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乡村地区职业教育“双高计划”建设的多重逻辑

2023-05-30 07:49:09王钰施赵荣辉
职业教育研究 2023年3期
关键词:双高计划民族地区职业教育

王钰施 赵荣辉

摘要:“双高计划”是国家鼓励职业教育院校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也是民族地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措施。为优化民族乡村地区“双高计划”建设,需要分析其工作运行的多重逻辑。民族乡村地区职业教育“双高计划”背后蕴藏的理论逻辑可划分出三个维度,分别是振兴乡村的经济逻辑、乡情召唤的文化逻辑及全面发展的教育逻辑。文章从实践逻辑出发探索民族乡村地区职业教育实现现代化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职业教育;双高计划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3)03-0032-05

作者简介:王钰施(1998—),女,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赵荣辉(1979—),男,博士,内蒙古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哲学和劳动教育。

基金项目:内蒙古师范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资助项目“职业技术教育现代化‘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项目编号:CXJJS21003)

数据显示,2014年的中国仍然有七千多万贫困人口[1],而贫困人口在乡村地区分布较广。国家多次颁布相关政策文件,《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等均涉及“民族地区农村发展”的议题,可见,国家十分重视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

职业教育能够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民族地区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开展,为民族乡村振兴提供了高质量发展的可能性。为此,学术界对“双高计划”在乡村振兴中工作的方向展开讨论。但是,学界较少关注“双高计划”在民族乡村地区落实的逻辑路径,难以聚集社会力量,故需加强对该议题的探讨,以期为民族乡村地区“双高计划”的落实提供参考路径。

一、民族乡村地区“双高计划”建设的政策逻辑

民族乡村地区“双高计划”建设从筹备、启动到中期评价都围绕着国家颁布的相关政策践行。政策起着引导、支持、保障民族地区“双高计划”顺利进行的作用。

(一)目标取向:为民族乡村地区高质量发展创建助优扶强道路

国家宪法规定,各民族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2]。近期,我国各省陆续发布关于过往一年的乡村振兴工作报告,内容包括乡村振兴工作成果以及经验总结,这对我国展望未来工作安排具有指导性意义。通过汇总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政府工作报告,发现各地乡村振兴的关键词为“技术技能培训”。守正创新离不开教育。职业教育具有特殊的育人功能,能够促进民族乡村地区自我发展。由此,政府颁布了相关政策引导乡村地区高质量发展。

总体而言,“双高计划”建设在筹备阶段出台了三类政策,包括民族政策定性、乡村政策定向、职业教育定型,从而确立了“双高计划”在民族乡村地区的目标取向,即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创建助优扶强道路。民族乡村地区就经济量而言属于欠发达地区。民族政策规定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而乡村振兴政策中指出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职业教育基于自身发展的需求及民族乡村地区发展的外在刺激,促进了“双高计划”建设。

(二)过程保障:致力于办好民族乡村地区群众满意的高职教育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为守住全面胜利的成果,在全民小康的时代中还需要提防贫困卷土重来,尤其要提防民族乡村地区返贫。民族乡村地区的发展较为薄弱,可利用资源较少且调配难度大,其人口散居状态加大了治理难度。加之,公共服务缺口大,地方资源难以整合,工作岗位少,难以留住人才,在人才短缺的情况下,民族乡村地区发展缺乏活力,地方经济发展基础薄弱,导致工作岗位削减。

“双高计划”建设的提出带来了破局之解。办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体现在能够满足群众的权益、服务于群众及帮助改善民族地区乡村生活状态等方面。为此,教育部与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为实施“双高计划”提出相关意见,强调“双高计划”的实施始终要“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强力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重点支持一批优质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双高计划”建设始终围绕着“服务群众”的根本理念实施,整合地方资源,围绕地域优势办好职业教育,统筹规划特色专业,为延长产业链提供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动力,完善招生机制,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统一招生平台,精准服务区域发展需求。在鼓励地域因地制宜发展的政策推动下,地方经济出现生机,民族地区乡村建设的现代化发展进程得以加速。

