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玲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新一轮的中考阅读理解呈现出新的特点:阅读量加大,文本篇幅加长。为此,阅读量的增加将是中考语文文本阅读命题的一个趋势,毕竟当今时代信息量呈现爆炸式增长,2022年语文新课标也提出“阅读一般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浏览的方法”的要求,将来,中考的现代文阅读将会比往年的篇幅更长。那么,我们面临的压力就更大了,況且在考场当中,本来答题的时间就很紧凑,留给阅读理解的时间就非常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争取阅读理解得分的最大化?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为此,我们要掌握一定的阅读理解技巧。
本文谈及的阅读理解技巧就是“理解后再阅读”。如何称之为“理解后再阅读”?顾名思义,就是要求我们在理解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后再有针对性地选择段落进行阅读,这样就能保证我们在阅读的一开始就能找准阅读的方向,增强阅读的有效性。要知道的是,中考的阅读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为实用类文本阅读,即说明文和议论文;另一种是文学类文本阅读。本文重点就文学类文本阅读,且以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我的叔叔于勒》为例进行讲解。
一、初读——理解文本内涵
历年来的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都有这样的特点:第一,选材来自于生活。小说中的题材都基本选取作者的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事件,具有真情实感,如2020年广东省语文中考文学类文本阅读《与母亲相守50天》,反映的是母子情深的主题,感人肺腑。第二,选材较为典型。小说的作者都能围绕中心选取事例,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典型性,如2021年广东省语文中考阅读《望北哨所》,歌颂为国戍疆土的战士。第三,选材新颖。选取的材料具有时代气息,视角独特,如2022年广东省语文中考阅读《在地图上旅行》,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可以预见,中考的文学类文本阅读一般都是小说,当然,此类小说也兼具散文的特点,都是通过具体的事件、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来表现作品的主题。为了更好理解文本的主题,我们在第一遍阅读文本的时候要在脑海中梳理好以下这些问题。
(一)小说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因为处于第一遍阅读的阶段,我们要对小说进行简要的概括。如何概括为好呢?不妨从我们记叙文中熟悉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入手。那么,当我们阅读完《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之后,可以简单地概括为:在我们一家人坐船航行的时候,偶遇了我穷困潦倒的叔叔于勒,却不与其相认的事情。这样,主要人物、主要内容都已经在其中了。
(二)小说主要讲了哪些人物?
这个问题是文本阅读中的关键信息点。《我的叔叔于勒》当中一共出现了很多人物,“我”、父亲、母亲、两个姐姐、于勒。我们都知道作者重点刻画的是“我”、父亲、母亲、于勒,其中“我”作为见证者一直好奇和怜悯自己的叔叔,父母都是见钱眼开的人,而于勒穷困潦倒,但自力更生。在第一次阅读文本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有这样的阅读潜意识,这就为我们接下来的人物形象分析奠定基础。
以上两点我们在第一次阅读文本的时候,可以在脑海中演练一遍,也可以简单地写下来,能够让我们对故事内容、故事的人物有大概的了解,为第二次阅读奠定基础。需要注意的是文本当中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能帮助我们简单地理解小说的主旨,那么我们来梳理第三个问题了。
(三)小说反映了什么社会现实问题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谈及对小说主题的认识,也就是作者借这篇小说反映和批判生活的某种现状,通过小说的人物歌颂某些善意的行为。但第一次阅读我们难免对主题不太清晰,但是我们可以预见:“我”的父母菲利普夫妇怕于勒回来找他们麻烦,所以放弃跟他相认,在他们的眼中金钱比亲情更“贵重”,这应该是作者批判的生活现实。
这三点,同学们在阅读第一遍的时候就能基本掌握,一旦有了这个对情节、人物、主旨的理解和掌握,剩下的我们还要围绕几个问题进行第二遍甚至第三遍的阅读,我们就能高效、精准阅读。
二、再读——问题导向阅读
(一)感知内容,理清思路
