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东盟国家音乐交流互动的路径和策略

2023-05-30 02:36孙展
歌海 2023年2期
关键词:中国一带一路

[摘 要]中国和东盟国家山水相依、文化相近、民心相通,音乐交流交融互动路径形式多样。以中国—东盟音乐周举办为例,分析其中音乐会、研讨会以及音乐比赛等活动有机融合互动的方式路径,并提出进一步交流互动交融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中国—东盟交流合作;中国—东盟音乐国;文化艺术交流;“一带一路”

中国和东盟十国同属亚洲国家,国土相邻,文化、艺术与生活习俗相似,自古以来国家之间相互往来密切。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倡议“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命运共同体。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视察时指出,广西要夯实提升中国—东盟开放平台,构建全方位开放发展新格局。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高峰论坛永久性落户南宁,为文化艺术的交流合作提供更多便利。中国—东盟音乐周的举办,为中国与东盟的音乐文化交流提供重要平台,为“一带一路”倡议在中国与东盟之间的深入实施发挥重要作用。

一、中国—东盟音乐周:中国和东盟音乐交流交融互动的实践

中国—东盟音乐周始于2012年,秉承“传统与现代结合,民族与世界融通”的理念,旨在打造一个“新音乐”创作及展演的国际大型音乐文化交流平台,进而发展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音乐文化相互交流的桥梁枢纽。1音乐周由广西艺术学院主办,中国音乐家协会、国际现代音乐协会作专业指导和协作,在鼓励和挖掘新作品、培养新人才、扩大新听众,对普及现代音乐、促进国内外文化艺术交流,进而推动“一带一路”的合作与发展起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中国—东盟音乐周为中国与东盟国家的音乐交流交融互动提供了多种路径。

(一)音乐会:音乐作品的交流交融互动

1.中国众多著名音乐家积极传播中国音乐文化

享誉世界的中国音乐家叶小刚、温德青、陈丹布、陆培以及很多卓越的广西音乐家,如钟俊程、侯道辉、戴丽霞、蔡昌卓、吕军辉、戴伟等,为中国—东盟音乐周带来很多好作品、新作品,为中国与东盟国家进行音乐文化交流搭建了高平台,奠定了厚基础。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中央音乐学院叶小纲教授多次携作品参加中国—东盟音乐周:2014年《最后的乐园》(小提琴协奏曲),2017年《天津组曲》,2019年由法国Ensemble Utopik室内乐团演奏他的《钢琴三重奏》(2008),2020年的《大剧院序曲》(为管风琴与交响乐队而作,2007)等。叶小刚的创作手法新颖、富有激情。他将中国传统演奏技法融入自己的音乐作品中,自然洒脱,犹如天籁。上海当代音乐周的创始人之一、上海音乐学院温德青教授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与哲学里获取灵感,结合西方的作曲技法,创作大量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的音乐作品。他的作品技艺精湛,情感丰富,张力十足,“音乐织体细腻且充满意象”1。他给中国—东盟音乐周也带来精品力作:2020年的《思亲》和2021年的《伽倻琴散调》(为伽倻琴与弦乐队而作,2021)。

广西音乐人创作许多具有新时代精神,兼备区域性和民族性的作品。钟俊程教授是中国—东盟音乐周主要的发起人之一。每届音乐周,他都有作品参与。他的作品以中国传统思想和传统文化为基础,广西民族元素与西方技法相结合,气势宏大,体现了民族性、世界性、现代性与广西区域性。其中最为震撼的为原创民族歌剧《大汉海路》,这是一部极具民族特色和地域风格的广西原创民族歌剧。歌剧以海洋文化为主题,分为《海上风暴》《石灸神针》《始发港口》《远航南海》四幕,讲述西汉年间,大将军陈云啸统领船队下南海贸易经商,明月公主为寻求百越部落医术与首领亚勒两情相悦终成眷属,此后数万军民勠力同心成功修建我国最早的“海上丝绸之路”始发港的故事。作曲家、啵咧演奏家侯道辉教授一直专注于民族艺术在新时代的运用研究。他赞同“民族音乐是国家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的观点,相信“只有基于民族文化的音乐,才能够走向世界,走进大众的视野中”3。他的代表作啵咧与乐队协奏曲《印象·三月三》以壮族民歌音调为素材,旋律的发展既保留传统元素又有所创新。在作品中,侯道辉利用壮族吹奏乐器啵咧与民族乐队的对歌式的呼应,呈现出壮族重大节日“三月三”欢声笑语的对歌场面。在啵咧的演奏部分,表演者贾阿龙利用吐音、滑音和花舌等啵咧特色技巧,把啵咧吹奏效果发展到极致,加上乐队的巧妙配合回应,听众有亲临“三月三”节日欢庆热闹场面之感。

