2=96.347,具有高度异质性,因此应选择使用随机效应模型来计算本研究的效应量。本研究的异质性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二)发表偏倚检验

在本研究中,采用倒漏斗图法、Begg秩相关和失安全系数对所选研究样本的发表偏倚进行系统检验。研究通过CMA得到的漏斗图如图1所示。

从漏斗图的直观效果来看,研究文献并没有均匀地分布在总效应量两侧, 多数研究位于总效应量左侧。因而,需要通过Begg秩相关和失安全系数进行更为精确的发表偏倚检验。本研究的Begg秩相关检验结果为:Z=1.1734<1.96,p=0.083>0.05,表明在本次分析中的样本不存在发表偏倚。本研究的失安全系数为4 231,失安全系数的衡量标准为5*k +10,其中k表示纳入元分析的效应数。若失安全系数值大于5*k +10,则表示研究样本的发表偏倚较小,不影响进一步分析的结果。4 231远远大于(5*53+10),表明本研究样本出现发表偏倚的可能性较小,可用于进一步分析。

(三)混合教学对高职学生学业成绩影响的总效应

根据表2的异质性检验结果,随机效应模型一栏中的合并效应值为0.898,合并效应值检验Z=7.136(p<0.001),达到了统计极显著水平。结合科恩(Cohen J)的结论:“当效应量大于等于0.8时,说明有显著程度的影响;当效应量处于 0.5到0.8的区间时,说明有中等程度的影响;当效应量小于0.5时,说明影响程度较小。”在本研究中,合并效应量0.898>0.8。由此可见,混合教学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业成绩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

(四)混合教学下各因素对高职学生学业成绩影响的调节效应

1.学科的调节效应

混合教学下不同学科领域对高职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如表3(见下页)所示。结果表明,混合教学下4类学科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均存在显著性影响,ps<0.001;同时,组间效应量为8.884,p<0.05,说明混合教学中高职学生学业成绩的影响在不同学科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即学科对高职学生学习成绩的调节效应显著。从具体效应量来看,混合教学对应用类学科(SMD=1.506)学习成绩的促进作用最显著,其次是信息类(SMD=1.119),最后是护理类(SMD=0.894)和外文类(SMD=0.546)。

2.班级规模的调节效应

混合教学下不同班级规模对高职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如表4所示。结果表明,3种班级规模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均存在显著性影响,p<0.001;其效应量依次为大规模班级SMD=1.114、小规模班级SMD=1.084、中等规模班级SMD=0.631。虽然从直观数据来看,效应量在各组之间存在一定的差異,但是组间效应检验并不显著,p=0.103>0.05,表明班级规模之间并不存在调节效应,即不同的班级规模并不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造成差别。

3.试验周期的调节效应

混合教学下不同试验周期对高职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如表5所示。结果表明,不同的试验周期对高职学生的学习效果均存在显著性影响,ps<0.05。再从具体效应量来看,混合教学下,一学期试验周期(SMD=1.081)对学习成绩的促进作用最显著,其次是多于一学期(SMD=0.773)和少于一学期的试验周期(SMD=0.683)。从表5的具体数据来看,各试验周期之间的效应量存在较明显的差异,但是组间效应检验并不显著,p=0.297>0.05,表明试验周期的调节效应不显著,即周期的长短差异不会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出现不同的情况。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研究采用基于证据的研究方法——元分析,对40项高等职业教育领域的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进行系统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混合式教学对高等职业教育学生学习成绩的促进作用显著

元分析结果表明,混合式教学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显著,其效应量为0.898。这说明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混合式教学确实能够有效提升高职学生的学习成绩,也能起到优化教学效果的作用。混合式教学的优势可能与其自身特点有着直接关联。有研究指出,与传统的严格按照时间规划的课堂不同,混合式教学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时空限制,能够遵从学生自身意愿,随时随地进行教学活动,利用互联网、移动终端等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灵活的学习空间,教师可以基于学生在线上的学习情况,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因材施教,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混合式教学也能很大程度地提高教师评价的精确度和反馈的及时性[12]。也有研究通过实际调查指出,通过混合式教学的方式,教师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能得到相应程度的增强,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也能对混合式教学的效果产生积极影响[13]。综上所述,结合本次元分析和前人研究结果可以得出:和普通高等教育一样,混合式教学对高职学生的学习成绩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2.学科类型对高职混合式教学成效具有调节效应

从学科类型上看,混合式教学在不同学科类型中的合并效应值均大于0.5,说明混合式教学能很好地提升各学科的教学效果。同时,统计分析表明,不同学科类型的混合教学效果差异显著(p=0.04<0.05),说明学科类型对混合式教学的成效存在调节作用。其中,应用类(SMD=1.506)的促进作用较好,其次是信息类(SMD=1.119),最后是护理类(SMD=0.894)和外文类(SMD=0.546)。在普通高等教育中也存在相似的结果,如在混合学习中,工程技术等应用型学科对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最为显著[14]。

