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与一般意义上的舆论相比,国际舆论有其自身的传播特点。新媒体时代,国际舆论的引导策略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着眼共同利益,谋求国际共识;诉诸情感,引发心灵共鸣;加强民间交往,促进西方公众对中国的正确认知;积极利用社交媒体促进中西沟通;利用大数据技术对舆情进行监测和引导。
关键词:新媒体;国际舆论;引导
近年来,我国经济和科技实力不断增强,面对中国的日益强大,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惧怕中国制度、文化及经济等对其造成挑战。为了打压中国,他们利用各种机会抹黑和污名化中国。从芯片事件到华为事件,再到新冠病毒感染疫情和新疆棉花事件等,不断对中国进行恶意诋毁和中伤,在世界范围混淆视听,试图影响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更有甚者,甚至意图破坏中国国内的秩序和稳定。特别是在新媒体背景下,由于信息和意见传播速度极大加快,各国际舆论主体对于各种事件的关注度和意见表达频率也大大提高,导致国际舆论环境也变得愈发复杂,因此,对国际舆论的引导便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在对国际舆论引导策略进行讨论之前,先要对国际舆论的概念及国际舆论的特点进行分析。
一、国际舆论的概念
对“国际舆论” 概念的界定,先要明确所谓“国际” 的含义。“国际” 意即各国及其公民之间,“国际舆论” 即在各国之间及其公民之间进行的意见表达和传播。关于这一点刘肖认为:“国际(国家间的)舆论主要指的是以民族国家为边界的、在民族国家范围内的各种组织和公众特别是民族国家的大众传媒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针对他国事务/问题的舆论形态。”[1]刘肖此处的解释较为贴切,但有两点仍需进一步说明:第一,这种边界并非空间上可见的边界,其本质上是指具有某国国籍的公民对他国事务或国际事务所表达的意见。即若我国公民于他国境内对我国事务表达意见就不能视为国际舆论,身处我国境内的他国人员对我国事务表达意见却应视为国际舆论;第二,国际舆论还应强调意见必须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即意见至少已超出了意见客体所在国的传播范围并在其他国家进行了传播。
国际舆论中所谓“舆论” 的含义,与研究国内舆论时所普遍认可的“舆论” 的含义大致相同,但也会有些许差别。舆论的概念可以归纳出三个核心的要素,即公众意见、多数人的意见及一致性。即舆论实现直接表现为公众对于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所表达的意见,并且应该是社会上多数人所表达的比较一致的意见。事实上“多数人的意见” 与“一致性” 有强相关性。若持有共同意见的人数过少则难以在社会上体现出对某一问题的一致性的意见。因此,学者们普遍认为,只有在数量上占优势的某种意见才能被视为舆论。
在研究国内舆论时,此种认识具有合理性。因为国内的舆论主体为享有平等表达权的普通公众,研究者在研究社会舆情时所关注的也是广大普通公众对事件的看法。公众中具有较大个人影响力的意见表达者,我们将其视为意见领袖,其意见对公众具有较大影响力,但其个人意见不能作为舆论来看,而必须在公众中形成数量上占有优势的一致意见时,舆论才能形成。
但是在国际舆论传播中,普通个体的意见难以在国际间进行传播,更无法形成优势意见。因此,虽然“民族国家最终还是要由个体来代表,但从原则上讲,国际舆论的国家性更为突出”[2]。而国家作为舆论主体,其影响力差距较大,即便持有某种意见的主体数量不多,但若这些国家具有较大的国际影响力,能够在政治、经济和话语表达方面极大影响其他国家,那么即便这些意见没有数量优势,却依然可以影响许多潜在的意见表达者。特别是那些拥有强大国际传播力量的国家,其一国的意见就可以影响数国甚至数十国公众对某事件的认知。因此,对国际舆论的判定,不能仅基于数量的多寡,还要看该意见的国际影响力。
二、国际舆论的特点
国际舆论的传播与国家内部的輿论传播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其自身特点。就相似方面来讲,第一,舆论均由某些涉及公共利益的事件所引起。国际舆论的产生更是由那些突破一国界限,可能对其他国家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造成影响的事件所引起;第二,不良舆论的传播会演化为舆情危机;第三,在舆论传播中并非所有的意见都是基于事实的客观公正的表达,特别是在危机性舆情事件中,往往夹杂着大量的谣言、误解、主观猜测,甚至是恶意的诽谤等内容;第四,媒介技术的发展改变了舆论主体结构,促进了意见表达的多元化,特别是极大提升了舆情危机爆发的概率。社交媒体上意见主体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导致各种意见的生产具有自发性和非理性的特点,“信息茧房” 效应和网络社群的“巴尔干化” 加剧了具有不同价值理念和文化背景的群体之间的沟通障碍,这些都使社交媒体成为酝酿舆情危机的温床。
