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丽坎·斯马依
导读:本文从设定读写主题指引习作教学方向、深化读写交互提高学生习作素养、加强师生互动创设和谐读写情境、重视读写体验拓展学生习作思维、推进课外阅读丰富学生习作素材几个方面入手,重点探讨如何在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有效应用读写结合模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注重听说读写的内在联系,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发展的综合效应。”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期间,对阅读和写作这两大教学环节的关系加以妥善处理,构建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实现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相互转化。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语文习作教学的教学模式较为固定僵硬,以范文背诵、反复练习为主,虽然有利于学生积累习作素材,提高仿写能力,却并不利于学生写作创新能力的发展。如果习作题目超过学生背诵范围,学生很容易出现手足无措的现象。因此,在新课程标准引领下,教师要对现有的习作教学模式加以优化,借助阅读帮助学生积累更多习作素材,实现学生写作能力的“爆发式”发展。
一、设定读写主题,指引习作教学方向
读写结合模式的应用具有内在规律,需要教师明确每个阶段的作文主题,以此为阅读和写作融合的有效切入点,确保学生的阅读更有针对性,并为学生指明写作方向。高效整合各类题材,引导学生围绕文章深入阅读,从而实现有效习作。小学语文教师首先要全面分析教材内容,以教学计划为主要切入点,对读写主题进行科学设定,既要包含阅读也要囊括写作。通过两者的相互协调,使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发挥。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提前设定阅读主题,密切融合最近讲解的课程知识点,确保习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处于连贯状态。其次,要求学生浏览一些文章,在拥有足够阅读量的基础上根据相似主题进行创作,进而积累更多写作素材,掌握类似题材的写作技巧,对作者的情感表达进行领会。随后开展一系列仿写活动,灵活有效地运用写作要素。最后,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操作。在仿写的基础上,学生要对写作素材技巧进行灵活应用,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使写作能力在原有基础上获得质的提升。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实现从阅读到写作的顺利推进,以水到渠成的方式让学生写出具备真情实感的作品。
以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这一单元侧重引导学生将想象力转化为书面语言。在阅读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以结合单元主题,为学生设计习作主题“我变成了 ”。随后,让学生充分发挥创造力,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如看过的动画片、故事书等,进行大胆联想。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习作,还可以引导其利用课后时间阅读想象类文章,归纳作者的习作技巧并学以致用。以教材为框架确定习作主题,可以实现语文教学、阅读教学与习作教学三者之间的融会贯通,不仅指明了习作教学方向,还对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发挥了良好作用。
此外,绘本具有图文并茂的鲜明特征,图画可以进一步丰富文本内容。因此,教师可以利用绘本,组织学生开展读写结合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基于绘本作品,对故事内容进行续写、补充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萌生读写兴趣的同时,进一步发展文字表达能力。以《三只小猪》这一绘本为例,在课堂上展示这一绘本,组织学生观察图片,结合自己的理解补充情节。在这一活动中,依托绘本,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有效开发,能生动形象地表达想法,实现了读写结合与绘本教学的深度融合。
二、深化读写交互,提高学生习作素养
在对读写主题进行设定之后,需要有序开展读写教学活动,加强阅读与写作之间的深层次融合。从整体上来说,读写交互拥有多种多样的方式,如先读后写、先寫后读、边写边读等,每种形式都有独特之处。首先,先读后写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更多写作素材,引导学生掌握写作技巧,随后将其应用到作文中。其次,先写后读教学模式则可以通过习作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指明阅读方向,引导学生明确阅读重点,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深层次融合。最后,边读边写教学模式可以实现阅读与写作的互相转化,在满足学生写作需要的同时,可以更好地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值得说明的是,虽然各种形式都有一定的优势,但并不是万能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写作教学现状,灵活应用读写交互形式,提高习作教学质量。
以《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为例,在讲解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童话类故事”为主题,根据自己的喜好,深入实际,搜集相应的童话故事读本,了解基本框架及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从艺术创作方面入手加以剖析,包括童话作品创作要求、作者写作意图、童话作品创作技巧等。紧接着,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从自我喜好入手,选择感兴趣的童话人物,围绕其进行创作。为了更好地在习作教学中深化读写交互,可以在学生完成童话类作文之后,让学生互相传阅和相互评价,提出建议。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强化读写结合成效,提高学生的习作质量,对学生习作素养的强化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需要强调的是,在阅读期间,教师切勿对学生进行标准化设置,而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发散性阅读,敢于想象和大胆创新。围绕阅读文本,对相关内容加以总结,逐步构建习作思维模式,为个性化习作能力发展奠定基础。
三、加强师生互动,创设和谐读写情境
