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建红
导读:美育是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的一种方式。在小学阶段开展美育,即通过自然美、社会美、技术美、艺术美等形式对小学生开展审美教育活动,帮助学生陶冶审美情操,养成健康的审美意识,为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审美情趣作铺垫。随着新课改的推动,在小学阶段开展美育有效性的研究,可以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培养。当下小学美育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成为本文关注的核心。
一、小学美育的现状
美育,也称审美文化教育,教师借助绘本等艺术课程,有效美化学生心灵、体态、语言和行为。小学生处于文化启蒙初期,开展美育活动除了可以提升审美修养,也能不断培养审美创新能力和个人修养。虽然在新课改实施后,美育成为小学关注的重点,但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学校在美育管理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具体展现在如下方面。
(一)審美认知偏差
受到应试教育影响,大部分学生对绘本的认知停留在基础阶段,缺乏深入挖掘。同时,课堂美育培养只围绕生活习惯和爱好展开,造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耗费大量时间关注事物的外在,缺乏追求美和塑造美德的过程。因此要想实现美育价值,关键要在教学中穿插更深入的美学元素。
(二)审美情感的空虚
美育核心在于纠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在掌握审美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结合目前的教学现状发现,小学生背负沉重的学业、作业压力,对美育思想缺乏体验,导致厌学情绪的出现。在传统古诗词的审美鉴赏课程中,学生虽然能熟练背诵课文,却并未领悟作者的内心感受,审美情感匮乏。
(三)审美行为失范
随着新课改的推动,小学教师除了要注意减负外,还需要将培养德智体美劳作为育人重点,在灌输知识和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审美、品德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相应培养。然而根据调研发现,虽然教师会教导学生在学校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但缺乏科学正规的指导体系,导致学生在相处过程中出现语言和肢体争执、使用不文明用语等情况。学生审美行为失范的一部分原因是学校不注重美育,另外一部分原因是家庭美育意识淡薄,学生受网络教育的影响,刻意对负面影视剧人物和社会视频进行模仿,让价值观出现问题。
二、小学生美育成效低的原因
小学美育一直都是教育部门和社会关注的话题,一些教师受到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导致美育成效低,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教师的审美能力不足
教师审美能力不足是小学美育常态。在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当下,教师作为美育引领人,依旧存在审美意识欠缺的情况。首先,只将焦点放在提升学生成绩方面,一味要求学生理解学科知识,造成学生长期受到灌输式教学的影响,存在艺术欣赏能力低下的情况。其次,将美育的概念和美术、音乐等课程教育混淆,忽视审美意识熏陶。例如,在绘本教学中,只为学生提供相应插画并播放背景音乐,没有引导学生挖掘作品本质,分析艺术内涵,导致学生对美育的理解出现偏差。
(二)美育形式化
虽然教育部门一再强调将培养德智体美劳作为小学教学重点,但我国的小学教育依旧受到传统的应试思想的束缚,只将升学率和学生的考分作为衡量标准。在教育观念存在偏差的情况下,学校虽然兼顾美育,但依旧将智育放在首位。例如,一些教师为了赶上课程进度,仅走马观花、简单粗糙地讲解绘本内容,并未结合故事精髓传达作者的人文思想。此外,美育的开展需要耗费大量实践精力,教师本身教学任务繁重,致使美育沦为形式。
(三)小学生家庭美育环境淡薄
家庭美育对学生的启蒙价值不容忽视。在调研中发现,大部分家长的言行举止对学生后天的成长存在影响。因此,美育对学校、家庭而言都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教育体系。要想提升美育的有效性,需要家校合力,才能让学生在充满美感的学习环境中,更好地培养审美认知和习惯。然而,因为家长忽视美育,不重视家庭成长环境、邻里关系、生活环境等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造成学生审美意识受到影响,在成长阶段存在价值取向偏差和审美行为失范等情况。
三、开展美育有效性对策研究
开展美育有效性对策研究,除了可以帮助学生规范日常言行举止,也可以让学生在美育的引导下,更好地养成美德,学会和教师、同学、家长和谐相处,为后续融入社会作铺垫。因此,应探讨美育环境、美育活动等方面的教学策略,更好地帮助小学生在知识文化启蒙的过程中,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一)营造美育环境,实现环境育人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周围世界的美感,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情操,让他们在学习阶段感受更多审美情趣,在生活中学会更好地分辨美丑。”想要更好地开展美育活动,需要通过校园景点建设、校园文明风气建设等营造文化氛围,让学生深受美育环境的熏陶,丰富审美内涵。例如,植入书法展览墙、具有校园文化底蕴的装饰、名人墙、文化板报等元素,让学生借助阅读领略文化意蕴,强化审美能力。学校可以定期开展书法活动、艺术交流活动、画展等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展现环境育人、活动育人的美育初衷。
(二)开展美育教学活动,实现“活动育人”
想要更好地让学生体验美育带来的心理变化,学校需要完善美育课程。除了在日常教学中借助理论、学科知识丰富美育外,还需要植入多样化的美育活动。根据小学现状,想要强化美育效果,可以增设美工制作、艺术欣赏、音乐交流等课程,植入诸多美育理念,不断塑造学生的审美能力。另外,也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让学生结合兴趣爱好加入对应的社团,开展美育活动。
1.开发独特的美育课程
针对小学美育,想要有效提升课程的有效性,可以开设特色鲜明的课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借助趣味性引导(如讲故事、呈现图片、挖掘情节、播放音乐)不断吸引学生对绘本课程的关注,使其提升学习意识、拓展学习思路。《乌鸦喝水》是非常典型的教学案例,为了让学生更积极地投入学习,可以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乌鸦找到半瓶水时的心理活动。在引导学生掌握课程主旨的阶段,需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找出故事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培养思维能力,激发阅读兴趣,反思人生哲理,为更好地培养美育思想做好准备。
2.开展美育实践活动
美育活动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借助丰富的实践感知美、认知美和创造美,提升艺术修养,重塑美育价值观。教师除了要强化课程重点也要丰富美育活动,如升国旗仪式、书法展示、艺术文化展示、文化作品朗诵、书香校园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利用故事性较强的绘本《小蝌蚪找妈妈》,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积极互动交流,绘制相应场景,不断提升创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学校在倡导美育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书香校园、校园读书节、对话高尚人物和历史伟人、班级模范评选、才艺展示等文化活动,让学生探索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这种体验式教学,除了可以营造美育学习环境,也能让学生在浓郁的氛围中提升责任、感恩、诚信、善良等多种美德。
(三)加强师资力量培训,凸显美育地位
素质教育旨在提升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综合素养。教师要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正确传授审美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审美意识,确保美育得到普及和推广。同时,摒弃传统模式,弱化应试教育思想,将美育巧妙融入日常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学校要定期开展美育专题培训,强化教师的美育思想。另外,还可以相关美术院校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促使教师审美能力得到培育,保证美育的一体化与连贯性。
四、结语
总体而言,在小学美育阶段,要想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审美能力,需要丰富教学形式,植入丰富的实践活动,借助多样化美育手段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一般课题《感受·体验·表达——小学美育有效性的研究》GS〔2022〕GHB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