“理清思路,整体把握作品的主要内容”是中考语文当中关于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重要考查形式之一。当然考查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以填空形式补充故事情节,又例如分析并概括文章的行文线索,又或者是概括作品的内容,等等,不管是哪一种,其实都殊途同归。我们不妨按照一般的小说故事情节的思路来感知文本的内容。可以从线索的角度:小说是按照“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的线索贯穿全文;也可以从故事发展的角度:全文是按照“开端(‘我一家人拮据的生活,盼望于勒回来救济我们)—发展(由于二姐的婚事有了着落,于是在婚礼举行后到哲尔赛岛旅游)—高潮(在船上遇见了于勒)—结局(乘坐别的船来躲开于勒)”来联系全文。同学们,请看这两种情况的故事情节梳理,基本上一样,都是帮助我们感知了文本内容,这相比于第一次阅读自然有了质的提升。
(二)把握形象,体会情感
“感知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情感”是中考语文当中关于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重要考查形式之一。一般的提问形式包括结合全文,分析某人物的形象特点;文章的人物情感经历了哪些变化。结合《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我们不妨从人物细节的刻画入手。
首先是“我”,“我”对自己的叔叔于勒并没有父母那般的市侩,当“我”靠近这个叔叔的时候,“我”会默念“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有着与生俱来的亲人的亲属感,基于此,虽然“我”没有与他相认,但是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说明“我”是一个重亲情的人。
其次是父母,不妨以母亲的视角来看。母亲是一个“势利眼”,可以从对于勒的称呼上看出来,原先称呼于勒为“这个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人”,后来称呼于勒为“这个小子、这个贼、讨饭的、流氓”;从认出于勒的神情来看,“哆嗦—暴怒—诧异—吓了一跳”都可以看出导致母亲对于勒或亲或疏、或褒或贬这么大的态度变化,都是以金钱利害关系为转移的。其实看到这里我们就可以揣摩作者的情感态度了:批判凌驾于亲情之上的罪恶的金钱观念。那么,于勒呢?年轻的于勒确实是一个“败家子”,但是后来他赚了点钱,还想着救济自己的哥哥,说明他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当他做生意失败变得穷困潦倒、满脸愁容的时候,他并没有想着去找自己的哥哥,而是选择在轮船上自力更生,靠卖牡蛎来养活自己。这一点恰恰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悲哀,也寄托了作者的同情。
(三)赏析语言,品味写法
揣摩作品中的细节也是重要的考查方法之一,在中考语文阅读中有可能是考查段落在文章中的作用,有可能是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如是段落的作用,我们不妨看文章的第六到第九自然段,这几个段落属于插叙的内容,丰富人物形象,更好突出人物的性格,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为下文父母对于勒态度的转变作铺垫;如是环境描写的作用,我们可以从文中找出两处地方:“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一片平静得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渲染了海面的平静,烘托出人物此时欢快的心情;“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结合人物的经历,这句环境描写渲染海面的阴郁,烘托了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同时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并与刚上船时的心情形成鲜明的对比。实际上,欣赏作品的表现手法也好,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也好,都要求我们立足文本去探索其中的妙处。
(四)领悟内涵,体验感悟
历年的中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的主题都是针砭时弊,或具有浓郁的人文情怀,能够给予我们正面的启发和引导,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一点,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主题思想,只要阅读文本对人物和故事情节的分析就能概括出来。像本文提及的《我的叔叔于勒》批判的是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金钱观和表达对下层小人物的同情。当然,中考阅读题有时候还需要我们紧扣题旨,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从自身的角度和文章的角度去分析对人物事件的看法,那只能结合自己的经历去谈这些问题,这里不再举例分析,毕竟每个同学的经历不一样。
同学们,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本文提及的阅读技巧的练就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坚持的。文学阅读之路更贵在脚踏实地,认真反思,善于总结,相信同学们努力之后一定会有彩虹,一定能够取得语文中考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