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艳萍
导读:音乐能调动幼儿的听觉,让幼儿用心灵感受艺术的美妙和情感的真谛,是幼儿园美育的重要依托。在实际开展音乐教学的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原因容易遇到一些问题,运用民间音乐游戏的形式能有效改善教学弊端,配合音乐绘本的辅助,能促使音乐教学的有效性大幅提升,给幼儿一片随心所欲、自由自在的音乐天地。
一、幼儿园音乐教学的优势
幼儿园幼儿普遍处于3—6岁年龄段,这是音乐审美熏陶的黄金期。这个阶段音乐教学具有创造性、情感性和趣味性优势。
(一)创造性
幼儿认知不足,想象力却异常旺盛,情绪感受能力尤其强烈。聆听陌生或熟悉的音乐均能插上想象的翅膀,代入生活中、动画片中或联想中的片段,增强音乐感受力。例如,在教《鲁冰花》这首歌时,幼儿不仅能想到妈妈慈祥的面庞和对自己无微不至的关爱,还能根据歌词联想到自己家乡的茶园花团锦簇的盛况、天上的星星温暖静谧的画面、见不到妈妈时流着泪的伤心片段等,并通过绘画、口述、跟唱等方式将情感进行表征,这反映了幼儿将听觉转化为视觉、感觉、触觉的创造力是卓越的。
(二)情感性
幼儿情感能力极强,对音乐的感知力敏锐,且呈现强烈的个体差异。例如,在听到《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时,幼儿普遍反应强烈,但有的会跟着音乐摇头晃脑,有的喜欢做出划船的样子,有的则会大声唱出来,不管怎样,都表现出自发通过明显的神态和肢体语言将情感反馈给教师,这在其他年龄段的音乐教学中较少出现。
(三)趣味性
幼儿好奇心重,注意力时间较短,这导致其对一首歌容易立即被吸引。例如,在学唱《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时,幼儿会兴致勃勃地被朗朗上口的旋律吸引,没过多久便自主扮演起了主人公和警察叔叔两个角色,他们对美好的新鲜事物抱有强烈的探索欲,具有高度审美属性、趣味盎然的音乐自然也不例外。
二、幼儿园音乐教学的不足
和幼儿园音乐教学的三个优势相对,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对幼儿加以引导或把握,教学形式枯燥、教学方法错误、教学疏导匮乏,正面效果将逐一转换为对应的反面效果,造成教学的不足之处。
(一)重想象而轻纪律
一些音乐课堂中,教师将想象的权力完全交给幼儿,不加任何引导,导致课堂纪律散漫,从半引导式课堂变为完全自发式课堂。幼儿一味发挥想象力而学不到任何音乐知识,甚至对当节课学了什么知识都一概不知,这显然是一种本末倒置。例如,让幼儿学唱《春天在哪里?》并描绘自己的想象,幼儿恣意想象红花、绿草、青树……但对这首歌怎样通过景物的有序排列、韵律十足的作曲、抑扬顿挫的音节、轻快跳脱的节拍描绘春天一无所知,只在意自己眼中想象的春天。这样一堂课下来,学生并没有对快歌的音乐知识和井井有条的歌词叙事方式有所涉猎,无法真正获取有益的音乐知识,构建艺术审美。
(二)重个体而轻共情