学科类型的调节效应与高职教育及混合式教学的特点都有着紧密关联。首先,高职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是为社会、行业和企业培养一线技术人才,因此高职学生所学的知识大体上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对于应用类课程,混合式教学的实施可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到更多实际操作的机会并且能及时获得老师的反馈,因此能够更加显著地促进教学的效果。其次,混合式教学本身是线上和线下的结合,需要借助互联网等平台进行教学。而信息类学科本身具有互联网知识储备和互联网技术应用的优势,因而这部分学生更加容易接受新型教学模式带来的变革,也更容易从中获益。

3.班级规模、实验周期的调节效应不显著

从班级规模来看,3种不同规模的班级相应的效应量都大于0.5,说明混合式教学对3种规模的班级都有较好的积极作用。其中,大规模班级的SMD=1.114,小规模班级SMD=1.084,中等规模班级SMD=0.631。然而,组间效应结果差异并不显著(p>0.05),表明不同班级规模并不会对混合式教学的结果产生影响。虽然组间差异不显著,但是大班在各组比较中仍然体现出了更优的趋势,这一结果与其他研究者的结果一致[15]。如今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借助MOOC平台开展大班混合式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在课堂上增加师生间互动、交流的机会,使教师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关注每位学生的线上与线下的学习情况,并及时给予反馈,从而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但这种模式对网络的要求较高,并且需要成熟的MOOC平台支持,此外教师的教学观念也需要转变,在混合式教学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从实验周期来看,不同的实验周期对混合式教学的效果同样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在效应量表现上,时间为一学期的混合式教学促进效果表现出更好的趋势。这可能是因为混合式教学要求师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诚然,混合式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上具有更多的选择性,但相应地,混合式教学对学生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正如有研究指出:伴随着教学内容难度的不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难度加大,这对学生的问题分析、知识加工等学习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过一段时间的混合式教学,学生对这种较新颖的教学方式的兴趣也会逐渐减少,一系列原因都表明适当的实验周期更有利于提升教学效果[16]。

(二)建议

1.深挖混合式教学在高职院校教学改革中的巨大潜力

根据本研究的结果,混合式教学能够较好地促进高职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其他教育类型的混合式教学研究存在相似的结果[17]。这可能是因为相比传统课堂,混合式教学大大提高了课堂的灵活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同时,与线上的结合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但在检索相关文献后发现,混合式教学在高职课堂中的实际运用并不广泛,这说明混合式教学在高职教育领域仍有很大的开发空间和应用潜力。诚然,相比于传统教学,混合式教学的设计和应用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比如教师的专业能力、教学水平,以及学习者的学习特征、学科的类型等,因而设计难度也更大。同时,目前混合式教学也面临很多尚未完全解决的问题,比如如何使混合教学保持较好的趣味性,如何借助信息技术帮助学生学习等。但不可否认,因为高职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偏向于实践应用,混合式教学的使用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學习,而且有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并在混合式教学课堂中给学生更多实践的机会。因此,未来值得更多研究者在高职教育领域挖掘出混合式教学的更多潜力。

2.开发与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相契合的混合教学模式

混合式教学是互联网时代下对传统课堂的变革,这种新的教学方式结合了互联网的独特优势。同样,在高职教育中,不同学科在培养目标和知识传授方式上也有显著区别。例如,与混合教学密切相关的信息类学科着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科学素养,以掌握互联网技术等技能为主;护理类学科注重培养一批高素质护理专业人才;外文类学科则是以提高学生的外文水平为目标。在知识传授方式上,传统学科如外文类着重对陈述性知识的传授,基本上仍以讲授法为主;而信息类、应用类等学科更重视学生对程序性知识的掌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更多地以项目学习法、合作探究为主。因此,教师在开展混合式教学,应做好所教学科的学习情况分析,根据学科的知识内容特点、学生自身的知识基础等方面设计科学的教学方式,此外还要保证线上课堂资源的充足,使其尽量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提升教学效果。

3.科学安排与教学目标相适配的班级规模和课时周期

虽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实验周期对混合式教学成效的影响不显著。但相比其他的实验周期,一学期的提升效果具有更优的趋势,这可能是因为混合式教学的成效具有最优时间周期。因此,在设计教学时,应考虑与教学目标相适配的课时周期。若时间太短,学生或许还不能充分适应混合式教学;若时间过长,学生适应了新的教学模式,可能会失去学习兴趣,以致产生松懈。由此可见,时间太短或者过长都不利于教师利用混合式教学实现教学目标,也不利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简言之,要实现良好的混合式教学效果,教师应科学安排课时周期。