戴丽霞教授通过挖掘广西少数民族特色音调与特性音程,运用多元化的和声与音响模拟的手法,展现广西少数民族特有的自然风貌和人文情怀,创作许多很有影响的室内乐作品。特别是《山寨欢歌》,戴丽霞运用壮族民歌多声部大二度音程进行纵横交融,取得延伸效果,凸显壮族音乐特点,叙事式展现壮乡山寨欢声笑语、载歌载舞的欢乐场面和日常生活温馨的画面。词作家蔡昌卓教授有代表作交响合唱《美丽壮乡新时代》《壮乡颂》和歌曲《壮美广西》《爱的力量》《扶贫颂》《好干部》等。他的音乐作品以習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歌颂扶贫攻坚的好干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奋发有为、无私奉献的精神,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壮乡广西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的作品为中国和东盟观众展现伟大中国的新时代面貌。这些作品,经过演奏家陆轶文、刘文文、刘乐、胡志平等充分理解,指挥家张亮、刘顺、华山、蔡央等对音乐的诠释,通过对乐团、合唱团的驾驭和带动,使得每一部音乐作品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尽显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很好地用音乐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的影响力。

2.东盟国家的音乐家在音乐周中展示本国音乐

中国—东盟音乐周越来越受到东盟国家的追捧。从2013年第二届,有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四个东盟国家参与,到2021年第十届,东盟各国都曾经参与,不少东盟国家的音乐家、乐团成为中国—东盟音乐会的常客,为中国—东盟音乐交流交融互动贡献了力量。

马来西亚的余家和(Kah Hoe Yii)是研究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民间音乐的专家。他描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作品《绿色大道》在2013年的开幕式上演。2014年他带来音乐剧《鳄鱼的牙齿是如何长的》。在剧中,一名穿着怪异的演员,边演剧情,边讲故事,音乐衬托着故事的每个情节。整个剧幽默诙谐,引起观众的阵阵笑声。泰国音乐家庞那荣(Narong Prangcharoen)是中国—东盟音乐周的常客。2013年在专题讲座时,他表示人与自然的关系会给音乐家的创作激发灵感,强调用音乐表现历史的重要性。2014年的音乐周开幕式,他的作品《第三世纪》(Tri-Sattawat)上演。该作品运用人们认为是泰国最优秀和最具精神价值的传统音乐Na Phat旋律,请求上苍保护居住的城市。他表示,这首曲子代表中泰两国人民的友谊,代表泰国人民对中国人民的美好祝福。其他音乐家如泰国的猜帕卢·梅卡拉(Chaipruck Mekara)、菲律宾的Jonas Baes、越南的杜洪龙(Do Hong Quan)教授等,也多次给中国—东盟音乐周带来作品。东盟很多乐团也经常出现在中国—东盟音乐周的舞台上。新加坡鼎艺团是比较早参加中国—东盟音乐周的乐团。他们的演奏曲目比较宽广,在2019年的“新加坡鼎艺团专场音乐会”上,该乐团演奏《刘三姐情歌联奏》《西湖春晓》《在那遥远的地方》等听众耳熟能详的曲目,在听众中产生共鸣。越南国家音乐学院红河室内乐团享誉东南亚,2015年有专场音乐会。演出时,演奏人员与听众有强烈的互动和交流。他们觉得这种方式更容易让年轻人接受古典音乐。

3.东盟音乐家利用中国民间故事创作、演绎音乐作品

2013年,第二届中国—东盟音乐周,新加坡作曲家罗伟伦的民族交响曲《海上第一人——郑和》的第一乐章《海路》上演,让人们再次回想起航海家郑和的远航交流和为民族间和睦相处作出的巨大贡献。2019年的中国—东盟音乐周,新加坡作曲家骆思卫以《刘三姐》电影里的《世上哪见树缠藤》和《山歌对唱》为基调,创作《刘三姐情歌联曲》。新加坡作曲家冯国峻根据潮州音乐《寒鸭戏水》,创作一首琵琶领奏的八重奏曲——《水戏》,描绘一幅寒鸭于水中悠然自得、互相追逐嬉戏的戏水图。这些作曲家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利用现代作曲技法进行创作,文化内涵超越时间和地域的范畴,听众从中可以感受到多种文化融合在一起的奇妙效果。