当然,国际舆论传播也有其自身特点。第一,国际舆论的产生并非只是由于某些事件涉及公共利益,更为重要的是,发生在某国的事件涉及特定他国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引起了他国利益主体的关注,从而发生了意见表达;第二,意见表达的主体不是公民个体,而是国家。除了国家之外,国际组织、新闻媒体、跨国公司及某些具有影响力的自媒体从业者也是国际舆论的主体之一;第三,意见的形成和传播也并非由公众自发产生,很多时候是相关国家政府通过该国主流媒体引领舆论而产生的。一些利益相关国家会同其国家主流媒体、国际组织,甚至跨国公司等形成舆论传播合力,使其具备较强的目的性和指向性;第四,有时国际舆论也会影响国内舆论走势,致使国内外舆论场或多国舆论场相互交织。因此,国际舆论态势变得更为复杂,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
三、当前我国国际舆论引导策略
新媒体时代,我国所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更为复杂,国际舆论主体更加多元,特别是西方跨国媒体集团强大的传播影响力,使我国在国际舆论传播中常常处于弱势地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其话语霸权,不断对我国进行诋毁,试图阻挡我国的发展步伐。面对此种境况,我们一方面要尽快构建能够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另一方面要努力提升我国媒体在国际新闻报道中的影响力,从而通过我们自己的新闻报道提升我国话语对国际舆论的引导力,以消减西方话语对国际舆论的控制。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从多方面研究积极有效的国际舆论引导策略。我们既需要在舆论形成之初或舆情事件产生之后,针对舆论产生的具体原因积极加以应对和进行引导;更需要在日常的新闻传播及其他工作中针对各种意见产生的深层原因进行宣传引导,促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正确理解,从而减少对我国误解性的、过于主观的,甚至是完全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意见的产生,降低舆情危机发生概率。结合新媒体时代的舆论传播特点,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多加努力:
(一)着眼共同利益,谋求国际共识
国际舆论是一国国际关系的反映,而影响国际关系的关键因素是国家利益。在国际舆论传播过程中,维护国家利益是核心宗旨。无论是国家、国际组织、新闻媒体还是跨国公司,针对国际事务发表言论时,其出发点绝大多数是出于维护国家利益的需要。有利于国家和相关组织利益的就支持,反之则反对。因此,我们会看到许多国家在面对不同国家的类似事件时,意见表达常常会采用双重标准。因此,如果一味地只是从说理的角度,非要在是非对错上辨个清楚,是很难起到良好的传播效果的,因为毕竟利益才是他们所关注的根本。
因此,在国际舆论引导中首先要着眼于通过共同利益谋求国际共识。国与国之间的共同利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国与国之间在具体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双方均能获得的利益。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国际交往中均有共同利益的体现。一方面,共同利益的实现有助于双方国家社会福利的提升,是国与国之间合作的基础;另一方面,合作有助于共同利益的实现,而冲突矛盾则必然造成共同利益及各自社会福利的减损。因此,在国际舆论传播过程中,应该在各方之间积极寻求利益共同点,即寻找中国与他国之间相互依賴、相互支持、相互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我国在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中一直奉行的都是互利共赢的原则,因此在我们的新闻宣传中更应积极反映这一原则。特别是随着中国的强大及中国在世界各地投资规模的不断增大,许多国家特别是曾经遭受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掠夺的发展中国家,面对中国企业的进驻易产生恐惧甚至仇视心理。