(三)实际支持:坚持通过绩效管理实现高质量专业群塑形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为中国教育发展描绘了蓝图,规划了各级教育的发展方向,强调要在中西部民族地区发展好特色职业教育,深入实施东西部协作,推动不同地区协同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在现代化教育建设过程中,需要有意识地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度融合,集中力量建成一批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为实现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计划,国家为“双高计划”的实施做出了多项补充。在“双高计划”项目推进过程中,分别发布了遴选管理、项目申报及绩效管理等暂行办法。

从教育部、财政部协同颁发的《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试行)》能够看到国家对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为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引导学校重视专业发展。该文件明确指明项目遴选时职业院校及相关专业应当达到的标准,职业院校以这些标准为导向发展,大多数院校质量得到了业界的认可。另外,一些优惠政策会吸引尚未达标的高职院校更积极向这些标准靠拢,从而提高高职院校整体质量。此后教育部辦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又发布了《关于开展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申报的通知》,公布申报条件的同时,规定了“双高计划”的遴选范围以及数量:“首轮立项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重点布局在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领域”。这些被遴选的学校需要提交相应的材料佐证院校质量,并且围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自身未来的专业发展和定位做出详细的计划。公布入围的学校以及专业还需要进行绩效评价,监督各校按要求稳进发展。《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绩效管理暂行办法》确定了评价者为学校、中央及省级教育部门和财政部门。多元的评价者身份可以对建设成效进行客观、公正的测量、分析和评判,专业群建设在监管下得到塑形,不断向高质量的目标发展。

提升职业教育质量能够助力乡村振兴,优化人才培养路径,助力人才培养从规模化向高质量化发展。相关专业的优质人才能够有效推进乡村建设工作,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助燃器”。在新发展理念下,民族乡村地区职业教育的办学体制与育人机制不断优化。在服务乡村振兴的战略中,职业院校贯彻“双高计划”为广大农村培养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使他们不断提升素质水平,掌握高质量职业技能,提高民族地区乡村生产效率,以提升当地生产经济水平。

二、民族乡村地区“双高计划”建设的理论逻辑

民族乡村地区“双高计划”建设理论逻辑体系由振兴乡村的经济逻辑、乡情召唤的文化逻辑及全面发展的教育逻辑组成。三者相互联系,环环相扣。目标的设立需要具体的内容作为填充,乡情召唤的文化逻辑填补了“双高计划”的内涵,适合乡情召唤的文化才能真正被人民接受,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理清民族乡村地区“双高计划”的理论逻辑,更好地指导建设工作。

(一)振兴乡村经济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我国在经济层面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国家针对区域经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这一现状,出台了系列支持民族区域发展的经济政策,助力乡村振兴。教育所具有的公共物品属性,或者教育收益的外部性,为各方分担教育成本提供了合理性基础[3]。在民族乡村地区的经济政策倾斜下,“双高计划”获得大量资金,推动职业教育发展。为民族乡村地区提供大量的技术劳动力,在技术赋能的情况下,劳动力付出的成本能转换为巨大收益。具体可体现为两方面。一是对劳动者本人而言。劳动者付出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就能换取高质量技术,在“双高计划”建设实施过程中获得发展,可为未来投入劳动提供技术支持,帮助他们在职业当中实现个人价值;二是,体现在通过“双高计划”培育后的学生对社会的回馈上,发挥生产职能,在劳动力获得高新技术的支持下,生产力度提升,扩大生产线,从而为民族乡村地区市场注入活力。