一些教师在引导幼儿感受音乐情感时,过于强调个体性,而忽视了音乐作品本身的情感,如果幼儿养成凭借自身意愿解读作品的习惯,在品赏音乐时容易脱离音乐创作的客观性,造成艺术鉴赏武断、自大等弊病。例如,在教学《蜗牛与黄鹂鸟》这首歌时,幼儿根据歌曲清新悠扬的旋律,认为歌曲里有很多“顿音”,讲述的一定是活泼幽默的故事,蜗牛与黄鹂鸟甚至是一对好朋友,黄鹂鸟是在用风趣俏皮的方式鼓励蜗牛向上爬。其实歌曲中黄鹂鸟是作为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蜗牛作为正面教材,传达出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的道理。如果不及时纠正幼儿对音乐作品的过度解读,容易造成其个人音乐感受力膨胀,久而久之,就会缺乏对音乐作品的共情能力,听不出作品的“语气”(背后作品的思想态度、情感偏向)。
(三)重乐趣而轻乐理
幼儿音乐教学重点在于培养音乐素养和对音乐的基本辨认能力,可以适当教授一些简单基础的音乐技巧,如跳音、节奏等。一些教师尤其喜欢把小学的乐理知识提前带到幼儿园教授,过于旺盛的音乐“企图心”致使教学内容和教学客体规律出现脱节的现象,课堂趣味性骤减,幼儿非但不会对音乐产生学习兴趣,还容易望而却步、厌倦抵触。例如,在教授《采蘑菇的小姑娘》这首歌时,重点应该在让幼儿感受到小姑娘青春洋溢、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但一些教师喜欢用这首作品训练幼儿的音准和节拍,引导幼儿卡着音乐的拍子进行“拍手游戏”,实质上课堂重复率高、机械单调,最后幼儿依靠大脑记忆掌握了拍子,却失去了学习热情,本末倒置,适得其反。
三、民间游戏引入音乐教学的优势
民间游戏,指的是在人们生活中广为流传的嬉戏娱乐活动,如橡皮筋、丢手绢、编花篮、做陶艺、翻花绳、木头人、踢毽子、捡棋子、躲猫猫、沙画、纸雕、布艺、跳马等,被普遍运用于幼儿区域活动课程中。现下许多幼儿教师已经将民间游戏科学应用于音乐教学中而不仅在美术、体育、健康等领域,优势有如下三个方面。
(一)兼具创造力和纪律性
民间游戏经过古老文明的流传演变,已被证实可玩性、持久性、科学性都很强,尤其能变换许多种玩法,满足幼儿旺盛的创造力需求。同时,又不是一些既定的、比赛性质的规则,能在激发幼儿想象力的基础上,以某些限定的规范和意识让幼儿的思维活跃在某一特定范围内,保持基本的活动纪律。例如,将木头人游戏引入幼儿集体自编歌曲《秋天的歌》中,幼儿模仿田野的庄稼、稻田、蝴蝶、稻草人,每当教师喊“一二三不许动”时便停止行动,只有嘴巴可以唱歌,这样保证了基本的课堂规范,不至于太喧闹,此时被指明的幼儿开始编创秋天的曲调,由于在一个安静的氛围里被全班听到,会在开发旋律编创能力的同时保证一定的动听度,不至于乱唱、乱跳。
(二)兼具个体性和共情力
民间游戏很多既是以集体为单位创设的,又不失个性,能让幼儿在审视同伴完成情况时,发挥个人特点。例如,将沙画游戏引入幼儿歌曲《小兔子乖乖》中,该歌曲用简短流畅的音调和重复复沓的旋律将安全知识直观传授给幼儿。此时,鼓励幼儿根据兔妈妈唱歌的语气绘制出其模样,再绘制出小兔子可爱乖巧又在妈妈的告诫下成长的形象,最后想象如果小兔子不听妈妈的话会遇到怎样的危险并用沙画绘制出来(被大灰狼追着跑、被老虎恐吓、被其他小兔子笑、被狐狸偷走家里的蔬菜水果等)。幼儿根据歌曲的意境自由绘画,最后成为一本名叫《小兔子听到妈妈的歌曲之后》的绘本故事。由于画面具有高度叙事性,这已经是一本成熟的绘本,将音樂的个体感受和对作品的理解全面倾注其中,幼儿既通过集思广益了解了其他“小兔子”的想法,又坚持了自己的想象,同时培养了个体音乐感知力和结合音乐作品感受情绪的意识。