因此,对外传播中多报道中外合作的成就及其能为双方带来的实际效益,使相关国家人民都能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善意和合作的诚意;第二个层次是谋求更高层面和更大范围的共同利益,即围绕“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 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实现这一人类共同利益的中国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与抽象、狭隘的西方价值理念不同,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蕴含的人类共同价值立足于现实的共同体实践,是基于人类整体利益的价值关怀。注重各国利益存异的事实性,也保持了对人类共同利益追求的目标性,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实现了对西方利己主义、‘冷战思维和‘资本逻辑的超越。”[3]在对外传播中应积极围绕人类共同利益,进行“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国际话语体系构建,促进世界各国人民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安全和生态等方面的共识,这对于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具有深远意义。
(二)诉诸情感,引发心灵共鸣
着眼于利益的舆论引导,诉诸的是人的理性。对于国家主体来讲,可以最大限度实现理性决策和表达;但对于个体来讲,更多的时候是感情在支配着人的表达。正如休谟所说:“第一,理性单独决不能成为任何意志活动的动机;第二,理性在指导意志方面并不能反对情感。”[4]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制度环境下生活的人们,面对爱、面对生命和生命迸发的激情时,无须语言即能产生共鸣。当我们通过屏幕看到法国巴黎的市民面对燃烧着的巴黎圣母院哀伤地唱着歌时,虽然远隔千里,虽然不知道歌词的含义,很多人依然泪流满面,这就是共情,是人站在他人立场上,对他人情感表达理解和关爱的能力。
因此,在国际舆论引导过程中,除了着眼于利益,还要注重共情传播,通过情感交流引发不同国家人民的共鸣,从而促进彼此理解。共情传播是双向的,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一方面,体现为在国外发生某些如灾难性事件时,我们对他国民众情感的理解和深切同情,这可以赢得他国民众对我国的信任和尊重;另一方面,在对外讲述中国故事时,更要关注中国人真实的生活状态,反映中国人真实的情感和精神力量,这可以感染并促进他国民众对中国和中国文化的理解。由英国著名导演柯文思执导、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监制的系列纪录片《柴米油盐之上》,通过对村党总支书记、易地扶贫搬迁农民、卡车司机、杂技演员、民营企业家等日常生活的记录,展现了普通中国人平凡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在成功或遇挫的经历中呈现出了中国人勤劳勇敢、拼搏奋斗、真挚热情的美好品质,也展现了中国人民在追求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过程中真实的群像状态。这部纪录片成功提炼了一个共情符号,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全世界人民所共有的。同时,中国人所具有的吃苦耐劳和勇敢拼搏的精神不仅感动了导演,也感动了更多的国外受众。
所以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讲好中国人的故事,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挖掘真实的情感故事,以人类共有的情感搭建心灵的桥梁,引导国际公众逐渐形成对中国更全面和客观的认识。
(三)加强民间交往,促进西方公众对中国的正确认知
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及西方公众对中国实际发展状况的不了解,是造成西方公众误解中国的主要原因。很多时候官方及主流媒体的宣传具有这样的特征:一方面,很难到达西方普通公众那里;另一方面,公众对于官方宣传的内容往往会进行对抗性解读,导致相关宣传内容无法起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因此,通过旅游、举办各种国际性会议、展览和比赛和吸引留学生来华学习等,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士亲身来到中国,感受中国的风土人情,看看中国发展的现代化与国际化现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破除因西方媒体偏颇报道造成的西方公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