民族地区与“双高计划”建设呈现出的是共生共荣的关系[4],高职院校教育与民族区域经济协同发展,实际上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新时代做出的科学理论回答。“双高计划”为民族乡村地区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人才保障,民族乡村地区为“双高计划”建设提供资金供给以及人力资源,助力“双高计划”建设,形成了双主体闭环式循环链。政府在其中发挥引导作用,对“双高计划”的实施进行监管,确保培育高质量人才,为提升人才在市场的适应性,与当地企业进行对接,激活民族乡村地区农业现代化以及其他产业的时代伟力,实现农业兴旺、农民富裕、乡村振兴。

(二)振兴乡情文化

由于乡村区域地理位置偏、散等因素,与城市地区相比,民族地区乡村发展缓慢、经济落后、教育迟缓。因此,民族地区乡村人口在个人生存发展等因素的刺激下大量涌入城市,希望接受更好的教育。城市在大量劳动力创造的价值以及衍生的剩余价值中得到了发展,更加吸引民族乡村地区的劳动人口涌入。如此便造成乡村地区劳动力短缺,经济难以得到发展,其独特的民族乡村地域文化也难得到继承与发展,故整体文化面貌得不到认可,造成民族乡村地区文化贫困。乡村振兴不仅意味着对物质文明的追求,同时还意味着精神文明应向高质量发展。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5],而民族乡村文化属于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也是民族本身独特的精神标志,应当继承弘扬。

“双高计划”在民族乡村地区稳健进行,能够为继承独特民族乡村文化开创道路,消除文化贫困,凝聚乡民共同富裕的向心力。究其根本,“双高计划”是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具体工作,能够帮助乡民获得技能,深度挖掘当地的文化内涵,将本土文化打造成文化产业向外输送,拉紧民族认同的共同纽带,写下主体意识觉醒的生动注脚。乡民在当地“双高计划”的引导下,植根本地区文化土壤,集合当地历史性的职业智慧,滋养文化内涵,发展特色乡村文化资源,将此转化为特色文化产品,将物质与精神融洽其中,实现物质与精神文化共同振兴。

(三)振兴乡村教育

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城乡差距拉开,这与民族乡村地区居民迁移城市相关,留住人才,建设智慧乡村成为当今热门议题。“双高计划”的开展,为建设智慧农村拉出了一道战线。“双高计划”面向民族乡村地区开放,鼓励农村子弟入学,政府拨款资助办学,坚持面向全体农民,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入学机会增加,为普通基层群众提供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凸显了教育扶贫的性质。

“双高计划”是实现乡村建设经济基础与乡民文化内涵共同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教授职业技能来实现学生未来物质财富的积累,让学生能够依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劳动财富,从而影响乡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在乡村文化内涵方面,“双高计划”的推行能够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挖掘农村传统道德教育资源,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在个人成长上,“双高计划”建设能够帮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三、民族乡村地区“双高计划”落实的实践逻辑

(一)职业教育从传统走向现代化

2019年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确立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重要地位,从根本上扫清了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思想障碍[6]。而“双高计划”更是为职业院校树立了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与方向,国家明确了申请“双高计划”相关项目的条件和要求,帮助各大职业院校向这些目标和要求发展。民族乡村地区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国家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抓手。民族乡村地區的职业院校与城市中的职业院校相比,获得的赞助少,且当地的企业发展缓慢,校企合作对学生职业技能拓展的帮助较小。

在民族乡村地区职业教育难以突破发展窘境之际,国家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没有职业教育现代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职业教育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由参照普通教育办学模式向企业社会参与、专业特色鲜明的类型教育转变,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以实际行动迎接现代化的到来。“双高计划”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一步。在“双高计划”的战略导向下,民族乡村地区的高职教育向服务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需要出发,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从传统走向现代化。

(二)院校专业群设置饱含民族情

为使乡村振兴,“双高计划”的专业设置除了创设与民族文化相关的专业外,企业发展的需求刺激着高职专业的更新。在国家强调智慧农村,挖掘互联网与农村之间的联系时,相关的专业应运而生。為了实现国家为乡村发展勾绘的蓝图,亦是为了实现企业对当地经济的贡献,更是为了教育高质量发展促成社会现代化,需要新兴的技术去支撑这些宏愿实现。“双高计划”所培养的学生是复合型人才,这是对之前培养目标的一次重要升级。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便是“双高计划”在培养这些复合型人才的教学标准与教学内容。民族乡村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因地制宜,植根于本土文化,又在这片土壤中迸发出新意,与时俱进,迅速生长。