同样,本研究也发现,班级规模对混合式教学的效果不产生显著影响。但相比于小班和中班两种班级规模,大班的混合教学效果更胜一筹。因此,建议在开展混合式教学时,可以采用大规模的班级授课。现在已有部分研究者开展基于大班的混合教学方式的探索[17],每位教师的时间及精力有限,大规模班级教学可以帮助教师降低教学成本,最大化利用自己的教学资源。在混合式教学中,教师可以细致了解到每位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状况,并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学习基础制定更能兼顾到全体学生的教学内容和实施方案,以达到更好的教与学的交互效果。

五、总结

信息技术的深化发展给教育领域带来了新变化。相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混合教学作为一种结合新技术的学习模式有其独特的优势。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混合式教学也发挥着不小的作用,但目前仍缺少足够的关注。如何利用混合式教学有效提升教学效率,是高等职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混合式教学的效果受许多因素影响,如何恰当利用这些因素来提高教学效率,也具有较大的研究空间。职业教育目前正处于数字化发展阶段,未来还需探讨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多方面的深度融合。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基层干部选拔培养中的公共服务动机测量效度研究”(21BGL202);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项目“积极心理学对专业课程教学的影响研究”(2018GXJK100);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四五”规划学科共建项目“后疫情时代‘家校社合作视角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研究”(2021GZGJ183);2019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和改革项目“以心理素质提升为导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移动课堂建设”(粤教高函〔2019〕378);2022年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博士点建设单位科研能力提升项目“共情视角下大湾区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行转化机制及促进策略研究 ”(22GPNUZDJS47)

作者簡介:郑旭江(1995 — ),男,广东揭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章玉祉(1983 — ),女,浙江青田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系本文通信作者。

参考文献

[1]王改花,张李飞,傅钢善.学习者特征对混合学习效果影响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21,27(1):71-83.

[2]李宝敏,余青,杨风雷.混合教学对学生学习成效的影响:基于国内外106篇实证研究的元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22,28(1):75-84.

[3]王佳利,李斌峰.基于网络教学平台校本混合课程教学效果的实证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37(3):101-107.

[4]金一强.基于Web 2.0的混合学习促进高职学生协作学习能力发展的实证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2):139-145.

[5]顾至欣.高职学生在线开放课程学习体验研究:以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19(2):49-58.

[6]王伟毅,顾至欣.混合教学模式下高职在线开放课程学习实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应用实践[J].教育与职业,2020(21):85-91.

[7]匡瑛,李琪.此本科非彼本科:职业本科本质论及其发展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21,41(3):45-51.

[8]杨京楠.结合小组合作学习的混合式教学在高职社区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9,33(22):3953-3955.

[9]王波,杨梅,金雯,等.基于微课的混合教学模式在五年制专科外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7,38(2):166-167,73.

[10]王益平.基于混合学习理念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以健美操项目为实证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6(20):3-4,6.

[11]HIGGINS J P T,THOMPSON S G,DEEKS J J,et al.Measuring inconsistency in Meta-Analysis[J].British Medical Journal,2003,327(7414),557-560.

[12]景玉慧,沈书生.走出混合学习误区:误区剖析与破解之策——以“音视频加工与制作”课程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9,29(7):66-72.

[13]任军.高校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推进策略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7,27(4):74-78.

[14]马燕,汪爱珠,郭惠芬,等.混合现实技术对学生学习绩效的影响研究:基于33项实验与准实验的元分析[J].基础教育,2022,19(1):85-94.

[15]吴宁,房琛琛,任燕飞.大班教学环境下基于SPOC的混合教学设计与效果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6(5):32-37.

[16]薛晓倩,陈娬.混合学习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研究:基于30篇实证研究文献的元分析[J].数字教育,2021,7(2):40-45.

[17]苏小红,王甜甜,张羽,等.基于大班翻转课堂的混合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7(7):54-62.

(责任编辑 孙兴丽)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the digital era has profoundly changed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The blended teaching integrating online teaching and traditional face-to-face teaching has gradually emerged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especially in the higher education. However,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blended teaching effect mainly focused on the field of general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re was little systematic analysis on the field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view of this, this study adopts the method of meta-analysis to systematically analyze 40 domestic and foreign studies on the blended teaching effec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rom 2010 to 2022.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Blended teaching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the academic performance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2) The application effect of blended teaching in different disciplines show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which the application class has the best promotion effect, followed by information class, nursing class and foreign language class; (3) The moderating variables such as class size and experimental cycle have no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blended teaching effect.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Blended teaching; Academic performance; Meta-analysis;

猜你喜欢
元分析学业成绩混合式教学
基于回归分析模型的学生学业成绩差异研究
基于SPOC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
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研究
《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护理实践教学中在线学习效果的元分析
信任性别差异的元分析
学业成绩与习得性无助: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变迁的元分析研究
大学生上网情况与学业成绩关系的实证研究
大专护生自我效能感、就业取向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