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传统节日绘本资源助推家庭教育深度发展

2023-05-30 16:36储思佳符嵘
儿童绘本(阅读与美育) 2023年5期
关键词:传统节日绘本家庭

储思佳 符嵘

导读:幼兒除了在幼儿园接受教育,家庭教育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强调:“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文化教育是幼儿教育中的关键方面,传统节日绘本资源巧妙地融合文化知识,能助推家庭教育深度发展,帮助幼儿养成健全的人格。

一、幼儿时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3—6岁儿童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幼儿园幼儿处于思想启蒙、道德养成和情感发展阶段,家庭是其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家庭教育的总体情况不尽如人意。首先,迫于生计压力,幼儿园留守儿童比率不低,父母的缺席、情感陪伴的匮乏、隔代抚养的代沟严重制约了幼儿渴望关爱与理解的天性。其次,家庭关系的疏离、父母双方教育时间的失衡、批评式及打压式教育模式的严苛、家长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漠视等都有可能导致家庭教育效果不佳,幼儿缺少一个健康温馨、快乐自信的童年。最后,家长如果没有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可能致使家庭教育停留在浅层,幼儿对家庭没有特别深的眷恋,情感冷淡,缺少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文化教育的价值探析

《纲要》特别指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幼儿是祖国的希望,文化认同尤为关键,能培养幼儿内心深处温柔坚定、乐于助人、积极乐观、坚韧不拔等诸多优良品质。文化教育是所有教育的根基,只有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才能看到过去,坚定现在,迎接未来。因此,对幼儿实施文化教育迫在眉睫。

三、传统节日在家庭教育中的意义

幼儿好奇心旺盛,对事物有强烈的探究欲。传统节日是幼儿认识传统文化、感受民族特性、实现文化认同、开展道德教育和情感教育的桥梁。许多家庭的教育活动与游戏都在特定的节日展开,容易让幼儿形成更深的记忆与认知,深化教育效果。此外,传统节日是文化教育中最重要的素材之一,是文化教育的实施保障。

四、传统节日绘本助推家庭教育深度发展案例

(一)《团圆》:团聚的春节,塑造幼儿家庭观念

《团圆》获得第一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最佳儿童图画书首奖”,是经典春节题材绘本,由余丽琼创作文字、朱成梁绘制图画。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象征辞旧迎新,也是最具家庭归属感的节日。

首先,幼儿对家庭的概念不深,灌输式教育和说教式教育容易让幼儿对“家”产生抗拒心理,并不能深层次引导幼儿认同传统家庭文化,但绘本是文学与美术相融合的艺术形式,能以视觉和心理感觉的形成引发幼儿的情感共鸣,潜移默化地促进幼儿夯实家庭教育的根基——对家的认同心理。作品讲述务工在外的爸爸春节团年的故事,情节简单,画面温馨。整个作品的时间线只有主人公一家团聚的数天。爸爸和孩子一起补屋顶,孩子在爸爸肩上观赏热闹的龙灯。这些亲子相处的温暖画面色彩饱和度高,情感浓郁强烈,对景物的刻画很符合传统意境,对人物表情的描绘更生动传神。这些都能引起幼儿深深的好奇与共鸣,不知不觉中点燃内心深处对被呵护、关爱的渴望,通过形象式教育对家庭文化形成认知雏形,产生依赖、认同、理解与接纳。

其次,这部作品深谙儿童心理学之道,选取的视角是充满童真童趣、模糊懵懂又直观强烈的儿童视角,切中了外来务工家庭、单亲家庭、关系不睦或疏离家庭幼儿的深层次心理渴望。故事对细节情感的描绘尤其精彩,对幼儿单纯又令成人惊讶的心理刻画入木三分。故事最后爸爸要离开时,和主人公约定下次回来买一个洋娃娃,但她却拒绝了爸爸的礼物,选择将象征好运的硬币带给爸爸,约定再次团聚时将其包在汤圆里。心理研究表明,幼儿普遍对新奇的事物,诸如玩偶、玩具赛车等情有独钟,本质上具有浓厚的情感因素,其中一种便是“泛灵心理”。幼儿习惯将没有生命的事物看成有生命的,在主人公心中,之所以想要洋娃娃是因为想要有个“人”代替爸爸陪伴自己,但如果硬币可以换回爸爸遵守承诺再次团年,那么此时硬币的寓意可以让她放弃洋娃娃的陪伴。这种选择是纯粹的、直接的、听凭心声的,非常契合幼儿对情感的高度依赖性。只有通过一些细节描绘进行家庭教育,才能让效果事半功倍。幼儿对这一细节心领神会,在虚拟的文学作品中,找到了和自己类似、可以互相懂得与认同的“同类”,这种被理解的感觉有时可能比现实更真切和持久,弥补了家庭主客观原因造成的陪伴缺失(这种陪伴更倾向于心理陪伴),让幼儿觉得自己不再是孤单一人。这样的家庭教育方式是生活的高度抽象化和典型化,是笼统模糊、大而无当的家庭教育模式无法比拟的。