(三)“双高计划”培养高质量乡民

民族乡村地区的职业院校开设的专业教育是动态响应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经济社会建设所需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渠道。专业设置通常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并且影响时效长,有助于实现国家对农村建设的期待。

“双高计划”除了通过专业设置、安排学生学习建设智慧乡村的相关技能课程外,相关企业与学校的联系与合作更为紧密,只有意识到彼此承担的社会责任,才能很好地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民族乡村地区加强校企合作,为接受职业教育的乡民提供灵活使用所学技能的实践场地,在今后实际操作中能够很快适应工作坏境,提升技术质量。高职院校为企业创设相关专业,企业在与学校合作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在学生中挑选适合发展的员工。同时,能够以企业文化吸引学生就业,留住高质量人才,实现智慧农村的改造。

除了学校专业设置、校企合作紧密外,还需要引入具有本地乡村气息的“双师型”教师,而这些教师本身便是乡村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亦了解相关职业的新兴技术。具有乡村气息的“双师型”教师团队饱含对本土文化的热爱,能够影响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看法,凝聚民族自豪感,激发他们的爱乡情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逐步改变了现代社会的生活和工作形式,乡村建设智能化要求职业教育培养更精专的人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等文件中表明,政府将大力发展信息化农业技术,推动常规的大规模生产,并且增加休闲农业服务。因此,职业学校的一项重要任务是通过让学生适当接触民族乡村地区的文学、音乐、艺术和手工艺,在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的同时,丰富其审美体验,从而提升自身素养,提高对社会的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杨婷.习近平:脱贫攻坚战冲锋号已经吹响  全党全国咬定目标苦干实干[EB/OL].(2015-11-28)[2022-04-17].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1/28/c_1117292150.htm.

[2]刘吉昌.新常态下民族工作的主题宗旨: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习近平民族工作思想研究系列论文之五[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6(4):6-11.

[3]张文玉,刘明兴.职业教育成本分担的政治经济逻辑分析[J].职教论坛,2016(22):5-10.

[4]薛寒,苏德.论民族地区“双高”建设的逻辑、动力与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21(1):95-102.

[5]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9(02).

[6]李政.谋高质量发展为现代化奠基——我国职业教育“十三五”回顾与“十四五”展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10):5-10.

(责任编辑:刘东菊)

The Multiple Logic of "Double High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WANG Yu-shi, ZHAO Rong-hui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 Hohhot Inner Mongolia 750306, China)

Abstract: "Double high school construction" is a landmark strategic measure of the state to encourag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colleges.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measure for ethnic minority areas to implement the strategy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high construc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has entered a period of rapid development by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talents in relevant specialties. 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work of "double high construction" in ethnic rural areas,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multiple logic of its operation. The theoretical logic behind the "double-high construc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ethnic area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dimensions: the economic logic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cultural logic of nostalgia calling and the educational logic of all-round developmen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effective path to realize moderniz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minority areas from the practical logic.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ethnic minority areas; vocational education; double high school construction

猜你喜欢
双高计划民族地区职业教育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卷宗(2019年29期)2019-11-11 12:18:11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大经贸(2019年6期)2019-08-21 01:17:16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
民族地区城镇规划现状浅析
旅游产业助推民族地区城镇化发展的策略研究
如何提高民族地区“一类模式”小学汉语文教学质量
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 17:28:09
美术毕业作品展对民族地区高校就业率提升的策略研究
戏剧之家(2016年19期)2016-10-31 19:38:54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2:02:09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2016年10期)2016-10-20 21:5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