特别是要增加在各个专业领域内的专业交流,加强专业人士之间的深度合作,如疫情期间关于抗疫的经验交流与合作。专业人士在专业领域内更注重的是对方的专业水准,较少受政治及意识形态的影响。不同国家的专业人士就专业问题的探讨,若能起到取长补短、互有裨益的作用,那么就极易产生惺惺相惜之情,从而使外国专业人士对中国建立起更为深厚、良好的感情。而这些专业人士往往是该国某领域的佼佼者,无论在专业内还是在社会上都极易成为意见领袖,与他们建立良好的联系,可以通过他们对其他公众产生积极影响。从而在发生关于中国的舆情事件时,可以有助于在西方社会产生积极的不同意见,平衡西方公众的视听。
中国的对外投资和建设,也是开展对外传播的良好契机。中国人不仅要把资金、技术带到世界各地,更要把诚实守信、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带到世界各地。在与当地政府和人民交往的过程中,让他们切身感受到中国人民从古至今所崇尚的以和为贵、勤劳善良、热情友好的优良品质,让他们看到中国人民为世界人民创造福祉的诚意,从而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的友好感情,以抵制西方国家制造的“中国威胁论” 等不当言论。
(四)积极利用社交媒体促进中西沟通
促进中西沟通,让外国人可以更全面地认识中国,更好地理解中国,这是提高对外舆论引导效果的路径之一。当前,无论在哪个国家,人们使用社交媒体及通过社交媒体获得新闻的比例都越来越高。特别是年轻人,他们和从传统媒体时代走过来的老年人不同。后者认为新闻主要是指国家大事、内政外交方面的要闻,并且还保持着从传统媒体获取重要新闻的习惯;而前者并不理解专业媒体新闻报道与自媒体上传播的新闻信息有何本质区别。因此,需充分利用社交媒体传播中国文化,对西方国家年轻群体进行引导,这样才会产生较好的传播效果。
首先,我们的对外媒体需要借助外国人普遍使用的社交媒体,如脸书、推特、WhatsApp等平台积极开展对外传播。CGTN和其他一些中国的新闻机构已经开始通过推特和“脸书” 扩大自身影响力。CGTN是目前世界上粉丝量最多的新闻媒体,紧随其后的是BBC和CNN。越来越多的粉丝量说明世界各国人民越来越对中国和非西方国家感兴趣,这是我们进一步宣传中国和中国文化的良好契机。[5]要吸引西方及世界各国年轻人的目光,就要了解不同国家年轻人对中国的认知状况,然后有针对性地制作既能满足他们兴趣爱好,又能让他们更加了解中国的自媒体产品。如2019年两会期间,新华网视频发布的原创英语音乐微视频“‘Twosessions:To the world,From China”,就是以两会为主题,是一首采用广受海外网民喜爱的布鲁斯曲风、由优秀新生代音乐人宿涵演唱的说唱歌曲。这种形式拉近了与西方年轻受众之间的距离,时尚的旋律能够吸引听众听完整首歌曲,进而了解歌词所要传达的思想内容。
其次,应加大能够反映中国文化和我国发展成就的短视频或微纪录片的制作。社交媒体是视频传播和微传播的时代,我们的国际舆论引导应该利用这种传播手段。相关部门可以积极组织或支持对外宣传微纪录片的制作。现有的短视频或微纪录片以反映中国传统的特色文化、自然风景和名胜古迹为主,这些内容既能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也可以吸引国外游客到中国来参观旅游,增进他们对中国的了解。但是,如果只将重点放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上,则会影响外国公众对中国当前实际发展状态的认知。如李子柒的各种反映田园生活的视频在国外走红后,许多不了解中国的外国观众以为很多中国人还过着这种传统的农业生活。因此,与反映传统文化相比,我们现在更需要学会怎样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讲好中国人当前的生活和发展成就的故事。
最后,社交媒体上每一个普通的中国人也可以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沟通中外的使者。随着中国人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能讲一口流利外语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应该鼓励有文化、外语好、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年轻人通过互联网与全球网民交流、互动,给他们讲中国人和中国的故事,把占世界1/5人口的中国人民的声音带到世界各地。“社交網络平台为中国在‘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环境里创造了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