(三)兼具趣味性和知识性
民间游戏是古人思想的结晶,凝结了幼儿教育的经验,因此很多都以寓教于乐的形式展开。例如,将纸雕游戏引入幼儿歌曲《小星星》中,这首歌曲以规律齐整的七个音节为基础,规整之中闪烁想象的光芒,具有无限宽广的联想空间。幼儿运用纸雕将对歌曲的感受从听觉转为触觉,制作一个个形态各异、“一闪一闪亮晶晶”的小星星,并制作成洞洞书(一种绘本形式,指画面之中有可供互动的“洞”),通过洞口可以触碰到不同的星星,有圆的、方的、金色的、黄色的、大的、小的、笑着的、做着鬼脸的……一个个充满趣味的纸雕星星背后,幼儿既激发了用手工表征音乐的兴趣,又学会根据音乐意境描绘情感的“形状”的能力,还接触了洞洞书这种别样的绘本形式,在趣味横生的民间游戏和音乐结合中学习了知识。
四、运用民间音乐游戏促音乐教学有效性策略
(一)萝卜蹲:用民间游戏同时提升幼儿音乐创造力和纪律性
萝卜蹲是民间传统游戏,主要以屈膝为游戏动作,考察幼儿的随机应变能力和躯体灵活度。在音乐教学中,幼儿的大脑和身体灵敏度往往能反映对节拍和音准的辨认程度,两者成正相关。在不停变换速度和节奏的途中,幼儿对节奏的使用规律和天马行空的灵活性有了更深的认识,进而产生节拍创作的创造思维,并在过程中遵循一定的游戏纪律,明白节拍的美感既需要想象力,也需要维持在一定的艺术规律之内。
将改编自“萝卜蹲”的经典绘本《麦麦蹲》作为课堂素材。故事讲述麦麦和好友的萝卜蹲民间活动,麦麦蹲完变身为大象,大象蹲完变身为长颈鹿,然后是狮子、小兔、麦麦和蜗牛……绘本叙事节奏稳重求变,与音乐韵律集合创造和规律之美有异曲同工之妙。班级幼儿分别擅长伦巴、恰恰舞和爵士舞,随着游戏的进一步进展,增加难度,让幼儿结合肢体动作进行游戏,播放速度越来越快的背景歌曲(可选用超级玛丽的背景音乐,用特定的音乐软件随着动作的加快、变慢而做匹配效果,也可选用击鼓传花的背景音乐,做同样的处理)。幼儿将肢体动作、听觉及舞蹈相联系,创造出各种动作以同时维系美观度和游戏要求,急中生智想出了很多既展現舞蹈特性,又能快速蹲下去的方式。幼儿在过程中充分体会了音乐节奏“快而不乱”“有条不紊”的创作规律,并锻炼了肢体能力,将经验迁移到舞蹈中,而舞蹈也是音乐教学的一大重点。幼儿得以协调肢体,懂得节奏既需要十足的创新精神,又需要日积月累的经验。游戏结束后,鼓励幼儿用彩色笔回忆活动过程,将自己和小伙伴做游戏的环节绘制成绘本《我们的“麦麦蹲”》,在幼儿一帧帧的定格漫画式画面中,可以看到其对音乐的理解和观察力得到了提升,对肢体动作和反应程度进行了反思,音乐感性思维(创造力)和理性思维(纪律性)获得了同步成长。
(二)躲猫猫:用民间游戏同时提升幼儿音乐个体性和共情力