4.东盟国家音乐在我国的传播

音乐是互通的,在中国与东盟音乐交流交融互动的同时,东盟国家的音乐在我国也得到传播。印度尼西亚甘美兰在中国得到接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甘美兰是印度尼西亚历史最悠久最有特点的民族乐器之一。2019年,以印度尼西亚为主题国的第八届中国—东盟音乐周举办甘美兰工作坊。甘美兰乐器近距离展现在观众面前,现场还有甘美兰音乐表演,这一活动让人们对甘美兰有了更多的了解。在同一届音乐周,印尼音乐家把甘美兰搬到南宁“三街两巷”,让普通民众一睹甘美兰的风采。2021年第十届中国—东盟音乐周,广西艺术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举办甘美兰音乐专场音乐会,两校师生展现甘美兰教学成果,受到中外听众的高度赞许。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多所高校包括上海音乐学院、广西艺术学院、宁波大学、云南艺术学院等都开设了甘美兰课程或者专业。广西艺术学院还聘请印尼音乐家仁迪(Randy Geovani Putra)为甘美兰音乐专任教师。

5.中国和东盟音乐同台演绎,促进国际多元化音乐碰撞融合

中国—东盟音乐周的每一台音乐会,包括主题、总体设计安排、节目选定、音乐作品的呈现、节目之间的恰当连接等工作程序,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中国、东盟音乐家共同完成。活动组织者、演奏者、参与者对各国音乐的理解、融合、演绎存在着极高的挑战,也提供极好的交流交融互动机会。2015年的中国—东盟音乐周,泰国清迈交响乐团指挥猜帕卢·梅卡拉指挥的中国—东盟青年管弦乐团专场音乐会,八个国家的作品将不同国家的民族音乐素材与传统作曲技法、现代作曲技法和理念结合在一起,演绎出多国民族团结友爱的盛况。2017年的音乐周开幕式音乐会也是各国音乐家合作的成功典范。菲律宾作曲家乔斯菲诺·奇诺·托莱多(Joesfino Chino Toledo)担任指挥,演员有中国和东盟的音乐人。音乐会在广西艺术学院戴伟创作的《丝路欢歌》(声乐与器乐)中拉开序幕。该作品以壮族三声部民歌旋律为素材,结合东盟民族乐器的特色表现功能创作而成。其人声部分由广西艺术学院学生演唱,音乐演奏由中国与东盟音乐家组成的室内乐团完成,整个表演呈现欢歌笑语的欢乐场面,气氛融洽。

(二)研讨会:理论研究的交流交融互动

在音乐会受到多方追捧,产生音乐交融互动效果的同时,理论研究也取得可观的成绩。每年的音乐周都举办多场研讨会,为音乐家们提供发表音乐理论见解和进行深入探讨的平台。

1.中国对东盟国家音乐的研究

中国音乐研究者对东盟国家音乐进行深入、卓有成效的研究,对印尼甘美兰的研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21年,中国—东盟音乐周举办“甘美兰与东南亚乐器音乐专题研究暨甘美兰艺术节展演与学术研讨会”,来自海内外多名甘美兰音乐研究专家发言突显甘美兰音乐在中国的受欢迎程度。应有勤以《甘美兰音乐斯兰德若的音阶构成》为题强调民族平均律和霍氏律两种理论对斯兰德若音阶估算不确切的原因。喻辉提到,宁波大学的甘美兰课程建设,是中国和印尼之间的文化与人文交往的桥梁。德国音乐家吉萨·贾妮珍,以《甘美兰音乐在全世界的扩展和使用》(The Expansion and Use of Gamelan Sets All Over the World)为题,通过视频介绍如今美国142部甘美兰作品的状况,期望让更多的人去接触和了解甘美兰。楚卓在发言中说,中国铜锣与甘美兰音乐锣有相似性,阐述了中国古代铜鼓、铜锣与印尼甘美兰属乐器的渊源关系1。印尼音乐家听说广西艺术学院有两套西爪哇Sunday甘美兰(Degung和Salendro)并开展了大量研习活动,非常感动2。

