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兰
导读:音乐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元素,不管对成人还是幼儿而言都独具感染力。从小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不仅可以让其接受良好音乐的熏陶,感受音乐的独特魅力,充实音乐体验,提升对声音的敏感度,还有助于其养成很好的倾听习惯,逐步形成初级审美视野。音乐教学的出发点是促进幼儿潜在音乐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帮助幼儿养成对音乐持续性的兴趣。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让幼儿在玩乐、唱、跳中接触音乐,逐步学会一定的音乐技能。因此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幼儿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研究音乐兴趣培养难点,找出提高幼儿音乐兴趣的方法,以期为音乐教育提供参考意见。
一、幼儿兴趣的特点及培养幼儿兴趣的重要意义
在研究音乐兴趣培养难点和方法之前,我们十分有必要了解一下幼儿兴趣究竟有什么特点,以及培养幼儿兴趣的重要意义。
(一)幼儿兴趣的特点
当人们处于幼儿阶段时,很容易对某一些事物表现出一定的兴趣,这里的兴趣其实是幼儿表达情感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激发学习和实践的重要动力源泉。很多时候,幼儿能配合教师的行动参与某一具体活动,都是因为其对该项活动具有兴趣。所以,如何保护与提高幼儿的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幼儿兴趣的产生与其所处的环境、参与的活动、接触的事物等密切相关,而不同年龄、不同环境下的幼儿兴趣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共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兴趣欠缺稳定性
幼儿的兴趣通常具有即时性,其处于一定的环境中,可能会在接触事物的当下兴趣强烈,但过不久就慢慢丧失兴趣,经常发生兴趣转移的现象。如可能今天喜欢画画,明天更喜欢舞蹈,这种现象经常在幼儿中发生。
2.兴趣的可塑性较高
幼儿很容易被家长、教师的语言、肢体、神态等引导,从而改变自己的兴趣取向。比如,《猫头鹰和大象》这本音乐绘本的音乐元素聚焦在音区上,用猫头鹰和大象的叫声表现声音的高和低。猫头鹰代表高音区,大象代表低音区。从视觉上来看,猫头鹰站在高高的树枝上,大象走路是低的;从听觉上看,猫头鹰唱歌的声音高高的,大象哭泣的声音低低的;将两者结合起来看,猫头鹰站在高高的树枝上,它唱歌的声音是高高的,大象走路是低的,它哭泣的声音也是低低的。声音的高与低便和图像信息对应了起来,能激发幼儿对音乐的感觉。
3.兴趣具有多样性
幼儿对身边的事物一直以来都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很容易受到身边环境或事物的影响,进而产生对某一事物的兴趣,在兴趣的强弱程度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
(二)兴趣在幼儿学习和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1.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源泉
幼儿在成长过程中还不具备对学习的正确认知,不能通过较为理性的方式认知学习对成长的重要意义,促使其学习成长的重要动力就是兴趣。兴趣像一种源泉,激发着幼儿体验新的事物、学习新的技能,同时能让幼儿一直保持愉悦的心情,而不是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如果幼儿欠缺对某种事物的兴趣,很容易将学习过程看作沉重的负担,以至于产生极其厌烦,不仅不能提升学习效率,还会产生相反的结果。
2.兴趣是幼儿成长的促进剂
保持良好的学习兴趣不仅能帮助幼儿逐步掌握新的技能。比如,幼儿如果养成对音乐的兴趣,便能更好地感受音乐的独特魅力,丰富音乐体验,提升自己对声音的敏锐度,有助于养成基本的倾听习惯,提高音乐审美。所以兴趣是幼儿成长的促进剂,能有效帮助其扩展眼界,提升生活的必要技能。
二、音乐教学过程中培养幼儿音乐兴趣中的难点
(一)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不具有长远性
对幼儿而言,感受音樂、体验音乐是深入其骨髓的一种能力。如节目《爸爸回来了》中小女孩甜心在听到《小苹果》等音乐响起时,就会随着音乐摇头晃脑、手舞足蹈,在音乐停止之后还会用口齿不清的语言示意自己的爸爸再继续播放音乐。这说明幼儿对音乐具有本能的、强烈的感知力,但兴趣通常具有即时性,随时可能会身边的小玩具或其他事物影响,进而失去对音乐的兴趣。这就对幼儿教师提出了要求,需要及时有效地发现幼儿的音乐兴趣,采取一定的措施刺激并促进其稳定发展。
(二)幼儿对音乐的接受能力存在差异