(五)利用大数据技术对舆情进行监测和引导
在传统媒体时代,普通社会公众关于国际事务的意见难以在国际间进行传播,各个国家或国际组织的意见也主要通过新闻媒体进行传播,对世界范围内舆论的调查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学者陈力丹认为:“国际舆论已经约定俗成地特指外国媒介上的言论,而不是指世界范围内的舆论。”[6]但是在新媒体时代,情况就有所不同了。一方面,社交媒体成为意见传播的主渠道,国际舆论的各个主体,包括国家、国际组织、新闻媒体和普通社会公众的意见都可以通过社交媒体进行传播,甚至进行国际间的传播。这使得关于国际事务的意见表达多元且丰富,不再限于新闻媒体这一单一主体的意见表达;另一方面,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为人们提供了监测网络舆论的工具。虽然对世界范围内的舆论进行调查仍然并非易事,但也不是完全无法进行的事情。因此,有针对性地围绕某些敏感话题,对互联网上的相关言论进行搜集、分析和整理,了解各种意见的分布和走势,对国际舆情进行全面的分析,是进行舆论引导的前提。
特别是面对西方国家兴起的“计算宣传” 攻势,我们更应积极采用大数据技术予以应对。计算宣传,是指宣传者采用算法技术,利用机器人和社交媒体进行的旨在操纵舆论的一种宣传方式。计算宣传目的性和隐蔽性极强,其利用大量机器人水军和虚假社交媒体账号进行点赞、发帖或转发,并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推送,善于制造虚假的社会共识和煽动社会情绪,易对宣传对象造成思想控制。许多西方国家采用此种手段进行国际舆论传播,以达到其政治目的。据研究,2014年,俄罗斯利用机器人水军,在网上发布了大量亲俄和反乌克兰的帖子,进一步让乌克兰人口实现了分裂,以此作为促进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的一种手段。[7]另据研究发现,在推特上有大量由“机器人水军”,以简体中文、英文、日文等多种文字发表的宣扬“藏独”“疆独” 等思想的推文,以影响国际公众的视听。[8]因此,我们对此类计算宣传要予以警惕。必须采用大数据技术对国际互联网上的舆论传播进行监测,以及时发现社交媒体上异常的信息传播,形成舆情研究报告,为舆论引导提供依据。同时,针对西方的计算宣传,我们也应该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在对外传播中积极利用算法技术进行信息生产和传播,以提高传播效率,抵制西方“计算宣传” 的影响。
四、总结
国际舆论引导是个复杂系统的工作,需要政府、媒体、自媒体、各种社会组织及每一个普通个体共同努力,一起肩负起对外宣传中国、塑造中国良好形象的重任。这需要每个人都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热爱自己的祖国和人民,具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各自的岗位上,以各自的方式,向世界展示中国风范,讲好中国故事。
参考文献:
[1] 刘肖.国际舆论研究中的关键概念辨析[J].当代传播, 2010,(1):39-41.
[2] 郭可.国际舆论及其对我国的影响[J].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3,(3):39-44+94.
[3] 冯霞,胡荣涛.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一带一路”话语体系构建[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1):12-21.
[4] 吴飞.共情传播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探索[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9,(5):59-76.
[5] 李希光.全球社交网络的新闻生态与国际舆论引导[J].学术前沿,2020,(8):72-82.
[6] 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7):26.
[7] 邹军,刘敏.全球计算宣传的趋势、影响及治理路径[J]. 2022,(6):28-36.
[8] 栾轶玫.人工智能对国际舆论的影响[J].对外传播,2018,(10): 17-19.
基金项目: 本论文为渤海大学国家安全学院项目《新媒体时代我国国际舆情危机应对策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XK20213511。
作者简介: 杜辉,女,汉族,辽宁锦州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新闻理论、新闻伦理研究。