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鹤然
作为插画创作者,我在成长过程中摄取了大量图画书与动画片,也许这些就是幼年的我经历的美育吧。那时还没有绘本这个名字,通常被称作图画书,这个词定义了这种载体的娱乐属性。比如让人记忆深刻的作品《舒克与贝塔》,在当时牢牢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我几个下午都无法放下。这套书既天马行空又与我的幻想相通,不知不觉中一些对世界的认识便植入心底,给幼年的我带来一些初级感悟,那是一种属于我们的文化记忆。
实际上,绘本是纸质媒介所能承载的最丰富多元的形式,图画与文字相辅相成,把读者代入故事的情境之中。长大后通过一些理论指导及教育工作者的介绍,我浅浅理解到图画书令我着迷的原因,那就是用儿童的想象看世界,带领读者去感受,而不是说教。
比如《野兽国》中的调皮男孩,与妈妈大闹一场后把自己关进自己的房间,随即展开了幻想世界。他驾着小船出发,过了很久终于来到野兽国。在那里,小男孩统领了那些暴躁狂乱的野兽,疯过、闹过之后开始想念那些最爱他的人,最后放弃了野兽国国王的王位,回到了最爱他的亲人那里。他的怒气已散,发现晚饭已被摆在那儿了。
这个故事中作者肯定了儿童的情绪,进行一番宣泄后,又引导他走出情绪回归平静,战胜了自己的负面情绪。
优秀的作品是有共性的,比如我们古代的一些诗句,常见的写作手法是依托环境描写把读者带到同一场景中,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就是利用景色让读者自己体会,理解同样的感受。
现在的我从事插画工作,时常会感到自己的工作是幸福的。经过一阵推敲与取舍,从无到有将脑海中的想法呈现,把握画面的平衡,使之定格在最合適的状态,尽量把恰如其分的感受传达给受众。这个过程令人沉迷,结果又是愉悦的。我努力使画作靠近自己认知中的优秀,为了使读者感受到我所要表达的,除了需要不断精进技术,更需要对生活质朴的热爱与观察。希望我的见识、经历、读过的书和见过的事最终都化作作品的养料,培育出一些小小的果实,能够在浩如烟海的人类文化中增添一粒沙,那么我也就满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