虽然教师采用集体授课的形式,一个班级的幼儿接受的音乐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均是一样的,但实质上每一个幼儿的对音乐感受不完全一样。即使针对同样一首《小苹果》,有的幼儿感受到的是一种欢乐的氛围,有的幼儿感受到的是欢快的节拍,有的幼儿感受到的是对成为小苹果的向往。所以,不同的幼儿接受音乐的能力有所不同,这与幼儿的个性、成长的环境等差异或多或少有关系,这种差异性增加了提升幼儿音乐兴趣的难度。
(三)幼儿与教师互动的欠缺导致无法达到音乐教学的效果
在幼儿音乐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如下场景,教师播放《夏天的雷雨》时,幼儿排排坐,眼睛瞪得大大的,看着教师,听着音乐。当被问到听到了什么时,幼儿齐刷刷地摇摇头,教师就用语言把歌曲的内容解释一遍。在欣赏《企鹅的白肚子》时,教师直接模拟企鹅走路的姿态,幼儿欢乐地模仿,但被问到音乐究竟表现出了什么时又一脸茫然。从这里可以看出,教师过分注重对音乐内涵的解析,缺乏直接的肢体互动和语言交流,仅将主观思想灌输给幼儿。幼儿很难清晰感受音乐要素,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通过教师的动作领会音乐节奏,却缺乏对音乐真正的欣赏。这反映出教师错误地将音乐教学当作幼儿记忆知识的过程,没有充分认知到其实际上是幼儿表达理解的过程,导致互动失败,达不到教学目的。
三、培养幼儿音乐兴趣的建议
(一)及时引导,保持幼儿对音乐兴趣的持久性
幼儿的兴趣保鲜性非常差,很容易被其他活动分散注意力,但同时兴趣的可塑性也非常高。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性提升幼儿对音乐的兴趣。首先从音乐本质出发,培养幼儿倾听音乐的习惯,借助课程教学观察幼儿对音乐的反应。随着音乐旋律的转变,有的幼儿表现出沉稳安静,有的幼儿表现出活泼好动,有的幼儿表现出烦躁不安,不愿意进入音乐氛围。这时教师应做好详细记录,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用简单的口头或肢体语言表达对音乐的体会,包括喜怒哀乐。通过引导幼儿聆听音乐、想象音乐、表现音乐,更充分地了解其真实感受,为其提供更宽广的展现空间,满足表现欲望。幼儿参与音乐学习的兴趣随之提高,兴趣的保鲜期随之延长。
(二)因材施教,尊重每一个幼儿的音乐特质提升其兴趣
由于主客观原因,幼儿对同一首音乐的理解存在差异。针对上述情况,我们需要根据幼儿不同的个性,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通常情况下,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有着强烈之分,有的兴趣强烈,有的兴趣乏乏。针对兴趣强烈的幼儿,应第一时间对其优秀表现给予肯定;针对兴趣低迷的幼儿,应分析其究竟在哪方面欠缺,当其对音乐做出一定的反映,如随着音乐扭动臀部、晃动小腿时,都要对其表现出充分赞扬,不断激励兴趣,让其逐渐感受到学习音乐的喜悦感和成就感。
(三)丰富教学形式调动幼儿多种感官,提高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1.配合适合的教材与活动寓教于乐
音乐教学教材及教学活动的选择非常重要,教师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幼儿往往容易对节奏鲜明、欢快、生动形象的旋律与节奏产生共鸣,因此,要尽可能挑选能引起幼儿游戏兴趣的歌曲,如《丢手绢》《数鸭子》等,也可以引入广为人知的《爸爸去哪儿》等歌曲,以调动幼儿注意力和主观能动性为原则。选择合适的教学材料之后,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也是十分重要的。幼儿的兴趣持久性较差,游戏过程是加深幼儿条件反射的过程,能延长兴趣保持时间,如前面提到的歌曲《丢手绢》:“丢呀丢呀,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身边……”这首歌曲伴随着70、80、90甚至00年后的成长而经久不衰,这样一首儿童歌曲用简单、活泼的歌曲形式,加上寓教于乐的游戏方式,能让幼儿通过娱乐活动轻松记住歌词及旋律,同时加深和同伴的感情,进而提升学习兴趣。
2.加強幼儿各种感官配合度,有效增强幼儿音乐感受力
人们通过各种渠道接收需要的知识,渠道越丰富,信息资源越多元,学习到的知识越全面。这样一条定律运用在音乐教学上也是行得通的,幼儿在接触音乐的过程中,并不仅依靠听力的途径,如果能有效增强各种感官的配合度,便能增强音乐教学效果,更容易让幼儿体会学习的快乐与成功,提升学习兴趣。尽管幼儿对音乐的理解仅停留在表层,不能像成人一样与音乐产生深度共鸣,但可以通过想象、听力、视觉等多种途径,更好地感知音乐的魅力可以。比如,在学习《企鹅的白肚子》时,单纯播放音乐不一定能引起幼儿的共鸣。如果播放企鹅行走的画面再配上教师的生动模仿,便能加深幼儿对音乐的印象,提升探索热情。
四、结语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鼓励及帮助幼儿学习音乐、感受音乐魅力的重要前提,也是幼儿教师进行音乐教学的重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尽可能从幼儿入手,采用多种途径,用科学的教学手段指导教学,更好地帮助幼儿领略音乐的魅力,在感受美和表现美的过程中净化心灵,陶冶性情,促进身心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