2.东盟国家对中国音乐的研究和運用

美国著名音乐理论家亨利·E.克雷比尔(Henry.E. Krehhiel)曾说,中国是拥有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大国,其音乐艺术值得深入研究1。东盟国家的音乐家对中国音乐及其在东盟国家的影响产生极高的兴趣。新加坡郑朝吉博士多次畅谈华乐室内乐在新加坡的发展。他说,2014年3月新加坡华乐总会成立,旨在协助各成员开展新加坡华乐理论研究,着力培养优秀的年轻音乐家,造就具有新加坡特色的华乐作品。马来西亚电台主播张吉安主讲《马来西亚华人老城乡音采集》,讲述马来西亚老城里华人用乡音来寄托对祖国的思念。他采集的乡音大多数为福建、两广和海南等地的,有摇篮曲、童谣、粤剧、潮剧、歌仔戏等。2018年第七届中国—东盟音乐周,马来西亚作曲家钟启荣带来他的《寻风》。该作品运用古筝、笙、竹笛等中国传统民族乐器演奏,通过对每个声部音位的对等处理,进行强弱对比,形成风的感觉效果。钟启荣以此作品纪念他的恩师,符合中国儒家“尊师”的理念。

3.中国与东盟音乐比较研究

有关中国与东盟音乐理论和乐器的比较研究,研究者在中国—东盟音乐周的研讨会上展示了研究成果。

广西艺术学院陈坤鹏教授在中国与东盟理论及乐器比较方面的研究颇有建树。2013年第二届中国—东盟音乐周,他在主旨发言中提出,广西少数民族乐器与东南亚相关乐器在胡琴类中结构相似,都源于我国唐代的奚琴。2014年他的研究论文《探觅湄公河流域下的二弦胡琴乐器共生圈》,从研究对象的历史及名称、同一种乐器在中国与东盟的形成原因做了详细的分享。他的观点赢得音乐界的广泛认同。中央音乐学院杨民康教授对中国与周边跨界族群南传佛教音乐文化圈进行深入研究。他认为,不管是由内向外,还是由外向内的研究路径,都会彼此互视交流、互补互惠,从佛教文化的角度研究中国—东盟音乐,也会有收获。台北教育大学赵琴作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崔宪教授、台北大学音乐学研究所吴荣顺教授、台北艺术大学李秀琴副教授、武汉音乐学院周耘教授等,都对中国与东盟的音乐交融做了很多研究,成果丰硕。

(三)赛事平台:音乐互通的有效补充

从中国—东盟音乐周开始,组委会就设立音乐比赛,并举办获奖作品音乐会。

该比赛举办之初,只有广西艺术学院的部分师生参赛。随着中国—东盟音乐周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中国其他艺术院校的师生争相参加此项比赛。比赛获奖者有来自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四川音乐学院、浙江音乐学院和广西艺术学院的师生。音乐周设置包括声乐、器乐作品和当代音乐评论等形式多样的比赛,如2014年的声乐作品比赛,2016至2019年的钢琴作品比赛和2016至2018年连续三年的音乐评论比赛。比赛分为初赛和决赛,每项比赛每年参赛人数都超过百人,受到音乐人特别是青年音乐人的喜爱,也孵化出许多新作品和新人。中国—东盟音乐周的音乐作品比赛,增加了音乐周的活动种类,使得音乐周更有吸引力,影响力更大,增加了中国与东盟音乐交流的路径。

二、中国与东盟音乐交流交融互动的前景展望

(一)搭建更高国际化平台,寻求更高层次发展

加强顶层设计,搭建更高国际化平台,寻求更高层次发展,为中国与东盟音乐的交流交融互动收获更多的成果。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是国际性会议,每年九月在南宁举办。中国—东盟音乐周应该借助这两个国际化影响力平台,成为国际会议的一部分,为踏入高质量发展的轨道而努力。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也需要类似于中国—东盟音乐周的文化元素,成为更多元的创新性国际会议。

(二)进一步优化中国—东盟音乐周的开展

经过多年的实践,中国—东盟音乐周遇到发展的瓶颈,需要完善。

1.调整中国—东盟音乐周的举办时间

从举办的时间来说,从2012年至2019年,中国—东盟音乐周的举办时间为5月或者6月,2020年和2021年在11月和12月。尽管5月、6月是毕业时段,容易上作品,但是这个季节南宁气温较高,空气潮湿,体感容易产生不适。11月、12月份属年末,很多音乐家、艺术团体事务较多,很难协调时间来参加音乐周活动。9月和10月,南宁秋高气爽,景色怡人,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这时同时召开,中国—东盟音乐会可以乘着这两个国际会议的东风,音乐家与政府官员、企业家等共商中国与东盟音乐文化建设发展大计,对中国—东盟音乐的交流交融互动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2.增加中国—东盟音乐周的举办地点

中国—东盟音乐周的活动地点已经从广西艺术学院,扩展到广西音乐厅、广西文化艺术中心等地方,甚至曾经在南宁“三街两巷”演出,还可以做得更多更好,如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的举办地、其他高校、企业所在地等,都是很好的选择,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走出国门,展现中国—东盟音乐的魅力。