躲猫猫是幼儿园热门民间游戏之一,将躲猫猫引入音乐课堂,可以运用和“躲避”有关的绘本《逃家小兔》培养幼儿音乐审美和情感能力。这个故事讲述了小兔子为了躲避兔妈妈过度的关怀而选择多次逃离家庭,但兔妈妈都用它机智又富有想象力的方法温柔陪伴在小兔子身旁,既保护了小兔子的自尊心,又实现了对小兔子的保护。这是一本母爱主题绘本,可以和以亲情为主题的音乐教学课堂密切结合。如学习幼儿歌曲《妈妈的爱》时,这首歌运用朗朗上口的歌词、韵味十足的曲调、简洁流畅的编曲和质朴动人的演唱方式深刻展现了母爱,但每个幼儿对母爱的理解都是不一样的。结合《逃家小兔》创编“躲猫猫”民间音乐游戏,将音乐剧的形式融合其中,让幼儿分别扮演不同时期、身着不同服装、进行不同活动的小兔子,运用夸张、独特的个人肢体动作,在歌曲播放到特定歌词时展现对妈妈的一种情感,可以是爱戴,也可以是责怪,可以是认同,也可以是生气。由另外的幼儿扮演兔妈妈,展现兔妈妈面对小兔子不同情绪时的反应,可以是温柔以对,可以是略微嗔怪,可以是幽默化解,可以是默默陪伴。要求幼儿一边做动作,一边唱出对应的歌曲旋律,但要经过自己“改编”(放的是歌曲背景纯音乐,幼儿在学习歌词版本后需要自己根据与其他幼儿的互动及当下的表演即兴发挥,唱出新的歌词)。整个过程中,扮演小兔子的幼儿要藏在特定的地方,扮演兔妈妈的幼儿要通过歌声寻觅到小兔子并做出适当的反应。幼儿不仅提升了音乐创作能力,以合乎逻辑的情感动用了自己的想象力,又在小兔子和兔妈妈的互动中体会了小兔子的“躲”和妈妈对“躲”的处理(揭示、默许、加入、没有发现或装作没看见等),同时感受到个人情感和他人情感,懂得站在不同的视角看待音乐作品表现的情感。通过这个游戏,幼儿对音乐的辩证理解有了一定的提升,养成了先听教师讲音乐创作背景,再结合自己对生活的理解进行二次创编的良好音乐习惯。
(三)剪窗花:用民间游戏同时提升幼儿音乐趣味性和知识性
剪窗花是民间春节传统游戏。通过不同的窗花寄寓对家人的爱、对过年的喜悦之情等,可以先给幼儿讲述朱成梁的经典绘本《团圆》。故事描述外出打工的爸爸在春节过年的几天里和女儿温馨的日常。幼儿被故事气氛感染,对过年有了好奇心,产生了兴趣。此时引入《新年好》《新年喜洋洋》《过新年》《新年来到》《祝福歌》《新年到》《新年歌儿大家唱》《过年啦》《完美新年》《新年乐陶陶》等不同基调、不同风格的新年歌曲。展开“剪窗花”比赛,规则是根据任意一首新年歌曲剪一个窗花,表现和歌曲相匹配的一个情境,并结合绘本《团圆》给这个场景配一段口述的故事。幼儿展开想象,有一定难度的问题给了幼儿挑战,既让幼儿有了竞赛意识,起了斗志、充满雀跃,又推动幼儿用美工和讲故事的方式表征音乐审美的过程,让其在过程中提升剪纸知识、叙事知识、对音乐氛围和创作背景的理解感知知识等。寓教于乐的活动尾声,幼儿剪出了各自窗花,编创了各种故事。如改编自电影《卖花姑娘》的《新年好》曲调欢快,有的幼儿剪了一个女儿和爸爸一起卖花的其乐洋洋的场景;有一定饶舌和绕口令元素的《新年喜洋洋》朝气蓬勃,有的幼儿剪了一个戴着帽子酷酷的男孩在圣诞树旁唱歌的窗花;针对童诗一般韵脚规整的《新年到》,有的幼儿剪了一排跳舞的小人匹配歌词的重复手法;针对温馨动人的《祝福歌》,有的幼儿剪了虎、猫、兔子等动物的轮廓,表达动物对人类的祝福等。幼儿在整个过程中既提升了趣味度,又增加了对音乐的审美能力。
五、结语
民间游戏本身具有高度教育性,将民间游戏与幼儿音乐教学结合,能充分提升课堂有效性,发挥优势,弥补不足,为幼儿带来寓教于乐的美好音乐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