最后,作品包含了很多传统文化要素,诸如理发、贴春联、“倒”福、拜年、看龙灯、挂灯笼、除旧迎新(新年扫除)、吃汤圆。故事着重描绘了南方吃汤圆的习俗,一个家庭将寓意吉祥安康的事物放进汤圆馅中,代表了对新年的祝愿与盼望,而主人公吃到了代表顺遂健康的硬币。通过饱满馥郁的色调、高度还原的传统街景、“情理之外,意料之中”的戏剧冲突、朦胧柔和的油画质感风格、带有东方传统意蕴的国风线条手感,幼儿在一点一滴的熏陶渲染下,无形中接受了一次愈久弥新的文化教育,在不停翻看中深化对中国家庭文化的认知,并在一次次对画面和情节中文化元素的探察和发现中,深化文化记忆,将文化愿景与精神内涵根植于心中。因此,用一本经典绘本实施家庭教育,在情绪感染力、精神记忆度、文化传播性、主题集中性上都颇有优势,能让教育得到持续深化。

(二)《中秋》:温馨的中秋,给予幼儿快乐教育

中秋是我国典型的团圆节日,一般寓意家人团圆赏月,幸福美满,其乐融融。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作品中,中秋也具有感怀忧郁、踌躇伤感的寓意,如“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等经典诗句都描绘了中秋时节催生的感伤哀叹。

现在很多家長喜欢从小鼓励幼儿背诵诗歌,这本身没有问题,幼儿正处于记忆力最旺盛的阶段。但他们无论生活阅历、认知水平还是语言积累过于薄弱,往往不能体会文学作品的深沉内涵。于是,容易陷入“揠苗助长式”教育怪圈。家长为了幼儿高速成长,让其以愁苦悲伤的状态在中秋节诵读古诗,“为赋新词强说愁”。这样的教育是本末倒置的,根本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情况和理解规律,一味强调学习需求而忽视了幼儿时期正是人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阶段,“快乐教育”才是真正顺应本性、符合教育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的家庭教育模式。

《中秋》的文字部分来源于经典名家老舍关于中秋的篇目,取材于名著《四世同堂》。这部作品没有不符合幼儿思想特征的深邃情节,没有有意为之的灌输式段落,用幼儿看得懂、感知得到、喜闻乐见的图画形式,辅以清新简洁、直观活泼的语言风格,描绘北平街头中秋的美丽风光,将中秋温暖宜人、惬意舒适的环境以一种不急不缓的叙事节奏加以展现。幼儿能从暖色基调的美丽画面中认识中秋零食水果,领略兔儿爷的真面目,跟随作者一起赏菊,感受酒馆地道的节日氛围,在融洽美好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下感受传统文化的怡然自得,从而懂得一个最简单质朴的道理:所有文化、所有传统、所有教育、所有学习的终极目的都不是悲伤、沉重、深切的,理应是顺应本性的快乐、温馨、去伪存真、真实美好。中华文化内核和家庭教育理念根基应该是对生活、对社会、对自然、对传统发自内心的热爱,而不是愁苦,不是“刻奇”,不是沉重。

这无疑给教育指导者一个有益的启示:真正深度的家庭教育,深邃之处不在于内容的幽远深沉,而在于让幼儿形成健康、健全、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即“快乐教育”。很多教育者误解了这个概念的本质,错误地曲解为对幼儿的放任与扭曲,但实质是教会幼儿豁达、乐观、从容与向上。这也是中秋传统文化的内核——家庭的团圆应该是快乐的,悲伤也仅是因为无法快乐,而不是理应如此,要潜移默化地灌输幼儿中秋节日的这一真正内涵。

(三)《哥哥赛龙舟》:激昂的端午,传授幼儿民族文化

端午节是一个热烈与悲伤交织的节日。为了纪念楚国诗人屈原投河而设立,基调是深沉、哀悼、悲切的。但屈原看似消极的行为背后是对民族文化的坚守,又是非常正向的,是具有希望的、积极的、笃定的。因而端午的习俗反而洋溢着激昂:扒龙船、放纸鸢、挂艾草菖蒲等、吃粽子。

在家庭教育中,与其他中国传统节日相比,端午往往容易被忽视,因为其与团圆主题的关系不大,但教育意蕴依然不容忽视。端午反映中华传统内核中积极光明的思想情感,寄托着对生活的希望,充满力量感。一些家长在举办端午活动时,只强调趣味性与娱乐性,不注重对端午精神的引导,没有将这一节日文化教育资源的特性挖掘、发挥到极致。