3.不断创新中国—东盟音乐周音乐会的内容和形式

从开始至今,中国—东盟音乐周里的音乐会大多是集体性质的,人数众多,气势宏伟,对中国—东盟音乐周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音乐会的形式应该更加多样化,在条件成熟时,可以探索举办独唱、独奏或者个人作品音乐会,让艺术家有个人单独表现的机会。

4.联合举办中国—东盟音乐周

到现在为止,除了其中几届设主题国,其他的均为广西艺术学院举办。可以探索联合举办形式,邀请国内外的艺术高校联合举办,或者邀请企业冠名参与到音乐周的活动运作中来。其他艺术高校或者企业的参与,可以改变、优化音乐周的运作方式,在资金上有更多保障,进而提高中国—东盟音乐周的影响力和效果。学者还提出很多富有建设性的建议。2014年在论坛发言中,中国音协主席叶小刚教授对中国—东盟音乐周提出保质量的建议。无论是活动安排、观众群,还是节目质量等,叶小刚都提出必须保质量的建议。武汉音乐学院的田可文发表《中国音乐与东盟音乐关系探析——参加中国—东盟音乐周有感》1,探究中国音乐和东盟音乐的关系,建议在共同认可的文化范畴里创作更多音乐作品,会更容易产生共鸣,达到文化的结合2。

5.持续开展音乐比赛

中国—东盟音乐周的音乐作品比赛,参加人数众多,也是新人辈出的一个平台。“通过音乐周的作曲比赛,作曲家不仅在比赛中获得认可,亦可在比赛中发现差距,改进不足,从而提升音乐创作的质量。”3应该延续比赛并完善。比赛举办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例如邀请企业冠名比赛,这样既可以扩大比赛影响,又可以增加资金来源。另外,把比赛的宣传扩大到东盟国家,让有意参加比赛的东盟国家音乐人士能参加比赛,甚至邀请东盟国家的知名音乐人做比赛评委,以增加比赛的东盟元素等。

结语

至2021年,中国—东盟音乐周已成功举办十届,效果显著,向世界展现了多元的中国民族音乐和东盟国家音乐的魅力,对推动中国和东南亚的现代音乐发展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东盟音乐周已经成为中国与东盟乃至世界其他国家音乐家创作“新音乐”的重要中心,是挖掘新作品、培养新音乐人才、扩大新听众群体的重要平台,成为继北京现代音乐节和上海当代音乐周之后,中国又一个音乐文化大盛会。经过十年历练和发展,该音乐周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而有效的运作模式,为中国与东盟的文化艺术交流提供优质展示和发展平台,对促进中国与东盟文化艺术交流,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与发展产生深远而积极的影响。中国与东盟的音乐交流交融互动的路径在不断增多、扩大,交流活动和路径应该紧随国家战略方针,才能适应国家的发展需要。中国—东盟音乐周应顺应时代发展需求,促进中国—东盟音乐的交流互融互动,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以音乐艺术形式助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作者简介:孙展,广西艺术学院三级演员。

本文系2022年广西艺术学院科研项目“新时代中国音乐在东盟的传播研究”(项目编号:YB202219)阶段性研究成果。

1韦铀、黄洪辉:《“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东盟音乐周发展路径探析》,《艺术探索》2018年第5期。

1吳雨晴:《华乐纷呈 余音绕梁——记第九届“中国—东盟音乐周”闭幕民族管弦乐音乐会》,《歌海》2021年第4期。

2周楼胜、余鹏:《当代广西与东盟高等音乐教育交流初探》,《歌海》2018年第3期。

3罗新仪:《筝曲〈莲花谣〉中传统音乐元素的传承与创新》,《歌海》2022年第4期。

1楚卓、鲁松:《论中国—东盟背景下印尼甘美兰音乐在广西的研习路径》,《艺术探索》2021年第4期。

1楚卓、鲁松:《论中国—东盟背景下印尼甘美兰音乐在广西的研习路径》,《艺术探索》2021年第4期。

2卜嘉辉:《克雷比尔的中国音乐研究之路》,《歌海》2021年第3期。

12田可文:《中国音乐与东盟音乐关系探析——参加中国—东盟音乐周有感》,《歌海》2016年第1期。

2

3戴伟:《中国—东盟音乐周的发展历程与当下的地位思考》,《音乐创作》2017年第1期。

猜你喜欢
中国一带一路
我国警卫反恐怖斗争对策研究
浅析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代价问题
肯尼·格雷特,爵士的“中国”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