阅读是一个深入互动交流的过程。通过相互学习碰撞,可以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应用读写结合模式时,要加强师生沟通,构建的环境要具备轻松、和谐、积极、向上的鲜明特征,能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学生以最佳的状态投身写作环节。小学生受年龄因素的影响,自控力和理解能力有待提高。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围绕文本创设读写情境,精心设计读写问题,为学生指明读写目标。此外,为了更好地提高读写整体效率,还需要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逐步拓展学生的写作思路。
以“周末的早晨”这一主题为例,可以为学生提前准备相应的范文,让学生从细节入手,分析独特之处和艺术特色。为了更好地拓展学生的习作思路,可利用电子设备,为学生创设多媒体教学情境,将早晨时段的常见场景以视频、动画、图片等方式加以呈现,深化学生认知,使其更好地把握创作细节。随后,向学生提出问题:“阅读范文之后,你觉得这篇文章写得怎么样?你有何评价?”“在范文中,你是否发现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如果有,请指出。”“和你的早晨相比,哪个更有趣呢?”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可以引导学生关注阅读重点。在阅读完毕后,学生围绕主题有更多的话可说,将细节描述的技巧应用其中,融入自己的思想情感,创作针对性得以强化。
在师生互动期间,基于读写结合模式创设的情境,要确保激活学生习作思维,使学生在高效沟通的状态下明确阅读和习作的重点,提高习作能力。
四、重视读写体验,拓展学生习作思维
写作是一个加工创造的过程,需要学生将已有的生活经验、情感感悟以书面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因此,在习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加强阅读内容与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强化学生的生活情感感悟,引导学生更好地践行阅读内容。随后,将这种体验感融入写作环节,赋予作品生活的温度。读者阅读这样的文章,便可以产生更多情感共鸣。具体来说,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到生活中进行阅读写作,对作者的真情实感进行深刻体会和感悟,并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创作。为了更好地激活写作思维,可以引导学生以生活为载体,寻找日常闪光点。此外,学生具有较强的个体差异特征。这就需要教师耐心指导,引领学生的思维操作朝正确的方向前进,适当实施定向阅读教学,加强阅读与写作之间的深层次融合,助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以《掌声》这篇课文为例,在阅读教学期间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向学生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否也有过类似情况?如果没有,身边是否有出现类似情况的人呢?”通过这一问题的提出,学生可以积极回忆,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在理解文章内涵的同时,对身边的人予以支持和鼓励。随后,为学生提供1个星期的时间,让学生在生活中观察思考、实践探索,随后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所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此时此刻,学生的语言不再是简单罗列和堆砌,而带有深深的情感。
在教学实践中,为了更好地拓展学生习作思维,要增强实践教学意识,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阅读活动,加强阅读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阅读期间,思考文章中的场景、事件是否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从而更好地感知作品内涵和情感。在此基础上,学生写出的文章可以注入浓厚的情感,这对写作综合能力的发展大有裨益。
五、推进课外阅读,丰富学生习作素材
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伸与拓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对习作眼界的提升具有积极推动与促进作用。因此,应用读写结合教学模式时,要推进课外阅读。以新课程标准中推荐的课外阅读书目为首选,结合罗列作品,引导学生快速、有针对性地阅读文本,记录故事主要情节,积累更多习作素材,为日后习作综合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例如,《格林童話》《伊索寓言》等都是新课程标准中推荐的课外阅读书目,可以根据教材中已有的文章类型,引导学生阅读相应题材的文章,如儒勒·凡尔纳的系列小说、文化读物、人物传记等,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量,使创作视野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拓展。
此外,针对《繁星·春水》《朝花夕拾》《骆驼祥子》这类名家作品,要加强阅读指导,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精读,从语言表达、修辞手法、篇章结构、立意思想等多个方面入手展开解析,并做好阅读批注,及时摘录精美语句。在阅读之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撰写读后感、读书评论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更多习作素材,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定可以提高习作综合能力。在精读课外读物的过程中,学生要合理利用积累的材料。在围绕景色类文章进行习作时,可以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翻阅读书笔记,深刻感悟重新摘抄的好词佳句,并结合习作主题深度揣摩句子。在这一环节中,提倡学生对句子进行二次加工,切勿出现直接照搬挪用的现象。小学生遣词造句水平相对不高,需要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将日常积累的精美语段以仿写的方式融入文章,进一步提高语言表达和应用能力,达到读写结合教学的最终目的。
在习作中,读写结合教学模式育人功能的实现是一个长期、持久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做好引导工作,增强读写结合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写结合习惯。随着时间的迁移,让学生在文章习作中逐步将“读能力”迁移成“写能力”,构建基于融合读写的习作高效课堂。
六、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要明确新课程标准对习作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正视习作教学现状,明确读写结合的独特价值,革新教学理念。在此基础上,借助各种策略,力求提高习作教学质量。此外,关注读写结合模式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如根据课标制订教学目标、根据学情整合读写资源、根据生活设定习作主题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日积月累、在习作中厚积薄发,落实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