《哥哥赛龙舟》不同于其他端午主题绘本,选用的视角并不宏观,没有花大篇幅对端午习俗和历史由来做出详细介绍,而着眼于两个南方的小朋友牛牛、妞妞在端午节的平凡故事。他们将制作的香囊和粽子送给各自参加赛龙舟的哥哥,拼尽全力助威呐喊。整个作品清新美好,选取普通的微观视角展开叙述,取材也非常生活化,没有用浓墨重彩的文字刻意展现端午的风貌,画面却充满对节日的还原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简单和谐的描述韵味十足、朗朗上口:“五月五,是端阳。桃儿红,杏儿黄。五月五,是端阳。菖蒲绿,艾叶香。五月五,是端阳。我哥回,龙舟赛。”端午的风俗、样貌、精神内涵与情感内涵就这样被作品“于无声处惊雷”地寄寓在点滴描绘中。

这给家庭教育以深刻启示。作品中的人物都品行端正,美好向上,既永不言败也不计较得失,懂得享受生活的同时又激昂斗志,充满积极阳光的心态。一些家长喜欢将屈原深邃的爱国之心讲给幼儿听,或是以不可言会、意味深长的方式暗示幼儿要尊重端午这一传统节日,对传统文化要有敬畏心。这些家庭教育方式本质目的和方向是不错的,但实践形式不够科学,也不符合幼儿的心理水平和认知习惯。真正优秀的文化教育和家庭教育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这也契合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要想让幼儿知晓端午背后的深沉含义,通过空喊口号、反复机械强调、讳莫如深、严正告知的方式是无法达成的。像这部作品一样,如同轻柔优美的歌谣一般,将端午迷人的自然美景和人文风光、牛牛和妞妞包粽子和做香囊时的怡然自得及为哥哥打气时的积极向上、哥哥们参加比赛的慷慨激昂直观地呈现给幼儿,他们自然能推测出端午节日文化蕴含的正能量。以形象带动抽象、以情感带动理解、以日常带动不凡、以生活带动历史,才是正确的、符合幼儿思想特性、契合教育规律的家庭教育方式。

(四)《奶奶的青团》:和睦的清明,教导幼儿珍惜生活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由于涉及的话题比较沉重,许多家长会跳过这一节日的教育。其实,清明祭奠祖先、踏青上坟,是生者充满仪式感的文化习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这是具有积极意味的,家长可以从“珍惜生活”的角度对幼儿进行平静舒缓、静水流深、深入浅出的生命教育。

清明节蕴含生老病死、万物生长和大自然的发展规律,和中华传统文化中顺应自然、“尽人事,听天命”“无为而治”“逍遥游”等思想有相通之处。幼儿年龄较小,对这些抽象概念无法理解,但他们感知力极强,可以从日常成年人的行为中看出情绪和情感的方向,从而通过自我推断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奶奶的青团》生动描绘了婉儿和奶奶做青团祭奠祖先的故事,将清明风俗婉婉道来。整个故事没有沉重的悲伤,有的只是炉火、米粉、莲藕、风筝、毽子、绵雨、秋千、歌声等温馨凡俗的事物,充满生活气息,像轻柔和煦的春风给予幼儿和睦美好的情感体验。幼儿不必被教导清明多么沉重、多么需要敬畏,在观看主人公一家悉心准备的过程中便能感受到他们对这一节日的郑重的态度,并从中观察出家庭的祥和温存,感受一种平凡中透露出的温情。久而久之,幼儿会对清明形成一种习惯性记忆,既对清明的仪式感表示尊重,又欣喜于这一天一家人可以在一起做各种事情,在温和的细雨中踏青野餐,温馨幸福,他们会逐渐懂得过好生活就是对祖先最好的尊重。

这种家庭教育方式不是在消解传统文化的庄重和神圣,反而是对朴素文化内核的回归,符合东方人隐忍持重、珍爱生命的生活之道和人生哲学,也契合幼儿理解力薄弱但感受力旺盛的特性。因此,利用清明绘本素材开展生命教育时,以轻托重、用日常包裹沉重、以不变应万变是真正科学健康的育儿方式。

五、结语

陈鹤琴“活教育观点”强调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寻找“活教材”,传统节日绘本素材是对自然和社会的高度浓缩,是文化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有机融合,能促进家庭教育的深度发展,让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格、不同认知水平的幼儿都能从中收获属于自己的教育启迪。

猜你喜欢
传统节日绘本家庭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
绘本
绘本
绘本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